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标签: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眼神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媒介对人的延伸的四种方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他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考察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住宅、服装等。但是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媒介对人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延伸,以及互动和移动等感知机制的延伸上。

视觉的延伸编辑本段回目录

视觉的延伸让人类拥有了千里眼。

“书面词”被麦克卢汉称为“眼睛代替耳朵”,而“印刷词”被称为“视觉器官的强化和延伸” 。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传播活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语言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开辟了漫长的视觉统治时代。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欧洲的约翰·谷登堡的印刷机的发明更强化了这个时代。在以视觉、文字、图画为主要方式的文明传播背景下,报纸这一第一媒体产生了。除了报纸外,照相机、电子摄像机等媒介都让人类的眼睛看得更远,而且轻易穿过时间之河。

听觉的延伸编辑本段回目录

  声音传播源远流长,而19世纪的两个伟大听觉器材即电子型的电话和机械类型的留声机的发明,引起了这种方式的复苏。耳朵的疯狂生长来得晚,但无论如何,人类终于可以听见更远的,更久以前的声音了,因此留声机也被称为发声的“柯达机”。

  北美洲延绵不断的洲际高速公路和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两种东西的发展:摇滚乐和车载收音机。到了1948年贝尔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收音机,其便携性让这种声音媒介更受欢迎。广播媒体也在视觉雄霸的时代让声音媒体有了一席之地。

互动机制的延伸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视的出现迎来一片欢呼,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终于可以长到一块了。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需要的更多。除了可以完全复制电视的影音功能,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他的互动性。

  如果确信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人类的感知模式是怎么样的?我们之所以能感知,

  除了拥有中枢神经、感官系统,还因为我们有一套感知机制。互动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没有反馈,感知变得没有意义。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媒介对互动机制的延伸一直存在。纸媒上的读者来信显得笨拙,特别是在杂志期刊上,一次历时一个月甚至更久的反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几乎难以忍受。而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确实实现了不小的进步。而在点对点的交流方面,电话的互动也是对人的这种互动感知机制的良好延伸。

移动机制的延伸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联网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它,我们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电子味觉技术也已经得到突破,也许我们以后还可以嗅到遥远的味道和尝到遥远的味道。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传播的发展 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卢汉理论的确立受到了哈洛德·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相当大的影响,英尼斯是加拿大的一位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理论层面上,英尼斯首要关心的问题就是传播的倾向性(也译作传播的偏倚性)(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因此,他找出了媒介与社会的对应关系,提出媒介要有利于把握时间或把握空间,这里的时间是指的口耳相传的口语社会,而空间则是指的书面文字问世之后的社会形态。[1]

英尼斯的这种传播思想深深地启发了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曾说:“和他(英尼斯)的工作相比较,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2]因此,在英尼斯的基础上,麦克卢汉将传播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并且区分了发展史上的三种过程:口头文化、拼音字母和印刷、电子媒介,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更进一步的将其定义为部落文化、非部落文化和后部落文化。[3]在这里,麦克卢汉认为后部落文化,也就是电子媒介时代,是重视口头表达文化的“光荣再现”,它可以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重新“部落化”,从而重新创造全球性的文化和谐。这有点类似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从总体上说第三次浪潮不仅是对第二次浪潮的否定,而且是对第一次浪潮的否定之否定,也即是肯定。然而,这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肯定,这种回归是再一次重视口头文化,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

尽管当时麦克卢汉所指的电子媒介主要是电视,但他所看到的网络的萌芽和即将产生的强大影响力,以及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都无一例外的与现在相互吻合。网络已经成为了“第四媒介”,并且大有融合其他三种媒介之趋势,而它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点恰恰是区分前两种时代特征的主要方面,在网络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相互重叠,成为了相对的概念。通过网络,人们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口耳相传交流信息,比如像音频、视频聊天;同时又可以借助文字传递思想,比如像各种网路新闻、bbs、博客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回归,是一种超越式的回归,每个个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沉默的接受者,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传者,这种传受关系的颠覆式变革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卢汉另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是他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媒介和技术性工具一样,如车轮或字母,是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比如声音就拓展了人的耳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直观体验;印刷书籍则是对人类视觉的极大延伸,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的崇尚;电视机则是人体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而更令人惊奇的是,麦克卢汉对电视后的媒介发展进行了神奇的富有想象力的预言,他是这样描述媒介对人体延伸的三个阶段:“在机械化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在空间中的延伸。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延伸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我们的星球范围取消了时空。目前我们正在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如同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和神经一样。”[4]这种论述可说含有对人类目前正在步入得知识经济时代的轮廓性的勾画,足可以见出麦克卢汉对网络重要性和强大影响力的超前感知,

的确如此,网络、计算机就如同人的大脑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它可以像独立的人一样进行思维、进行逻辑运算,特别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只要给定相关的程序,从理论上说,机器人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掌握语言、进行交流、使用工具、拓展技能......比麦克卢汉的观点更进一步的说,计算机、网络又不仅仅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它还同时延伸了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感觉的等等各种感官,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媒介是对整个人体的延伸,同时,这种延伸不再只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结果,而且成为了需要主动参与的过程,像网络中最基本的协议TCP/IP协议从本质上看就是基于人的延伸而制定的。

媒介即讯息 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不在于传播的内容,而在于传播的媒介自身。他说:“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 [5]这就是一种新媒介的形成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个人生活方式、态度的转变。

网络媒介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就对个人和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乃至根本性的改变。首先,如上文所提到的传受关系的变革,使得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单向流动,双向的沟通或者说反馈不仅成为了普遍的现实,而且变得相当容易了;其次,由于每个人在网络上既是受者,又是传者,这使得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也同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为闭塞信息的状况,在网络时代,如果想刻意的遮盖或者隐瞒消息已经不现实了,比如像2003年肆虐中国大地的“非典”,在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原因“集体失语”的时候,各种消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人尽皆知,虽然消息内容良莠不齐,但足可以证明对“非典”这个传播主题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在这一点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再次,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成为了影像、声音和文字的实际操纵者,成为了“虚拟现实”的制造者,在网络时代,接受信息、发布信息有了更多个人化的色彩,更有甚者,像“博客中国”这样的门户网站,更是继“每个人都可以做记者”之后,推出了“博采中心”,提出让“每个人都可以做总编”,或许这也预示网络发展的未来之路。除了这些,还有网络游戏和一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形式,比如,用户个人出版、协同出版,P2P系统、XML协同等,博客中国的发起人方兴东博士曾把这些称为个人媒介,这种个人媒介满足了“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的基本欲望,因此这些媒介尽管还处于边缘状态但发展势头可谓蓬勃迅猛,像2004年的8月,以网络游戏为主的盛大公司已经超越了新浪,而10月,以搜索引擎为主的google也已超越了雅虎,可以预见,像依托于网络的个人媒体这样的新的媒介形态必将根本性地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文明的社会。

地球村 编辑本段回目录

“地球村”这一概念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到这个词语是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 ——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书中,当时麦克卢汉更多的是指的电视媒介通过卫星系统的直播而使整个社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而使得世界几乎缩小成为了一个一体的村落。

而如今,随着网络时代高峰的到来,“地球村”更加容易得为绝大多数人所感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各种各样全球性的重大活动早已实现了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现场直播(比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这种现场直播的意义也就在于它将“世界统一时间”取代了“地方时间”,用上文提到过的英尼斯的理论,也就是说将媒介的“偏倚性”发挥到极致。在这个村里,不再像过去一样,每个人都被工业化的滚滚潮流切割成独立的小块,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融入网络的体系之中,不能再孤立的看问题,就连强大的比尔·盖茨面对网络都自比为“渺小的飞蛾”,说“只有当自己成为某种伟大事物中的一部分时,才会感到有所依靠”。在网络时代里,个人仅仅依靠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人必定得学会如何向网络延伸自己,才能证明自己是谁。这也才是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着的真正的互联互通。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麦克卢汉可谓参透了网络时代的根本特征,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认清了信息化的本质,通过网络人类社会重新复归相互联系的有机和谐状态。

参考书目 编辑本段回目录

[1]哈洛德·英尼斯著《传播的倾向性》

[2]麦克卢汉著 《哥德堡群英》

[3]麦克卢汉著 《理解媒介》 商务印书馆

[4]麦克卢汉著 《理解媒介》 商务印书馆

[5]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MTV(电视机构) 下一篇廖圣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05
0857810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