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机构   

经济学人

标签: 经济学家 英国经济学人 英国经济学家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1
目录

[显示全部]

经济学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类型     新闻杂志周刊(在英国作为报纸注册)
版式     杂志
拥有者     经济学人集团(The Economist Group)
编辑     约翰·麦克列威特(John Micklethwait)
创刊日     1843年9月
政治立场     古典自由主义
售价     £3.90  US$5.95  €5.20  AUD$10.50  CAD$7.50 HK$60
总部     英国伦敦圣詹姆斯(St James's)街25号
发行量     每周120万
ISSN     0013-0613
网站     http://www.economist.com/


       1843年,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在伦敦,注册一份报纸。在创刊计划书中James Wilson写到:“我们真诚的相信,自由贸易和自由交往在全世界传播文明和道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现有的媒介无法比拟的” 创刊之初,《经济学家》的副标题是“政治、商业、农业、自由贸易的期刊”。

       经济学家一直秉承其创建者James Wilson的办刊原则。真正使《经济学人》发扬光大的是杂志的第三任主编、威尔逊的女婿Walter Bagehot 沃尔特·白居特(1861-1877)。他把杂志的触角向政治问题延伸。现在,经济学家的文章不仅涉及时势,商业,金融和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无论主题是什么,经济学家的独立,坦率,简练和尊重事实的品质任使其与众不同。成长为一本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

       不久后改成“政治、文学类的综合报纸”,这一副标题一直使用了90年才被拿掉

       经济学家每周四晚上在世界六个地方同步印刷,同时于当天晚些时候在网上更新最新一期的内容。经济学家是一本完全国际化期刊,其中80%的发行量来自英国之外。

经济学人的理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

     《经济学人》的文章不仅涉及时事、商业、金融和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无论主题是什么,经济学家的独立、坦率、简练和尊重事实的品质使其与众不同。 客观公正是经济学家杂志的的生命所在。公司的构成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获得杂志半数以上的持股权。经济学家的文章都为匿名写作,就象它的主编们认为的那样:写出了什么东东,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人》始终恪守创始人James Wilson的办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

     《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与此相适应,文章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格调: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

       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人》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人》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经济学人》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独立的编写队伍。经济学家集团为了保证新闻采编和言论的独立性,避免被某个集团控制,采取皮尔森集团(Pearson Group)控股50%,其它私人控股50%的办法,其中相当大比例的持股人是该媒体内部人员。公司章程规定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体获取多数控股权,编辑由独立的商务委托人任命。
起初,《经济学家》的文章主要在伦敦创作,海外的文章主要来自商人。很快在海外又采取特约记者的形式。目前该集团有20多个记者团体驻在国外。
   3.内容编辑机制。《经济学家》周刊首先定位自己是报纸而非杂志。从1845-1932年,它一直认为自己是“政治、文艺类的综合报纸”。这一传统在不断得到继承和强化,除了提供分析和观点之外,还力求覆盖全球一周内政治、经济大事。
       仔细看一下每期的《经济学家》周刊,会发现所有的文章都没有署名,这是该周刊的传统。大量文章为几个人合撰,经常相互辩论、每周开会讨论,结果都以集体的声音发出去。
   4.地方版。《经济学家》周刊面对全球发行,怎样避免全球性传媒淹没地方化的内容呢?编辑怎样作出适合全球不同地方的独特风格呢?
     《经济学家》周刊在全球6个国家同时印刷,分为欧洲版、亚太版和北美版。首先,前后几页以及中间部分的广告实行本地化。如亚洲的读者一打开周刊,就看到亚洲文化风格的商品广告;其次,把里面的栏目分为“亚洲”“美国”“英国”“欧洲”“中东和非洲”几个板块,除聚焦性的“特别报道”等少数几个小栏目外,亚太版就把亚洲的报道放在前面(重要内容做“特别报道”提前),美国版把“美国”板块提前,有时把里面重要的内容放入前面的“特别报道”,把其它版的“特别报道”提出来,在封面文章中突出。因此,同一期的“特别报道”不同,每个版本的封面文章各异,有时各版本的封面也不一样。美国版常以美国新闻做封面,欧洲和英国版也是如此。有时还会在期刊里夹入当地新闻的插页,不同风格的地方版本就这样被创造出来。

       1946年于伦敦创立经济学家信息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随后在美国建立分支机构;1955年在美国创办《点名》 (Roll Call),1985年在美国创建《财务总监》(CFO)国际家族系列。创建年鉴《智慧人生》(Intelligence Life)。1956年向美国华盛顿派出第一位驻外记者。1955年,在美国华盛顿开办《美国国会山报》,把“经济学家信息部”延伸到美国。在欧洲布鲁塞尔创办《欧洲声音》报。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



经济学人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经济学人》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人》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人》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人》,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人》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在《经济学人》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人》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人》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10年1月19日的统计,《经济学人》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中国(9.5%)、印度(8.0%)、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6.1%)、德国(3.4%)、加拿大(3.2%)、法国(2.7%)、日本(2.5%)

     《经济学人》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

高收入、独立见解、批判精神的读者群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


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最初以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而闻名,他们通过比较麦当劳在各国的快餐店销售巨无霸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数不仅有趣,而且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法。2006年5月,《经济学人》纪念巨无霸指数创立20年时批评,美国政客不时滥用指数,借此说明中国人民币汇价偏低,但该指数只在说明长期汇率走势,而没有触及现有市场的均衡点,指数过往的预测虽然颇准确,但它亦忽视了税率及各地市场的环境,只能作为一项非严谨的经济资料参考

迄今为止的16任总编编辑本段回目录

  • James Wilson 1843–1857
  • Richard Holt Hutton 1857–1861
  • Walter Bagehot, 1861–1877
  • Daniel Conner Lathbury, 1877–1881
  • Inglis Palgrave, 1877–1883
  • Edward Johnstone, 1883–1907
  • Francis Wrigley Hirst, 1907–1916
  • Hartley Withers, 1916–1921
  • Sir Walter Layton, 1922–1938
  • Geoffrey Crowther, 1938–1956
  • Donald Tyerman, 1956–1965
  • Sir Alastair Burnet, 1965–1974
  • Andrew Knight, 1974–1986
  • Rupert Pennant-Rea, 1986–1993
  • Bill Emmott, 1993–2006
  • John Micklethwait, 2006–至今

发行人私人控股企业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的发行人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是经济学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经济学人集团则是一家私人企业,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东控股,另一半则由《金融时报》拥有。在2002年,经济学人集团的营业额达到2.27亿英镑,盈利1500万英镑。其收入大约一半来自读者订阅,另一半则是广告收入。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7086.htm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B%8F%E6%B5%8E%E5%AD%A6%E4%BA%BA
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7%BB%8F%E6%B5%8E%E5%AD%A6%E4%BA%BA%E3%80%8B
译言网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23499/73890
中国记者2005年第十期 http://chinesejournalist.xinhuanet.com/html/200510/20051027.htm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nvivo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2205
220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