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机构   

英国卫报

标签: 英国 传媒 报刊 报社 新闻媒体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英国卫报

目录

[显示全部]

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

创刊至1959年因总部设於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

其总部於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不过於曼城和伦敦均设有印刷设施。

《卫报》的排印系统在1988年实行电脑化之前,由於经常出现植字错误,因此被民众戏称为《The Grauniad》,揶揄报章连自己报名也拼错。

《卫报》的政治观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

《卫报》发行量: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5年8月的统计数字指《卫报》发行量有32万5千份。

改版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该报一直以来都是大开型日报,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并标榜为全不列颠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报(不包括北爱尔兰),此次改版并全面了采用新的字体、和版式设计。

“欢迎来到改版后的《卫报》。虽然我们暂时称它为‘柏林式’《卫报》,但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叫得很长,毕竟,这不是一个太雅观的名字。”

《卫报》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9月12日宣布,184岁《卫报》一改“大报”式样,

把报纸做得到更小,更精美。

经过18个月的努力和8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亿元)的投资,英国主流报纸《卫报》12日展示出最令人惊艳的面孔———抛弃了传统的大报风格,也没有追随于新潮的小报版式,而是推出了英国第一张“中间版式”的全彩色日报。

《卫报》从报头到色调焕然一新。一份以黑为主要色调的主流报纸,变成醒目但是沉稳的深蓝色。
三大变革重塑《卫报》

罗斯布里奇连续3天在《卫报》头版阐述新理念。他说:“我们曾经试了好几种选择,从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柏林式’(Berliner)。在从现在开始不太长的日子里,我们力求使《卫报》回归自然和简单。”

首先是版式的变化,从以前的对开大报缩小为31.5厘米宽、47厘米长的“中间版式”,比传统的大报小,但又比《泰晤士报》、《独立报》等小型报纸大。另外《卫报》的报名字体也发生了变化,改成新颖的“卫报埃及体”。我们希望,这种字体比大卫•赫尔曼20年前定下的字体更典雅。

此前,每节版块的标题是由斜体的GARAMOND字体和富兰克林哥德体的“GUARDIAN”组合而成,和《卫报》的刊名统一起来,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正文的字体采用一种名为NIMROD的字体。

其次是色彩变得更鲜艳。从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国“罗兰”高速印刷机印刷。用《卫报》编辑的话说,这张报纸是英国“最鲜艳的”报纸。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报纸的变化。《卫报》著名的副刊G2也将采用全彩色印刷,大小只有主报的一半,从周一到周五发行,每天36版,更便于读者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里阅读。《卫报》每周六出版的姊妹报纸《观察家报》也将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变化不大,仍以招聘广告为主。

《卫报》的内容不会因样式的改变而失去风格,《卫报》首席评论员西蒙•詹宁斯仍将每周两次在《卫报》上撰写评论。

改版后的《卫报》更小空间包罗万千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9月12日的新《卫报》头版,报头底色是深蓝色,不再是以前的没有底色,而Guardian一词,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栏数从8栏减为5栏。
另外,报头上方的导读部分占据可整个头版的三分之一。

12日主要导读G2副刊的内容,四张图片错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导读区。

包括国内新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财经新闻。
在第二版,还有三栏宽的导读。

为了让这个区域更加有趣,还特意刊登了一张漫画,并在下方设置趣味游戏。
记者还注意到,导读功能还延伸到了网络。以两栏宽度把《卫报》网络版的内容也“链接”起来,凸显对新技术的包容与灵活运用。这与《卫报》注重利用网络等新技术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目前,《卫报》网络版也极受读者喜爱。
新《卫报》试图在更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信息。

正如其在头版右下角的广告所说的一样:“更大并不总是更好……”

《卫报》改版创造了半世纪最强变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罗斯布里奇9月12日在头版Columnfive(第五栏)文章里写道

:“没有哪一份报纸能够一成不变。你手中的报纸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你加入到我们的革新过程中来。

我们有股东和经营者,但你们才是我们的决定者。”

一方面为了解决现代人在紧凑空间里读报的麻烦,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紧张激烈的竞争,英国《独立报》、《泰晤士报》早前纷纷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对开大报(broadsheet)风格,

转为四开小报(tabloid)版式发行。2003年9月,《独立报》同时出版了大小两种规格的报纸,

7个月后全部改为小报。《泰晤士报》随即跟进,在2004年11月也改用双版本印刷发行。

在坚守了1年多以后,《卫报》也决定改弦易帜,不过他们用的样式是介于大报和小报之间的“柏林式”规格。

罗斯布里奇说,

“我们正在从头到尾重新制作一份报纸”,而这将是《卫报》50年来“最激进的变革”。

“我们的内容不会妥协大小的改变”

《东方早报》对《卫报》主编进行专访:编辑本段回目录


东方早报:首先要恭喜《卫报》今天以崭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读者以及评论界对新版式的反响如何?

罗斯布里奇:谢谢。反响很好,很多读者都表示他们喜欢新的《卫报》,我看到电视上有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喜欢新的版式。但是今天是第一天,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读者通常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变化往往采取抵触的态度,但从今天的反应看来是非常良好的开端。
东方早报: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费日报从大报向小型报纸靠拢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因为读者更倾向小型版式的报纸,您同意这一观点吗?《卫报》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随着《泰晤士报》、《独立报》的改版而闻风而动?
罗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国的市场上,读者喜欢小而便于携带的报纸,特别是他们出门或者坐地铁的时候。我们早在2003年夏天就决定要改版了,而《泰晤士报》、《独立报》后来的运作只可以说是更坚定我们要改变的决心。

东方早报:一般来说,大报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社会结构的最高端和权利机构,而女性、中端市场、年轻人和有抱负者更喜欢小报和更小版式的报纸。您表示新亮相的《卫报》旨在指的新一代读者,那么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罗斯布里奇:是年轻人。新的年轻一代是在图片与色彩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而言传统的黑白报纸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推出全英国首份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全彩页报纸的初衷。
销量上升但不会大幅

东方早报:您说过虽然《卫报》版式变了,但是《卫报》严肃、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对重大事件阐发自己独到、客观的观点这些老传统都不会变,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卫报》是一份披着小报外衣的大报?

罗斯布里奇:对,是这样的。我们报纸的定位与基调以及内容绝对不会随着报纸大小的改变而妥协。有一点,我要指正的是,《卫报》不是小报式样,是比大报小,比小报大的“柏林式”。

东方早报:仅仅以图片等绚丽外表吸引年轻读者,而实质内容与论调不变,这种吸引力能持久吗?有种普遍说法,说《卫报》虽然不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但其读者群非常稳定,您觉得改版后的《卫报》随着读者群的拓宽,销量会大幅上升吗?

罗斯布里奇:我们一直试图在严肃新闻与轻松报道之间保持平衡,我们的G2副刊就是这方面尝试的成功例子。副刊以报道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资讯,节奏与风格更加趋向于杂志。当然报道诸如北爱尔兰暴乱等严肃政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配上鲜活、具有现场感的图片,使新闻更具可读性。至于销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后《卫报》的销量一定会上升,目前我心中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绝对是稳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观察世界报业改革变风向现在报摊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报、小报,又多出个中间式样的报纸。对于《卫报》采取“中间路线”的改版方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称,这种极具创新精神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报业范围引起新一轮的改革风潮。
        《卫报》是英国具有184年历史的老牌大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大卫•赫尔曼的主导下,《卫报》寻求一种更为现代、更适应新技术优势的设计风格。此后,《卫报》注入了设计领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视觉的满足,后来又率先推出对开四版的小报型副刊G2,在英国着实掀起了一阵旋风。
黄芝晓教授认为,《卫报》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推出的“中间版式”计划,使之在英国群雄逐鹿的报业市场中开辟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夹击下,世界报业界一直在寻找革新的突破口,传统大报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在版面上已很难有所突破,要实现平面媒体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调整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点,于是世界各报纷纷走小报路线,但小报存在诸多缺点,如无法展开深度、严肃的报道,版面难以容纳更丰富的新闻等。“中间版式”则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它既保留了大报的严肃风格,又不失小报的灵活和便捷,可以称得上是一股“两全其美”的清风。《卫报》这个时候带了个好头。
《卫报》的上一任改版总监大卫•赫尔曼说:“设计在报纸的编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远比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对于已经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传统报纸来说,大胆创新,顺势而动,应当是它们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构
“柏林式”翻叠多玄妙
早报专稿 “柏林式”(Berliner)是个有趣的名字,乍听起来容易被误解为“柏林人”。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边发表他那著名演说时,曾讨好地说,“我是一个柏林人(Berliner)。”不过他没有想到,Berliner这个词还有另外两个有趣的含义,一是草莓甜甜圈,另外一个就是指报纸的式样。
“柏林式”的式样堪称欧洲大陆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报纸样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报业发展潮中兴起,并一度非常盛行。与“柏林式”相仿的还有“北德”式样和“法国”式样。
采取了“柏林式”的样式后,《卫报》目前的纸张大小是315×470mm,印刷页面的大小则是287×443mm。颇为讽刺的是,尽管这种不大不小的式样和柏林息息相关,但德国的主流大报,如《世界报》和《柏林晨邮报》却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样———374×528mm。《柏林晚报》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却还是显得宽阔。至于美国国内的那个柏林小镇(位于新罕布什尔),当地的《柏林每日太阳报》甚至从没听说过“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处或许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长方形的报纸对折,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样完全相同,但尺寸缩小的“小版本”。依此类推,读者还能折叠出更小版本的“报纸”。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一张大报折成方便携带的小报,甚至是“小小报”。
无论在信箱、报亭还是人们的手中,这种样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欢在公交车、地铁上看报的人们,都能随心所欲地折叠报纸———他们能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仔细研究各种边栏,而且不会因为体积过大影响身边的乘客。此外,对于许多欧洲绅士而言,把折叠的报纸夹在胳膊下,顿时凸现了他们都市化气息。“我会穿一件黑色T恤,手拿《卫报》。”有读者这么评价新《卫报》。

扩展阅读:编辑本段回目录

《卫报》推荐的100个顶级网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宫承波 下一篇冯小刚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35fish
08578135fish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