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意见领袖

标签: 意见领袖 形成因素 理性看待意见领袖 理性看待多元化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意见领袖

目录

意见领袖编辑本段回目录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意见领袖”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这三位学者通过对美国1940年总统选举时选民投票意向的研究,从中发现了大众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与个人间接触的影响相比,显得相对不足的现象,从而提出了两极传播模式:即“观念常常是从大众媒介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告诉人口中的不太活跃的部分。”

      继传播学界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之后,卡茨(E.Katz)和拉扎斯菲尔德在其《个人影响》(1955)一书中,又作了更为集中的研究,并对原来的两级传播论从理论上进行了再评价和进一步完善。从此,“意见领袖”便成了这一理论中引人瞩目的核心问题,引起西方传播学者和社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意见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单单存在于西方社会中,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之中和传播过程中,虽然存在的形貌可能有些差异。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有的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而后再由这一部分人把讯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最普通的受众。有的讯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还须由意见领袖对讯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在态势上作出导向或指点。比如肯尼迪总统被刺这个震撼美国的消息,约有50%的人是他人传告的。可见,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的形成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六个因素:

    1.价值: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换句话说,这个有影响力的人是他的追随者所愿意追随和模仿的,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受到追随者们的格外重视,并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生活和工作。

    2.信源: 一般来说,意见领袖较之被他影响的人,有更多的兴趣与机会接触传播媒介的内容,意见领袖较非领导者,读更多的杂志。花更多的时间看报,看更多的书。因而,意见领袖信息的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早、更多。

    3.知识面:意见领袖要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力,不仅要信源广阔,还要有较强的读码、释码(如解释与理解)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要有较多的研究和较广阔的知识。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毫无研究的人,其意见是很难受到人们的注意的,更不要说去影响他人了。

    4.责任感:意见领袖常常是利益集团的代盲人或小群体中的头头。他们讲义气,敢于打抱不平,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带头为群体和成员个人利益讲话,因而容易获得集团内或小群体内成员的好感与信赖。

    5.人际交往:通常,意见领袖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协调能力。这些人活跃好动,能言善辩,幽默风趣,人缘好,交际广,有向心力和吸引力,周围常有一批追随者。   

    6.社会地位:这里的社会地位,一是指意见领袖在其活动的那个群体之内所占有的社会地位,二是指在群体之外可以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的社会关系,而这两点又往往与其经济地位的优越与否密切相关。只要一个人不只在群体内也在群体外有较好的社会地位,那么他的意见就能对其追随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应当指出,试图揭示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形成的所有因素,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就像信息时生时息一样,意见领袖也是有生有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地位的升降、社会参与频率的增减、人员背景的改变,等等,这些都可能促使此时此地此事的意见领袖成为彼时彼地彼事的被影响者。

理性看待意见领袖编辑本段回目录

意见领袖对话校园行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的多样、利益格局的分化,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近年来,多种迹象显示,知识界逐渐涌现被称之为民间“意见领袖”的知识分子群体。

在不少人看来,这个群体力图成为超阶层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者,并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积极批判现实,质疑“主流”的态度常常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走向。

  一、社会转型催生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知识文化的商品化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以及传统道德式微,学界于是爆发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潮,并从90年代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抛出这一概念的学者,将知识界的“意见领袖”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国内,这一概念却是通过某些媒体造势而引起关注的。2004年南方某杂志推出这方面的评选人士,将这一概念推向大众,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和关注。其评选采用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此外,还宣称:在我们这个制度转型社会,几乎所有历史的经验都表明,那些选择关怀和批判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势必成为转型时期一种显赫的意见领袖。

  之后曾引发口水战,有人认为纯粹是媒体“炒作”概念,有人认为是少数学者的“自我拔高”,甚至有入选者也对这一“桂冠”感到疑惑,发文称自己“无法影响中国”。也有人从传媒角度分析说,推出这一概念的媒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哗然就没有意思了。

  争议也好,炒作也罢,的确有部分在公众领域活跃的知识分子也因此更加受人关注。有学者认为,在公众领域活跃的知识分子的兴起,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有必然联系。特别是我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里,经济上要求消除计划经济的残余,废除政企不分;政治上要求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上要求进一步多元化,保障公民权利。有专家预言,与经济、政治、文化的转轨相适应,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将逐渐生成,而其两大支柱,知识界“意见领袖”和独立的民间社团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二、借助互联网成为“意见领袖”

  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民间“意见领袖”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借助互联网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将之作为传播观念,表达主张,影响公众的“主阵地”;通过在一些重大公共事务中积极批判现实,发出质疑,与网民、媒体之间形成互动,产生影响。

  上网检索可以看到,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大多在网站上开设了博客、专栏,及时对重大社会问题评论跟进。同时,各大网站出于商业利益和聚集人气的目的,也以他们的博客、专栏作为吸引网民眼球的一大手段。

  一位四川作家说,自己每天写博客没有一分钱收入,发表言论的动力不是稿费,而是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因为网络的言论宽松,比纸质印刷品的限制小,时效高得多,被转载传播的可能性大得多,得到反馈、进行交流讨论也容易得多。记者发现,其博客的点击率、跟帖率都相当高,经常是一篇博文后面有十多页跟帖。

  与一般人印象中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相比,这一被称为民间“意见领袖”的群体,给人感觉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在重大事件中力求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中,部分法学学者联名公开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他们从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把收容遣送办法的合法性问题推到台前,并很快成为互联网的主流舆论,使网上汹涌的民意转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最终推动废止了这部法规。有媒体因此评论说:“这些知识分子运用他们的知识与胆识,推动了中国民主和法制向纵深发展。”

  从“孙志刚事件”开始,到后来的“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知识界的“意见领袖”往往成了民间舆论的代言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2007年,厦门PX化工项目风波中,有的专栏作家不断通过互联网、报刊对PX项目发出质疑,引起了民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推进,并最终被选为“市民代表”与政府对话。

理性看待多元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不同主张和看法,体现了社会的多元化进步和理性宽容。既要了解重视这种思想动态,也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化、容纳和整合多元化思想。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对矛盾的由来作出不同解读和提出不同解救之策。因此,需要防止极端派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的历史陷阱。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领导的小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论”,即:某个理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意见领袖”流向大众。换句话说,不能影响“意见领袖”,就难以有效影响大众。在互联网、手机短信的新媒体时代,对经常担当民间“意见领袖”的知识分子,尤其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重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占到网民总数的68.6%,超过2/3;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学历比例最大,占到39%。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一组数据表明,网民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低于传统媒体,因此在舆论酝酿和发酵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民间“意见领袖”的影响。党和政府如何主动与这些“意见领袖”沟通,准确把握、正确引导互联网舆论,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接受采访的部分学者认为,现在民间“意见领袖”虽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在一些问题上走入偏激,盲目地赞成或反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与主流话语间缺乏交流、对话,主流话语也缺乏对他们经常性、正面性的讯息传递,双方沟通不畅,互相理解不足。

  尤其在关注公共政策的知识分子群体当中,目前在传统政治理论以外已经分化出几种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派别。部分长期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专家指出,这些不同派别在学术上的争鸣值得鼓励,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对于政府倾听各种声音、避免决策偏颇也有积极影响;但同时要避免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群体被“标签化”为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代言人”,否则这些在学术和舆论引导力上占有一定优势的“公共意见领袖”,可能会扩大国内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

  同时,有关学者建议,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此外,需要坚持用正确的改革方向凝聚多数人的思想。与西方知识分子更多强调独立于政治之外,通过批判来推动社会发展不同;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历来更加强调“建构”,主张通过主动参与政治来改变社会,因此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高。知识分子对改革的方向和方案十分敏感,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社会建设领域的改革,所以,相关方面的改革究竟坚持哪种方向,把握怎样的节奏,方案如何制订,都需要充分发动知识分子参与进来讨论集思广益;只有他们参与越多,认同度越高,改革的思想震荡才会越小。这也是落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关键之一。 

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50.htm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童兵 下一篇青年记者(传媒)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33
08572233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2234
08572234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