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内容分析的分类

标签: 内容分析的分类 实用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符号载体分析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内容分析的分类

 

目录

[显示全部]

内容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内容分析方法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研究方法。拉斯韦尔曾在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一、传技巧研究中大量使用这一方法,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也曾于1952年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内容分析法对于所有可以记录与保存而又有传播价值的讯息内容都能适用。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方法,因而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  内容分析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客观性——必须有非常明确、固定的客观规则,使同一素材在被不同的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相同;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必须有一以贯之的取舍标准,以防研究者在选取材料时偏向于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3、普遍性——将讯息属性与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对现象的描述性结果。 

 二、内容分析的步骤   内容分析可以有两种形式: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对传播方式的分析。在实际研究中,这两种形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具体步骤是:  1、确定假设命题并依此来界定研究范围。如果此范围内研究对象数量过多,可采用随机抽样技术从中抽取一部分用以研究。  2、依据固定的标准将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列表,以此作为对讯息内容进行分析和测量的尺度。首先可以将研究内容分为几大类。如将电视内容分为新闻报道、娱乐节目、访谈节目以及儿童节目等。然后在各个大类内,再分出若干个“分析单元”,如某些暴力镜头。  3、分类列表制定完后,可计算出各种类别中媒介内容所占的比例,算出各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度。将分析结果与原有假设进行对比和验证,写成研究报告。  内容分析应用范围很广,简捷易行,其结果可以进行定量计算,直观明了。但是,它也有其局限,例如因研究材料选择的失误而导致无法完全反映事实,以及在分类列表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难免要受到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

三、内容分析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述,内容分析不应对内容进行单纯的描述,而应得出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论。内容分析的目的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种获得“文化指标(cultural index)。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显然是反映社会状态和特点的重要指标。  第二种是把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加以比较。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对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间的一致程度进行考察,以防媒介歪曲现实。  第三种考察内容提供者的意图。这就是欧洲批判学者所采用的“文本分析”法。特定的人制作特定的文本,文本必然反映制作人的立场和利益。因此,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制作者的意图。 

四、几种主要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中主要的量化表示方法有:  1、 出现的有无——观察某一事物或属性是否在内容中出现,出现时以1表示,未出现时以O纪录。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计算和衡量某一属性分析对象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因而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  2、出现的频度——某种事物或属性每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通常用来对两组讯息内容进行比较。  3、所占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主要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4、传播的强度——除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外,还把表现这一属性的强烈程度也考虑在内。通常使用加权的方法来计算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强度的测量和比较。  此外,内容分析应当保持各环节分析上的系统、全面以防因标准不一而减少分析的科学性。因此,必须在事前对分析操作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一、实用语义分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二、语义分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

 

三、符号载体分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1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它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
    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在解读过程中研究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其分析结果往往被认为是随机的、难以证实的,故缺乏普遍性。

2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形式的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闻界首次运用。它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然后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的频率,并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确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是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的,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计数对象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将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可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科研方法都包含一定的定性步骤。比如,在研究开始阶段要确定主题和调查对象,明确相关概念,制定研究计划;最后阶段还要针对研究的问题,解释实验结果。但是单纯的定性方法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说服力有限。因此,很多学者倡导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对问题有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理论推导;②客观地选择样本并进行复核;③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建立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分类体系;④定量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正确的理解。

3  计算机内容分析法(computer 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过程中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和准确性。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是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才使内容分析法得到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热火朝天。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雷建军 下一篇把关人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109
08572109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