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非语言传播   

怎样赢得他人的赞同

标签: 怎样赢得他人赞同 非语言传播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赞同的含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1.参与促成。


《北史 · 李元护传》:" 叔业归顺, 元护 赞同其谋。"


 2. 赞成;同意。


鲁迅《<呐喊>自序》:"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叶圣陶《倪焕之》二二:"一阵热烈的掌声,表示出于衷心地赞同这个办法。"


赢得赞同的重要性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广义角度


无论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续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都必然得透过与别人相处,从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中,去产生自我认同。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顾里所说的“镜中之我”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旁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自我认同的构建也是源于他人的认同。


从人际传播角度

1、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摘自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2、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加入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马斯洛还提出,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都会经历一种异常的心理体验,即“高峰体验”。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定律之后的那种狂喜,就是高峰体验的典型表现。这种最高级别的心理需要的满足,虽然看上去来自人的内部,但它常常伴随着他人的激发、协助、认可和分享,其中人际传播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怎样赢得他人的赞同编辑本段回目录


 提要得人同意于你的十二种方法

摘自( [美]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

辩论辩论





第一项规则: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



• 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胜;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 凡决意成功的人,不能费时于个人成见,更不能费时去承受结果,包括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丧失自制。


第二项规则: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指摘对方是错的。


• 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引来麻烦。只有如此才能来自争论,引导对方也能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也承认他或许错了。

• 别与顾客、配偶或敌人发生冲突。别指责他们的错误,别惹他们动怒,如果非得与人发生对立,也得运用一点技巧。


第三项规则:如果你错了,迅速、郑重的承认下来。

承认错误承认错误



• 假如我们知道自己势必要遭到责备时,我们首先应自己责备自己,这样岂不比让别人责备好得多么?

• 任何愚蠢的人都会尽力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而且多数愚蠢的人都会这样去做,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感觉有别于他人,并给人一种尊贵高尚的感觉。

• 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第四项规则:以友善的方法开始。


• 假如人心不平,对你印象恶劣,你就是用尽所有基督理论也很难使他们信服于你。

• 如果你想赢得人心,首先要让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诚的朋友。

•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仑的胆汁招引下多苍蝇。


第五项规则:使对方很快的回答“是!是!”。


•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

•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


第六项规则:尽量让对方,有多说话的机会。

谦让谦让



• 如果你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你或许想阻止他,但最好不要这样,这样做没有什么效果。

• 如果你要树敌人,就胜过你的朋友;但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

• 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别人的困难中所得到的快乐。


第七顼规则:使对方以为这是他的意念。


• 与人沟通的诀窍就是:谈论他人最为愉悦的事情。

• 如果你要使人关注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第八项规则:要真诚的以他人的观点去看事情。

激发更高尚的动机激发更高尚的动机



•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

• 永远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由他人的立场去看事,一如由你自己的一样,这或许不难成为影响你终身事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九项规则:同情对方的意念和欲望 。


• 有这么一句神奇的妙语,它可以阻止人们辩论,消除他人产生的厌恶感,并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这句话就是:“我一点不奇怪你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是你,也会与你的感觉一样。”

• 人类普遍地追求同情。儿童迫切地显示他的伤害;或甚至故意割伤或打伤,以收获大量的同情。


第十项规则:激发更高尚的动机。


• 每个人的行事都有两个好理由:一是看起来很好;一是的确很好。

•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些例外。

• 如果没有迹象显示顾客有问题,最好要相信他们是诚心诚意愿意付清帐款的。


第十一项规则:使你的意念戏剧化。


第十二项规则:提出一个挑战。


•  要做成事的办法,是激起竞争,不是勾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

•  提出一个挑战那是任何成功者都喜爱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那是证明自身价值、争强好胜的机会。




点头点头


点头的动作具有两个强有力的功能。首先,由于身体语言是人们的内在情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外在反应,所以,如果你怀有积极或者肯定的态度,那么你说话的时候就会频频点头。反过来说,假如你在说话时刻意地做出点头的动作,那么你的内心同样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换句话说,积极的情绪能够引发点头的动作,而点头的动作也能激发积极的情绪。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点头的动作还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如果有人对你点头,你通常也会向他回报以点头的动作——即使你并不一定同意这个人所说的话。因此,在建立友善关系、赢得肯定意见与协作态度等方面,点头的动作无疑是绝佳的手段。在跟别人谈话时,你不妨在每句话结束前添上一个反问短句,再次肯定自己的观点。例如,“难道不是吗?”“你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这难道不对吗?”或者“相当公平了吧?”这样边说边点头,聆听者就会和你一起做出点头的动作,于是他的内心由此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使他很有可能赞成你的意见。


点头的动作能够激发合作与肯定的态度。如果你在谈话时向对方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在听取对方的回答时,你应该边听边点头。如果你在谈话时向对方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在听取对方的回答时,你应该边听边点头。当对方回答完毕以后,你可以继续再点五次头,频率大致保持在一秒钟一次。通常情况下,在你点第四次头时,对方就会再次开始说话,提供给你更多的信息。而你只需要静静地一边聆听一边点头,同时把手放在下巴的位置,表现出认真思考的样子,你就不会有必须开口说话的压力,而且对方也不会对你产生审问者的印象。在聆听的时候,放在下巴上的手不妨做出轻轻抚摸下巴的动作,因为,正如之前我们所说过的那样,这样的动作能够激发别人说话的欲望。


举例


•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因此处分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凡是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 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得力助手,财政部长威廉 · 麦克阿杜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人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 欧文 · 扬,以为著名的美国律师兼大企业的巨头之一,曾经指出:“那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他人心理活动的人,从来不需要为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1】http://www.docin.com/p-66564749.html

【2】http://blog.renren.com/share/271220186/3815832774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为何微笑有感染力 下一篇基本的头部姿势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王晴0096
王晴0096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