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比较

标签: 批判学派 传统学派 美国 欧洲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比较

目录

[显示全部]

传统学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批判学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批判学派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物理学革命前夕和初期活跃于物理学舞台上的一个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皮尔逊  

 

学派具体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传统学派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

                               

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欧洲批判学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传统学派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

      

 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欧洲批判学派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

      

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

       

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传统学派: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欧洲批判学派: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会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
  

欧洲批判学派:
  

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编辑本段回目录

 
  

(1)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促销文化”已经极为常见,甚至成为了一种倾向,大众传媒是如何表现和强化“促销文化”的成为重要的课题;
  

(2)传媒以何种方式和手段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应当成为研究的焦点;
  

(3)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使人们被剥夺的基本价值得以恢复,乃是研究的目的
  

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而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提高。”经验学派只关心把话传出去,传得越远越好,传得越广越好,即传播的效率越高越好。而批判学派则关心这个话的意义、意味与意蕴,即传播的价值越大越好。

学派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经验学派的效果理论,以及批判学派政治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媒介教育先后经历了“批判范式”、分  “经验学派析范式”及“解密范式”的变迁,现在正在沿着超越保护主义的道路向纵深发展。而中国内地媒介教育现在所采用的多是分析范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批判范式,但是受到理论基础的影响,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范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立足于一种对媒介的防范意识,对受众的保护观念。可以说我们的研究与教育的逻辑还局限在单面的,对立的线性模式,在思辨上采取的也是一种分析的范式,功利的范式。
  媒介生态学也关注媒介对受众思想的涵化作用,认为公众在适应作为感知与符号系统的媒介环境的过程之中,不断内化着“媒介/讯息”带来的文化偏见。它探究符号系统和媒介技术如何对我们构建的“现实”产生影响,而这样的“现实”又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设定哪些隐含的命题。但是同时,它也强调受众并不是传统观念上消极被动的弱势个体,每一个人都在与媒介环境不断进行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互动,受众生态在一定意义上左右着传播文化的走向。以此为据,我们的媒介教育应该对媒介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生态式的关照。
  可以说,以往提倡的这种传统的、以追求受众的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分析、保护、功利性的范式存在着深层次的价值缺损,而正是这种共赢互利的价值缺损才使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人与媒介的关系紧张带来的种种传播问题。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mianfeilunwen.com/Zhexue/Keji/34386.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贝尔纳·米涅 下一篇青年记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38
08578138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8137张洁
08578137张洁
举人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