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院校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标签: 传媒院校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现状、专业介绍、影响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1年5月,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在同济大学建设综合性现代大学的进程中应运而生。本院依托同济大学这所国际百年名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紧密追随当代国际市场前沿,牢牢把握“艺术”与“传播”日益融合的大趋势,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打通这两大学科门类的传统壁垒,强调文理渗透、中外兼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现代意识,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传媒/艺术人才。


本院的学科设置主要基于视觉传播,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平面、空间展示媒介的信息和艺术传播。设有广告学、动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和音乐表演6个本科专业。目前,全院性平台课近20门,其中主干课程有:艺术与传播、摄影基础、造型基础、动画新概念、非线性编辑、计算机图文设计、创新工程学、受众心理与创造性传播、市场营销等。


本院拥有传播学和艺术学2个硕士点,并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共同拥有艺术设计学硕士点,另向社会招收和培养工业设计方向的工程硕士。本院目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达800多名。本院还建有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本院现有教职工5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40余名(包括教授4名、副教授8名),聘请了国际著名影视艺术家Lother Spree担任特席教授,另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本院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成果甚丰。由本院教师担纲撰写的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已经或即将出版,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创新工程学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本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在重大赛事活动中,先后获得数十项国际和国内大奖。


本院积极开展与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其他机构的合作,与德国包豪斯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硕士”项目已经启动,与香港城市大学互派本科生学习计划成功实施。


本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耗资1000万元改建的学院实验和实践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该中心专业编辑机房在全国高校中居一流水平,另拥有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演播室、视听室和图书与音像资料室。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艺术类招生
● 广播电视编导
● 动画
● 摄影
● 音乐表演
■非艺术类招生
●广告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硕士点
■传播学
■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依托于建筑城规学院)

 

专业介绍


艺术类:

(1)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影视策划、编导、摄制、制作艺术创新人才。该专业主要培养在广播电视电影和相关媒体企业中从事节目创作的编创与导演人才。欧洲电影艺术研究所前所长、著名影视艺术教育专家劳塔.斯伯利(Lothar Spree)为该专业长期特岗教授,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影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影视策划、影视编导、纪录片创作、影视理论与批评、剧作、媒体艺术、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声音艺术等。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电视台、电台、影视制作公司、报社、杂志社、企业宣传公关部门、广告公司、政府机关等。

(2)动画
本专业系上海市重点高校中较早开设的动画艺术专业,以本体动画为核心,同时广泛拓展动画领域。本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将动画编导、动画艺术设计和动画制作技术融为一体,广泛适应动画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外动画史、立体造型、绘画基础、动画视听语言、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剧作、动画导演、动画美术设计二维和三维动画软件设计及应用、非线性编辑等。
毕业去向:动画公司、游戏产业公司、大众传媒机构、图书出版、广告公司等动画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随着国内国际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3)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新经济时代需求,具有广泛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图片摄影、影视摄影的基础技能,可在广告企业、电影厂、电视制作部门、新闻媒体,从事艺术摄影创作和教学工作的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摄影造型艺术法则、摄影史、电影史、影视美学、摄影基础知识、照明技术、数字暗房、人物摄影、广告摄影、数码摄影、创意摄影等。
毕业去向:广告公司、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摄影工作室、文化艺术团体、博物馆、专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音像图库出版单位。


(4)音乐表演
本专业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向专业演出团体输出高水平音乐人才为己任,以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创建音乐工程等交叉学科为发展方向,形成全新的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平台。
本专业项目有,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西洋弦乐器演奏、西洋木管乐器演奏。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有: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复调、独唱、合唱、独奏、合奏、表演、室内乐等。

非艺术类:

(1)广告学
本专业设立于1995年,属国内高校中较早开设的广告学专业之一。本专业依托学院拥有的艺术设计、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多媒体技术和艺术史学等方面的师资,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广告策划、品牌管理、视觉传播、市场营销、广告图形创意、受众调查和媒介效果、创新思维、广告创意、广告文案、消费心理学、广告法规等。
毕业去向:国内外广告公司、媒体、大型企业市场部、自主创业、读研、出国。
就业形势: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同济大学居于前列,2010年世博会(上海)对广告策划营销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2)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专业依托同济大学雄厚的学科背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传播学、新闻学知识,能够从事新闻采写、编辑、电视摄制、公关策划以及媒介管理的传媒人才。学生就业前景看好,毕业去向为各类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影视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另有较大比例的学生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思想及流派、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电视摄像、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业务和专业英语等。

传播学

传播学专业侧重研究传播理论、传播发展史,以及传播业务。人类传播活动历时悠久,传播业务多姿多彩,相关学理研究也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随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得到确立和发展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播学在西方已蔚为显学。多年来,传播学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汲取了多种养分,学科不断壮大,美国传播学以其实证、定量研究方法,形成了体系庞大、成熟且关注现实的学科特点;欧洲的传播学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专长,蕴含深刻的思想和尖锐的批判。当代传播学研究如何适应社会形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业已成为全球传播学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系统引进西方传播学理论,其中像受众观念、媒

介效果理论等传播学概念和理念,对于我国传媒业的屡次改革和我国新闻、广播电视、广告等专业的学科研究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我国传媒业和研究人员的观念更新,而且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理念、传播研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对传播学教学工作日渐重视,教育部将传播学正式列为与传统新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已经得到了确立。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注重研究生学术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更注重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为传媒业、创意工程与创意产业、出版业等领域输送知识性与应用性兼备的高级人才。根据同济大学学科群体优势和本院师资所长,本专业目前已开设有创新理论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和出版学三个方向;以后将视社会发展需求和本院实际情况,还可能增设新的方向。


本专业目前主要师资有:王肖生教授、王健副教授、陈立生副教授、柳珊副教授、黄辉副教授和张智中副教授等。国内知名新闻传播理论学家李良荣教授、张骏德教授等为本专业特聘教授。本院专职导师已出版的专著有《现代广告设计》、《超越性思维》等10余种。目前正承担着多项国家与上海市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

艺术学

“艺术学”硕士点,是在同济大学“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明确建设目标”的原则规划下,于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的第十批新增学位授权点中获准建立的。


“艺术学”旨在对艺术思想、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及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是对我院相关本科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延伸。开设的主要方向有:视觉文化研究;动画艺术创作与研究;新媒体艺术创作与研究;数字摄影创作与研究;影视片创作与研究等。
由于我院是以传播学与艺术学的相关专业进行学科的构架,因此,以国际化传媒的视野结合中国文化的特色来建设学科和发展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当今时代媒体文化的迅猛发展中让艺术彰显传媒的魅力;如何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激活我们传媒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如何使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以及传媒技术高度完美的统一起来等等,都将纳入本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中。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如动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摄影专业、广告学专业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为该艺术学硕士点下所设方向奠定了很好的学科基础,加上近年来幅度较大的设备投入从硬件上又为媒体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平台。
该“艺术学”硕士点的培养模式,是以创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创作实践深化理论和提高艺术修养。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完成两个项目,结合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与艺术学院与德国包豪斯大学自从建立了合作培养双硕士的关系之后,双方已有互换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并对“媒体艺术教学”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和交流,双方都以研究生的受益为根本目的,以优势互补来促进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双方在办学过程中教授媒体艺术和技术的国际水平。


“艺术学”硕士导师由王荔教授、傅丽霞教授和我院德国籍特岗教授LOTHAR SPREE、王小慧教授、王钢副教授、张禾金副教授等担任,并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与专家担任学科顾问与兼职导师。

网址、所在地、联系方式、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同济大学网站:http://www.tongji.edu.cn/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政、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18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94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个。学校还设有6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同济大学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学校历史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 D. Fischer)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 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埃里希·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德国,德语)”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同济医工学堂
1910年12月,德国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信誉和办学经验,同时认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国商人在上海经商,于是他们计划办一所工学堂。12月10日,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领袖集会,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在费舍尔的号召下,短短几月就筹得175万马克的资金。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

同济医工大学
1924年5月2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因此,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国立同济大学
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就是当时在上海设立的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直到1949年国立同济大学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综合大学。
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国立同济大学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1937 年),国立同济大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之一。原因主要是在同济在德国人建立和控制期间,由于继承德国大学传统,建立了完整和齐备的医学和工学,学风严谨。当时,同济大学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同济的医学,当时已经在国内外闻名,是当时中国最好医学院之一,当时也流传有"北协和,南同济"的说法。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同济大学虽然经历从德国人管理到,私有最后收归国有,但学校基本建制没有变化,在民国早期中国大学环境剧烈变化的时期,同济大学在德国人管理下相对比较稳定,在1927年又较早的成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立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立同济大学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9月1日日本空军为了清理日军前进道路,轰炸位于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经营近二十年的国立同济大学校舍被日军炸为平地。

抗战期间,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迁往内地。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辖)。在战争期间,同济大学继续发展,达到最鼎盛时期。
学校迁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院长德国人柏德辞职。皮肤科专家宁誉接任院长,他是同济历史上第一位任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

李庄时期的国立同济大学

在李庄时期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设在李庄的禹王宫。

工学院在东岳庙,工学院原有机械、电机、土木、测量四系和一个造船组。1945年,造船组改为造船系,从此,工学院就有了五个系,各系学制不一,测量系为四年;土木系为五年,1942年起改为四年;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均为五年。工学院迁到李庄时只剩二十多部机器,以后逐步设立了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馆、材料实验馆、机械试验馆等,使各项实习一般均能进行。在李庄时期,担任工学院院长的,先后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鸿(1944年至1945年)。1945年,工学院学生有632人,教师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教学的特点是:第一、仍然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各系一年级学生,坚持在工厂进行机、锻、铸、钳、木、泥等方面实习;第二、继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工科学生工程制图必须上墨,线条不符必须重画,习题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并要求学生都能使用计算尺和应用工程手册;第三、考试严格,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及格者留级一年。

工学院各系一、二、三年级的一些基础课如高等教学、应用力学、物理、投影几何、机械制图等,均采用几个系合班上课。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也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实习工厂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试制各种机器。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李庄全镇照明供电,受到群众欢迎。

医学院在祖师殿,在李庄期间担任医学院长的先是黄榕增,1941年5月为梁之彦,1942年2月由校长丁文渊兼,10月为阮尚丞,1944年由徐诵明兼,1945年8月为杜公振。这一时期,医学院前期在李庄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后期在宜宾建立起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和生物学馆。

医学院在李庄五年,毕业生共计189人。1945年时,医学院学生有304人,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这一时期。医学院除史图博一人是德国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国教师,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奔走于宜宾、李庄之间进行教学,坚持严谨求学的同济教学传统。医学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有些是由理学院教师担任。后期大部分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习,所以后期教师均在宜宾上课,并带领学生在附属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实习。

当时的理学院在南华宫,学院有化学、生物、数理三系。1945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各系学制均为四年。在李庄期间理学院院长先后为谢苍璃(1940年接任)、顾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学生111人,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理学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间,还邀请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到学校讲学。

国立同济大学于1945年在李庄增设法学院。办法学院的缘由,一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急需培养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纪以后,德国在法律(如法理和立法)方面比较发达。当时中国各有关大学一般是介绍英、美、法及日本的法学,缺乏专门介绍德国法学的学校。教育部曾命令校长徐诵明于1945年秋创办文法学院,但因当时办文法学院的条件不具备,于是先筹办法学院。法学院招收两班学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础的学生转入法学院一年级的共有53人;另一班为招收高中毕业生60余人,先入德文补习班学习德文一年后再进入法学院一年级。
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学制四年。因招收的学生不多,法学院就设在李庄东岳庙内的玉皇楼。

抗战结束后至1949年的国立同济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同济大学迁回上海。

当时的国立同济大学属于强盛时期,系科齐全,师职出色,学风扎实,是当时国内外闻名的著名大学。除了医学院一直享誉盛誉之外,其他的专业也是实力雄厚。

比如理学院化学系1947年,化学系系主任为黄衡禄教授,化学系还增设制造部、化验部。不久,化学教授汪浏先生出任国立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当时的化学系的教授也是一时上选:汤腾汉先生、张忠先生都是药物界的权威;戴恺生先生、陈苍虬先生、朱镜心先生是从各大学请来的台柱教授;黄有时、黄宇常等都是知名的学者;而且还有巴尔泰等德国教授在此任教。教授阵容的完整,沪上无出其右者。当时同济大学化学系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优良的教学质量蜚声国内,成为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的殿堂,并为中国造就了大批化学、化工专家。当时化学系毕业学生里后来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就有唐有祺教授、卢佩章教授、黄志镗教授、曹楚南教授、邓景发教授、戚正武教授等多人。

比如工学院测量系,193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时是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也是中国民用测绘的发源地。1935年1月,高等测量系更名为工学院测量系。抗战在李庄时期,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测量界的精英人物来到同济大学,在当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中国的测量人才。时称“叶雪安博士领导的测绘系,几乎垄断了中国对勘测员和制图员的培养。”

1948年8月之前,国立同济大学拥有医、工、理、法、文五个学院。

院系调整中的同济大学

从1949年开始,同济大学就经历多次院系调整,由一所学科齐全,各系均强的综合大学变成一所土木和建设类专长的学校。

主要的院系调整有:

文学院和法学院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理学院
1951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医学院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工学院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著名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上海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并入的有: 1952年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 下一篇上海文广集团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202
08578202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