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北京奥运传播博物馆    杂志馆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奥运会经典报道

标签: 中国新闻周刊 奥运会

顶[0] 发表评论(3) 编辑词条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文名: 《中国新闻周刊》
英文名: China Newsweek
类别: 周刊
语种: 中文
主办单位: 中国新闻社
主编: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创刊时间: 2000年1月1日
出版周期: 一周一刊
国内刊号: CN 11-5313/G2
国际刊号: ISSN 1673-1735
邮发代号: 2-837
《中国新闻周刊》 - 刊物简介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1月15日 总第492期
创刊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的《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定位于新闻时政杂志,以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为主,旨在构建中国权威时政传媒,与进步中国同步。
“富有深度、涉猎广泛,重点挖掘新闻背景和内涵”。作为当下有影响力的时政杂志,《中国新闻周刊》既有新闻权威性,又富有知识和趣味性,以提供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为主,注重挖掘独家新闻,作深入分析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时尚、娱乐等领域。每周一出版。强调独立调查的原则,贡献有影响的原创报道,被公认为中国新锐权威的时政周刊。现在,新闻周刊是国内唯一能确定到达中央高层的市场化运作的新闻期刊,是国内唯一能够进入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杂志,是国内唯一一份外国驻华及中国驻外大部分使领馆订阅的杂志。发行超过150个城市。
该杂志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以及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公务舱指定阅读刊物。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75001.htm

目录

[显示全部]

郭晶晶稳定 自我突破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郭晶晶稳定 自我突破
2008-08-25 14:16:54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8月17日,中国选手郭晶晶在北京奥运会女子3米板跳水决赛中获得金牌。图为郭晶晶出水后冲凉。     中新社发 杜洋 摄8月17日,中国选手郭晶晶在北京奥运会女子3米板跳水决赛中获得金牌。图为郭晶晶出水后冲凉。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8月17日晚上的女子3米板跳水决赛有12名选手参加,然而郭晶晶却淡定地将“水立方”变成了她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在成功克服女子3米板上的“皇冠动作”(107B)之后,她的稳定发挥使裁判给出了一个空前的总分——415.35分,从而以近乎完美的稳定发挥傲视群芳。

伏明霞退役后,郭晶晶正是用她的稳定表现不断加固着中国女子跳水队“梦之队”的称号。从2001年起,她连续参加4届世锦赛,个人独得8枚金牌;世界杯和雅典奥运会中优异表现更是让她完成了女子三米板单人、双人的“大满贯”。人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后伏明霞时代”正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迈向“郭晶晶时代”。

北京奥运会上收获的两枚金牌使郭晶晶成为继美国人麦克科米克、德国名将克拉默及高敏、伏明霞之后,第五位在奥运会上卫冕女子3米板冠军的选手。此外,她以两届奥运会4金2银的成绩超越伏明霞的4金1银,成为中国女子跳水“第一人”。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源自:http://2008.163.com/08/0825/14/4K6SGCK2007425U5.html

跳水沙皇萨乌丁 最受尊敬的对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新闻周刊:跳水沙皇萨乌丁 最受尊敬的对手
8月18日,北京奥运会跳水男子3米跳板预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俄罗斯实力派选手萨乌丁顺利晋级。     中新社发 杜洋 摄8月18日,北京奥运会跳水男子3米跳板预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俄罗斯实力派选手萨乌丁顺利晋级。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2008-08-25 13:5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在很多人看来,34岁“高龄”的俄罗斯跳水“沙皇”萨乌丁正在创造跳水界的极限。8月13日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是萨乌丁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最终他与库纳科夫不敌中国组合王峰/秦凯,获得亚军。赛后,萨乌丁多次感叹“岁月不饶人”,并坦言这枚银牌是他运动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枚奖牌”。

提起萨乌丁,中国人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从1992年巴塞罗那开始,他就开始不断地在奥运会上给中国跳水队制造麻烦,始终被认为是中国最强的对手之一。

而另一方面,萨乌丁还扮演着跳水界瓦尔德内尔的角色。他曾多次受伤,但每次都靠着顽强的毅力重新回到赛场,这是不断刺激中国男子跳水运动员成长的动力。他是何冲的偶像,是田亮的目标,是中国人最尊敬的对手之一。也许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对手和朋友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
源自:http://2008.163.com/08/0825/13/4K6RDPN2007425U5.html


伊辛巴耶娃24次突破高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新闻周刊》:伊辛巴耶娃24次突破高度北京 
伊辛巴耶娃伊辛巴耶娃

 8月18日晚,北京奥运会撑杆跳高决赛在“鸟巢”进行,最终“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以5米05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

8月18日,伊辛巴耶娃兑现了自己在北京奥运会前许下的诺言——5米05,她完美的一跳使女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在自己面前第24次作古。

而伊辛巴耶娃仿佛仅仅是为了破纪录而来,根本没有担心金牌旁落。作为俄罗斯田径队乃至体育代表团的领军人物,她的突破似乎驱散了一丝俄罗斯田径队奥运会前兴奋剂丑闻和俄罗斯代表团的低迷表现所带来的阴影。

无疑,伊辛巴耶娃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撑杆跳选手。2003年,伊辛巴耶娃在保持着青少年室外世界纪录的同时,在英国以4米82的成绩开始了她对撑杆跳世界纪录的冲击。从那以后,除了将近几年世界大赛的所有冠军收入囊中,伊辛巴耶娃还忙着将她所保持的世界纪录一次次地刷新。世界纪录在她面前变得出奇的脆弱和无力。

伊辛巴耶娃是为数不多的、不需要选拔赛而直接入围奥运会的运动员。雅典奥运会时,她就以4.91米的成绩打破了由她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2005年,她成为第一个打破室外撑杆跳5米纪录的女运动员。而在鸟巢的漂亮腾空,毫无疑问将为她在田径史中的传奇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源自:http://taian813.blog.163.com/blog/static/48722058200872595537419/ 


北京奥运会谁给中国乒乓配戏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奥运谁给中国乒乓配戏?


 ★ 文/陈园园

 5月29日,在第49届单项世乒赛上包揽全部五个单项的冠亚军的中国乒乓球队返回北京,在首都机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图为王励勤在机场接受采访。中新社发 杜洋 摄 5月29日,在第49届单项世乒赛上包揽全部五个单项的冠亚军的中国乒乓球队返回北京,在首都机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图为王励勤在机场接受采访。中新社发 杜洋 摄



  5金5银4铜,刚刚结束的萨格勒布49届

世乒赛再一次成为中国球员的盛宴。在全部五个项目的奖牌榜上,只有宿敌韩国和新加坡各拿到了一块双打的铜牌,没有了瓦尔德内尔的欧洲和曾经亚洲霸主的日本都空手而归。
  这是北京奥运会之前最大的一次演练,我们看到了中国

乒乓球队为奥运会积蓄实力的大爆发。而对手则在完全失衡的实力对抗中,跌到了谷底。
  临行前,男女队教练刘国梁和施之皓列出的中国对手黑名单,大多都在八分之一决赛时就早早出局。强大的中国乒乓球抡出的一记老拳,又一次狠狠地抡空了。

  2008年北京奥运,能给中国乒乓球配戏的对手还有谁?

  “现在欧洲,能和我们对抗的只能是天才”

  许多记者在拿到今年世乒赛的最终名单时的第一反应,是寻找“瓦尔德内尔”的名字,但经历了24年征战之后,42岁的老瓦这次真的不玩了。

  没有了老瓦这样的标志性人物,对手的阵营,似乎一下子没了形迹。

  老瓦之后,26岁的德国“天才少年”波尔被看作欧洲新的希望。许多德国球迷特地赶到克罗地亚为波尔助威。

  波尔在四分之一决赛中,意外负于从未胜过自己的柳承敏,0∶4,多少让波尔的出局有些狼狈。进入八强的另一位选手萨姆索诺夫也倒在了马琳的拍下。四强全军覆没,欧洲军团创造了近几届世乒赛上的最差战绩。出局后,波尔对记者感叹:“亚洲太强了。”

  “发球变化多、前三板上手快,相持能力强”,单从技术上讲,“波尔是惟一一个和中国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对手。”前国家男乒主教练尹肖对记者说。现世界排名第三的波尔,赛前被刘国梁排在黑名单的首位。

  2003年登上过世界第一宝座,2005年

世界杯,接连战胜王励勤、王皓和马琳夺冠。拥有赢中国顶尖高手的信心,是波尔的可怕之处。
  此外,波尔幼时曾得到前中国队主力许增才的指导,追身球、摩擦球有几分中国味。对球路的熟悉程度,又是波尔的一点潜在威胁。

  女子方面,向来都不是欧洲的地盘,以前还有鲍罗斯可以一搏,如今老将退位,欧洲新的女子选手都是一水儿的“海外军团”。

  和中国差距有多大?英格兰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加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队可以睡上一年,醒来后会发现欧洲乒乓球不进反退。”

  “欧洲的后备力量比较空虚,没有完善的培养计划。瑞典人才出现断档,这一批人辉煌之后,就没有了。”国家男队前主教练尹肖说:“欧洲的打法占据了几十年,没有创新,只能往下走。不像中国,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

  韩国男单威胁、日本男双突围

  波澜不惊的49届世乒赛惟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韩国柳承敏与王励勤的半决赛。单枪匹马杀入四强,面对中国队三名主力的围剿,敢打敢拼、球风凶狠的柳承敏再一次表现了大赛发挥型选手的威力。

  “和在中国打乒超时的柳承敏,完全是两个人。”柳承敏下场时,韩国队主教练刘南奎右手比出一个极小的距离——就差那么一点点。

  单从技术上,柳承敏反手弱点明显,较之波尔、王励勤,处于劣势。但高手过招,更重要的是心理较量。柳承敏在雅典奥运会横扫老瓦和王皓夺冠,可见其心理素质之好。

  与柳承敏心理占优不同,韩国老将吴尚垠从小在中国练球,技术兼有中国和韩国打法之长,但是心理不稳定成了限制他的瓶颈。金泽珠之后,吴成为韩国的领军人物,怎奈本届时运不济。2008年,打法全面的吴尚垠仍然是个狠角色。

  本届世乒赛,岸川圣也和水谷隼的年轻男双组合成了日本队一大亮点。他们在速度和台内技巧,更接近中国的选手,16进8中淘汰了郝帅/马龙,也爆出了男双赛场上的一大冷门。单打无望,转而以双打为突破点,不失为日本一个可行之策。

  香港队的高礼泽/李静这对黄金搭档,一向是中国双打的劲敌,他们配合默契,护台面积大。在香港女队一片萧条之际,仍杀入了四强。

  “海外兵团”式微

  每次世锦赛,都是海外兵团的一次大展示。“这次除了王晨、高军这些老将之外,意大利、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连中美洲国家全是中国的运动员。“很多小孩都是从省队直接走的。”许绍发说。

  不过,“海外军团的顶尖时期已经过去了”,尹肖教练肯定地说:“不具备在中国训练的条件,构不成集团的优势,没有水平比较高的教练和他一起,向下走是迟早的问题。”

  80年代后期,中国球员刚走出国门的都是国家队的主力,郭跃华、陈新华、耿丽娟、陈静都是一流二流的选手,从第40届世乒赛开始,开始有了“海外军团”的概念。最强盛的是1995年43届世乒赛,在男女单32强中分别占得3席和9席。

  许绍发说,当时运动员都是为了生计,被迫出走。那时国内还没有俱乐部,没法容纳这么多的好运动员,回到省里之后也很难找到好工作。“现在,引入市场经济,创办联赛,好的运动员在国内也能拿到很多的收入,就没人再愿意出去了。”

  这些年,中国的运动员薪金动辄过百万,远超过欧洲一些国家。加上对国外生活的不适应,“海外淘金”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

  曾经的“头号劲敌”香港女队本次世乒赛颗粒无收,主教练李惠芬直言,随着队员年龄增大,队伍老化,帖雅娜技术受限,新加坡女队已经代替香港成了中国的主要对手。

  现效力新加坡队的北京姑娘李佳薇,曾在悉尼奥运会决赛中把王楠逼入绝境,这是近些年女队在大赛中最惊险的一幕。李的队友,辽宁鞍山的王越古也是个中国女乒不得不防的角色,她曾在日本公开赛中夺冠,打球中头脑非常灵活。本次世乒赛,两人联手拿下女双铜牌,成了海外军团的最佳表现。

  不过2008年,面对中国女队强大的集体围剿,要想占到便宜,几乎没有可能。 ★ 

源自:http://sports.sina.com.cn/r/2007-06-05/09082963665.shtml
 

蹦床 "横空出世"的奥运金牌编辑本段回目录


蹦床 "横空出世"的奥运金牌?

 8月18日,中国选手何雯娜在北京奥运会女子蹦床比赛中夺得冠军,加拿大选手科伯恩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手基尔科分列二三位。中新社发 王昊(北京) 摄 8月18日,中国选手何雯娜在北京奥运会女子蹦床比赛中夺得冠军,加拿大选手科伯恩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手基尔科分列二三位。中新社发 王昊(北京) 摄

  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中,恐怕没有任何项目的发展速度能与蹦床相提并论。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很陌生的项目,组建国家队仅十年,便在奥运会上包揽全部两枚男女项金牌

  ★ 本刊记者/陈晓舒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很意外,我没有想过会站在奥运会的奖台上,更没想过会拿金牌,感觉很不可思议,到现在还像做梦似的。”这是8月19日凌晨一点,19岁的何雯娜取得金牌的当夜在自己日志上的第一句话。

  8月18日晚,国家体育馆。女子蹦床决赛正在进行,资格赛排名第一的何雯娜最后一个出场,热身运动时,突然有人冲她大喊:“黄珊汕加油!”何雯娜感觉很尴尬,师姐黄珊汕是这届奥运会的夺金焦点,但在资格赛中因为失误无缘决赛。教练看出了何雯娜的尴尬,拍手说:“好,你可以放开比了,反正别人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这是何雯娜蹦床生涯的第九个年头。中国蹦床史的第十年。在世界蹦床舞台上,中国队也是初生牛犊,北京奥运会之前,蹦床成为奥运正式项目已两届,中国最好成绩是在雅典奥运会获得铜牌。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蹦床还是个陌生的体育项目。

  半路“蹦”出来的奥运项目

  1995年的一天,爱蹦爱跳的何雯娜被幼儿园老师领出来交给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左右端详这个6岁的小女孩,捏捏她的骨骼,还让她压压腿。何雯娜听话地照做了。没过几日,这个陌生人拜访了何雯娜的父母,表明想将何雯娜送进体校练习体操。

  何雯娜的母亲赖秀红想的是:“进体校的话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读重点小学。”就这样,何雯娜被送进福建龙岩市体校,启蒙教练曹家红就是相中她的那个“陌生人”。

  在龙岩市体校训练了两年之后,1997年,何雯娜进入福建省体工队,开始主攻体操。这个时候,何雯娜还不知道什么叫“蹦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蹦床”一词还极为陌生,它更多的是用来辅助体操、技巧和跳水等项目的训练。

  而在西方国家,蹦床运动风靡已久。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利用蹦床训练飞行员和领航员的定位技能,带动了美国的“蹦床热”,成为各大学校的流行运动。1947年得克萨斯州举行首届全美蹦床表演赛,1948年就被列为美国国内正式比赛。

  紧接着,欧洲各国也流行起蹦床运动。1964年,第一届世界蹦床锦标赛在英国举办,蹦床进入竞技比赛的行列。

  这项运动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1997年,国际奥委会将蹦床的网上男子单人和女子单人列入了2000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这一年,中国还没有一个蹦床运动员。

  为了能够参与奥运会,原国家体委(现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赶紧补课,1997年11月份紧急下发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在我国开展蹦床运动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省市成立蹦床队。

  次年元月,在成都进行了首期全国蹦床运动大集训,全国各地有56名运动员参加。原国家体委对蹦床训练已经迫不及待。3月份,在天津又进行了第二期大集训。

  现任国家蹦床队主教练胡星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类竞技运动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女子要花费五六年时间,男子七八年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从1998年开始,各地业余体校已经专门为蹦床选苗,但目前都还未成年。一开始的摸索阶段,绝大多数是转项运动员。”

  显然,这个项目的发展需要已经等不及从零开始培养蹦床苗子,能够马上利用起来的是经过体操和技巧一些同类项目训练的转项运动员。

  黄珊汕就是1998年3月份福建蹦床队组建后第一批蹦床运动员,她从体操转项训练蹦床。何雯娜则是1999年的第二批转项运动员。

  受益举国体制“潜优势项目”进步神速

  中国蹦床水平为了快马加鞭赶超欧美,除了频繁的大集训,原国家体委还开设裁判员教练员学习班,学习国际蹦床竞赛规则和蹦床基础训练的方法手段,并组织蹦床技术考察小组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取经,观摩第20届世界蹦床锦标赛。

  不到一年,1998年11月在福州市举办了首届全国蹦床冠军赛。这次比赛,参赛的蹦床运动员已经是刚组队时的双倍,达到108名。次月,中国便派出四名选手,开始出征国际蹦床大赛。

  1999年,已从体操转练两人技巧的何雯娜转项到蹦床。一直陪伴何雯娜的助理教练马军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她的搭档受伤了,她膝盖有伤病困扰,肘关节也不是特别好,就选择了练蹦床。”这一年,何雯娜10岁,马军阳15岁。

  此后,两人不管是训练还是生活,都绑在一起。何雯娜称马军阳为“马姐”,何雯娜说自己是个“不太自信的人”,她开玩笑地自嘲:“总被队友损,害我现在总觉得说什么好像都是错的,彻底没信心了”。平常时,马军阳总是陪伴在她身边鼓励她,也总能找准何雯娜的“脉门”。“她一松懈,我就拿逛街、买东西来诱惑她。”马军阳说。

  何雯娜刚刚开始蹦床生涯,比她早一年接触蹦床运动的师姐黄珊汕已经开始频频参加世界大赛,在中国首次参加世界蹦床年龄组锦标赛,就夺得了13~14岁年龄组的亚军。

  2001年的第九届全运会,黄珊汕成为福建省夺金主力队员,何雯娜被交流到浙江省。“当时,全国蹦床主力选手都在福建队,其他单位会过来交换,何雯娜练得比较晚(没经验,也没成绩),其他省看不上她,唯独浙江省看中了她。”马军阳说。

  那一届全运会,何雯娜取得了个人项目的第八名,次年与师姐黄珊汕一起被输送到了刚成立的国家队。

  错过了悉尼奥运会,使得体育总局下更大力气发展蹦床项目。2002年将其列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潜优势项目,年底成立了蹦床国家队,在天津设立国家集训中心,全力以赴备战2004年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

  胡星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蹦床运动的发展受益于举国体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们国家有举国机制,体操、跳水、技巧,同类项目的水平比较高,因此我们也进入得比较快点。”

  2003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蹦床锦标赛,黄珊汕和穆勇锋各获得男女一张雅典奥运会入场券。2004年雅典奥运会,黄珊汕取得了铜牌,成为中国蹦床“一姐”。同门师妹何雯娜这一年却不这么顺利。

  “从2003年开始何雯娜就很坎坷,技术非常不稳定。”马军阳说。迫使国家队放弃何雯娜的是国家出访澳大利亚之前,何雯娜没有任何征兆地消失,不想再练蹦床,跑到广东去找男朋友。又是马军阳出面,劝说何雯娜的男朋友鼓励何雯娜坚持训练,才使得何雯娜回归福建省蹦床队。

  十年“蹦”到奥运金牌

  黄珊汕2004年取得雅典奥运会铜牌后,顺理成章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蹦床项目的夺金热门。为了增强她的竞争力,教练卓贤麟在黄珊汕原先14.2的难度系数的基础上,提升到14.7的难度系数,这也是“蹦床运动最伟大的运动员”——俄罗斯选手卡拉瓦耶娃的难度系数。

  紧跟难度而上的是体能的配合,黄珊汕的身体素质原本就不好,体能训练经常练到哭。黄珊汕在奥运前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每次训练哭时,卓贤麟教练怕自己不忍心,每次都让体能教练盯着我,结果,每次都是有三个人盯着我,然后我在那里伤心地边哭边练。”

  也正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黄珊汕每年都有奖牌入账,中国国家蹦床队开始跻身世界前列。马军阳说:“2004年雅典之后就开始准备北京奥运会,从那时候明确2008年的目标是誓夺金。”

  “誓夺金牌”四个大字也贴在了蹦床训练馆的墙上。2007年,和何雯娜一起在福建的马军阳接到了一纸调令:“为积极备战2008奥运会和今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25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经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研究,选调福建省体技中心蹦床队教练员马军阳、运动员何雯娜于2007年7月10日至11月10日赴北京国家蹦床队集训。”

  就这样,何雯娜又开始了国家队的训练,师从胡星刚。整个蹦床队后备团队有五六十名选手,庞大的优秀队员,使得中国蹦床队在2007年的世锦赛拿到了满额四张奥运入场券。胡星刚说:“谁优秀用谁,选择更有可能去争夺奖牌的选手。集训时选择了十几个最好的,层层筛选,奥运前留了五个一直在观察。”留用的男女各五人中个个具备夺牌实力。

  2008年8月17日,决赛前夜,胡星刚又一遍对自己的爱徒何雯娜说:“你跟别人没有办法比,因为别人毕竟有名气,平时训练就比你好,只要你能参加,能进决赛就是成功了。”何雯娜知道,胡星刚这么做是为了减轻她的压力,激发她的斗志。

  这个漂亮女孩在获胜后感慨:“有时候觉得‘奥运’两个字就是压力。”

  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女子蹦床决赛,何雯娜带着膝盖伤痛走上弹力床。随着弹跳,她展开双臂飞向空中,前空翻、后空翻、侧空翻……一系列动作既高又飘,团身、屈体、直体,姿态优美,最后空翻稳稳落在网上。

  总分37.80分,何雯娜取得了中国短短十年蹦床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她说:“这块金牌不能让我妈再放月饼盒里了,以前的奖牌都是随便放在月饼盒里。这次拿了金牌,要放到包里好好收着。”

  第二天,她的队友、19岁的陆春龙和董栋又分取奥运会男子蹦床一、三名。

  国家蹦床队主教练胡星刚说,这个“奇迹”是举国体制训练的结果,他希望蹦床队“能继续续写辉煌”。 ★

源自:http://news.sina.com.cn/c/2008-09-09/143514425112s.shtml

相关报道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源自:http://www.chinanews.com/olympic/news/2008/08-18/1351919.shtml

《反兴奋剂考验北京奥运》(源自:http://sports.sina.com.cn/s/2007-10-29/14141290417s.shtml

《中国女足输在了“叉腰肌”》(源自:http://sports.sohu.com/20080904/n259374287.shtml

《鲨鱼皮“IV”将雄霸北京奥运会》(源自: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28314&PageID=3

《北京奥运会——中国告诉世界》(源自: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08/25/003653303.shtml

《“海归”刘子歌夺冠启示录》(源自:http://sports.163.com/08/0919/13/4M7709630005227R.html

《乌塞恩·博尔特——戏谑》(源自:http://sports.163.com/08/0821/23/4JTJOD340005227R.html

《马术 ,北京奥运之轻》(源自: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70115/13877800.html)

《杨威,这回我是NO.I了》(源自:http://2008.china.com/zh_cn/xm/tc/zg/11068809/20080821/15043982.html







 

相关图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31
42


  

13


14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下一篇上海世博会 英国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李海娇
李海娇
秀才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罗希2110
罗希2110
秀才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