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经典影像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标签: 胶囊 青春 照片 蚁族 梦想

顶[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作品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是由朱熙勇拍摄的一组照片。在《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报道中,朱熙勇将镜头对准一群住在胶囊公寓里的年轻人,通过组照聚焦他们的生活状态,引发社会对城市蚁族的广泛关注。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拍摄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背景

在武汉市一个城中村内,有一栋6层共500多平方米的私房。房东将这里隔出了55间配有独立厨卫和网线的胶囊房,最小的一间面积仅有4.5平方米,租户多为刚刚走出校园,在武汉艰苦打拼的年轻人。

这里月租只有300多元,比一般出租房便宜近2/3,性价比较高。房东说自己折腾这栋胶囊公寓,主要目的倒不是赚钱养家,只想让现在的年轻人有个住的地方:“说实在话,我也不想折腾了,只希望房价不要再涨了,再涨,这些年轻人以后怎么过日子?这些胶囊房我已改到了极限,难道还能一层楼改成18间不成?”

拍摄

2012年夏天,朱熙勇偶然从同事处得知,武汉有一些未被人注意到的“胶囊公寓”,里面住着一群心怀梦想、坚持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在当今房价高企的现实下,他们暂住在胶囊公寓里,是现实生活的一个鲜活写照。”于是,在江城最热的“火炉季节”,他主动联系这栋公寓的房东,并开始实地探访,不料第一天就吃了“闭门羹”。

“你想拍就拍吧,那我们走好了。”面对摄影记者这个“不速之客”,不知是谁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几乎是瞬间,原本在公寓走廊里晃来晃去的年轻租客们顿时玩起“快闪”,要么紧闭大门,要么走出公寓。

要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成为他们的朋友。有着16年摄影记者经历的朱熙勇试图打破这种隔阂,他逐家拜访,“不带相机,空手去,纯粹就是聊天。”

人到中年的朱熙勇,主动和这群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陪他们吃饭,帮他们搬家,鼓励他们坚持心中的梦想,常常从下午五点多一直聊到半夜十一二点。坦诚相待,终于换来了理解与信任,他被允许进入房间拍摄……

半个多月过去后,朱熙勇终于收获了第一批作品,可他发现照片虽然多,但内容显得凌乱,不能串起一组完整的故事。此时的他做了一个“狠心”的决定:全部推倒重来。

这一次拍摄前,朱熙勇决定,一定要让每一张照片,都能通过画面讲述出一名租客的故事。又经过半个多月的辛苦拍摄,他最终从数千张照片中挑选了10张照片,构成“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这件作品,生动、具象地讲述了一群为理想而坚守的年轻人的故事。

获得奖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朱熙勇拍摄的《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获得2012年度经济及科技类组照金奖。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朱熙勇

朱熙勇,199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进入《楚天都市报》,现为摄影部副主任。

2005年,作品《长江中纳凉》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铜奖。

2005年,被评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十大标兵。

2007年,作品《武汉首次电视直播经济房摇号》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银奖。

2011年,作品《水上瑜珈》获2010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文化及艺术类组照铜奖。

2011年,作品《板车上的童年》获全国留守儿童摄影大赛收藏金奖。

2011年,作品《中国式的水上瑜珈》获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及艺术类组照金奖。

2013年,作品《拐杖信使——张美冲》获评中央电视台2012年年度新闻图片。

2013年,作品《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获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及科技类组照金奖。

5次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先后发表摄影论文7篇。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国家地理125周年十大经典照片 下一篇全球新闻传播博物馆名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原帅47
原帅47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