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者   

黄芝晓

标签: 教育 新闻 人物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黄芝晓

                                          

目录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黄芝晓
    性别:男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职务:教授/高级编辑
 中国共产党,现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 。
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属上海市区人口中最大的移民一族--浙江宁波人。
  1957年到1963年,在上海市向明中学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喜欢物理,曾充任课代表,却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1963年到1968年,唱完"读书--上海郊区农村'社教'--'文化大革命'""三部曲",步入社会。毕业分配方案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但未赴任就被改派到陕西省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镇巴县报到当农民,在这个全国贫困县的泾洋公社鹿子坝二队,从最基层开始了解中国社会,结交了至今仍引为至交的农民朋友。
  1970年夏,结束农民生活,成为镇巴县委宣传部的一名通讯干事,开始了对专业记者来说是"业余"的,对业余通讯员来说又是"专业"的新闻工作生涯。同时兼做县委交给的其他工作。当年全县56个公社,只有5个半通公路,下乡采访、调研,翻越海拔1500至2600多米的大山,日行百里,已是"习惯成自然"。曾在当年红四军根据地当了一年多"学大寨"工作队员,更加深了对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了解,为后来的专业新闻工作打下了极其难得的社会阅历基础。
  1976年夏,调到汉中地委宣传部当通讯干事,报道的地域和领域开阔了。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门事件",周恩来、毛泽东两位伟人相继去世,粉碎"四人帮"--对社会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1979年初,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调到福建日报三明记者站。当年知识分子的共同感受--"归队"感,激发出更旺盛的工作热情。
  1980年5 月至1983年3月,在报社工商处、总编室当编辑,努力把新闻改革的想法变为实践。
  1984年3月至1989年6月,职务多次变动:总编室副主任、总编辑助理、报社编委委员兼总编室主任(总编室辖夜班编辑部、时事编辑部、校对科、摄影组、资料室、秘书科)。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做人、做事始终不敢稍有马虎。其间,曾充任讲师团团长,带领一群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到福建省贫困县--闽浙交界的寿宁县扶贫。
  1987年由助理编辑破格晋升为主任编辑。
  1989年6月至2000年12月,任福建日报副总编辑。在长达十一年的副总编岗位上,先后分管过工商处、农业处、理论处、群工处、《每周文摘》、《港台信息报》、《海峡导报》、对外宣传处、政文编辑室、经济采访部、经济编辑室、电脑管理中心、新闻研究所以及《每周文摘》下属的福建省记者旅行社。
  1992年提前晋升为高级编辑。
  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0年12月至今,作为杰出人才被复旦大学引进,充任新闻学院教授。"不当总编当教授",开始人生又一旅程。

代表文章或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市场经济模式概览》、《中国社会科学100年——新闻学卷》、《报业改革:中国党报改革的必由之路》、《媒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实践两相宜》等。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东英吉利大学电影和电视研究学院 下一篇大众传播学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22
08578122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