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经典影像   

张雅欣 样板戏

标签: 张雅欣 样板戏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雅心
1933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
1963年开始在新华社工作,任对外记者组组长。
1969年至1976年拍摄样板戏。 
1978年调入《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任高级记者。
1983年出版《彩色摄影实践》。
2002年退休。 
2009年出版《样板戏剧照》。

样板戏的拍摄是一个政治意义远远超过摄影意义的任务。60年代,身为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张雅心被委以重任:拍摄样板戏。在样板戏占据全民生活的时候,张雅心拍的样板戏剧照也变成了数以万万计的印刷品,做成海报,做成年画,贴在户外的墙上,也贴在老百姓家里,成为狭小的、家徒四壁的房屋中和明灯一样有价值的东西。样板戏因张雅心图像的传播刻在了中国的历史上。 

 

 

成长环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3年阴历四月初九出生在辽宁省黑山县香屯乡,家庭出身贫农。家里很穷,后来举家搬到了县城生活。父亲做司机,母亲是家庭妇女。我10岁时,父亲跟邻居家的女人私奔,剩下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艰难维生。家里供不起我上学,让我去了江屯镇的姥姥家念书。

 

成长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8年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在农会做文书。

  1949年解放,我去了新民师范学校念书,因为那里不要学费。那时候那里很荒凉,我是自己走路去的。我从小胆子就大,一生都是闯过来的。

  1952年毕业我被分配到黑山镇实验小学当老师,在少先队做大队辅导员,同时兼自然、政治和图画课。

  1956年,我被选拔到吉林的第六航空预备学校做飞行员培训。可是没多久他们发现我是扁平足,不合格。但他们舍不得我走,就又把我转到解放军后勤部军官学校学员班,学校在重庆皇山。一年后,我因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太热,复员了。回到黑山县,在第六初级中学当团总支书记、政治教员和美术老师。

  1960年,我报考了刚刚成立的长春电影学院。学院设5个系:摄影系、美术系、导演系、演员系、文学系。我考上了摄影系。我是学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是1956年在中学时入的党,1958年时还出席过全国第二届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在长春电影学院期间,我是团总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到了1962年,国家对大专院校有一个调整、巩固、提高的政策,结果长春电影学院被取消,我们念了三年半就毕业了。当年的同学中,后来出了很多有影响的人:如摄影系的班长李振盛、文学系的顾孝炎(写了《李宗仁归来》)、演员系的车振威(饰演过蒋介石)、导演系的郑会立(拍摄过《北斗》等好几部影片)、还有很多同学被分配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省电视台、省报等等单位。我和李志元、李小平、何宗耀、韩居策等五人被要到了新华社。我们一报到,还没开始工作就被安排去外语学院学外语,学成后要被派到国外的。我是要被派到印度尼西亚接替前一任记者李瑞锋的,政审通过了,但当时印尼突然发生政变,李瑞锋被打,印尼共产党书记艾地被捕,结果我也没去成。

 调入《人民日报》社

  1978年我调入人民日报社,之前在新华社工作了17年,是对外记者组组长。当时毛主席指示人民日报要出彩色报纸,所以人民日报社就找能拍彩色照片的记者。我当年拍样板戏的时候,可以任意使用彩色胶卷,所以比较有经验。那时候新华社的每个记者一年才分配三个彩色胶卷。他们找到石少华要我,我表示愿意调过去。为什么呢?1977年长工资,因为文革时分派,我和我的几个一起来的同学都是公社派,属于造反派,另一派是革联保皇派,但是我什么也没参加,就干自己的本职工作了,我爱人至今还埋怨我文革时不顾家只知道工作。可是他们就因为我参加了造反派不给我涨工资。一赌气我就决定去人民日报了。当时新华社的穆青社长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调走的,有一次接待外宾,我在现场拍照,穆青社长就问人民日报社社长兼书记胡继伟:“你怎么把我们的人挖去了?”我连忙解释:“不是他们挖的,是我自己愿意去的。”

  报社曾想让我做摄影部主任,我没干。因为我提出了三个条件:1.有独立人事权;2.有经济独立权,多劳多得;3.版面决定权,如果定错了,有违纪违法行为,我甘愿受到制裁。当时领导说,其它两条没问题,就是人事权你说了算不行。就这样,我一直做高级记者。

  2002年,我68岁的时候从人民日报退休。

被选中去拍样板戏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在教书时就是模范教师,小学中学都是。曾经18次获得县、市、省、全国的模范教师称号。那时我才二十几岁,就是县、市、省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第二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组织上之所以让我拍样板戏,主要是看中我出身好-贫农、技术过硬-电影学院毕业、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有苦干精神。1964年,我在延安拍摄了大场面,然后到了大庆采访,接着又去了上海拍摄一月革命风暴,工作完成的都比较好,得到了领导信任和赏识。石少华是新华社的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是他推荐了我拍摄样板戏。当时他是文革时期文化组的副组长,江青是组长。当时我从上海拍摄回来,石少华找我谈话,说给我一项重要的任务,保密,不能对外说。

  开始石少华并没跟我说是江青亲自抓样板戏的拍摄,只告诉我去北影厂拍,吃住都要在那里。后来听狄福才说,当时江青搞样板戏搞不成,就去找毛主席。毛主席说:好吧,我给你派一个认真负责有能力的人,8341的副政委狄福才。狄福才跟张思德是一个班的,都是中央警卫团的。文革开始后,狄福才到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支左,干得好,就又让他抓整个样板戏电影的拍摄。后来我俩成了好朋友。狄福才也是文化小组的副组长,跟石少华一起配合江青抓样板戏,他是军代表。

样板戏的拍摄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1969年-1976年,8年的时间,八部样板戏我拍摄了六部。1976年拍『反击』也是我去拍的。

  领导上选中我拍摄样板戏,这是一项既光荣又压力很大的任务。初期只派我一个人拍摄,后来因为有时是同时要开拍两部戏,我无法分身,新华社才又派了孟庆彪和陈娟美去拍。

  从开始拍摄那天起,我就在电影厂里跟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当时让我随意选择住剧团还是住电影厂,我选择了电影厂。剧团当时是江青的宠儿,吃和住的待遇都好,但是我怕那样会脱离群众,还是选择了在电影厂。每天打水、扫地、跟工人们一起干活,他们对我都很好。

  我每周两次回新华社跟石少华社长汇报工作进程和拍摄情况。

  江青在艺术上要求很高,她是个内行。“出绿”和“隔离光”都是她提出来的。她有时会跟我们一起看片子。

  八部样板戏,用现在的眼光看也都是精品。当时聚集了最好的技术力量,不惜成本。胶片用的是最好的、摄影是大摄影师钱江、导演是大导演谢铁骊、演员也是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唱腔是张君秋和于会泳一起设计的,作曲是于会泳和军词一块搞的,武打是上海京剧院沈晓婉设计的,台词是北京人艺的朱琳、焦安指导的。

  我拍过六部样板戏。第二年,1971年,我到了长影厂拍『奇袭白虎团』。同一时间,『沙家浜』也在长影厂开拍,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新华社就又派了孟庆彪去拍。1973年,开始在北影厂拍『龙江颂』,同时『红灯记』在八·一厂开拍,新华社增派了陈娟美去拍。他们俩个拍了两部。后来我又拍了『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的『红色娘子军』,都是在北影厂拍的。之后,又去八·一厂拍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和『沂蒙颂』。

  当时很多新闻单位都想去拍样板戏。最初新华社派我去拍摄是很保密的,后来拍完照片回新华社冲洗,渐渐的大家就都知道了我在拍。我成了香饽饽,大家都很羡慕我。别人用彩色胶卷一年才三个,我却可以大书包一背,一包一包的,每次一二百个的拿。那时候大家一看到我就跟我要样板戏的票。

  样板戏拍摄的最大技术问题是拍摄时的消音,因为有同期录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影厂的木工师傅帮我做了一个木头盒子,把相机放在里面,上面留出一个窟窿对焦,内壁上贴上海绵吸音,手从两侧伸进去,袖口有松紧带拴着,防止声音出来。有点像过去卖烟的小孩子那样把盒子挂在脖子上。如果不是用这种办法根本抢不下来,不可能再为你重演一遍让你拍摄。再说,每天晚上排戏,今天拍不上,第二天布景又换了,拍另一场戏了。

  器材方面,当时用的是最好的。全国只有三台哈苏相机,江青一台、石少华一台、我一台。胶卷用的是柯达。我除了用哈苏,还用莱卡。一个镜头拍两张:彩色一张,黑白一张。拍摄时我以哈苏为主。

  每部戏开拍之前,我都要先研究剧本,找导演谈,找演员谈,列出拍摄计划,了解哪些是重点。拍摄『红色娘子军』时,演员起跳讲开、绷、直。但是当时选照片时他们选了一张脚是勾着的,那样不对,要绷直了才行。

  那时候有一个说法:“张雅心拍样板戏用车拉胶卷”。的确,『智取威虎山』拍了三次,每次都要拍几十个胶卷。『沂蒙颂』、『龙江颂』、『杜鹃山』都拍的少一点。刚开始拍的时候,欠缺经验,到后来就有经验了。

  拍样板戏的时候我很年轻,30多岁。一个人住一间屋,年轻的女演员们天天围在我身边,我的家眷在黑山老家,我常年不回家,确实是个考验。那时候价值观不同,舆论上把所谓的生活作风看得很重,组织上要求很严格。所以无论怎样都必须克服自己,不敢犯错误。

  拍摄了8年样板戏,几乎天天都在拍摄现场,江青催的紧,连回家探亲都不能。我爱人在黑山老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很辛苦,受不了了,写信给我让我回去。我跟组织上说了,石少华舍不得我走,就跟狄福才一起出面找当时北京市长吴德,要求特批我的家眷都掉到北京来。那时候调到北京非常难。当时我爱人正在黑山组织部帮忙,辽宁组织部打电话给黑山组织部问有没有张桂兰这个人,回答说:有。人家又问:她是什么人物,中央打电话来调人。就这样,我们一家七口人:两位老人、加上我们夫妇和三个孩子,一下子都调进北京了。那是1972年。

  样板戏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的一次创新。它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编剧、唱腔、台词、舞蹈、音乐,把古典音乐和西洋交响乐融合在了一起,演员也是最棒的,童祥龄、杨春霞、李秉叔、薛清华、刘长余、高玉倩等都是非常棒的演员,所以样板戏可以说是经典的。现在的戏跟样板戏比起来显得粗糙,没有能超越的。

  现在回想起来,样板戏的拍摄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1.在意志上更坚强了。能克服各种困难,培养了韧劲。从那以后,我想干什么没有干不成的,干不成誓不罢休。2.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结出了一套如何用慢速度抓拍快动作的方法,为此我写了一本书,专门介绍怎样把拍摄电影的手法用在拍照片上。3.艺术欣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每天都是跟大导演、大演员们在一起,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4.用光的讲究,归功于8年影棚的拍摄经验。5.我在电影学院学的理论在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编辑本段回目录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智取威虎山》 拍摄时间:1969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奇袭白虎团》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编辑本段回目录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沙家浜》 拍摄时间:1971


 

 

 

 

 

 

 

 

 

 

 

 

 

 

 

 

 

 

 

 

 

 

 

 

 

 

 

 

 

 

《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编辑本段回目录

 

《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


 

 

 

 

 

 

 

 

 

 

《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

 

《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


 



《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龙江颂》 拍摄时间:1972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拍摄时间:1973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现代京剧《杜鹃山》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红灯记》 拍摄时间:1974 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京剧《红灯记》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红灯记》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红灯记》 拍摄时间:1974 现代京剧《红灯记》 拍摄时间:1974 

 

 

 

 

 

 

 

 

 

 

 

现代舞剧《沂蒙颂》 拍摄时间:1975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舞剧《沂蒙颂》 拍摄时间:1975现代舞剧《沂蒙颂》 拍摄时间:1975


 

 

 

 

 

 

 

 

 

 

现代歌剧《白毛女》 拍摄时间:1975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歌剧《白毛女》 拍摄时间:1975现代歌剧《白毛女》 拍摄时间:1975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华语纪录片节 下一篇外婆的味道 gabriele galimberti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韩旭妍046
韩旭妍046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