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电视篇   

《百年世博梦》

标签: 概况 出品机构 官方网站 节目播出时间 观看地址 内容简介 专题片全文

顶[18]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百年世博梦》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百年世博梦》

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向全国人民宣传世博会、普及世博会知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将于今年“五一”期间与全国观众见面。 《百年世博梦》分为《世博岁月》《百年梦圆》《文明阶梯》《世纪使命》《城市之光》 五集,每集45分钟。

该片是国内首次以电视手段对世博会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景式描画的作品,项目组特派5路摄制组,分赴美加、欧洲、日本、俄罗斯等曾经多次举办过世博会并对其国家、城市、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目的地,采访当地世博会亲历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全面介绍世博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功能的演变,对历史上中国与这一世界盛会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同时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历程、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以及中国为举办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所做的努力。上海世博局主要领导对节目的气势、高度、信息量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世博宣传的好教材,建议组织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集体收看学习。本片播出前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均作了推荐报道,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研究机构院校的专家均在观片后表示好评。本片的制作还得到了国际展览局方面的高度评价。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表示,“中国电视媒体对世博会历史的熟悉程度与对世博会发展脉络的梳理令人震惊。该片还于2009年5月1日至5月5日每天22时36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这也是由集团出品的大型专题片首次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

《百年世博梦》出品机构及官方网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出品机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官方网站:http://www.expo2010.cn/rdzt/bnsbm/

 

《百年世博梦》节目播出时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集《世博岁月》

 

第二集《百年梦圆》

 

第三集《文明阶梯》

 

第四集《世纪使命》

第五集《城市之光》

《百年世博梦》观看地址编辑本段回目录

《百年世博梦》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集《世博岁月》

水晶宫1935年9月举行的音乐会,这是它留下来的最后影像

1851年5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一幢被称为“水晶宫”的宏伟玻璃建筑内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世界博览会由此诞生。当时,世界上其他先期工业化国家也都敏感地发现了世博会对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意义。1855年,法国举行了巴黎世博会,并从此形成了每隔11年举办一次世博会的传统。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高的建筑,至今仍是法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也在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举办了世博会。在中国,梁启超、郑观应等有识之士都曾提出举办世博会的想法,1910年,上海小说家陆士谔甚至在他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虚构了在一百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当然,在当时国力衰微的中国,他们的主张也只能是幻想而已。

第二集《百年梦圆》

“荣记湖丝”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1851年春天,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偶然获悉了英国即将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他立即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船运往英国,湖丝在伦敦世博会上获了金奖,也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但这只是民间行为,清政府首次参加世博会还要到1904年。改革开放为新中国参与世博事业提供了契机,1979年邓小平访美后,美方盛邀中国参加1982年5月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推动世界”世博会。到1992年,中国共参加了美国诺克斯维尔、日本筑波、加拿大温哥华等七届世博会。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1999年,中国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成员之一,继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2001年5月,中国正式提出主办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时表示,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次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这是世界对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中国的信任,也是走在民族复兴征途上的中国对世界的奉献。2010年,在中国上海将搭建起一座世博会的金桥,那是一座理解、沟通的桥,一座欢聚、合作的桥,它融合空间阻隔,连接历史与未来。


第三集《文明阶梯》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飞艇

世博会被称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的说法。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作出2000多项发明,其中白炽灯、留声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最早亮相,为世人广泛知晓,在1889 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人们为了聆听留声机表演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翻开世博会历史,从电梯、电灯、电报到马达、汽车、飞机,工业革命以来许多重要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而传遍世界,深深地植根于人类文明之中。与此同时,世博会还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发崩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此开始。在经济危机阴影下举办的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吸引了将近2300万人次前来,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给举办城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增添了人们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与信心。进入20世纪中叶,经历了战争阵痛和反思,世界重新走上文明的轨道,世博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不仅是文明成果的大展台,更把先进的时代意识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切实推动了世博会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集《世纪使命》

萨拉戈萨世博会会场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这是人类第一次把自然写进了世博会的主题。依据“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汉诺威原则”,这届世博会在总体规划阶段就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以往曾经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多届世博会的主旋律,世博会把人们集中在一起,去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会马上得到解决,但却能被人们关注、牢记,被继续被讨论下去,以期在将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萨拉戈萨世博会将“可持续发展”写进主题,给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现实存在的水危机,促使主办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个先进的观念,凭借着世博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选择发展道路、面对未来挑战的共同指南。

 第五集《城市之光》

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

2008年3月,一次特殊的“国际选秀”活动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方案正在接受专家们的遴选。“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个首次出现在世博会历史上的名词,它在世博会历史上引入一个全新的参与者——城市。它汇集了全球城市的智慧,把已经领先一步的、公认的优秀实践方案和实物展示出来,运用、推广到更多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对人类今后的生活提供借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既是对当今全球城市发展所遭遇共同问题的探讨,也是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的一次全球碰撞。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2008年8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上致辞,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多元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更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遇,是全国人民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百年世博梦》专题片全文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集 世博岁月

第一集《世博岁月》


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圆满落幕,当缤纷的焰火划过夜空,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下一个看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奥运会闭幕的第二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访韩国。8月26日,他与韩国总理韩升洙共同出席了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并致辞。胡锦涛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世博会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


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此后一百五十多年间,全世界先后举办了近一百四十次世博会。在人类历史上,像这样的持续上百年的大型国际盛典为数不多,甚至就在现代奥运会举办初期,主办者还希望借助世博会的影响来推广新生的、还并不景气的奥运会。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51年,商人徐荣村从上海发往伦敦的12包湖丝,在首次世博会上捧得金奖,此后,在英国、法国、美国举办的数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展品亮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更加密切。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明确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负责任的一员,对城市发展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的决心。


2008年4月,在上海繁华的商业街淮海中路,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开幕,关心世博会的市民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些对世博会历史并不了解的人,走进这里,仿佛步入历史长廊,穿越时空。


若赛·富雷希,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公司总裁


世博会是人民大众的盛大节日。


伊安·麦卡特尼,上海世博会英国总代表


(世博会)留给世人的是一颗至今不曾减弱的好奇心。


镰田 慧,日本社会学家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世博会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V·洛塞泰斯,国际展览局秘书长


世博会展示了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围绕着一个对全人类事关重大的课题可以做些什么。


世博会仅仅是一个展示世界各地新奇物品的展览会吗?为什么历史上众多的国家将它作为展示国力的舞台?世博会对今天的社会又意味着什么?从遥远的蒸汽机时代到飞船遨游太空,饱经沧桑的世博会是怎么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呢?

 

 

正片


在上海城区的西南方向,有个叫朱家角的古镇。和江南其他水乡古镇相似,漕运使朱家角很早就与外部世界有了沟通和交流,这里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后来成为近代著名小说作家的陆士谔就是朱家角人。1878年,清光绪四年,陆士谔出生在朱家角一个读书人家庭,他从小爱读稗官野史,14岁那年,父亲去世后的陆士谔到上海城里行医谋生。


近代上海报刊与出版业的勃兴令中国小说繁花似锦,也为年轻的陆士谔提供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他弃医从文,最终成为市民热爱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共分十二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一百年后的上海。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


陆贞雄,陆士谔之孙


我祖父陆士谔,他在1910年的时候就写了一本新中国这样一个理想小说,他在这个小说里面写道:在我们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


在小说《新中国》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更让小说主人公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为了方便往来,才建造这大桥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虽然身处一个信息闭塞的国度,但当时上海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生活使得陆士谔胸怀远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从未走出国门的一介书生对外部世界的密切关注,进而渴望自己的国家“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


黄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时老百姓就迫切感到国家要亡国的危险。所以强调我们国家要能够强盛起来,这是非常强烈的一种民族情绪。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在晚清,幻想小说大量出现,在一个国运衰微、时局动荡的时代,知识分子热衷于构筑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陆士谔并不是第一人。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发表于1902年,比陆士谔的《新中国》早问世了八年。小说共有五回,从六十年后的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上海举行大博览会写起,作者的想象是这样的: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就希望这个世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展示、物质的展示、中国国力的展示,同时,他希望世博会是一个世界最先进的知识、观念甚至各种信仰在这里汇集、汇合,碰撞、激荡,彼此宣讲、争辩,从而对国人的知识、观念也造成一种更新。


黄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不久以后就是吴趼人他也写了一个《新石头记》,也是理想小说,也提到了博览会这样的情况,表示强盛的中国的一个标志。


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幻想作品中期望自己的祖国能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将博览会的举办地点安排在上海,甚至具体到当时还一片荒凉的浦东。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问世的那一年是1910年,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相差整整一百年,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地应验了,是作家突发奇想,还是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启示?

 

 

唐德顺老人今年75岁,退休前是上海一家纺织厂的高级工程师,工作之余喜欢收藏,而历次世博会的奖章、纪念章,则是他收藏的重点。


唐德顺,上海市民


有时候睡觉之前,经常从盒子里拿出来观摩,用放大镜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因为觉得这里面有历史文化留在上面。


这些纪念章都是当年由举办国政府特别发行的,其中最珍贵的当属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世博会纪念章,细致精美的图案仍然清晰可辨。


一百多年的历史实在不能说短暂,我们还无法说清这枚纪念章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伦敦来到上海,也无法还原它是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到了一个中国人的手中。我们能够准确表达的是,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兵荒马乱、风霜雨雪后,这枚有着第一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水晶宫”图案的纪念章,完好如初地保存在一个上海市民手中,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

 

 

今天,行走在伦敦地铁站内的乘客,已经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古老的地铁是如何运行的了,地铁通道里的这些壁画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穿越时空,恢复着遥远的记忆。


这座被称为“水晶宫”的建筑,静静地凝固在地铁海德公园站的壁画上。


这就是唐德顺收藏的纪念章上的那座建筑——“水晶宫”,在已经远去的那个时代,它是一座聚集着梦想与智慧的乐园,曾经被无数的词藻与色彩所赞美和描绘。这段珍贵的画面拍摄于1935年9月,不幸的是,一年后的1936年11月30日晚上,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瑰宝毁于一场大火,只留下残垣断壁和世人的无限的遐想与惆怅。


S·普拉萨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


水晶宫和它的展品对1851年的英国在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因为当时人们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


“水晶宫”的故事,要从一对夫妇说起。维多利亚女王,十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三年。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是德国人,虽然当时的英国法律限制他参政,但实际上女王离不开他的辅佐。


当时,占尽工业化先机的英国同时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霸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面积大约有33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英国本土面积的135倍;殖民地的人口达5.6亿,相当于其本土人口的10倍。甚至可以说,凡是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有一部分是英国的殖民地,它因此毫不惭愧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凯瑟琳·霍尔,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1851年英国工业化程度已经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高。英国为它自身所能展示的财富与繁荣,以及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英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天赋而感到骄傲。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到了工业革命差不多结束的时候,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


1850年的维多利亚刚刚31岁,可是她在女王的宝座上已经稳坐了13年,并且受到万民拥戴。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决定在伦敦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博览会。


杨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英国它希望通过一次博览会这样一种仪式性的活动,把它的世界经济领先的地位把它确立下来。


安德鲁·凯恩,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署长


英国在1851年所要传达的讯息是:如果你想获得最佳的制造技术、最佳的设计、最佳的产品,非英国莫属;如果你希望进行贸易,非英国莫属。


博览会皇家委员会很快就在伦敦成立,关于博览会展馆的设计与建造却遇到了麻烦。他们希望,未来的展馆不仅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因为展馆建筑所在地的海德公园是皇家狩猎场,不能允许出现笨重的永久性建筑,所以,博览会的展馆必须便于在闭幕后拆除。


格里·阿彻,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主席


他们举办了征集设计方案的竞赛,总共收到大约250份方案,但其中很多方案都采用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也就是那种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


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因为当时的建筑师,只会做那种宫殿啊、教堂啊,都是用石头砖石做的拱啊什么的,墙是非常厚的。所以怎么办呢?


博览会举办的时间日显紧迫,有什么办法能够峰回路转呢?就在博览会皇家委员会的贵族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园艺师毛遂自荐,抛出了自己的创意。


张越翔,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


当时因为到了设计比赛的截止日期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设计,他(帕克斯顿)就根据温室的设计很快地在一张纸上面画了一个素描,就呈上去了。


1837年,一位探险家在英属圭亚那发现了美丽的王莲,他把种子带回英国,交给园艺师帕克斯顿种植。三个月后,王莲开了花,叶子越长越大,园艺师把自己的小女儿抱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叶子竟然完好无损。据说,帕克斯顿因此受到了启发,并结合自己设计温室的经验,完成了展馆的设计。


韦斯·萧,英国皇家植物园园艺师


如果把王莲的叶子翻过来看的话,会发现它们具有这样的筋脉,用来帮助支撑它们所承负的所有重量,我想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水晶宫的灵感就是由此而来的。


在十九世纪,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建筑形式,整个建筑的主体为钢铁结构,外墙和屋面由明亮的玻璃构成,当地一家报纸称它为“水晶宫”,尽管当时这个名字带着一种调侃的意味,但因为它的贴切而一直沿用到今天。


爱德华·罗伊尔,英国约克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于水晶宫这一建筑的选择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建造这座庞大的宫殿只花了17个星期。它使用了最新的工业材料,铁框架和100万平方英尺的玻璃。这本身便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金属和玻璃工业化建造的方法构造一直影响到今天,开创了一个时代,所以我管它叫做现代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


1851年5月1日上午9时,50万多人聚集在恢宏壮观的“水晶宫”四周。12时的钟声敲响,维多利亚女王骄傲地宣布: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开幕。


博览会结束后不久,英国著名画家亨利·赛伦斯用他的画笔重现了当时的盛况。维多利亚女王居中侧立,在她左右两侧是前来出席博览会的各国宾客。引起我们格外注意的是,在这样的盛典上 ,还出现了一个身着大清国朝服的中国人身影。而经过对史料的查询,中国方面当时并没有派人以官方身份参加这届博览会。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


我们经过考证发现这个中国人叫希生,希望的希,生命的生,他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一艘船上的中国人,这艘船叫耆英号。


在这次博览会上,近两万个参展商所提供的十万多件展品,在水晶宫内呈现出一片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美妙图景。在众多的展品中,最受欢迎的是各种机器。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所有的机器都在轰隆轰隆在那开着,展示出非常巨大的力量,那个力量是由蒸汽所产生的,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动力就是蒸汽,在当时蒸汽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凯瑟琳·霍尔,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


参观游览这届博览会的600多万人,几乎是当时伦敦人口的三倍。历史上,除了战争和迁徙,人类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汇聚。可以这样说,1851年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标志着人类大规模文明交流新形式的出现,同时,英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也进一步得以彰显。


爱德华·罗伊尔,英国约克大学历史系教授


1851年世博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成功。它让人们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凡的信心和自豪。因此,1851年世博会帮助塑造了英国的形象,也帮助英国人认识自己和自身的能力。


与已经阔步走在世界工业化前列的英国相比,此时尚且年轻的美国,也派出了5000多名商人,他们飘洋过海来到伦敦,在博览会上显示了自己强劲的实力。一位美国参展商回国后,就向纽约市政厅递交了举办1853年纽约世博会的申请。


这是一次国家间实力的比拼,不是通过战争,而是以文明的方式彬彬有礼地较量。


马丁·当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


其它的世博会将随之而来,它们举办的目的同样是要说明这些国家也已经加入到了世界发达工业国的行列。比如美国在芝加哥举办了自己的世博会,法国也在巴黎举办了世博会,诸如此类。举办世博会因此也成为显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用它来证明“我们也加入了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


1851年博览会的举办几乎使所有的英国人感到,他们走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最前面。最感自豪的英国人当属维多利亚女王。当夜色降临伦敦,她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们历史上最隆重、最辉煌的日子。”

 

 

几乎就在英国女王感叹自己的国家强盛的同时,遥远的中国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痛。鸦片战争后,大批中国人被迫到海外充当苦力,这些被屈辱压迫着的人们被称作“华工”。


1903年,在创作了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一年之后,梁启超赴美游历,在旧金山等地,他详细了解了华工的生存状况,记录在《新大陆游记》一书中。在圣路易斯,梁启超与三十名建造世博会中国馆的华工不期而遇。


“时方溽暑,圣路易炎热尤甚。其工人皆裸体赤足,列坐门外,望比邻之游女,憨嬉而笑……”


一直期望中国能主办一次世界博览会的梁启超目睹此景,感慨万千。他是多么希望中国人能在世博会这个舞台上精神抖擞地亮个相,风光一番,不输英美,但此时此刻,他又深知自己的祖国是何等的羸弱。


梁启超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建设工地中绕行一周,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去。一年后,圣路易斯世博会开幕。

 

 

今天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开创了世界博览会的先河,当时世界上其他先期工业化国家也都敏感地发现了世博会的重要意义。


1851年12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发生政变,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由总统摇身一变为皇帝,拿破仑三世亟需一个机会向世界展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实力,和欧洲第二大城市巴黎的魅力,要达到这些目的,还有什么比举办世博会更好的途径呢?


在英国,世博会是对帝国形象的巩固,而在法国,首要的目的则是亮相。对举办世博会的期待与热情,伴随着强烈的政治动机,成为当时法国统治者的坚定方向。


杨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拿破仑三世从他个人性格来讲他还是一个好大喜功,非常自负的一个君主,他希望把法国变成欧洲的最大强国,由法国来统治整个欧洲,因此他要把巴黎变成欧洲的首都。


1855年巴黎世博会约有2.1万件展品参展,展现了当时工业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一些参展国首脑参观了博览会,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还在颁奖典礼致辞,他声称:


“我们的愿望是:希望这次世博会不仅仅是新奇的玩艺的集合地,而是全世界的工业、商业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传播文明文化的渊源。”


巴黎和世博会的缘分就此开始,并形成了每隔11年举办一次世博会的传统。


X·马勒维尔第,法国巴黎高等建筑学校教授


如果说1855年的世博会旨在彰显第二帝国,宣示巴黎即将成为欧洲的首都,同时显示法国刚刚起步的工业。相对于英国人大量展出其工业成就和机器而言,法国人也试图向世人证明自己也占有一席之地。


从1855年开始的世界博览会仿佛推进器,迅速改变着塞纳河两岸的巴黎面貌。1884年,法国政府宣布,五年后将举办新一届世博会,同时建造一座300米的铁塔,这一决定顿时在巴黎引起满城风雨。


让·贝尔纳·布罗,埃菲尔铁塔管理公司总裁


因为每当一个社会在创新并出现创新建筑时,就会有论战。


让·皮埃尔·恩格米,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是个热衷论战的国家,而且这些论战会形成一种舆论,这种舆论则会演变成一种鲜活的文化,而这些论战恰恰都发生在博览会期间。


300米的铁塔,这将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高的建筑。在人类对建筑所能达到高度的认识还颇为有限的时代,要想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古典文化的巴黎人,改变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态度,还是相当困难。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在1887年2月《时代报》上就有一百多位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等等联名写信,反对这座建筑,认为它亵渎了巴黎的审美。


B·勒莫瓦纳,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现代建筑研究所主任


这些艺术家联名反对建造埃菲尔铁塔,认为它会破坏巴黎的审美感。它那像工厂烟囱一样过于技术化的结构,会成为巴黎石质建筑景观中的一大败笔,还将表明这座城市的空间几乎已被工业建筑侵占了。


不过,争议归争议,建筑界人士却纷纷响应,两个星期内,政府就收到100多个建筑师的方案,最终,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中标。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埃菲尔作出了回应。

 

 

 


B·勒莫瓦纳,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现代建筑研究所主任


埃菲尔说,我要建造的铁塔绝非一件崇高的建筑艺术品,它可以类比为埃及的金字塔,只是金字塔是由石块堆砌而成,而我的铁塔则是用金属搭建的。


S·阿日昂格斯,《追寻巴黎世博遗迹》作者


因此,埃菲尔明白他跟巴黎市签了一份合同,规定铁塔的期限为十五年,也就是说铁塔由他出资建造,铁塔建成后十五年内可以让人参观,参观的收益归埃菲尔所有。


埃菲尔称得上是“钢铁诗人”,钢材在他的设计中仿佛被赋予了律动的生命。虽然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但他高超的金属建筑技艺,使他能够娴熟地使用铁条和铆钉,保证铁塔顺利完工。在西方传说中,人类准备建造一座通天塔,结果功败垂成,埃菲尔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铁塔。


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这些东西表示结构科学,这个叫科技之光。那么法国也扬眉吐气,你们有皇帝也不管用,我们是共和制,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勇气。


这次巴黎世博会吸引了3200万名参观者,其中近十分之一的人登上了埃菲尔铁塔,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俯瞰巴黎市容。爱迪生最新发明的白炽灯使展览在夜晚也能向观众开放,这在世博会的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事情。埃菲尔铁塔顶端的三色探照灯把半个巴黎城照耀得如同白昼。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成为一个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不予理睬的盛大的狂欢节。在巴黎,反对世博会的声音消失了,在国家荣誉的驱使下,人们走到了一起,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巴黎,继续担负着“文明前哨”的使命。


让·皮埃尔·恩格米,法兰西学院院士


我认为1889年世博会的重大意义,除了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外,还在于让全法国的人都能来参观他们前所未见的东西。


阿兰·傅天,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局总代表


巴黎是一个跟博览会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巴黎的建设和城市化与博览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05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的中国政治家康有为来到法国巴黎,三次登临铁塔,凭栏四顾,并留下诗作:


“浩浩凌天风,高标卓碧落。邈邈虚空中,华严现楼阁……俯视下界人,城市何莫莫……问此何都市,巴黎称霸国。”


康有为在分析法国政府造塔的目的时写道:


“盖见败于德后,民力甫复,因赛会作此塔,以著民物之丰亨光复也。”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就很感慨,你看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以后不过三十年法国人就自己站起来了。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就希望这个世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展示、物质的展示、中国国力的展示,同时,他希望世博会是一个世界最先进的知识、观念甚至各种信仰在这里汇集、汇合,碰撞、激荡,彼此宣讲、争辩,从而对国人的知识、观念也造成一种更新。


康有为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个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国家,需要一次世界博览会鼓舞民众、重振国威,在工业化的潮流中追赶遥遥领先的英国,并在与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而是承载着法兰西民族重新屹立在欧洲大陆上的坚定信念。

 

 

然而在康有为的祖国,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只是天才小说家落在纸上的梦境。生长在上海的陆士谔还在继续做着他的白日梦,在梦中,他从浦西来到浦东,他看到:


“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哪里是浦东!”


不过,再好的梦总是要醒的。小说《新中国》的结尾,陆士谔记下了他和妻子这样的一段对话:


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


丈夫说: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我把这梦记载出来,以为异日之凭证。


陆士谔夫妇的一番夜话,酸楚中有着一丝乐观,他是个天才的幻想家,现实不能呈现给他的,他的梦想会给他;蘸着浓墨书写这些并不存在的内容,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充溢着快乐。其实,他未必就真的相信,有朝一日,这一切会在他的祖国出现。他和妻子当然看不到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那一天,因为从他们梦中的“预言”算起,这个日子的到来,还要等待整整一百年。


来源:世博网

 

 

第二集 百年梦圆

第二集《百年梦圆》


2005年6月,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一条丝带的出土让世人震惊,经测定,这是3500年前商代的物品,它的出土再次证明湖州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蚕桑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据说最好的湖丝出产在湖州南浔附近的辑里镇,一根白净而柔韧的丝能承七枚铜钱而不断,鸦片战争后,湖丝源源不断地运进上海,通过洋行销售。


广东人徐荣村,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之一,在万商云集的上海,徐荣村进入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1851年春天,他偶然获悉了英国举办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徐荣村立即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上货船,紧急运往英国伦敦。这个还不到30岁的小伙子绝对想不到,就是这12包远渡重洋送展的“荣记湖丝”, 在伦敦世博会上获了金奖,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


宝顺洋行是上海最早的洋行之一,“荣记湖丝”参展伦敦世博会八年后,洋行又来了一位年轻人,和徐荣村一样,他也是广东香山人,这就是后来成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郑观应。1894年春,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出版,据说光绪皇帝读了,大为赏识,诏命总理衙门特印二千部,分发京都大臣阅读。几年之内,这本巨著竟被翻印20多次,共10余万册,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邻邦,风行一时。


《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举办世界博览会。《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篇集中反映了郑观应对世博会的理解,他不仅充分地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认为:


“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实例。一百多年前,举办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昌盛国力的骄傲行动,而在那时的中国,它还只能是萦绕在郑观应等仁人志士心头的一个梦想。

 

 

正片


2008年4月,上海苏州河上,历经百年沧桑的外白渡桥将迎来它的又一个春天,它被整体拆移进行大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它将以修旧如故的面貌回归原位。而为了改善外滩地区的交通状况,一些老屋将被拆除。


(徐喜先,上海市民


我这里住了38年了,大半辈子了,一下子搬走蛮想念这里,所以再回来拍点照片。)


(上楼实况 上去,楼梯,当心。)


正在拍照的这一老一少是父子俩,他们并非专业摄影家,只是从前住在这里的老居民。


徐喜先曾经是这间屋子的主人,十几平方米的屋子,他住了38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对摄影的爱好也几乎是从搬进这个屋子起步的。


徐喜先,上海市民


原来我住的地方(面积)只有10个平方,最高峰的时候住了5个人,因为儿子结婚的时候也住在这个环境里面,所以这个环境更加显得拥挤了。所以因为这样,经常到郊区去,想到空间广阔一点的地方换换环境。拍照片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就这样开始了。


那些年一有空,徐喜先一家就走出狭小的弄堂,也许是因为居住空间的窘迫、压抑,徐喜先特别喜欢拍摄田野风光。


在徐喜先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条浑浊的黄浦江把浦西和浦东分隔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浦西一边,外滩坚固的近代建筑群后面,城市在拥挤中展示着繁华;而浦东一侧,还是沉睡的滩涂和农田,仅有的几条干道,都是民国时期修筑的,七十年代才有了沥青混凝土路面。


黄浦江上,一艘艘渡轮往来穿梭,慢悠悠的节奏,无法缩小这种差别。


汤万方,原上海科委发展预测处研究员


当时有句话:宁可要上海,就是市区一张床,也不要浦东一幢房。你想一想,当时就由于一江之隔,交通非常困难。

 

 

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这位伟人一生曾二十七次到访上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政府成立后,就是在这里,他为中国绘制了一张蓝图——《建国方略》。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指出“中国发展计划,上海有特殊地位”,他针对当时黄浦江航道淤浅、船行不利的情况,提出扩张黄浦江右岸,建一新黄浦滩。


“新黄浦滩”,即位于今天的浦东地区。虽然孙中山当年的构想与今天不尽一致,但浦东的未来发展已包含在他宏伟的蓝图上。


1946年6月,上海市越江工程委员会将一份《上海市越江工程研究报告》,交到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手上,这份报告对越江方式、地点、施工等问题都有具体的设想。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无能使上海越江问题的解决无限期搁置。


(毛泽东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宝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二战后首次正式访问日本。这次访问,是为了出席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也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酝酿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做的一次取经之旅。访日期间,邓小平参观了钢铁厂、汽车厂和电器工厂,他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


10月26日,邓小平一行乘坐新干线列车赴日本文化古城京都访问。随行的记者请他谈一谈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受,他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邓小平同期: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龙平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辑部主任


邓小平访日访美首先它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也是一个行动。那么,通过这个访日访美对于我们制定改革开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都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推进作用。


1979年1月25日,中国农历新年前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华盛顿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开启了双方增进政治协商和文化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的大门。这位美国第39任总统的讲话很快向全体中国人民播放,总统在自己的白宫日记中写道,这是他有史以来面对观众最多的一次电视演说。


3天后,中国农历大年初一,邓小平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


布兰特利·沃马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是1978至1979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开放的姿态印象深刻.


方德万,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


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也说明中国如何在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中国重新参与世博事业提供了契机。正在筹办中的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盛邀中国参加。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确认参加世博会的消息后,美国政府和世博会的组织者非常高兴,由于当时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情况缺乏了解,主办者甚至不知道该同中国哪个部门进行具体联系。


王锦珍,贸促会副会长


当时中央和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常务副总理万里同志和负责对外经贸工作的谷牧副总理,把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贸促会,而且要求贸促会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做好,但同时也表示,如果贸促会在筹备过程当中碰到问题、困难的话,尽管向中央反映。


1982年世博会中国展馆筹备之初,美方提出由美国本土的设计师为中国馆进行整体设计,但中国贸促会还是决定自己着手进行,经过3至4个月的设计,方案逐步成熟,上报国务院后批准实施。


1982年5月1日,2000平方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馆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能源推动世界”世博会上亮相,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了当时在中国广大农村推广的体现卫生能源的沼气炉,以及10块长城砖、秦兵马俑等国宝级文物,还有景泰蓝、瓷器、玉器等工艺品和轻工产品。好奇的美国公众在中国馆前排起了长长等待参观的队伍,表演区域被围得水泄不通。


沈荣炫,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


卡特总统和夫人是从后门进的,因为他从前门进,太吸引人,所以从后门到中国馆, 进来参观完以后,到了八角亭(工艺美术展位),篆刻了一对图章,龙凤章,送给了卡特,卡特非常高兴。


中国参加美国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不仅仅是它在世博会舞台上的再次亮相,而是这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同世界文明的重新牵手,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人类文明的胸襟与豪情。


1985年4月,当时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咨询机构——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受命对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


汤万方,原上海科委发展预测处研究员


我们这个研究报告叫《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可行性研究》。最后有这么一句结论性的意见,如果说以开发浦东为主体的,就是上海今后要发展这方面,而且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体的话,应该选择浦东。


这是一份带有前瞻性的报告,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的中国,世博会对民众来说仍然是知者寥寥。即使在上海,这个100多年前便与世界博览会结下千丝万缕缘分的城市,仍然需要等待时机,来和世界博览会结缘。

 

 

2005年11月,上海历史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在英国伦敦文物市场偶然发现了一幅长达近七米的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全景画。


全景画上这块小小的匾额上清楚地标示着“CHINA”字样,匾额下面是博览会展馆“水晶宫”内中国展室的展览情景。当时,由于中国官方没有参与这届博览会,英国商界人士便越俎代庖,随便拼凑了这个“中国展览”。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


清王朝那个时候总体上,它还是实行闭关锁国这样一种政策,不希望与外界有更多的沟通。那么早期的几届世博会,要么是我们的一些商人自愿地这样一种参与,要么就是由当时的外国人代理。


史瀚波,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中国人以往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皆是不开化的蛮夷之地.他们所习惯的与外邦打交道的方式,是由对方前来朝贡,承认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


1867年,巴黎世博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被官方轻易地拒绝了。三年后,维也纳世博会再次来敲清王朝的大门,这一次,清王朝勉强同意了。


这煌煌数卷的《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汇集了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参加40余次世界博览会的1000余件原始档案,从这些参展物品的清单不难看出,大多是原始的工农业材料、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以及精致却不实用的古董工艺品,可以说,在漫长的时间里,从总理衙门的官员到普通百姓,对世博会这一活动的重要性仍是一知半解。


不过,在亚洲,另一个国家却对世界博览会中有着不同的认识。1862年伦敦世博会上,36个身穿和服的日本参观者用并不流畅的英语与欧洲人交流,这是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后的日本向西方世界的一次出击。这个名为竹内遣欧使节团的组织回国后,还著书立说,将在世博会上的所见所闻在日本国内广泛传播。十一年后,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又出现了由60多位工程师组成的日本岩仓使节团,这些日本人去世博会的使命,就是把西方发达的产业制度、科技发明搬到国内。


久岛伸昭,日本电通公司上海世博会项目工作室室长


(日本)参加了世博会,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与此同时,如饥似渴地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直接促进了日本自身的发展。


在走出国门的同时,日本还在国内兴办内国博览会,推动了明治维新,帮助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钱单士厘,浙江萧山人,1899年随外交官丈夫赴日本,1903年,她参观了日本第五回内国博览会。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华人向译此种会曰‘赛珍’、曰‘赛奇’,皆与会意相剌谬。”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所谓“赛珍”“赛奇”,就是把自己有的珍宝、奇异的东西拿出来,向人炫耀,所谓“剌谬”,就是错误的,钱单士厘认为,国内人对于博览会的理解是错误的,博览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个大展台。


不过,在钱单士厘生活的时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世博会究竟对一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还需要时间去体会。


时隔八十余年,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领导者,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指出,世博会与一般的展销会有本质的差别,他说:“世博会是战略的,管50年”。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世博会(影响)50年,这是一个比方。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少年,姑且不说,它的影响将会一代代传下去。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世博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完成几十年的梦想,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建设和行为方式。


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这一年的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之劣,结果刺激了整个德国工业界。


郑寅达 中国德国史学会副会长


维也纳世博会反映出来德国怎么走的时候,他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的手段为德国工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模式。


李工真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一个博览会对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使这个民族的相关人士们认识到世界的发展的趋势。


举办世界博览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意义非同寻常。1970年3月,日本举办了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的大阪世博会,当时,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亚洲举行。战后的日本通过这次世博会进一步打开了国门,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日本相当于“完成了10年的外交努力”。


久岛伸昭,日本电通公司上海世博会项目工作室室长


在1970年大阪世博之前和外国人的接触比较少,通过大阪世博很多人才真正的和外国人有了接触和沟通。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德国、日本虽然不是世博会发起国,他们参加世博会相对较晚一点点,但是这两个国家呢,就是通过参加世博会,或者自己举办世博会,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日本1970年大阪世博会过后,它是把整个国家的发展提前了十年,而且真正融入了世界。这个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从不屑一顾,到参与其中,从隔岸观火的看客,到亲身感受世博文化的演变,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对世博会——这个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连续性行为,中国人终于读出了它的真谛。


“世博会是战略的,管50年”。50年,半个世纪,人类历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几代人成长的时间,足以见证一个城市的崛起或衰败、一个民族的腾飞或坠落。这样的机遇,中国抓得住吗?


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报告出炉半年后,美国《时代》周刊1986年第一期的封面刊登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时代》周刊评选这位睿智的老人为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这是这份杂志第二次评选他为“年度风云人物”。


世界在注视着中国,改革开放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1987年7月,一份《黄浦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到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的办公室,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把建造黄浦江大桥列为市政五大工程之一。工程一年后开工,定名为“南浦大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1990年4月,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并宣布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是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之后,又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厉无畏,全国政协副主席


开发开放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为)全国带来一个改革的深化。从浦东开发的角度来看,为了要使得新开发的地方和我们老城区,有相互的连接和沟通,所以要建这个大桥。


1990年6月19日至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广东先后考察了汕头、深圳、珠海三个经济特区,当看到深圳等特区取得的新变化后,江泽民兴奋地说,特区的成功,充分说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他强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办好经济特区,决不动摇,决不改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91年6月20日,南浦大桥提前顺利合龙。无数市民守候在上海黄浦江两岸,争睹这历史性的一刻。


l992 年春节,88岁高龄的邓小平来上海过年,他一下火车就说:“我到上海来,是要看南浦大桥的,早就想看大桥了。”


他登上50米高的南浦大桥桥面,望大桥雄姿,任江风吹拂,整个城市都感受到了他目光的嘱托。

 

 

巴黎,国际展览局总部所在地,这里是现代世博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今天,国际展览局已经成为拥有一百多个国家成员的重要国际组织。


从1982年到1992年,中国共参加了七届世界博览会。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六年后的1999年,中国首次举办了由国际展览局认可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世界博览会它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注册类,第二类就是认可类。所谓注册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最大规模的这种博览会,五年举办一次,我们上海世博会就是属于这一类博览会,是最高规格的。而99年昆明那次世博会,它是属于认可类的,是专题型的,1999年的是以花卉为主题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么一个问题。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组织水平和展示效果得到了国际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它的成功举办,表明我国已初步具备举办注册类世界博览会的能力。


2002年1月30日,在当时的多个申办国家中,中国第一个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报告,以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致国际展览局领导人的支持信。江泽民在信中说:“我以极大的热情向你们表示,中国政府郑重地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如果中国被选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将会受到中国人民的热忱欢迎和接待”。他表示坚信,“上海市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下,将会作出最大的努力,一定能够出色地、高水平地举办好2010年世博会。”


2002年3月11日,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由国际展览局副主席兼执行委员会主席卡门·塞雯女士率领的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一行时说:我相信,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界博览会。同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会见卡门·塞雯女士一行时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2010年世博会办成历史上最成功的世界博览会。


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得到了全国民众的高度支持,盖洛普公司的调查表明,中国民众和上海民众对中国申办世博会的支持率分别高达90%和93%。


汪均益,时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在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包括选址,包括规划,包括主题的选择,包括资金的筹措,包括各种宣传游说方案的制定,这些具体工作都是由上海来做的。但是,整个的决策,是由中央政府层面决定的,而且中央的直接的领导,具体的策划下进行的。


摩纳哥小城蒙特卡洛,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中国上海和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波兰弗洛兹瓦夫、墨西哥克雷塔罗五个城市摩拳擦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有史以来世博会申办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国务委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主任委员吴仪亲临现场代表中国进行陈述。按次序最后出场的中国,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国际展览局一槌定音。


吉尔斯·诺盖斯,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


我宣布: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是——上海 。


申博”成功,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坚定支持的结果,也是上海——这个日益开放、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有着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城市——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结果。


这是世界对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中国的信任,也是走在民族复兴征途上的中国对世界的奉献。


V·洛塞泰斯,国际展览局秘书长


世博会或者其他事件,如果有助于世界向中国开放、有助于中国向世界开放,并且能促进所有国家、地区之间的了解,那么这种贡献将是巨大的。


安娜·蒂贝琼卡,联合国副秘书长


上海举办这届世博会是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它也将为人类提供像朋友那样彼此相聚,互相了解的机会。


2008年8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访韩国,访问期间,他出席了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并致辞。


胡锦涛同期声:


上海世博会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反映当前国际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

 

 

一个雨后的清晨,在影片开头我们介绍过的那位摄影爱好者徐喜先和家人搬离老宅。退休的他,开始有更多的时间整理这些年拍摄的两万多张黑白照片,受父亲的影响,39岁的小徐也喜欢上了摄影。他常常寻找父亲当年的拍摄地点,一一回访,在同样的位置、角度按下快门,他想用影像告诉人们,他生活的城市的变迁。一个是黑白的上海,一个是彩色的上海,父亲的上海在憧憬中也许还有着一丝无奈,儿子的上海却已焕发出神采。


徐喜先,上海市民


这个变化是很快的。任何地方没有如此快的速度,短短十年都不到。


徐建荣,徐喜先之子


整个在拍摄的过程中间,我发觉整个上海一点一点变漂亮。而且长高了,原先一些低矮的平房都让那些高楼大厦代替了。


黄浦江潮起潮落,外滩建筑群依然,2010年,在中国上海浦东将搭建起一座世博会的金桥,那是一座理解、沟通的桥,一座欢聚、合作的桥,也是一座像徐喜先父子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通向幸福的桥。


来源:世博网

 

 

第三集 文明阶梯

第三集《文明阶梯》


1893年夏天,在美国芝加哥,一届包括了艺术、制造业、商业、园艺、矿业和海洋产业的世博会开幕。13岁的双目失明的女孩海伦·凯勒出现在展馆,她的指尖掠过一艘船的模型、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等许许多多她以前从未曾听说过的物品,40年后,她在那本曾经激励了无数读者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


“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陪同海伦·凯勒一起参观芝加哥世博会的是亚历山大·贝尔博士,当年,是他拨打了人类的第一个电话,几年前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电话机令世人广为知晓。这次世博会,这一改变世界的发明仍占据了展馆显要的展位。


一战之前的古典世博会期间,科技发明是世博会展示的重要内容。从电灯、电话到电影、汽车,现代文明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人这样评价:“一切源于世博会”。然而,20世纪的人类经历,却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基础这一主张,在梦幻般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着由于一些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灾难,人类能够逃脱这些灾难的咒语吗?


正片


1915年,昔日机声轰鸣的欧洲大陆变成炮火连天的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正在上演。这一年2月20日,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这次世博会的全称是“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通航。在战火纷飞之际,世博会却仍然按照四年前的计划如期举行,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战争离美国还很遥远。


由于欧洲国家陷入战争的泥潭,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只有三十个国家参展,但欢乐的气氛似乎并未受到多么大的影响。世博会的高潮之一,就是10月21日的“爱迪生日”,纪念使人类从漫漫黑夜解放出来的电灯发明36周年。有趣的是,这次盛大宴会上的所有食品都是用电加工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举办这次爱迪生日,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对爱迪生的爱戴和敬仰。在这次世博会上展出的主要是一些电驱动工具,还有一些关于用电来制作食品的工具。


爱迪生的诸多发明都曾是早期世博会上的展品,并通过世博会为世人广泛知晓,而与此同时,他的许多灵感又来自于世博会。世界科技史表明,1878 年巴黎世博会,标志着电工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来临,但爱迪生的发明在这次世博会上尚未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不过,这次世博会照明方面的精彩展览内容,使爱迪生获益匪浅。


何顺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爱迪生在)世博会上看到的主要是各种电灯的发明,给他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大家对电灯等各种发明很感兴趣,所以这才促使他回来专注于和电灯有关的发明,并且在第二年,1879年就发明了白炽灯。


十九世纪末以来,世界博览会所展示的工业文明成果浓缩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为爱迪生的天才发明提供了舞台。早在1889 年的巴黎世博会,爱迪生就确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发明第一人的地位。这次世博会上最受瞩目的,是展览馆前一个台座上矗立着的一个13 米高的巨大白炽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川流不息地涌向爱迪生发明作品的展台,人们为了聆听留声机表演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在电学的奠基人富兰克林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美国公民像爱迪生那样在欧洲受到如此尊敬。


1927年爱迪生回顾他发明留声机的经历:


我在留声机里留下的最早的话是,一首大家平常熟知的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羊毛洁白如雪花,无论玛丽去哪里,羊羔都会跟随她。


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法国的总统专门为他这些发明颁发了纪念的奖章,称作是荣誉团团长勋章;那么意大利国王也给他颁发了奖章;还有德国的科技进步协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专门为他举行了有1200人参加的盛大的宴会。


巴黎一位记者这样描述爱迪生给他所留下的印象:


“当我从埃菲尔塔附近走过时,我在塔旁看见一个人,从脸庞看很年轻,前额平展无皱纹,头发花白。当我看了一看他和宏伟的塔,我觉得宏伟的塔与这位智慧巨人相比,塔就显得很渺小了。”


1931年10月18日凌晨,发明家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唁电像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有人建议纪念活动开始后,全世界的电灯都象征性地关闭一分钟,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因为人们已经一刻也离不开爱迪生的智慧成果了。


翻开世博会历史,从电梯、电灯、电报到马达、汽车、飞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众多重要发明,都作为世博会的主角,迅速传遍世界,深深地植根于人类文明之中。那是一个发明的时代,新发明如雨后春笋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挥洒着人类的智慧。贝尔、爱迪生、莱特兄弟……短短数十年间,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了神话都难以想象的程度。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一个是世界观念,(世博会)虽然在一个国家办,在一个城市办,但是严格讲起来是全世界的节日,世界观念。第二个是创新观念,它呈现出来的是最新产品,这是从世博会开头,水晶宫的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它是这几年的创新产品。


R·伦代尔 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仅仅创造新的精密的发明,这并不具备让人类血脉传承的魔力。对我来说,世博会研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而这样的成就恰恰为世博会所传承。世博会有无限潜力来绘制未来,它们为未来描绘蓝图。

 

 

这里是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芝加哥的市旗生动简洁地描绘出这个城市的形貌与历史,其中,四颗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四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1812年开发之初,美国联邦与英国、印地安人间的冲突、1871年那场烧毁了整个城市的滔天大火,以及1893年、1933年的两次世界博览会。


顾云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833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开始变成一个镇,1837年开始变成一个城市。所以当芝加哥申办1933年世界博览会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在二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讨论,有的人就把他叫它做“第二届世界博览会”,但是觉得这样的名称不能够反映芝加哥再办一次博览会的意义,1933年正好是芝加哥变成一个城市的开端,所以把它定名为“一个世纪的进步”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这一百年中,经济技术的进步是十分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芝加哥的世博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正好是一方面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美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地位的上升。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主题,主题既已确立,看来一切都很顺利,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在世博会债券宣布出售的次日,美国历史上黑色的一天猝然降临。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发崩盘。股票抛售浪潮之快,甚至连场内的行情自动收录机也无法快速报价,人们陷入恐慌之中。这一天,华尔街有11名证券市场投资人相继自杀。四天后,股市再次暴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度崩盘。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达100亿美元。10日24日,这个“黑色星期五”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噩梦,也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开端。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一战以后,人们憧憬着未来经济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后来人们的投资和消费看到了这个经济增长和光明,于是又产生了更加狂热的消费,更加冲动的投资,那么呢这个又助长了经济的繁荣,但是这个繁荣已经开始慢慢地变质了,走向了一个虚假的繁荣。那么最后这个经济周期的调整又把这个繁荣送进了地狱。


胡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这次危机应该说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问题最严重、程度最深、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从美国生产上来看吧,工业生产它总体(占)了百分之五十多。


在这样一个大萧条的年代,如何保障充足的资金是芝加哥世博会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而经济的低迷却激发了世博会更为灵活的筹资方式。


林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他们发行股票募集吸收民间资本,他们发行一种金证券,或者叫金钞票,那么这种证券呢可以用博览会的门票收入和场地租金来进行抵押。


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一晃进行了三年,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宣布全面实施恢复美国经济的新政。


罗斯福同期:


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惟一会使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不过,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1933年仍是一个坏年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困境仍在继续,不祥的预感更让人忧心忡忡。经济危机的幽灵一直在世博会上空徘徊,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还能够如期举行吗?


事实上,经济持续萧条影响着委员会工作的顺利进展,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因为需要巨额资金被迫终止。在开幕日来临之前,他们甚至削减工资,以渡过经济难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12万名参观者的到来,还是把开幕式装点得仿佛盛大的节日一般。


J·霍拉伯德,建筑师, 芝加哥霍拉伯德和鲁特建筑事务所,1933年世博会亲历者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举办的,所以很多建筑师聚集在这里,致力于作品的美观性和趣味性。人们从全国赶来,参观世博会以及芝加哥这座城市,他们来到世博会,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选择“科学”作为博览会主题的基调,会场里展出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工业成果,如新式汽车组装线、轮船制造技术、原油精炼技术等。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美国人民生活的。在世博会上,憧憬未来理想住宅的“模范房屋”和“明日之家”展馆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林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因为当时大危机的背景之下人们好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购买力严重下降。迫切希望有一种经济实用房,而这种标准住宅,它的建材经久耐用,而且设备比较齐全里面的冷暖空调都有,价钱也比较便宜,很适合工薪阶层的居住。


一位参观芝加哥世博会的中国人,青岛华新纱厂经理周志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一切陈设器具,备极华丽。尤以‘来日住宅’之中陈设装饰,穷新奇之致,迥异寻常。因念所谓科学进步者,其究竟乃不过谋衣食住行之享受耳。”


这位中国人说得一点不错,博览会最终要展示现代人是怎样在科学的世界里逐步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它的意义正在于此。在世博会上,美国人和往常一样欢笑,全然忘了世博会场外是怎样一番愁云惨淡的景象,在这个经济危机如洪水猛兽的年代,这样的情形未尝不令人感到宽慰。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世博会给美国的发展,在危机当中找到了机会,很多想法,包括建筑建材的想法,建筑的构思实际上我们看到在50年代这些想法都成为了实现,战争以后都形成了一个事实。就是说明了世博会实际上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理念,新的投资的这样一个方向。


1933年的世博会给经济危机中的芝加哥社会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双重效益。当时芝加哥人口有三百万,这次博览会总接待入场人数将近2300万人次。世博会赢利中大约有50%是来自门票的收入,余下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场内食品和纪念品的销售。世博会还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在高峰期,有两万多人被雇佣工作。世博会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给城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不构成衡量芝加哥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芝加哥世博会的最大成功应该是增添了人们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S·约翰斯顿 首席环境官,美国芝加哥市市长办公室


世博会重新点燃了人们的灵感和希望,展示了创新、科技、都市化,展示了城市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世博会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潜力。


顾云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提升城市的形象,然后做到世博会和城市的双赢。这是我觉得是1933年世博会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第二,我觉得它是关注民生主题,就是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种世博会的形式把它展示出来,拉动了消费。


坐落在芝加哥密歇根湖畔的世博会场见证了这次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的盛会对困境中城市的影响,但这弥足珍贵的进步能否持续下去?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历史还将经过怎样曲折的发展?世博会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2005年4月19日晚7时,上海电信崇明海缆登陆局收到一个光电信号,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大屏幕上。打开邮件,是爱因斯坦永恒的笑容。几乎同时,上海电信大楼内150名中学生一起打开手电筒,向这位科学巨人致敬。


这束光电信号是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的,它通过大洋光缆,穿越了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经过全球数十万人用24小时“光接力”,最后返回普林斯顿。而上海,是这束光的中国区首站。


这一天,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如果,爱因斯坦仅仅是一位发现了相对论的科学家,还不足以享有如此厚爱,更主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的哲人。


1938年8月,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学家爱因斯坦接到邀请,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一封信,作为即将在第二年开幕的纽约世博会的礼物。


1938年的世界战云密布,在欧洲,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的慕尼黑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彼得·加里森,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当时的世界正在沦为这样一个地方:人们正在将武器、飞机、无线电波、炸弹用于毁灭性目的。我觉得这给1939年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也使那一届世博会看上去不仅是一次庆典,也是一个令人担忧、恐惧的时刻。


8月10日,爱因斯坦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他在回顾了人类取得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后,笔锋一转,道出了他的忧虑:


“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经常的忧虑中。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将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对人类历史而言,5000年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时间概念,直至今日,有文字可考的人类历史,也不过这样的长度,爱因斯坦的这封信为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八年的人类描绘了一幅肖像,与其说是立此存照,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严肃思考。


那么,是什么让有着异于常人大脑的爱因斯坦忧心忡忡,这个世界能够避免他如此沉重的忧虑吗?


胡大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爱因斯坦写了这封信,对战争的担忧,是非常明显的。战争也提出这种问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应用是为人类造福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爱因斯坦的这封信用特制的墨水和纸写成,1938年9月23日,放入了一个被称为“时间胶囊”的特制容器中,与它一起放入这个容器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和各种金属、塑胶,以及小麦、玉米、燕麦、烟草、棉花、亚麻等农作物种子,还有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


这些凝聚着二十世纪人类智慧,记录了芸芸众生喜怒哀乐的器物,被浪漫而庄严地埋入了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为世博会完成了一个精神的奠基。半年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就将在这里举行。


迈克·华莱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西屋公司的时间胶囊将在地下等待五千年的时间,这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目的是让将来的人们能够了解我们今天的一切。


埃德·里斯,美国史密森学会历史研究中心西屋历史学家


从时间胶囊的内容来说,他们试图展示我们今天文明的一个横切面,以此来和五十个世纪之后、或者说五千年之后的人类后代进行交流。


而人们读到爱因斯坦给后人的信,并不需要等到5000年后的公元6939年。包括这封信在内的“时间胶囊”复制品,陈列在始作俑者西屋电气公司位于美国匹兹堡的的博物馆中。今天的人们可以先睹为快,仔细端详。


肯尼思·杰克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时间胶囊中包含着一种既悲哀又乐观的东西。悲哀的地方是,当时间胶囊再度开启时,当初将资料放入其中的人恐怕早已不在了。但它同时还包含着某种乐观的东西,因为时间胶囊这个想法说明我们对于自身以及我们取得的成就怀有一种自豪感,说明我们相信一百年或五千年之后人类依然会存在,并且依然希望了解有关我们的事情。


埋下“时间胶囊”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创意,多少带着些许人类由于自身文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自豪感。然而,当人们在“时间胶囊”里放入爱因斯坦充满忧虑的信件的时候,人类文明也走到了一个需要细细思考的时刻。

 

 

在时间胶囊被埋入地下半年后,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


这是世博会开幕式第一次由电视进行现场直播,人们听见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充满和平希望的演讲:


所有来参加纽约世博会的人都将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引领我们的,依然是友谊与国际间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和平。


参加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世界大战前夕的最后一届世界博览会。对于众多美国民众来说,隔着大洋的欧洲战争还很遥远。刚刚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无忧无虑放纵自己的场所。据1939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85%的人表示非常享受这次盛会,其中女性观众似乎比男性观众更为兴奋。在这一调查中,只有3%的被访者说他们“一点也不喜欢”。


J·克若恰科,美国纽约市公园及娱乐设施管理局古迹保护处主任


我认为这次世博会为美国人摆脱1929年以来的经济大萧条带来了一些希望。它也是一场展示美国人聪明才智的盛会。它还将许多不同文化带到了美国,使美国人不出国门便能体验这些文化。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939年的世博会是一场乐观的盛事,取名为“明日世界”,汇聚了对未来的种种想象。


打出“明日世界”主题的1939年纽约世博会成了一场五光十色的嘉年华。空调机、电视机、机器人、彩色胶卷等新科技、新发明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而水中歌舞表演可谓是最成功的演出,五百个漂亮的女孩在水边表演歌舞,尽管门票不便宜,但还是吸引来众多的游客,没有辜负主办者希望人们摆脱因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抑郁情绪的意图。


通用汽车建造的“未来梦想”展馆是纽约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展馆,展馆模拟了未来二十年后的1960年。人们坐着舒适的滑动椅子一路滑进展馆,虚拟的、梦幻般的机场、高速公路映入眼帘,在17分钟的未来之旅中,目睹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新生事物,体验1960年的城市生活。


当时供职《纽约客》杂志的作家怀特在一篇题为《明日世界》的文章中写道:


“当夜幕降临时,你靠在软垫上,倾听来自座位深处的电动设备的嗡嗡声,那声音告诉你生活会更好——生活仅仅依赖车轮就行,……我能以每小时100英里的车速无休无止地行驶,驶向完美无缺的未来标准的城市。”


肯尼思·杰克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与社会科学教授


最著名的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未来梦想”展馆,它憧憬了1960年的世界面貌。这代表了1939年世博会的一个重点,就是想象未来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它会比我们所经历的更美好、更现代化。


爱因斯坦也应邀来到会场,以科学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如同艺术一样,科学如果想真正、充分地完成它的使命,那么人们对于科学成就,就不应只是肤浅的理解,而必须认识它的深刻内涵。


1939年纽约世博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科技发明,这些似乎能够成为让人们忘却战争威胁的灵丹妙药。


这次世界博览会,波兰政府送来了一尊十四世纪的国王亚盖洛的塑像参展。塑像刻画的是这位凯旋的国王高举着两把从日尔曼十字军骑士手中夺来的利剑。不过,德国没有参加这次世博会,世博会结束之前,纳粹德国入侵了波兰。随后,苏联从纽约世博会上撤回展馆,主办方开始为那些流亡的人们提供庇护。波兰的这尊塑像没法运回它的祖国,直到今天仍立在纽约中央公园内,俯瞰着一池碧水。


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随后,世博会的发源地伦敦也变成了一片火海,世界失去了平衡。从巴黎沦陷的那一刻起,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举办过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再次出现,整整等待了漫长的18年。

 

 

对进步的热诚信仰伴随着世博会的进程,一个世纪前的那些世博会庆祝的是时代创造的奇迹,进入20世纪中叶,经历了战争阵痛和反思,世界重新走上文明的轨道,世博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不仅是文明成果的大展台,更把先进的时代意识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切实推动了世博会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970年,日本举办了大阪世博会,超过一半的日本国民参观了世博会,世博会重新打开了日本与世界交流的大门,成为上世纪后30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之一。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使其成为与巴塞罗那齐名的国际大都市。为世博会修建的高速铁路,促进了塞维里亚与西班牙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南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1998年,葡萄牙举办了里斯本世博会。世博会结束后,展区内的场馆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如今,世博会场址每年仍吸引1200万的游客,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搬迁到里斯本的世博新区来生活。

 

 

另一方面,历经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在促使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它所带来的某些弊病也使人们开始反省,世博会已经不满足仅仅展示工业创新和未来生活概念,它开始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和保护自然环境等问题,解决人类面对的困境。


詹姆斯·李普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国家,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关注。这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火灾时常发生,甚至有烟雾污染致人死亡的事件。


莫里斯·斯特朗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署长


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他们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曲格平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


在西方国家来讲,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很大的事情,而且都列上了国家的议程,开展环保运动轰轰烈烈。


1974年,离西雅图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斯波坎举办了一次世博会,它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


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并不是为了一次展览,而是为了改造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而任何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它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必将在人类历史上开出绚烂的花朵。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博览会永不落幕。


来源:世博网

 

 

第四集 世纪使命

第四集《世纪使命》


奥赛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它的前身是奥赛火车站,1900年,为了方便外省观光客参加世界博览会,奥尔良铁路公司把火车终点站修到了卢浮宫的对面。


世纪之交的190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工业文明的光辉普照整个欧洲和新大陆,在巴黎,这一年,世界博览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举行。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世纪的回顾”,在展示整个19世纪的重要技术成就的同时,还推出了移动人行道和环幕电影等新型机器。


回顾过去的十九世纪,人们有的是自豪,有的是满足,却没有谁怀疑水、森林、空气,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会有穷尽之时。


在1900年,世博会还处于它早期的历程,当2000年,一个新千年来临之时,世界在变化,世博会的功能也面临着转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事业并不拒绝革新,那么,它将奉献给未来什么样的礼物呢?德国城市汉诺威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百多年前,德国柏林曾有机会主办一次世博会,但当时的第二帝国更信奉炮舰与武力。1990年,在意大利城市威尼斯退出竞争之后,汉诺威市以一票的优势胜出加拿大多伦多市,获得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这是一个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的城市,几个世纪前的智慧火花,仍在照亮它前行的道路。


汉诺威,将如何履行它对未来的承诺?世纪之交的世博会又能否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抵御时间无情的侵蚀呢?

 

 

正片


每当新年钟声敲响,从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流淌在世界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心中,而很少有人知道,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是它流传不衰的起点。但实际上,这首优美的圆舞曲描绘的风光更多地是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从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宣告工业化时代的降临开始,人类现代化进程就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包括多瑙河、莱茵河、泰晤士河等在内的欧洲河流首当其冲。在财富数字的诱惑下,天真的人们以为,有朝一日,只要有了更先进的科技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问题。


托马斯•萨格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们并不经常去想,也不怎么意识到,他们使用技术的方式在可能改善他们个人生活的同时,也会由于碳排放和污染,或者是电力和石油的过度使用,而伤害到我们的群体生活。


人类的警醒是从遭受残酷的报复开始的,1955年洛杉矶汽车尾气污染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400多人死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熊本县和新潟县发生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银中毒事件,俗称“水俣病”,先后有1400多人死亡;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的农药滴滴涕在消灭了蚊子的同时,也导致了鸟类的消失,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环境保护的话题,以前所未有的沉重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梅雪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这些事件爆发来说在那个时候的环境灾难集中在工业化国家,当时的人们直接感受到或遭受到它的危害.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去反思去思考去揭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约翰•麦克尼尔,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


最近几十年来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感到焦虑,特别是癌症。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莫里斯•斯特朗,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


在此之前,环境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某个地域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不是全球性的问题。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确实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球合作才能解决。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1972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苏利克利•格林时说:


“要消灭公害就必须提倡综合利用。因此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就要从项目方面设备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更加注意,那才能免去祸害。否则,你们已经造成祸害以后,再去消除,那已经走了弯路。我们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老路,要少走,不走弯路。”


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推动下,197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国的环保工作从此正式起步。


1974年,美国小城斯波坎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世博会,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展现人类现代化成就的世博会开始转向关注环境问题,掀开了世博会历史新的一页,这届世博会,甚至被联合国确定为第一个“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办地。有人这样评价这次世博会:如果说有些世博会向人们演示了电话,有些演示了电梯,那么斯波坎世博会则演示了人类自己的“过失”。


罗伯特•伦代尔,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理解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最好的方法,是要意识到它提出了关于环境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它要人们深刻思考人类行为的后果,思考技术和工业对于环境造成的后果。同时它又不是一次旨在完全否定工业和技术的世博会。


唐纳德•休斯,美国丹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那届世博会之所以能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关注的原因:它使人们用他们以前没有思考过的方式来思考自己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正处在变革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世博会不可能包揽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也不该成为简单展示这些成果的交易会,应该把重心放在探索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一基点上。历史会记住,三十多年前,堪称先行者的斯波坎人先于世界上很多地方,对环境保护事业和人类前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既然世博会始终是承载这些思考的巨大舞台,那么,汉诺威世博会能否站在斯波坎人的肩膀上呢?

 

 

(实况: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世博之城——汉诺威)


如今,汉诺威的火车站仍在自豪地向游客播放这样的欢迎词,唤起人们对2000年世博会的记忆。


矗立在火车站前的这座雕像,是古代汉诺威的第一个国王奥古斯都大帝,中世纪时期,在莱纳河河岸上建起的这个城镇,不过是一个渔夫和摆渡者生活的小村庄,此后数百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新的汉诺威在废墟上重生,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新兴的产业——博览会。


A•顾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


汉诺威博览会是在德国举办的许多博览会的起点,也是在欧洲举办的许多博览会的起点。


每年,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汉诺威也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博览会城。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异乡人,汉诺威大街上的这条红线是一个独特的标记,红线总长4.2公里,从火车站出发,将市中心最重要的36个景点串联起来,只需沿着它走,就可以饱览全城的名胜,最后随红线回到起点,永远不用担心迷路。红线延伸到城市的东南角,2000年在这里举办的本世纪第一个世博会,使汉诺威名扬天下。


C•阿勒斯,汉诺威世博会全球项目总监


在2000年我们获得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因为世博会,我们能够向全世界展示崭新的,重新统一的德国。


这是德国第一次主办世博会,恰逢一个世纪的终结和一个新千年诞生的重要时刻,在新世纪的门口,汉诺威世博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东西德统一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使世博会再次承担起解决人类文明所遭遇困境的神圣使命。


C•格奈迪希,汉诺威世博会国际联络主管


事实上,我们意识到,2000年,正值两个世纪交替的时刻,汉诺威举办世博会。当然要有所创新,我相信,人们对此也都感觉到了。


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东德和西德合并,德国经济有点往下衰退,而世界又对德国产生了很多疑虑,究竟德国经济怎么样了?德国合并以后还是不是一个经济大国,人们都产生了很多疑虑。而这个时候汉诺威提出要举办世博会。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 自然 科技: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但是,如何通过世博会构筑这个新世界,却是一道还在等待破解的难题。


这是一本印刷在合成塑料纸上的书,书名是《从摇篮到摇篮》,它的作者是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这本书在全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M•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一


我把这本书印在塑料上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点,我喜欢坐在浴缸里看书。因为我想展示给大家看,书也可以印在塑料上,而且可以对印刷油墨进行回收再利用。


如果有谁认为这只是出版业简单的花样翻新,显然忽略了书作者的另一个身份,他们是“汉诺威原则”的始作俑者。“汉诺威原则”是由麦克唐纳与布朗嘉特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它的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应答了人类21世纪在环境方面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人与自然在可持续的条件下共存的观点,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W•麦克唐纳,《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一


我们提倡从摇篮到摇篮,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能源要取自大自然,比如太阳。水应该来自干净而健康的系统。我们要用公正、平等的方式对待自然。我们在设计上也要改变,将那种破坏性的大批量生产,转化为不损害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M•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


如果我们确信,西方同自然的相处方式已经导致了极大的破坏,那么我们就没有选择,不得不重新塑造人类、自然和科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结束不到两个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成为最早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199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应对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建设生态文明”被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体代表大会报告。


(字幕:2007年10月15日 北京)


胡锦涛报告实况: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采访:曲格平,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2#1540


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它是解决整个国民经济所有方面如何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


P•加里森,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可持续发展确实是我们的惟一选项。我们不能以毁坏地球为代价,来换取我们自己在今后10年20年或50年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让每个人都有饭吃、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又不毁坏我们这个星球。

 

 

 


1993年10月,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正式开始,遵照“汉诺威原则”,规划者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以往在其他地方曾经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


A•施佩尔,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


我们在汉诺威所规划和建造的都是后来可以加以利用的。而这对汉诺威、对整个地区也产生了好的效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和城市风景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汉诺威的支柱产业是展览业,展馆星罗棋布,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为一次为期半年的世博会再增加新建筑,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麦克唐纳与布朗嘉特提出,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展馆,加以功能改造,只建造极小比例的新馆,并充分考虑到世博会结束后的利用。


A•顾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


也就是说,这些建筑原先就存在了,世博场馆的其余部分我们也在最初就开始注重,为世博会建造怎样的场馆,同时也能为这些场馆提供后续利用的可能性。


要想观赏汉诺威的全景,最佳地点是1913年建成使用的市政厅。市政厅是汉诺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说当时由于地质过于松软,因此由六千多根支柱形成坚固的地基支撑起这座建筑。这些模型,展示了汉诺威从中世纪、二战前后到现在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状况。这是欧洲惟一一座倾斜上升的电梯,它沿着建筑的拱顶斜向爬升50米,抵达屋顶观光台,在这里,游客可以俯瞰整个汉诺威的风景。2000年举办的世博会,为这座古城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园区,一幢奇特的、将金属、混凝土与自然界完美结合的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


E•巴尔克,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校长


事实上,在世博会上,荷兰馆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它是那次世博会的象征,很远就能看到这一展馆。它看起来是难以置信的有趣。


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40米高的荷兰展馆是世博会园区里最高的建筑,吸引人的不只是它奇特的外形,还在于它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这样的主题:建设一个自然环境良好、规划得当的社会。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荷兰馆原来是一帮年轻的荷兰建筑师做的,名不见经传,但在这个建筑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了,MVRDV。而且他们有很多理念,他们不仅做了这个建筑,而且还在探讨未来城市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他们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了很多的计算,考虑未来自然的承受能力。


荷兰展馆的构思是将一系列的自然片段压缩在空中,整个建筑由多层公园叠加而成,展馆自上而下展示了沙丘、湖泊、森林、户外小径,而屋顶上安置的6座现代风车为建筑提供着电能。这个多层公园就如同一个微型的大自然,节省了空间、能源、时间、水和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形式固然是荷兰展馆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但它所表现出的对建筑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思考才是受到广泛赞誉的关键所在。


从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都延续了从单纯的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思路。展馆建造本身,就是一个深化主题的行动。在汉诺威世博会上,日本、瑞士等国家也建造了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展馆。


A•施佩尔,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


日本有个完全用竹子打造的、非常漂亮的场馆。瑞士人则用冷杉木建造场馆。它们显得生气勃勃而又风格各异。这引起参观者极大兴趣,他们从中了解了世界以及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


日本馆是建筑史上规模最大、重量最轻的纸造建筑,它的骨架全部由再生纸管构成,而覆盖墙面和屋顶的是一层半透明的再生纸膜。


唐子来,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


这个纸本身就是利用再生纸做的。而在世博会以后,这些纸全部运回日本,再次再生作为学生教科书的用纸。所以它等于在世博会没有产生任何不可再生的东西,所有东西都拿回去。


瑞士馆是对汉诺威世博会“人类、自然、科技”主题的一个最极致的诠释。3000平方米冷杉木堆砌成9米高的“瑞士八音盒”,没有钉子、螺栓和黏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世博会闭幕后,瑞士馆被拆除,这些木材完好如初地运回瑞士,被重新使用。


在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主题公园的“21世纪”展厅,设计者根据伦敦城市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选择了德国亚琛、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巴西的圣保罗和中国的上海四个城市,以当时的城市发展状况为基础,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和现状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比较,表达了设计者的忧虑,也给出了建议。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主要的担忧都是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贫困,一个是对今天城市里面的污染三大问题,基本上都在担心这三大问题。


设计者通过城市发展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告诉人们,未来难以预测,但未来可以设想,未来是掌握在当代人手中的。展览警示人们,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时候甚至要退让。如果不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的社会将会陷入灾难的境地。有了这样的思考深度,汉诺威世博会被誉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得以奠定的里程碑可谓名至实归。


吴建民,原国际展览局主席


汉诺威世博会给这个城市,给德国给世界留下的推动人类去如何使人类自然技术和谐相处,构建一个大家都能够和谐相处的世界。这是它对世博会的贡献。


A•蒂贝琼卡,联合国副秘书长


从价值观上说,我们可以看一看汉诺威世博会之前和之后的世界。在汉诺威之前,有谁会把世博会的焦点,集中在环境改善、环境投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呢?汉诺威世博会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这些白色的风车,日夜不停地转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和乡村输送能量。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到萨拉戈萨,沿途数以百计的风车仿佛扑面而来的巨人,难怪几百年前,那个叫堂吉诃德的西班牙骑士要与之决战。2008年夏天,萨拉戈萨人把风车搬到埃布罗河边,举办了一届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


E•费尔南德斯,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政府全权代表


我们深知21世纪的博览会不能仅仅是一个聚会,各个国家自顾自地唱着独白的聚会。为此我们寻求一个能共同分享的话题。当我们考虑什么话题具有重要性,什么挑战具有普遍性时,我们认为水是其中之一。


对于2008年夏季的西班牙而言,“水”的话题的确具有挑战性,从春季开始,西班牙全国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加泰罗尼亚自治大区首府巴塞罗那等城市,甚至用船从邻近地区和法国运水以缓解水荒。


A•梅斯特雷,西班牙环境部气候与环境司司长


说到这次干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初春时它确实给居民的生活供水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加泰罗尼亚。


在加泰罗尼亚,有一个叫圣罗曼的小村庄,它所在的山谷在上世纪60年代变成了一个水库,40多年来,这座废弃的中世纪教堂一直浸泡在湖水中,只有一段钟塔露出水面。但自从今年天气干旱以来,水库水位不断下降,最后,整个教堂建筑竟然又重见天日。


H•阿隆索,西班牙环境部埃布罗河水文局局长


2008年年初,整个埃布罗河流域的储水量严重匮乏。事实是2008年初,整个西班牙都遭受了干旱,包括西班牙的北部。


似乎是为了印证世博会主题的现实性,不可捉摸的水和西班牙人开起了玩笑。2008年春天,西班牙全国水库平均蓄水量仅为库容的50%。但就在世博会开幕前十几天,萨拉戈萨等地区忽然连降大雨,水库的蓄水量迅速增加,不得不开闸放水,埃布罗河河水暴涨,涌进了一些老城区,还对沿岸的水果种植业造成了破坏。


根据气象记录,世博会开幕的这个月成为西班牙100年来雨量最为充沛的一个月份,圣罗曼村那座古老的教堂再次被洪水吞噬,而世博会的许多活动也不得不改在室内进行,上涨的河水甚至一度淹没了临河而建的演艺中心舞台。


C•布宜诺,萨拉戈萨世博会顾问


开幕式前那些天,萨拉戈萨一直下大雨,河水猛涨,险些发生大洪水。其实萨拉戈萨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有时候又会缺雨少水。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选择萨拉戈萨来反映水问题 再合适不过了。


A•梅斯特雷,西班牙环境部气候与环境司司长


水资源匮乏不仅造成了旱田和灌溉田的减产,最终引发供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引发森林火灾和土壤风化,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水对于西班牙乃至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显然,循环往复的干旱与水患,不只是西班牙某个地区的孤立的问题,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西班牙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觉到“水”与他们生活的关系。既然无法改变天空中云的轨迹,那么,要实现风调雨顺,能改变的只有人类自己。萨拉戈萨世博会的“水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看似简单,但它却是被环境逼迫的西班牙人在经受了如此切肤之痛之后做出的一个勇敢选择。


埃布罗河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条著名河流,它发源于坎塔布连山脉,由西向东注入地中海,全长950公里,是西班牙最长和最大的河流。萨拉戈萨世博会园区为埃布罗河所环抱,世博会的建筑设计都围绕着“水”的主题。从空中俯瞰,最抢眼的是一幢名为“水塔”的高楼,这幢76米高的玻璃大楼犹如晶莹的水滴,“水塔”里有一件巨大的水滴雕塑,仿佛从天而降的水花在霎那间凝固。


世博会园区中心地带的河景水族馆也极具特色:一道从屋顶奔腾直下的碧水,形成瀑布,汇流成河,水族馆的每个屋子都代表了一条著名河流,如亚马逊河、湄公河、尼罗河、埃布罗河等。不过,最吸引观众的还是“水的启发”、“水的极致”、“干旱”等6个主题广场,设计者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反思人类活动与水灾难的关系。


E•费尔南德斯 ,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政府全权代表


对于这些参观者来说,世博会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活生生的印象,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而是亲身经历的生动印象。对于操办展馆的参展商来说也留下了这种亲身的感受。我希望他们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水和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是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而是成了一个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课题。


“水的极致”主题馆是一个动感影院,通过电影来展示飓风、海啸、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身披雨衣的游客,坐在剧烈摇晃的椅子上,亲身体验各种惊心动魄的气候现象。


西班牙观众:水是我们大家财富的源泉。失去水,就什么也没了。它跟黄金一样宝贵。


西班牙观众:我现在改变了想法。水是今后需要我们比现在更加加倍保护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护水、留住水,尤其应该非常谨慎地用水。


陶鸿 萨拉格萨世博会中国馆 总设计师


2008年中国馆也对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回应 与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非常贴切 中国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水患抗争的历史 中国大地上处处的水利工程 是中国人意志 智慧和力量的证明


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人与水:复归和谐”,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参展馆之一。中国馆分为“水孕中国”、“水利中国”、“水文中国”、“人与水-复归和谐”等4个展出部分,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治水、用水的成就与经验。


一次以水资源为主题的世博会并不能立竿见影解决西班牙的这次水危机,但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M•洛盖,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大区区长


这是针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所面临的如何解决供水、水卫生、水净化等问题的一次探讨。三分之一的人类都面临着水资源的问题。这次世博会意在探讨和寻求解决方案。所以,这次讨论会不仅对于科学发展,同时对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萨拉戈萨世博会将“可持续发展”写进主题,给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现实存在的水危机,促使主办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个先进的观念,凭借着世博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选择发展道路、面对未来挑战的共同指南。


从山林走向海洋,从乡村来到城市,人类无法停止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而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总是能让当今世界沉思片刻,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探讨决定人类命运的应对之道。萨拉戈萨的水波渐渐平静,黄浦江畔即将潮流激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再次担负起历史赋予世博会的世纪使命。


来源:世博网

 

 

第五集 城市之光

第五集《城市之光》


这样的场景,任何一个上海人都再熟悉不过,简陋迫、拥挤压抑,这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上海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最深刻的记忆。栖居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奢求。


白莲泾是上海浦东的一条百年老街,张金柳一家七口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2005年,张金柳和邻居们告别了拥挤,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而他们身后的这块地方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一部分。


对张金柳他们来说,世博会的举办,直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但对整座城市而言,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远远不是拆旧区、建新房这么简单。面对城市化加速,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城市的功能与目的。


一百五十多年来,世博会始终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现代世博会已经从早期的仅仅是对科技成果的展示,演变成一个更为广泛的、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的“思想论坛”,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仍然需要“理解沟通欢聚合作”,而这正是世博会一贯的宗旨。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发展的问题,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响应和认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切的命题,上海世博会将进一步传递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讨如何建设人类的和谐家园。

 

 

正片


电视新闻实况:


各位好,欢迎收看新闻报道。日本“上海世博推介周”昨天在东京揭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展开。


2008年3月,日本“世博号”京急线电车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宣传上海世博会的旅程。电车车厢内张贴着300多幅有关上海的图片,引起了热爱世博会的日本公众极大的兴趣。


东京市民


本来不知道2010年世博会要在上海举行,在电车上贴海报,就能让大家了解到这一点,这样很好。


日本公众之所以关注上海世博会,是由于历史上,世博会给他们几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1970年到1990年,这个国家举办了四次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打开了日本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2005年3月,日本又举行了第五次世博会。


这届世博会的举办地点选在了位于日本中部,距离东京近300公里的爱知县。1997年6月,爱知县在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竞争中胜出,取得了2005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这届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但在园区的选址上便遇到了与自然环境保护有关的麻烦。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主办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计划将濑户市东部丘陵地带的一片森林作为会场,世博会结束后将进行地产开发,不料,招致市民的强烈反对。


滨口仁,日本爱知县产业劳动部观光推进课主


而当时也正是人们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此外,在那里又发现了苍鹰的巢,这也进一步激化了反对行动。


苍鹰在日本被列入“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据测算,野生苍鹰在日本只有几百只,这种鹰习惯在海拔250米以下林地的高大乔木上筑巢,即将成为世博会会址的濑户市东部的这片森林是它们的最佳栖息地,如果在这里伐木造屋,苍鹰将无法继续生存,还将导致生态圈的失衡。


牧村真史,日本爱知世博会首席制作人


于是不得不大幅度地变更会场的建设计划,新住宅区的开发计划也被迫搁浅。


滨口仁,日本爱知县产业劳动部观光推进课主任


现在想想,当初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按照原计划建设世博会场,这次世博会可能就不会受到世界这么热切的关注了吧。这种以保护环境为重、大规模变更会场规划的过程,正是爱知世博成果和价值的体现吧。


爱知世博会没有留下任何无意义的建筑设施,所有场馆建设全部采用钢、木材料建造,不用一点水泥,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可以像积木一样拆除。据说在场馆的建造过程中,甚至没有毁坏掉一棵树。如今,这里又恢复了从前的宁静与安详,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自然没有受到伤害,草木仍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生长,一岁一枯荣。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承载过如此大规模的一次世界博览会,上千万人曾经在这里欢聚、交流,接触大自然,并融于大自然。唯一能让人回忆起这次世博会的,是一个名为“体验自然”的活动。而苍鹰的生活不但没有受到影响,相反,数量还有增加的迹象。


爱知世博会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近的一次世博会,中国在这次世博会上格外引人瞩目。中国馆入口处有一个特别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设的咨询台,中国馆刚开馆,就有不少参观者和记者前来询问上海世博会的有关情况。


周先强 2005爱知世博会中国馆 副馆长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引起了日本爱知世博会观众的极大关注 因为这样的主题 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 国家所关注的共性问题 当然 上海世博会主题的产生过程 也是来之不易的


朱林楚 时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题应该说是相当重要的 参加世博会申办世博会的国家 一般来说 都认为它是得意之笔 因为这个主题选择得好坏的话 实际上可能会影响到申办是否成功


2000年夏天,申办世博会的工作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头。众所周知,一个城市能否获得世博会的主办权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但在申办阶段,主题的选择与呈现,无疑是先声夺人的一环,事关成败。而且,一旦申办成功,主题还将成为这一届世博会的灵魂。


罗伦丝•托里多,国际展览局秘书处官员


每届世博会诞生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念。围绕着这个理念,这个主题,参展各国应东道国的邀请做自我推介,对主题阐释各自观点并给出定义,进行讨论并就主题交换意见。


不夜的上海,不眠的人们,他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在一次次辩论中接近那个令人激动的圆心。他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词是如此直接而质朴——城市。


城市属于居住在这里的千万市民,对自己的家园,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2000年9月,申博组织在进行了世博会主题网上征集活动后,又趁热打铁举行了世博会主题座谈会。


对于世博会的主题,无数的热心公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申博专题研究人员最终锁定“城市”和“生活质量”作为上海申办主题的两个要素。由此形成了“新城市、新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更高质量的生活”,“大都市高质量的生活”三个备选主题。


汪均益 原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也就是世界各国人民 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的主题以城市和生活 这两个要素来表现 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历史上,城市化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在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以后出现了工厂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者的大量聚集,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使得经济行为向一部分地理位置比较有利的地区集中,城市化现象就这样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把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量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超过了七成,英国甚至达到了八成以上。


叶裕民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


城市化的过程 它给人类带来大量的 进步的 积极的作用 我想 工业化是创造财富的过程的话 那么 城市化是让更多的民众 参与到创造财富的过程中 并且享受其中的过程 所以 工业化导致国强 城市化带来民富


在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是,三十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加速推进。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更是以冲刺的方式扑面而来。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化的水平大概是20%左右,也就是说当时大概全国有20%,可能不到20%的人口居住在各种规模的城市里面。现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的水平达到43%,去年可能是45%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及城乡的共同进步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因,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遗留,也有新条件使然,这就决定了城市化道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可望达到65%,2050年可望达到75%。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变成城镇人口。


叶裕民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


那么这些人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了 充分地享受到了文明的熏陶 包括收入的提高 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一起 让我们的国家摆脱了贫困 整体上走向了一个小康社会 实际上 中国的城市化 让几亿人摆脱了贫困 为整个世界的反贫困 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应该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基本是健康的,跟工业化的过程是相适应的,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做了大量工作也是主要的。

 

 

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学前街的这座规模恢宏的宅院,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它的主人是清末外交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


1889年,薛福成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在伦敦,挥之不去的浓雾,给这位生在江南明媚水乡的中国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


薛福成发现,伦敦多雾,一方面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另一方面,密集的人口,以及大量燃烧煤炭,是更重要的原因。


凯瑟琳•霍尔,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当时一切都发生得很快,造成人口过于密集,外来人口需要迅速地安顿下来却没有像样的住所和卫生设施,而且经常要在恶劣条件下工作。


早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英国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繁荣,但是,伦敦人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相应提升,就在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举办之际,作为会场的海德公园附近,仍有大片的破败的贫民窟。恶劣的城市环境带来各种疾病的流行,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几岁,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首届世博会的创立者阿尔伯特亲王42岁便死于霍乱。


梅雪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而从城市化的状况来说呢,英国城市化的早期状况一度是非常糟糕的,各方面的情况都不是很好,尤其从环境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化过程有一个环境状况恶化的这样一个趋势。


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美好吗?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1996年6月,联合国人居组织发表《伊斯坦布尔宣言》,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能否对世博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丰富、发展世博理念呢?


就在申博研究人员为如何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上海世博会主题的时候,一切是那么如人所愿,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启发了他们: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于是,在这位哲人的启迪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朗朗上口的话语横空出世!这是一个科学的选择,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


这个主题的产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它不是什么人灵机一动的结果,而是能力与责任提升的结果。它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关,我们开始关心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开始关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000年11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表述最终确认。2004年11月29日,世博会的会徽也正式揭晓。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会徽形似汉字的“世”字,又像是一个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表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愿望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北京大学 钱乘旦 教授


这次上海世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它的落脚点是人 是把人的生活 把人的生存


把人的价值 把人的尊严 当作它最主要的目标来看待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很有意义


给一届世博会确立主题的惯例,是从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的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开始的,从那以后,世博会主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历届世博会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指向各异的主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择的城市主题,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卡门•布宜诺,上海世博会顾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绝妙的世博会主题。


厉无畏,全国政协副主席


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那么我们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吸收世界上,各个国家先进的理念。


克里斯蒂安•格奈迪,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国际联络主管


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我也把它看作为一个正确的主题。


V•洛塞泰斯,国际展览局秘书长


我认为上海世博会将通过这一主题,为提高全球的城市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2008年3月20日,在上海,一次特殊的“国际选秀”活动不动声色地开始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方案正在接受专家们的遴选。


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是个首次出现在世博会历史上的名词,它在以国家为参展主体的世博会上引入一个全新的参与者——城市。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汇集了全球城市的智慧,把已经领先一步的优秀实践方案和实物展示出来,引领未来时代的城市建设与管理。


参加“城市最佳实践区”竞赛的,是来自全世界87个国家的113个城市。这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城市,也有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的城市。


唐子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


我们的名称就已经界定了它是一个城市的最佳的实践,所以我们要求城市来申报呢,不是泛泛而谈这个城市发展得怎么好。而是你这个城市在某一个领域做了哪些最有价值的贡献,世界上其他的城市可以向你在这方面进行学习的。


经过专家们3个多小时的投票筛选, 15个实物建设案例和40个展馆展示案例脱颖而出。其中包括巴西圣保罗市的“清洁城市法案”、美国芝加哥市的“可持续城市,未来城市”、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帐篷城”、德国弗赖堡的“旧军营生态改造范例”、中国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上海的“沪上•生态家”等,它们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解答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是最佳城市?


沪上•生态家真实存在于上海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内,是上海唯一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实体案例。作为生态建筑的试验地,这幢大楼总共采用了六成再生建材,集中了十项生态技术,一些设备还可以进行远程控制,与国内同类建筑相比大约超前了五到十年。


解说员同期:


这个叫做智能控制系统,我们这边看到有很多按键,我们可以按一下,这个有很多模式,像就餐模式,还有我们的影院模式。


这是生态家的办公实验区,一旦楼内人数增多,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排风窗会自动打开,吸入新鲜空气。更奇妙的是大楼中庭屋顶的透明天窗,可以任意变换开启角度,将阳光均匀地分散到各个角落。在完全生态的环境中,“沪上生态家”一年使用空调的时间能减少2到3个月,综合能耗仅为普通建筑的1/4,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詹姆士 李普 世界自然基金会 全球总干事


世博会的更大意义 在于让人们对未来进行思考 一起面对共同的挑战 一起来寻找如何应对挑战的办法 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改善我们的地球环境 所以我想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 更应该是思想 而世博会恰恰是思考未来的的最佳场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的一次全球碰撞,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更是一次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多元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世博会虽然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要动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力量;要展示的不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而是整个世界的文明,要反映的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元的文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滨江布局,跨越黄浦江两岸, “沪上•生态家”开工建设两个月后,与其一江之隔的法国馆与德国馆相继打下第一根桩,成为率先开工建设的国家馆。


阿兰•傅天,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政府总代表


就法国而言,我们尽力在建造展馆的同时,通过展馆的内容来诠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造型独特的法国馆以“宁静祥和”为主题,秉承了法兰西建筑风格,又融合了现代建筑特征,展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德国馆则被命名为“和谐都市”,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迪特马尔•施米茨,上海世博会德国展区总代表


德国馆的名称是“Balancity”(均衡的城市),这是个新造的词语,是由两个英文词“balance”(均衡) 和“city”(城市)结合而成的。甚至在德国馆的建筑构思中,人们也会看到(均衡城市)这个理念是如何落实的。


英国是世博会的故乡,历史上第一次世博会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在历次世博会上,英国的表现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展馆将给参观者怎样的惊喜呢?为了确保将英国展馆建成上海世博会最吸引参观者的展馆之一,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启动了展馆设计大赛,向全国征集由建筑师、设计师和美术专家共同组成的设计团队。最终6支设计队伍从参选的四十多家设计团队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同期声:


迪戈比•琼斯 勋爵,英国贸易投资大臣


如今,我们有六个非常不同的优秀场馆设计,供我们来选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英国来说这将是一次绝佳的展示机会


2007年9月21日,上海世博会英国展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创意之馆”从六个备选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选的方案。“创意之馆”的设计展现了一个简洁而又引人入胜的建筑模式,它不仅赢得了苛刻的英国评审团的肯定,也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好评。


艾琳,上海世博会英国副总代表


我想上海人民和即将来参观的人们,可以相信我们能为这次世博会,想出好的创意和场馆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全面推进,各参展国的展馆设计方案也一一揭开神秘面纱。


瑞士是第一个公开展示上海世博会展馆设计方案的国家,从空中俯瞰,瑞士展馆勾勒出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上,它开创性地将自然和高科技元素结合,展馆最外部的帷幕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可持续性理念与建筑美学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


西班牙展馆的建筑设计方案是“柳条编织的篮子”。整个展馆以环保材料为主调,用钢管作为建筑结构,墙皮则是编织的柳条,室内设计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自然光透过钢管和柳条的间隙射进室内,还方便了日后的拆卸。


而日本展馆的设计也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


塚本弘,上海世博会日本展区政府总代表


这座建筑物,好比一个会呼吸的生物体。通过它,体现出建筑在城市里和环境协调共存的理念。


众多国家馆的设计都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息息相关,展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和谐共存方式,通过展馆的外观和内容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各国各地区将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


(字幕:截至2009年3月17日,已有187个国家和46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1.8万户居民,有着272家工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如今,动迁居民全部搬进了新居。张金柳所居住的“世博家园”小区就是集中安置这些市民的。


张金柳,上海市民


干杯


如果是以前我想叫你们那么多人来吃饭都没有地方待,除非我的床拆掉让你们坐。小面板。对,把我的床拆掉,圆桌才能摆出来。我们自己三个人吃饭都是用面板吃饭。这就是舅妈以前在白莲泾吃饭用的面板,就在这块板上吃饭的呀。我一直听你们说小面板小面板。对,小面板。今天给你看看,像忆苦思甜一样的。


不过,对另一件事,张金柳却格外关心,就是黄浦江对岸上海南市发电厂的烟。从前,冬天刮北风,烟就吹到张金柳家住的白莲泾,夏天刮东南风,就落到市中心的人民广场。


南市发电厂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1898年的农历除夕,南市电灯厂建成发电,30盏电灯曾经在一百多年以前有限地点亮装饰了黄浦江岸。城市在迅速扩展,发电厂几经扩建,不知不觉中,165米高的烟囱已变成老城区中的庞然大物。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后,世博园区内的南市发电厂和遍地的老厂房是去是留,一度成为争论焦点,考验着主办者的智慧。


章明,城市未来馆总设计师


世博会期间,我们会把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利用再生性的改造策略,创造性地改造成为本届世博会五大主题展馆之一,城市未来馆。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回顾到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理想城市的理念,也可以感受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生活模式。(效果图)


城市未来馆将展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以及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畅想。展望未来城市,一方面人类城市的种种现实、挑战和危机推动人们在思考中寻找城市的出路,另一方面人类不懈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把人们引向更加理想的未来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当今许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也带来许多挑战需要人类去面对。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二十一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城市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学习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安娜·蒂贝琼卡,联合国副秘书长


城市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想取得成功并没有捷径,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知识、经验,互相学习。


胡毅督,上海世博会芬兰总代表


我完全相信中国,相信上海将会举办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届世博会。


吉姆·帕特森,温哥华世博会策划人


我相信,上海将举办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是一届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部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上海世博会是由国家主办,上海承办的全球盛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办好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定要把这个机遇用好。


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遇,是全国人民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这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飞速进步中,更表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上。世博会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理念,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与其说这是一届世博会的主题,不如说是人类的理想,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呼唤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历史的和谐,正如一位先哲所说:“每一届世界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花开到花落,从早霞到晚霞,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欣慰地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来源:世博网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下一篇世博会的发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8

收藏到:  

词条信息

艾小蒲09578118
艾小蒲09578118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