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语言符号

标签: 语言符号 传播学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雅克.德里达
                                                 

  符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各种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目录

[显示全部]

语言符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它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它以语音和字形外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
  语言,意义,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不可分割。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将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语、句记录、固定下来。总之,思想与语言是不可分的,传播与语言也是不可分的。
  由于构成人类语言实体的是物质化的语音和字形,因此语言这一符号系统又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语言符号的

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
1、语言的有声性。它有一些语音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表达的符号系统。
2、语言中语义和声音结合的偶然性。或者约定俗成性、任意性。
3、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语言结构是生成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首先,语言传播是共时性的。不能保存和延续。而非语言传播则是历时性的,整个过程可以跨越很大的时空范围。
其次,语言传播渠道是单一的和线性的。话只能一句句的说,不能两句话同时说。而非语言传播则可以是多渠道的互动与叠加。


 

语言符号的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1.任意性:

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如汉语中的“人”,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它们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音和义的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2.线条性:

符号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根据符号的先后出现顺序,我们就可以考察某一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哪一个位置上,它与前、后符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可以从中总结出语言的结构规则来。
总之,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3、不变性。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在使用该语言集团的人们中间通行之后,便失去了“自由”,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它。比如说,使用汉语的社会集团,一经把“人”叫做rén之后,个人就不能自由地任意改叫别的什么名称。事实上,语言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共时性(Synchrony)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个人无权改变语言符号。你只能按照社会通行的名称去指称事物,按照社会共同理解的语义去使用,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在这一方面,语言不同于人为的、契约性质的符号。语言无法通过多数人的决议,改变某些规则或移植某些规则。人们只能依照现存的母语这样说,这样用。所以说共时的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

4、可变性。可是,只要我们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拿来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叫“眼睛”,古代汉语却叫“目”;现代汉语说“下棋”,古代汉语却说“奕”,等等。可见,语言符号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看起来是一种矛盾现象,其实,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又显现出绝对变化状态,这是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

5、生成性。人们说出的具体句子是无限量的,而一种语言的句子模式却是有限的。说话人掌握一种句子模式,就可以生成无限量的具体句子,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生成性。比如刚学会说话的小孩,从他爸爸妈妈那里学到“小明吃糖”这句话,他就可以生成(创造)“妈妈煮饭”、“爸爸喝茶”等许多具体

句子。尽管生成这些句子的语词不同,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句子模式。简单地说,人们说出和理解新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与过去听到过的句子相类似,它是通过类化作用生成的。

语言符号的各个特点表现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内,语言符号各个要素,各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种关系网,具有严密的系统。

语言符号的

结构演变编辑本段回目录

事物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语言也是如此。在考察语言演变的研究中,从语言的最本质结构开始,即语言符号的结构下手。越是对语言作深入的微观研究,就总会发现语言的基本单位结构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形态。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都是语言符号结构变迁引起的哲学界波动。索绪尔、拉康、巴尔特、德里达,每一位语言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师。

雅克.德里达

索绪尔的符号结构是从语言符号中引发出来的,在他看来,“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而音响形象也不是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声音的心理印迹,语言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结合的心理实体。为此,索绪尔选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了‘概念’和‘声响形象’作为一个语言符号的两个面”。正如巴尔特所说的,“索绪尔在考虑了意形与意子,形式与观念,形式与概念之后,终于选定了能指与所指,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符号……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所指面则构成内容面。”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语言是人的无意识行为。在他的语言符号中同样存在者所指和能指,然而与索绪尔不同的是,他认为在一个语言符号中,能指在所指之上,能指具有至上统治地位,没有能指就无法引出所指。而且他还指出,没有确定的所指,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关系并不是紧密,是一种松动的任意性关系。在漂浮的能指下面是滑动的所指,永远也达不到说话人的所指境界,语言行为本质上在进行着“能指游戏”。拉康语言符号中,“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思想对随后的解构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法国哲学家,文字学家。在他的文字学中,创造了“异延”这个概念,用卡勒的话说就是,“‘异延’既指作为意指条件的某种先已存在的‘被动的’差异,又指某种产生各种差异的散播行为。”其实,皮尔士也早就认为,解释符号并不等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寄居的意义,不是为它解码,而是引出一串无穷无尽的符号链,“一个符号产生另一个符号,解码过程同时也是编码过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符号学,在将意义放逐到无边无际的异延之后,实际上也就把符号的内涵掏成形式的空壳,而任何意指过程就变成了一场能指的游戏了。

语言符号从索绪尔到拉康,其中的意指都是含混不清的,而在巴尔特手中,意指被确认为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符号是音响,视象等的一块(双面)切片。意指则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合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并且他还认为意指具有无限化性质。因此,“他在叶尔姆斯列夫等人的有关符号观念的基础上对引申意义层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如果用E代表符号的表达面,用C代表内容面,用R代表二平面的意指关系,这样就得到ERC意指关系系统。假若让ERC系统变成另一系统的单一部分,这个第二系统因而成为第一系统的引申,也就是说,第一系统ERC可变成德尔系统的表达面,可以书写为(ERC)RC。可以看出式中第一系统构成了直接意指平面,第二系统构成了引申意指平面。于是一个被引申意指的意指系统是一个其表达面本身由一个意指系统构成的系统。假若再引申,第二个ERC就成了引申系统的意指表达面,第三个ERC就会变成第二个意指系统的引申部分。”符号可以在意指过程中无限引申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语音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文字的符号,文字是文学的符号,文字、文学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人类的符号,人类是宇宙的符号。

从索绪尔到拉康、到巴尔特、到德里达,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本体演变,更反映了科学哲学对语言学的不断渗透和作用,线性、非线性、分形、混沌,每一个概念的标志性建立,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容。语言符号本体意义的每次变革都反映了科学哲学在语言学领域的作用过程。科学哲学给语言符号以新的内涵,语言符号也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定义与诠释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语言学与哲学的永世不解之缘。

语言符号

层级体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素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语言符号-

流行的网络语言符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语言符号”是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传播领域中使用的符号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有密切联系,又有明

丰富的网络语言符号
显区别。一般来说,广义的网络语言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技术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等。二是与网络活动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短消息、电子商务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等。前二者可以统称为“网络术语”。第三类是狭义的网络语言符号,是“网络惯用语”。


 

语言与传播的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语言与传播的关系,既反映在人身的向度上,即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传播是外向传播,本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语言传播是内向传播,也表现在时空的久远上。语音形式的传播,受时间的限制,无法长久保存,有声语言不能持久和不能传远的缺陷,恰好由记录语言的文字弥补起来。用文字形式把说的话记录下来,可以长期保存,可以传播很远。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俄罗斯传媒院校 下一篇金兼斌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王菲菲
王菲菲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2120
08572120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