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电影篇   

城市之光

标签: 世博会 上海 城市之光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undefined        

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    

 

   “上海,在它时间的轨道上,自有它独特、凝练的光芒,一个盛大的体现新时代文明的PARTY,2010年世界博览会,让上海再次与世界相遇……”这是镌刻在记录电影《城市之光》片头前的题记——世博记录电影《城市之光》首映式4月28日在沪首映。       

目录

首映时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0年4月28日

在线观看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4000分钟剪出80分钟


因为世博会,热爱摄影的徐喜先、徐建荣父子搬进了新居。30年前,徐家生活在1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享受哪怕是短暂的、想象中的更大空间,徐喜先用5倍于他当时工资的190元钱,买了台海鸥牌照相机,为的是到开阔的市郊拍照。多年以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爱好。于是,空间的梦想在两代人之间传承,上海的变迁存留在徐氏父子的镜头里。


新闻视点:为何选择徐氏父子作为《城市之光》里讲述的第一个故事?


周亚平:选择徐氏父子这样的个案,是从一个“看”的视角出发的。我们看上海,首先看到了在看上海的人;我们记录上海,首先想到了在记录上海的人。徐氏父子热爱摄影,相对其他摄影爱好者,他们还有一个“接力棒”的意义。在影片中,他们的出场,从某个角度回答了一个上海新旧交替、变化更新的话题。上海在他们父子眼中,由黑白变得彩色。


新闻视点:这个个案的拍摄手法,倒是正好折射了一般纪录片的使命。

城市之光


周亚平:是的,徐氏父子的“我行走,我记录”,正可谓“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如今,我们的纪录电影,同样践行着“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作为对2010上海世博会翔实的记录,其保存影像资料传世的史料价值是必须强调的,甚至说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们现在能够欣喜地看到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留下的珍贵影像,便深知自己“惠及”未来的使命责无旁贷。纪录电影《城市之光》虽然成片只有80分钟,但影片自2008年9月开始拍摄,到今年2月截止,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共摄制了近4000分钟高清素材。这些素材作为档案的收藏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视点:听说世博纪录电影有两部,《城市之光》只是前餐?


周亚平:对,《城市之光》是一部迎接世博的纪录电影;而第二部《上海2010》,则是一部全方位表现世博举办历程的纪录电影,成片时长将达159分钟,以纪念世界博览会举办159年的历史。


可以说,《城市之光》是为《上海2010》而准备的。《中国艺术报》一位记者撰文说“《城市之光》照耀上海2010”。


“Party”是影片的“眼”


42岁的马可在中国已经住了10年。10年里,他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娶了一位南京的女子为妻。从日常的语言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马可完全融入了中国。在世博会来临前夕,马可和他的德国朋友正筹备着一项工作,那就是,向将要前来上海参观世博的德国人介绍他们眼中独具风情的上海。


新闻视点:影片中有两个“中国通”——马可和塞风,他们也很“抢眼”。


周亚平:马可和塞风都是德国人,相对于外国人,他们是“中国通”了。如今,地球变得很小,世界变得很近,地球村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庭,尽管肤色各异、语言各异。影片中参加德国馆应聘的中国小伙子、小姑娘,是不是也可称之为“德国通”?所以,影片选择的人物,都是因世博集合到一起的,在这里,他们有相似的愿景、共同的梦想;在这里,他们已经很难分为上海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我对世博的认知告诉我,世博在今天,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Party(聚会)。大家因文明而相聚。


新闻视点:《城市之光》开场的题记和结束时的解说,您都提到了Party?


周亚平:是。在影片时光大钟敲响之前,有这样一句题记:“上海,在它时间的轨道上,自有它独特的凝练的光芒,一个盛大的体现新时代文明的Party,2010年世界博览会,让上海再次与世界相遇……”


说到Party,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上海世博局刚刚在协商联合拍片时,我曾经参观过一个介绍世博历史的展览,当时,我即留下了“世博会是当今人类文明的一个盛大Party”的留言。在对上海世博筹办历程的跟踪记录中,这一感受变得更加深刻了。自1851年世博会创办至今,相对其举办的初衷,今天应当不同了。它的“交易”功能已大大下降,但“交流”的需要大大增加了。人心需要交流,人心不是产品。所以说,Party是一个聚会,是一个“家”,人们互为东道主,无论是近邻,还是远方的朋友,大家相聚相知,世博在更大意义上就是一个美好的、善意的仪式。


在上海之外,在世博园内


古老的平江路上,年轻的徐涛夫妇经营着“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书店的名字有点奇特,古旧的院子、现代的明信片、年轻的朋友、手绘的地图……是小众的趣味、小资的情调,也是文化的心胸、理想的视野。


新闻视点:有点疑惑,一部世博会官方电影为什么浓墨了“苏州”这个点?


周亚平:苏州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主题,入选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而且,苏州邻近上海,可以说是距离“世博”最近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套用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苏州演绎的则是“古城,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向世人呈现东方城市的理念和价值观,我们认为苏州便是一个。它是一个积淀,聚集了众多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在影片中描述苏州时没有停留在古老文明上,而是记录了一个古老街区的年轻人的书店,人们既相信时光可以倒流,更相信城市通向未来。在上海之外,世博园内,具有各自别样风采的城市概念,有很多。


新闻视点:这就是影片拍摄走出上海的原因?


周亚平:对。在影片中,我们除了表现现代城市外,也讲述古典城市,除了展现发达城市外,也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背景的发展中城市。当然,影片成片的长度有限、摄制周期有限,我们不可能全方位涉猎。但是,我们认为,互相交流是必要的,也坚信这是可能的。


上届在日本爱知举办的世博会,我参加过中国馆的相关工作,我当时创意,把中国的昆曲与日本的能乐组合到一起同台演出。这是两个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这个合作从创意策划到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很多艰难,但最终还是“融合”到一起了。昆曲的《惊梦》和能乐的《井圈》同台同“剧”上演,受到了中日及各国参观者的欢迎。我认为,“遗产”都能交流,“活着的”更可以交流。


通过“人”展现上海高度与宽度


上海市闵行区的古美街道,每月一次的旗袍沙龙礼仪授课正在进行。参加沙龙的是来自上海四面八方的退休女性,她们用自己的美来传播上海的美,世博的美。当她们用旗袍展示这座摩登城市时尚变迁的曲线时,没有什么比这一刻,这审美的时分,更令她们感到快乐与幸福了。……世博是美,上海是美,旗袍是美,所有的参与都是美。


新闻视点:选择一个老年时装队来表现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之光


周亚平:我们的编导选择这样一个个案,是因为她们对世博的热情参与、热情关注。《城市之光》是一部纪录片,它与剧情片不同。剧情片习惯于用传奇重现外滩上的英雄本色,用悲欢演绎屋檐下的儿女情长;而纪录片不需要虚构世事人生。世博是一个舞台,海宝、场馆、年轻的舞者、老年的旗袍沙龙女性,都是这舞台上的主角。她们的参与是真实的,快乐也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寻找一种人与世博的情感联系。这些旗袍沙龙的退休女性,已近中老年,但事实上却又很年轻。她们因世博而变得美了;她们把美带到北京、带到台湾、带到上海以外的祖国各地方;同时,她们自己也获得了更为丰饶的人生。


新闻视点:看得出来,“人”串起了整部影片。

城市之光


周亚平:当然。在影片中,我们用逐格摄影来体现上海的速度,用交响音乐来呈现上海的厚度,用时间之轴来表现上海的深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人”来展现上海的高度与宽度。


新闻视点:那这一次的《城市之光》,和您之前拍摄过的不少地域人文纪录片有区别吗?


周亚平:大不一样。十年来,我拍过《南京城》、《寻访吴歌》、《江南》、《徽州》等地域题材,动因是发现越来越多的珍贵文化遗产濒于失传或灭绝,所以用田野考察形式记录下来了一系列“视觉文化记忆”的纪录片。而世博官方电影,是盛世之作,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精美缩影。我说过,上海不仅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而且更是一个形容词。这不是矫饰。《城市之光》,某种意义上,就是“上海之光”。如果一个外星人从另一个星球上看,我们的每一座城市也许就是地球上的一个个地标,而那个闪烁着光芒的重要地标之一,就是上海。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电视纪录片《上海世博园》 下一篇网易上海世博会专题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陈石08578202
陈石08578202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