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基本模式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理论的提出者(包括国籍):

理论的内容:节目评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评估。通常,节目效果评估又分为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播前评估属于预馈性的,并非是对已然态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种预估;播后评估则属于反馈性的,主要针对实然态的传播效果而言。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都有可能涉及对节目质量(或价值)因素的评估,这可以视为是对节目效果中致效因素的评估,而非是对实际效果的直接评估。目前各电视台所努力建构的评估体系,基本属于播后效果评估这一类。
就此而言,所谓节目效果评估,主要是指电视台为提高节目质量、传播效果和经管效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节目传播所产生的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内的各种直接或间接效果(包括某些致效因素)所进行的评价和测定。
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对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总体上看,这一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将收视率(系列)指标纳入其中,注重收视市场反应;其二,强调体系的综合性,并非以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的惟一指标,而是包括了包括领导意见、专家意见、观众意见和成本效益因素在内的各种指标。
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评估采行的是收视率指标的单一淘汰制,这是将日常节目的收视率数据反馈,与阶段性的多指标综合性节目评估混为一谈了。不错,有许多电视台∕频道、栏目组日常就看收视率,因为收视率每天都出数据,反馈非常迅速和简明,看起来也一目了然,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以收视率去淘汰节目。在实际操作中,或许确实存在收视率“一票否决”的现象,但是至少在台面上,各电视台基本上采用的还是综合性评估体系。

理论评价:节目综合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估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不断遭遇新媒体的冲击,电子荧屏传播开始向数字视频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下各种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样本户被污染事件。新媒介时代,如何在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强调社会效益因素在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体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观众需求,实现电视传播在传播方式、价值导向、经营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基本模式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基本模式

影响:香港的“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就是由一个名为“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的组织主持,委托调研机构实施,统一评估香港市场上若干家电视台的观众满意情况。曾经,在收视上并不占优的香港电台制作过一档名为“寻找他乡的故事”的节目,连续获得欣赏指数得分冠军,显示出不同于收视率的另一优势。韩国也曾经由第三方评估其三家主要电视台(KBS、MBC、SBS)的欣赏指数得分,结果显示,公共和民营电视台在多样性和节目品质定位上存在明显差异,有的走高端路线,有的走低端或中端路线,从而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 [3]。当然,香港和韩国电视市场相对较小,统一评估比较容易操作;我国电视市场体量庞大、层级多重,要进行类似评估,困难会比较大。不过可以先行局部试验,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然后推广。总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学习和参考他人的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我们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会有相当的助益。

具体应用:构建适合本台实际情况的节目评估体系,在本世纪初成为各级电视台勉力开展的一项工作。虽然有中央台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作模版,但是因为“台情”不同,各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体系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考核周期等方面仍然有所区别。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总体上看,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的综合性、概括性和复杂性,按照“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的顺序,大体呈现依次递减的现象;而绝大多数电视台的评估体系中,收视率指标所占的权重都超过了50%,有相当一部分超过了70% [2]。以下列举了若干不同层级电视台评估体系的指标构成情况,有一定代表性,以窥斑见豹。详见表一。
表一: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指标构成

表一: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指标构成表一: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指标构成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 下一篇电视节目黄金时段编排策略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王强1118
王强1118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