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把关人

标签: 把关人 理论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所谓“把关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理论提出及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890-1947)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信息沿着包含着“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一词。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理论应用及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
       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一句话,把关人是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加以选择的。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相关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网络时代中,传统媒介的“把关”功能几近消失。原因有二:
 一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且更新速度极快,使得互联网管理者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网络信息加以选择取舍。
 二是网络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传播环境的松散化。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网络搭建起的更广阔的平台上自由地浏览新闻,发表见解。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内容分析的分类 下一篇谷歌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35
0857223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