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的资料分析

标签: 传播研究方法 观察法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资料分析的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资料的审查

      原始资料在记录过程中,可能出现虚假、遗漏、自相矛盾等问题。资料审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始资料的这些问题,保证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审查就是看资料是否可靠。进行信度审查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如果与经验、常识相违背,就要对资料进行核实;

2、采用两个以上的人分别记录,对记录相互印证;

3、根据资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如果发现资料前后矛盾,或违背事物发展的逻辑,就要找出问题所在,重新进行调查;

4、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查,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如既使用了观察法,又使用了访问法,可将对同一事件的记录进行比较以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

      效度审查也就是准确性审查。一方面是审查收集到的资料符合原设计要求对于分析所研究问题有效用的程度。那些偏离主题太远的资料要清除。另一方面是审查资料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准确,特别是有关的事件、任务、时间、地点、数字要准确无误。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和审查必须同时持续地进行,直到研究方案将近完成。因此,搜集资料不是机械式地记录资料,而是必须同时分析和解释资料并且知道这些资料是否互相矛盾,是否需要进一步搜集更多的资料。当资料中的主题已显然可见,研究者才能准备结束资料的搜集工作,专注于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反之,若一直等到搜集资料结束后,研究者才开始做资料的审查,在研究途中可能迷失于未经分析组织的大量资料中,而很难知道自己何时已经搜集有某一主题的资料。若在最后的分析资料时再发现问题,很可能很难再回到现场搜集资料。

二、资料的编码

      资料的编码是分析资料的核心工作。经过资料的分类编码,繁杂的资料才得以条理化和系统化。柏格登和毕克兰列举出编码类别的十种架构。这十种架构只是为研究者在分析资料、发展编码类别时提供参考:

1.场所编码:即研究发生的具体的现场。
2.情境定义编码:研究对象如何定义场所或特定主题,即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场所或研究主题的一般整体观点和看法。
3.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研究对象对于场所特定方面的思考方式。
4.研究对象对于人们和物体的思考方式:研究对象对于周围人们和物体的分类方式。
5.过程编码:指事件随时间改变的顺序,或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
6.活动编码:指经常发生的行为种类。
7.事件编码:发生在研究场所或研究对象生活中的特定活动,这些活动并不常发生或只发生过一次。
8.策略编码:指人们完成各种事情的方法、方式和技巧,如教师运用策略进行教学等。
9.关系和社会结构编码:指人们之间通常呈现的行为类型或一个场所内各种关系的社会结构。
10.方法编码:指研究的程序、问题、喜悦、困境等。

      以上所列举的编码类别,研究者在分析资料时可参考,研究可能着重于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编码,这要视不同的研究取向或主题而定。编码资料的主要原则是使编码适合资料,而不是使资料适合编码。因此,仔细阅读、检核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和其他所有的资料记录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后,形成了资料编码类别。对资料进行编码后,还需仔细审阅这些资料,检视原来的编码类别是否适合资料。进行合并、扩展、调整后,再次对资料进行编码,测试这些新的编码类别是否更适合资料,是否还需修改,最终使编码类别趋于合理、稳定。

三、资料的分类整理

     资料的分类整理是将已经按照每个类别编码的资料单位组合在一起,建立分类推理资料的档案系统。档案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1、完整性和系统化,做到资料类别有序、层次分明,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2、主题明确,即对所收集的资料要力争用简明的语言突出问题,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现实际情况。

     国外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分析实地收集来的资料时,已经发展出专门的定性研究电脑软件,如Ethnograph 、Nudist、SALT等,但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引进和介绍,据巴比介绍,像这Ethnograph样的软件,可以让实地笔记进入标准化的文字处理程序。当使用WORD等文字处理系统为笔记建立档案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计算该档案的所有行数。在有页码标示的笔记备份上,还可以把研究者感兴趣的不同变量的编码记录写在边缘空白处。研究者可以把每一个包含统计特征的描述标示出来,或是标示那些观察到的情绪化陈述,还可以标示所有关于群体领袖、社会行动或是性别歧视的部分。

资料分析的步骤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实地研究中,观察和分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按照一般规则,研究者需要在观察的资料中发现相同点和差异点,以期对被观察对象作出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和描述。一方面,研究者要在被观察的事件中寻找共同的模式,通常称为行为的规范,即研究对象的共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必须发现差异,即发现违反一般规范的异常行为。

     资料分析的重点在于对资料诠释。诠释是指研究者对事物、事件或人物关系的理解,一般而言,对实地研究资料的诠释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

      研究者把资料的内容置于一个大的背景之中,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指研究者把资料的内容与以前的内容相比较,而横向比较则指研究者把某人或某件事物的情况与他人或其他事物相比较。

      第二步:

      研究者就资料内容进行诠释,试图对资料赋予适当的社会和教育意义。

      第三步:

      研究者把他的诠释、想法、观念联系在一起,试图全面地把握发生的情况、它们所展示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通过上述三步工作,研究者有可能以资料为基础,找出新的概念,或者形成新的理论。对于实地研究者来说,理论命题的形成,实际事件的观察及其结论往往在同一过程之中。一般说来,不是用观察来检验某个理论,而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理论。从观察中得出暂时的结论,这个理论框架又转而指导进一步的观察。这种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实地研究变得比其他研究方法都更灵活。研究设计因而可以随观察的过程不断加以改进。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研究问题的选题标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刘孝辉2110
刘孝辉2110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吕晓菲2111
吕晓菲2111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