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梅罗维茨与《消失的地域》 传播学理论

标签: 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 理论

顶[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
       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他与莱文森都是波兹曼的博士生。1985年,他的重要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美国广播者协会和广播教育协会的最佳电子媒介图书奖,以及语言传播协会的年度图书金奖,被译成日、法等多种文字出版。
       作为媒介分析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梅罗维茨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指出电子媒介是通过改变社会的情境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比如外在体现为男女性别的融合、成人与儿童的模糊以及政治人物的祛魅等方面。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并由此带来了人们对“恰当行为”观念的改变。

 

      梅罗维茨(1985)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令人瞩目,因为它能更有效地重新组织社会环境和削弱自然环境及物质“场所”间一贯密切的联系。因此,梅氏声称,他提出新的媒介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以解释和说明人类传播活动中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这类变化现象。

      梅罗维茨指出,戈夫曼只是分析了人际交流中“场所”不同、“话语”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亦不同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出“场所”对交流情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真正原因。饭店服务员在“前台”和“幕后”的讲话固然不同,但是,如果他们在议论顾客的古怪行为时忘了关上通讯联络系统,而让这几位顾客听到了这种幕后的说笑,那么这种说笑就不再是“幕后”的而是“前台”的了,也就显得窘迫而不适当,从而会影响整个事情的情境。所以,他认为,地点场所对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允许某些人听到和看到正在其间发生的交流活动,而不让其他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传播活动。这就是说,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重要,而在确定信息环境与物质场所的界限时,接触信息的机会则是判断和辨别的一个关键因素。一间卧室可以充当某对夫妻之间进行密谈的环境,因为其他人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密谈的信息。同样,一位政府首脑将他对成千上万公众演讲的情境照搬到家庭或卧室之中,也是不适当的。因此,在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中,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是一个重要观点。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或者说是以人们接触社会信息——自己和别人行为的消息——的机会为核心。在这信息系统内,“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也通过媒介传播”,因此,“运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

      梅罗维茨的另一主要观点是: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他认为,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则会引起行为的错乱,因此,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一旦重叠或混淆,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梅罗维茨不同意“拟剧论”者的情境静态观,认为,“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是一个可变因素,而不是个人或社会存在的一个静态的方面。制约此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这就是通过人们在传播活动中努力使特定的行为与特定的动态的情境保持一致,从而前后一贯地演好某个规定的角色。但是,梅罗维茨指出,相安无事的人际交流情境,一旦遭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入侵,原先的和谐与平静往往会受到破坏,引起麻烦。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运用混淆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线,将那些只适合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地搬给了整个社会来观看了。比如,60年代后期黑人权利倡导者斯托克利·卡迈克尔在不同的特定物质场所里演讲,他会既有忠实的黑人受众群,也有热情的白人听众群,因为他能根据听众对象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演讲内容和风格,投其所好。但是,当他需要运用广播电视来讨论黑人权利时,他既找不到明确的解决办法,也无法设计出一种让两者都欢迎的演讲内容。于是,他在大众传播中采用了适合运动主体黑人需求的办法,结果他的演讲激发了黑人受众群的巨大热情,但却激起了白人受众群的敌意和恐惧。

      在对上述观点论证中,又导致梅氏提出第三个观点: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首先,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梅氏认为,电子媒介不仅使在自然、物理环境中的团体传播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也使许多世纪以来印刷媒介占统治地位下造成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印刷媒介要求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有阅读能力和懂写作技巧,接受一定的教育,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们对印刷媒介的接触,从而形成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类型的受众群。相反,电视所展示的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几乎“完全不是一种代码”,是一种一看就懂的画面,观看电视的技巧极易掌握,无需接受特殊的训练和教育。其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原先读者阅读印刷晶总是随着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增长,先读浅显、简单的,逐步再看深奥、复杂的;而看电视不需经过固定的阶段和顺序——人们不必先看简单的电视节目,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原先印刷媒介的受众较为单纯和易于把握,现今电子媒介的受众是混杂的,不易把握。第三,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人公共情境。梅罗维茨论述道:由于电子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了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对信息的更大程度的分享,从而促成许多公众领域的合并。他还认为,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具有具体、生动和体现事件进展这一性质,公共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线有时变得比以往难以确定得多,甚至不可能确定。通过电视,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私人行为,原来的私人情境成了公共情境。情形若任其发展,那么人将会成为日本传播学者所形容的“透明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隐私,都处于被公众观察之中。

 


                                                     一、梅罗维茨的理论源头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① 媒介并非仅仅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境中的人们之间传播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即是讯息。
② 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对社会变化产生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这一因素却普遍受到忽略。

2. 戈夫曼的社会学的情境决定论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二、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
1. 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则会引起行为的错乱,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因此,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

2.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① 电子媒介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
② 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
③ 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人公共情境。


                                                     三、梅罗维茨的理论价值与理论缺陷
1. 理论价值
① 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② 较好地处理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2. 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
① 忽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和内容等的影响,没有谈及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关系。
② 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梅罗维茨指出:“过去社会依赖物质地点作为接触或隔离其他人的首要决定因素,受到了电子媒介的破坏。电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场景和女性场景的观念,特殊小屋或建筑物观念,以及或神圣或世俗的地点的观念。电子媒介改变工作和家的新潜力,可能最终会驱除家庭和公共领地分开的必要性,将男性和女性整合进工作和家庭单一的社会场景中。随着地点或场景联系的结束,男性和女性可能在身体上分开,但在社会上却是一体的,或者是共同隔离在家中,但是与其他社会场景相联系。有了电话、收音机、电视和计算机,家在许多方面成了大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在其中‘居住和生火’”。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沉默的螺旋 下一篇当代电影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xbrrfv
xbrrfv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