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院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标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本段回目录


 

历史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学课程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北京大学也是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其间尽管几度经历了新闻专业合并与重设,仍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享有中国新闻教育史上“五个第一”的声誉。
  ● 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门新闻学课程。
  ●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 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撰写的《新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 1919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期刊。

校长许智宏和中宣部副部长王晨为学院揭牌

  

       ● 1952年,北京大学是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
  北京大学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的声誉。早在1918年北大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亲任会长。北大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北大拥有徐宝璜这样的“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等曾任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青年毛泽东曾是研究会会员。以北大为中心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活动,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辉煌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北大两度在全国率先开办新闻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一时期的毕业生大都成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战线的骨干力量。
  1917年,北大开风气之先,聘请留美研习新闻学的徐宝璜教授为文科各系学生开《新闻学》选修课,介绍欧美新闻概况和新闻学理论,在中国高校中开设了第一门新闻学课程。1918年春,学生罗章龙、谭鸣谦把成立新闻社团的愿望向时兼校长室秘书的徐宝璜教授及常向他们约稿的《京报》社长邵飘萍提出。徐当即表示支持,“愿意指导同学学习”,邵则写信给蔡元培倡议北大成立研究新闻学的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7月6日,蔡元培将草拟的新闻研究会简章8条发表于《北京大学日刊》上,准备成立以“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为宗旨,以新闻的范围、采集、编辑、选题、新闻通讯法、新闻纸与通讯社为研究内容的研究会。1918年10月4日,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大新闻研究会成立,蔡校长致开会词。指出民国后新闻纸骤增,但“惟其发展之道,全持经验”,因此有必要组织学会研究新闻学,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本特别之经验而归纳之,以印证学理,或可使新闻学有特别之发展”;强调应保持新闻品格,反对刊登诲淫的黄色广告和猥亵纪闻。研究会主任徐宝璜讲演《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
  1919年2月19日,研究会改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改宗旨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进一步突出了新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目的是“便会员之练习,便新闻学识之传播,便同学之商榷”。该杂志共行三期,五四以后停刊。1919年10月16日,举行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蔡元培亲自向包括毛泽东在内的55人颁发听讲一年和半年的两种证书。1919年10月19日,新一期研究会正式开展活动。但由于蔡元培被迫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徐宝璜到平民大学任教、邵飘萍流亡日本,估计到 1920年底研究会停止活动。但徐宝璜教授的新闻学讲稿,得以出版,并传之后世。开中国自写新闻学著作之先河。此后,北大的新闻学专业教育停滞了二三十年。但北大其他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并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但是在燕园这片土地上的新闻学教育并未停止。1924年在高校兴办新闻科系的高潮中,由美国新闻界发起在燕京大学成立了新闻系。发起委员会主席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维廉(Walter Williams),筹办基金为5万美元。由白瑞华(Roswell S. Brittan)任系主任,纳什(Vernor Nash,又译聂士芬)等任教授。虽然,1927年该系曾一度停顿,但在1929年得到恢复并发展很快。课程设有新闻学原理、编辑、采访、写作、管理、印刷、照相等,师生承编《燕大周刊》的新闻副刊,并合办燕京通讯社。最初仅发英文稿,后增发中文稿,供京、津、沪、汉口和香港、东京、纽约等地的10多家报纸使用。该系的体制设施比较完备,被称为"远东方面最新式而设备最完全的新闻学校"(赵敏恒,《外人在华的新闻事业》,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版,第148页)。现在长眠于未名湖南岸的斯诺等人,曾任教于此。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新闻教育的领导和有计划的发展。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大中文系,改设编辑专业

邵飘萍

(后改称新闻专业)。当时的系主任是罗列,教授有方汉奇等人。从1952年到1955年的四年中,北大中文系一方面接受燕大新闻系并入的三个年级的 90余名学生,一面逐年招收新生累计达250人以上,这批学生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1958年6月,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教师、图书资料等随调。1971年,人大被撤消,该校新闻系不复存在。是年9月,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得以恢复。人大新闻系部分教师于1973年按建制分配到北大任教,著名的有方汉奇等人。但这一时期的新闻教育受极左思潮干扰,很不正规。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北大新闻专业开始正式招生。1978年人大复办,北大新闻专业并回人大。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与传播学有关的书籍被介绍到国内,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被国人所认识。1983年6月,根据中发(83)15号文件指示,北大在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学院前身)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开始招收双学士生。1985到1988举办了几期研究生班,1991年至今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1986年开始在国际政治学硕士点下招收国际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并逐步培养了一支年轻而又有实力的从事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师资队伍。1984年,国家将编辑学专业正式列入本科生招生目录。北大作为全国十几所高校之一在中文系设立了编辑学专业,并接连培养了10届学生。这写专业的建立,使得新闻传播学类在北大血脉相继,并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1993年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为适应社会需要,开始进行大专层次的广告教育。 1994年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成立,1995年广告学专业开始正式列入北京大学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而与此同时,其它几个专业继续发展。1994年,编辑学调入信息管理系,更加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培养传统的编辑,更侧重向培养网络编辑、电子出版人才的方向发展。1997年,国际关系学院开始在国际政治学硕士点下招收国际文化传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编辑学也已在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下招收编辑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广告学则在艺术学硕士点下招收广告方向的研究生。1998年国家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国务院学位办将传播学列入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国际关系学院申请传播学硕士点,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国际文化传播和国际新闻传播两个方向的硕士生。

学院主页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院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80年代,北大在不同的院系先后开设了新闻学、国际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广告、编辑出版、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课程,逐渐形成一个从事新闻、传播

徐宝璜

学等学科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其共同特点是年轻化和专业功底强,他们大都有在国外留学和研究的背景,知识结构新,吸收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学术眼光,在专业上能够形成互补的局面。新闻与传播学是交叉型学科,北大文理学科齐备,具有广博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具备全国一流、得天独厚的综合学科环境,为培养信息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技术保证,而北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频繁的国际交流则为北大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01年5月28日,北大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恢复建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以继承光荣传统,再创今日辉煌。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截止2006年5月,学院现有教师31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3名。学院教师已出版专著或译著71本,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23篇,承担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学术研究课题4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7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7人,硕士研究生251人,二学位20人,本科生414人,各层次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共97人。另外还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及专升本学生近千人。经过5年的发展,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已成为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截止到2006年9月,学院教师已经达到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全日制学生达到6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生407人,此外还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及专升本学生近千人。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本硕博齐备,经过几年的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已经日臻完备,培养能力开始渐成规模。

专业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学历层次。本科生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研究生设置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硕士点,以及一个传播学博士点,专业研究方向涵盖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诸多领域。
  学科评估高校排名:0503新闻传播学(200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位居第7名。

培养目标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

学院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院长:邵华泽
  常务副院长:徐泓
  副院长:赵为民(兼)、程曼丽、陈刚
  院长助理:杨伯溆、徐勤霞
  党委书记:赵为民
  党委副书记:孙华

博士生导师及研究方向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 刚 男 教授 中外广告理论与实务 品牌传播
  谢新洲 男 教授 媒体经营管理 多媒体与网络传播
  陆 地 男 教授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媒介产业研究
  邵华泽 男 教授 中外新闻务实研究
  肖东发 男 教授 中外出版管理
  程曼丽 女 教授 世界新闻传播史与现状 国际传播
  关世杰 男 教授 跨文化交流 国际传播
  龚文庠 男 教授 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 说服学与宣传研究
  徐 泓 女 教授 国际新闻 中外新闻传播实务
  杨伯溆 男 教授 全球化与传播

系、所、中心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院下设四系、四所、五中心: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广告学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媒体与传播研究所、现代出版研究所、现代广告研究所、俄罗斯传媒研

校运动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入场式究所;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多媒体中心、影视制作中心。
  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内最早开办广告学专业的机构之一。北京大学1993年正式开办广告学专业,1995年正式招收广告学本科生,199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01年正式成立广告学系。目前,北京大学广告学系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博士一条龙的培养格局。
  专业设置
  学院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大众媒体、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学科。
  学院已经设置传播学博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和新闻学硕士点,以及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学士点,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第二学士学位点。
  学院现设有如下专业:
  新闻学:包括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网络时代的传播技能,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出版学:培养具备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网络时代新型编辑出版人才。
  广告学:注重基础课教学与广告实务课教学的结合,广告专业课教学和相关学科教学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结合,使学生既提高整体素质,又能掌握广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复合型、国际性的广告专业人才。毕业去向一般是大的企业、媒体和跨国广告公司。
  广播电视新闻: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传播学:包括传播学、国际传播、传播管理、广播影视等方向,培养能在大众媒体、信息产业和其它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和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国际文化交流:培养有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交流学专业基础,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适于从事涉外新闻传播与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
  网络传播:是新兴专业,目前拟设硕士、学士层次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播概论、多媒体制作、网络分析与策划、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网络报道策划与实施、数字电视等。教学从人文和科技两个视角入手,既关注新媒体及网络传播的技术和操作,又关注它们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研究所、研究中心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媒体与传播研究所
  所长:龚文庠
  媒体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媒体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媒体与受众、媒体与社会、媒体与法治、媒体的市场化等;二是各类传播理论问题,包括人际传播、国际传播、说服与公关、传播与文化、新媒体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艺术等。已经和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包括:宣传研究、网络媒体的管理模式研究、非常时期的传言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等。本研究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并积极推进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近期组织出版了《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英文版、中文版)书系。
  现代出版研究所
  所长:肖东发
  现代出版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近期担负的重点科研课题有三方面:出版经营管理及案例研究;中外传播媒介史,包括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出版通史》及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研究;电子出版与网络传播研究。该所先后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出版研究中心、韩国出版学会、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以及中国台北世新学院和南华管理学院出版研究所、《出版经济》杂志社、北大出版社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代广告研究所
  所长:陈 刚
  现代广告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以增强广告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为目的,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在继续教育的理念下为广告界不断培育新人。2001年,主办 “2001年北京大学网络与广告国际研讨会”,2002年,承办第11届台湾时报广告金犊奖颁奖典礼,这是时报广告奖在大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颁奖盛会。2003年,承办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外,还完成了日本吉田秀雄基金会《中国广告业的现状与未来》、国家工商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厦华电子等多项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媒体的重大咨询课题。
  俄罗斯传媒研究所
  所长:程曼丽
  俄罗斯传媒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及北大俄语系为依托,在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聚合全国这方面的研究力量,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立项、理论研讨等,促进国内俄罗斯传媒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进一步深化。
  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
  主任:程曼丽
  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与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门、与海内外华文媒体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完成的研究项目有:国务院港澳办课题“香港媒体与特区政府关系研究”,国务院新闻办课题“如何提高大型外宣活动效果”、“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等,并与中国新闻社合作编纂《世界华文传媒年鉴》。
  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
  主任:谢新洲
  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信息协会市场调查业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市场研究、企业竞争分析、媒介研究、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广告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等。已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国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邮电报》、《中国集邮报》、《运动与休闲》杂志、《新周刊》杂志等观众与读者调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频道定位战略研究,在社会与市场研究领域,与世界银行、欧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青基会、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进行了多项合作研究,为“壳牌”、“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国际知名品牌;“联想”、“万科”、“北京国际邮局”、“人民银行”、“中国人寿”、“厦华”等国内知名品牌进行了市场研究,2003年,中心成功推出“北京房地产与媒介消费调查”、“北京三村地产调查”等。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
  主任:徐泓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目前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放式的财经新闻教学与科研平台。它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能力和北京大学的综合优势为资源依托,以中国的新闻实践为对象,开展专业财经新闻的研究和教学。中心以中国财经新闻报道为核心关注对象,以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及大中华区的经济新闻现实,并以此为基开展各类新闻培训计划、讲座论坛研究活动以及奖学金项目,以期提高此区域内的专业财经新闻报道和研究水准。

数字媒体实验室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985计划”的支持下于2002年建立的。数字媒体实验室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由一个Apple实验室和一个非线编辑实验室构成,其功能定位为非线编辑、平面设计和媒体研究,属于综合教学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以完成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实践为核心任务,同时也为师生的科研提供数据支持和平台服务。数字媒体实验室将逐步在学院原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进一步明确每个机房的定位和功能,补充实验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实验环境。下面是实验室的机房情况的介绍。
  Apple机房
  Apple机房位于英杰交流中心225N,面积为100平方米。Apple机房由Apple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环境构成。Apple机房硬件部分由41台Apple iMac 一体机,2台Apple Mac Pro工作站,2台xServe服务器,以及1台7TB存储容量的xServeRAID磁盘阵列构成。Apple机房采用千兆以太网为网络环境,Apple Open Directory用户管理模式,提供基于Apple Mac OS X平台和Microsoft Windows XP平台的应用软件服务。
  非线编辑机房
  非线编辑实验室位置于一教北平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其中实验室及设备间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目前拥有12台专业级图形工作站,可以同时满足12个项目组同时进行视频剪辑的需要。图形工作站采用DELL PRECISION 490机型,CPU为双Xeon双核服务器专用CPU,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2G服务器专用内存,并配有专业的Canopus DV Strom XA 非线编辑卡,双液晶显示器,除了本机上250G存储空间之外,还配有一个总容量2.4T磁盘阵列,由一台专门的服务器负责管理媒体资源,以满足视频数据海量存储的需要。非线编辑还拥有一批专业DV摄像机,以及一些数码设备,主要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提供影像录制和编辑服务。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暨南大学文学院 下一篇方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230
08578230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