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编码

标签: 传播学理论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编码

 

目录

[显示全部]

编码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编码是根据一定的协议或格式把模拟信息转换成比特流的过程。

       在计算机硬件中,编码(coding)是在一个主题或单元上为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目的而转换信息为编码(典型地如数字)的过程。在软件中,编码意味着逻辑地使用一个特定的语言如C语言C++来执行一个程序。在密码学中,编码是指在编码或密码中写的行为。
       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并能译为原数据形式。是计算机书写指令的过程,程序设计中的一部分。在地图自动制图中,按一定规则用数字与字母表示地图内容的过程,通过编码,使计算机能识别地图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进制数可以组合成2的n次方个不同的信息,给每个信息规定一个具体码组,这种过程也叫编码。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编码有两类,一类是二进制编码,另一类是二—十进制编码。

 

扩展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于特定的上下文,编码有一些更具体的意义。

         编码(Encoding)在认知上是解释传入的刺激的一种基本知觉的过程。技术上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转换过程,从较为客观的感觉输入(例如光、声)到主观上有意义的体验。
        字符编码(Character encoding)是一套法则,使用该法则能够对自然语言的字符的一个集合(如字母表或音节表),与其他东西的一个集合(如号码或电脉冲)进行配对。
        文字编码(Text encoding)使用一种标记语言来标记一篇文字的结构和其他特征,以方便计算机进行处理。
        语义编码(Semantics encoding)以正式语言乙对正式语言甲进行语义编码,即是使用语言乙表达语言甲所有的词汇(如程序或说明)的一种方法。
        电子编码(Electronic encoding)是将一个信号转换成为一个代码,这种代码是被优化过的以利于传输或存储。转换工作通常由一个编解码器完成。
       神经编码(Neural encoding)是指信息在神经元中被如何描绘的方法。
       记忆编码(Memory encoding)是把感觉转换成记忆的过程。

 

编码理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码理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处理在噪声信道传送资料时的错误倾向。按照编码理论,资料传送时会采用更好的方法以修正传送途中所产生的大量错误。

 

编码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码共分两类:信源编码(数据压缩) ,信道编码(前向纠错)

 

哈夫曼编码编辑本段回目录

 

  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是一种编码方式,哈夫曼编码是可变字长编码(VLC)的一种。 Huffman于1952年提出一种编码方法,该方法完全依据字符出现概率来构造异字头的平均长 度最短的码字,有时称之为最佳编码,一般就叫作Huffman编码。 以哈夫曼树─即最优二叉树,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二叉树,经常应用于数据压缩。

 

哈夫曼编码提出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戴维.哈弗曼。美国人。1990年10月7日逝世。他的一生中,他对于有限状态自动机,开关电路,信号设计有杰出贡献。1950年在MIT(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理论和编码研究生班学习。Robert Fano教授让学生们自己决定是参加期末考还是做一大堆作业。而哈弗曼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因为解决一大堆作业可能比期末考更容易通过。这个大作业促使了哈弗曼以后算法的诞生。离开MIT后,哈弗曼来到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计算机系任教,并为此系的学术做出许多杰出的工作。而他的算法也广泛运用于传真机,图像压缩和计算机安全领域。但是哈弗曼从未为此算法提出专利和其他能够带来利益的东西,他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

 

理论评价和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哈夫曼编码”是一种一致性编码法(又称"熵编码法"),用于数据的无损耗压缩。这一术语是指使用一张特殊的编码表将源字符(例如某文件中的一个符号)进行编码。这张编码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根据每一个源字符出现的估算概率而建立起来的(出现概率高的字符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概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期望长度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这种方法是由David.A.Huffman发展起来的。 例如,在英文中,e的出现概率很高,而z的出现概率则最低。当利用哈夫曼编码对一篇英文进行压缩时,e极有可能用一个位(bit)来表示,而z则可能花去25个位(不是26)。用普通的表示方法时,每个英文字母均占用一个字节(byte),即8个位。二者相比,e使用了一般编码的1/8的长度,z则使用了3倍多。倘若我们能实现对于英文中各个字母出现概率的较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损压缩的比例。


 

编码的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用简单的C函数写这个编码是为了让它在任何地方使用都会比较方便。你可以将他们放到类中,或者直接使用这个函数。并且我使用了简单的格式,仅仅输入输出缓冲区,而不象其它文章中那样,输入输出文件。
  bool CompressHuffman(BYTE *pSrc, int nSrcLen, BYTE *&pDes, int &nDesLen);
  bool DecompressHuffman(BYTE *pSrc, int nSrcLen, BYTE *&pDes, int &nDesLen);
  要点说明
  速度
  为了让它(huffman.cpp)快速运行,我花了很长时间。同时,我没有使用任何动态库,比如STL或者MFC。它压缩1M数据少于100ms(P3处理器,主频1G)。
  压缩
  压缩代码非常简单,首先用ASCII值初始化511个哈夫曼节点:
  CHuffmanNode nodes[511];
  for(int nCount = 0; nCount < 256; nCount++)
  nodes[nCount].byAscii = nCount;
  然后,计算在输入缓冲区数据中,每个ASCII码出现的频率:
  for(nCount = 0; nCount < nSrcLen; nCount++)
  nodes[pSrc[nCount]].nFrequency++;
  然后,根据频率进行排序:
  qsort(nodes, 256, sizeof(CHuffmanNode), frequencyCompare);
  现在,构造哈夫曼树,获取每个ASCII码对应的位序列:
  int nNodeCount = GetHuffmanTree(nodes);
  构造哈夫曼树非常简单,将所有的节点放到一个队列中,用一个节点替换两个频率最低的节点,新节点的频率就是这两个节点的频率之和。这样,新节点就是两个被替换节点的父节点了。如此循环,直到队列中只剩一个节点(树根)。
  // parent node
  pNode = &nodes[nParentNode++];
  // pop first child
  pNode->pLeft = PopNode(pNodes, nBackNode--, false);
  // pop second child
  pNode->pRight = PopNode(pNodes, nBackNode--, true);
  // adjust parent of the two poped nodes
  pNode->pLeft->pParent = pNode->pRight->pParent = pNode;
  // adjust parent frequency
  pNode->nFrequency = pNode->pLeft->nFrequency + pNode->pRight->nFrequency;
  这里我用了一个好的诀窍来避免使用任何队列组件。我先前就直到ASCII码只有256个,但我分配了511个(CHuffmanNode nodes[511]),前255个记录ASCII码,而用后255个记录哈夫曼树中的父节点。并且在构造树的时候只使用一个指针数组(ChuffmanNode *pNodes[256])来指向这些节点。同样使用两个变量来操作队列索引(int nParentNode = nNodeCount;nBackNode = nNodeCount –1)。
  接着,压缩的最后一步是将每个ASCII编码写入输出缓冲区中:
  int nDesIndex = 0;
  // loop to write codes
  for(nCount = 0; nCount < nSrcLen; nCount++)
  {
  *(DWORD*)(pDesPtr+(nDesIndex>>3)) |=
  nodes[pSrc[nCount]].dwCode << (nDesIndex&7);
  nDesIndex += nodes[pSrc[nCount]].nCodeLength;
  }
  (nDesIndex>>3): >>3 以8位为界限右移后到达右边字节的前面
  (nDesIndex&7): &7 得到最高位.
  注意:在压缩缓冲区中,我们必须保存哈夫曼树的节点以及位序列,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压缩时重新构造哈夫曼树(只需保存ASCII值和对应的位序列)。
  解压缩
  解压缩比构造哈夫曼树要简单的多,将输入缓冲区中的每个编码用对应的ASCII码逐个替换就可以了。只要记住,这里的输入缓冲区是一个包含每个ASCII值的编码的位流。因此,为了用ASCII值替换编码,我们必须用位流搜索哈夫曼树,直到发现一个叶节点,然后将它的ASCII值添加到输出缓冲区中:
  int nDesIndex = 0;
  DWORD nCode;
  while(nDesIndex < nDesLen)
  {
  nCode = (*(DWORD*)(pSrc+(nSrcIndex>>3)))>>(nSrcIndex&7);
  pNode = pRoot;
  while(pNode->pLeft)
  {
  pNode = (nCode&1) ? pNode->pRight : pNode->pLeft;
  nCode >>= 1;
  nSrcIndex++;
  }
  pDes[nDesIndex++] = pNode->byAscii;
  }
  过程
  #include <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ring.h>
  #include<malloc.h>
  #include<math.h>
  #define M 10
  typedef struct Fano_Node
  {
  char ch;
  float weight;
  }FanoNode[M];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start;
  int end;
  struct node *next;
  }LinkQueueNode;
  typedef struct
  {
  LinkQueueNode *front;
  LinkQueueNode *rear;
  }LinkQueue;
  void EnterQueue(LinkQueue *q,int s,int e)
  {
  LinkQueueNode *NewNode;
  NewNode=(LinkQueueNode *)malloc(sizeof(LinkQueueNode));
  if(NewNode!=NULL)
  {
  NewNode->start=s;
  NewNode->end=e;
  NewNode->next=NULL;
  q->rear->next=NewNode;
  q->rear=NewNode;
  }
  else printf("Error!");
  }
  //***按权分组***//
  void Divide(FanoNode f,int s,int *m,int e)
  {
  int i;
  float sum,sum1;
  sum=0;
  for(i=s;i<=e;i++)
  sum+=f.weight;
  *m=s;
  sum1=0;
  for(i=s;i<e;i++)
  {
  sum1+=f.weight;
  *m=fabs(sum-2*sum1)>fabs(sum-2*sum1-2*f.weight)?(i+1):*m;
  if(*m==i)
  break;
  }
  }
  main()
  {
  int i,j,n,max,m,h[M];
  int sta,mid,end;
  float w;
  char c,fc[M][M];
  FanoNode FN;
  LinkQueueNode *p;
  LinkQueue *Q;
  //***初始化队Q***//
  Q->front=(LinkQueueNode *)malloc(sizeof(LinkQueueNode));
  Q->rear=Q->front;
  Q->front->next=NULL;
  printf("\t***FanoCoding***\n");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ber of node:"); /*输入信息*/
  scanf("%d",&n);
  i=1;
  while(i<=n)
  {
  printf("%d weight and node:",i);
  scanf("%f %c",&FN.weight,&FN.ch);
  for(j=1;j<i;j++)
  {
  if(FN.ch==FN[j].ch)
  {
  printf("Same node!!!\n");
  break;
  }
  }
  if(i==j)
  i++;
  }
  for(i=1;i<=n;i++) /*排序*/
  {
  max=i+1;
  for(j=max;j<=n;j++)
  max=FN[max].weight<FN[j].weight?j:max;
  if(FN.weight<FN[max].weight)
  {
  w=FN.weight;
  FN.weight=FN[max].weight;
  FN[max].weight=w;
  c=FN.ch;
  FN.ch=FN[max].ch;
  FN[max].ch=c;
  }
  }
  for(i=1;i<=n;i++) /*初始化h*/
  h=0;
  EnterQueue(Q,1,n); /*1和n进队*/
  while(Q->front->next!=NULL)
  {
  p=Q->front->next; /*出队*/
  Q->front->next=p->next;
  if(p==Q->rear)
  Q->rear=Q->front;
  sta=p->start;
  end=p->end;
  free(p);
  Divide(FN,sta,&m,end); /*按权分组*/
  for(i=sta;i<=m;i++)
  {
  fc[h]='0';
  h++;
  }
  if(sta!=m)
  EnterQueue(Q,sta,m);
  else
  fc[sta][h[sta]]='\0';
  for(i=m+1;i<=end;i++)
  {
  fc[h]='1';
  h++;
  }
  if(m==sta&&(m+1)==end) //如果分组后首元素的下标与中间元素的相等,
  { //并且和最后元素的下标相差为1,则编码码字字符串结束
  fc[m][h[m]]='\0';
  fc[end][h[end]]='\0';
  }
  else
  EnterQueue(Q,m+1,end);
  }
  for(i=1;i<=n;i++) /*打印编码信息*/
  {
  printf("%c:",FN.ch);
  printf("%s\n",fc);
  }
  system("pause");
  }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malloc.h>
  #include<string.h>
  #define N 100
  #define M 2*N-1
  typedef char * HuffmanCode[2*M];
  typedef struct
  {
  char weight;
  int parent;
  int LChild;
  int RChild;
  }HTNode,Huffman[M+1];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weight; /*叶子结点的权值*/
  char c; /*叶子结点*/
  int num; /*叶子结点的二进制码的长度*/
  }WNode,WeightNode[N];
  /***产生叶子结点的字符和权值***/
  void CreateWeight(char ch[],int *s,WeightNode *CW,int *p)
  {
  int i,j,k;
  int tag;
  *p=0;
  for(i=0;ch!='\0';i++)
  {
  tag=1;
  for(j=0;j<i;j++)
  if(ch[j]==ch)
  {
  tag=0;
  break;
  }
  if(tag)
  {
  (*CW)[++*p].c=ch;
  (*CW)[*p].weight=1;
  for(k=i+1;ch[k]!='\0';k++)
  if(ch==ch[k])
  (*CW)[*p].weight++;
  }
  }
  *s=i;
  }
  /********创建HuffmanTree********/
  void CreateHuffmanTree(Huffman *ht,WeightNode w,int n)
  {
  int i,j;
  int s1,s2;
  for(i=1;i<=n;i++)
  {
  (*ht).weight =w.weight;
  (*ht).parent=0;
  (*ht).LChild=0;
  (*ht).RChild=0;
  }
  for(i=n+1;i<=2*n-1;i++)
  {
  (*ht).weight=0;
  (*ht).parent=0;
  (*ht).LChild=0;
  (*ht).parent=0;
  }
  for(i=n+1;i<=2*n-1;i++)
  {
  for(j=1;j<=i-1;j++)
  if(!(*ht)[j].parent)
  break;
  s1=j; /*找到第一个双亲不为零的结点*/
  for(;j<=i-1;j++)
  if(!(*ht)[j].parent)
  s1=(*ht)[s1].weight>(*ht)[j].weight?j:s1;
  (*ht)[s1].parent=i;
  (*ht).LChild=s1;
  for(j=1;j<=i-1;j++)
  if(!(*ht)[j].parent)
  break;
  s2=j; /*找到第一个双亲不为零的结点*/
  for(;j<=i-1;j++)
  if(!(*ht)[j].parent)
  s2=(*ht)[s2].weight>(*ht)[j].weight?j:s2;
  (*ht)[s2].parent=i;
  (*ht).RChild=s2;
  (*ht).weight=(*ht)[s1].weight+(*ht)[s2].weight;
  }
  }
  /***********叶子结点的编码***********/
  void CrtHuffmanNodeCode(Huffman ht,char ch[],HuffmanCode *h,WeightNode *weight,int m,int n)
  {
  int i,j,k,c,p,start;
  char *cd;
  cd=(char *)malloc(n*sizeof(char));
  cd[n-1]='\0';
  for(i=1;i<=n;i++)
  {
  start=n-1;
  c=i;
  p=ht.parent;
  while(p)
  {
  start--;
  if(ht[p].LChild==c)
  cd[start]='0';
  else
  cd[start]='1';
  c=p;
  p=ht[p].parent;
  }
  (*weight).num=n-start;
  (*h)=(char *)malloc((n-start)*sizeof(char));
  p=-1;
  strcpy((*h),&cd[start]);
  }
  system("pause");
  }
  /*********所有字符的编码*********/
  void CrtHuffmanCode(char ch[],HuffmanCode h,HuffmanCode *hc,WeightNode weight,int n,int m)
  {
  int i,j,k;
  for(i=0;i<m;i++)
  {
  for(k=1;k<=n;k++) /*从(*weight)[k].c中查找与ch相等的下标K*/
  if(ch==weight[k].c)
  break;
  (*hc)=(char *)malloc((weight[k].num+1)*sizeof(char));
  for(j=0;j<=weight[k].num;j++)
  (*hc)[j]=h[k][j];
  }
  }
  /*****解码*****/
  void TrsHuffmanTree(Huffman ht,WeightNode w,HuffmanCode hc,int n,int m)
  {
  int i=0,j,p;
  printf("***StringInformation***\n");
  while(i<m)
  {
  p=2*n-1;
  for(j=0;hc[j]!='\0';j++)
  {
  if(hc[j]=='0')
  p=ht[p].LChild;
  else
  p=ht[p].RChild;
  }
  printf("%c",w[p].c); /*打印原信息*/
  i++;
  }
  }
  main()
  {
  int i,n,m,s1,s2,j; /*n为叶子结点的个数*/
  char ch[N],w[N]; /*ch[N]存放输入的字符串*/
  Huffman ht; /*二叉数 */
  HuffmanCode h,hc; /* h存放叶子结点的编码,hc 存放所有结点的编码*/
  WeightNode weight; /*存放叶子结点的信息*/
  printf("\t***HuffmanCoding***\n");
  printf("please input information :");
  gets(ch); /*输入字符串*/
  CreateWeight(ch,&m,&weight,&n); /*产生叶子结点信息,m为字符串ch[]的长度*/
  printf("***WeightInformation***\n Node "); /*输出叶子结点的字符与权值*/
  for(i=1;i<=n;i++)
  printf("%c ",weight.c);
  printf("\nWeight ");
  for(i=1;i<=n;i++)
  printf("%d ",weight.weight);
  CreateHuffmanTree(&ht,weight,n); /*产生Huffman树*/
  printf("\n***HuffamnTreeInformation***\n");
  for(i=1;i<=2*n-1;i++) /*打印Huffman树的信息*/
  printf("\t%d %d %d %d\n",i,ht.weight,ht.parent,ht.LChild,ht.RChild);
  CrtHuffmanNodeCode(ht,ch,&h,&weight,m,n); /*叶子结点的编码*/
  printf(" ***NodeCode***\n"); /*打印叶子结点的编码*/
  for(i=1;i<=n;i++)
  {
  printf("\t%c:",weight.c);
  printf("%s\n",h);
  }
  CrtHuffmanCode(ch,h,&hc,weight,n,m); /*所有字符的编码*/
  printf("***StringCode***\n"); /*打印字符串的编码*/
  for(i=0;i<m;i++)
  printf("%s",hc);
  system("pause");
  TrsHuffmanTree(ht,weight,hc,n,m); /*解码*/
  system("pause");
  }

 

汉字的编码体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1.ASCII与Binary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文件分ASCII和Binary两种。ASCII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编码”的英文字头缩写,可称之为“美标”。美标规定了用从0到127的128个数字来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其中包括33个控制码,一个空格码,和94个形象码。形象码中包括了英文大小写字母,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等。我们平时阅读的英文电脑文本,就是以形象码的方式传递和存储的。美标是国际上大部分大小电脑的通用编码。
  然而电脑中的一个字符大都是用一个八位数的二进制数字表示。这样每一字符便可能有256个不同的数值。由于美标只规定了128个编码,剩下的另外128个数码没有规范,各家用法不一。另外美标中的33个控制码,各厂家用法也不尽一致。这样我们在不同电脑间交换文件的时候,就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的文件。第一类文件中每一个字都是美标形象码或空格码。这类文件称为“美标文本文件”(ASCII Text Files),或略为“文本文件”,通常可在不同电脑系统间直接交换。第二类文件,也就是含有控制码或非美标码的文件,通常不能在不同电脑系统间直接交换。这类文件有一个通称,叫“二进制文件”(Binary Files)。
  2.国标、区位、“准国标”
  “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的简称。国标表(基本表)把七千余汉字、以及标点符号、外文字母等,排成一个94行、94列的方阵。方阵中每一横行叫一个“区”,每个区有九十四个“位”。一个汉字在方阵中的坐标,称为该字的“区位码”。例如“中”字在方阵中处于第54区第48位,它的区位码就是5448。
  其实94这个数字。它是美标中形象码的总数。国标表沿用这个数字,本意大概是要用两个美标形象符代表一个汉字。由于美标形象符的编码是从33到126,汉字区、位码如果各加上32,就会与美标形象码的范围重合。如上例“中”字区、位码加上32后,得86,80。这两个数字的十六进制放在一起得5650,称为该字的“国标码”,而与其相对应的两个美标符号,VP,也就是“中”字的“国标符”了。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区分国标符与美标符的问题。在一个中英文混用的文件里,“VP”到底代表“中”字呢,还是代表某个英文字头缩写?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开发CCDOS的时候,使用了一个简便的解决方案:把国标码的两个数字各加上128,上升到非美标码的位置。(改变后的国标码,习惯上仍叫“国标”。)
  这个方案固然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中文文件成了“二进制文件”,既不能可靠地在不同电脑系统间交换,也不与市场上大部分以美标符号为设计对象的软件兼容。
  为了区分以上两种“国标”,我们把原与美标形象码重合的国标码称为“纯国标” ,而把CCDOS加上128的国标码称为“准国标”。
  3.GBK码:
  GBK码是GB码的扩展字符编码,对多达2万多的简繁汉字进行了编码,简体版的Win95和Win98都是使用GBK作系统内码。
  从实际运用来看,微软自win95简体中文版开始,系统就采用GBK代码,它包括了TrueType宋体、黑体两种GBK字库(北京中易电子公司提供),可以用于显示和打印,并提供了四种GBK汉字的输入法。此外,浏览器IE4.0简体、繁体中文版内部提供了一个GBK-BIG5代码双向转换功能。此外,微软公司为IE提供的语言包中,简体中文支持(Simplified Chinese Language Support Kit)的两种字库宋体、黑体,也是GBK汉字(珠海四通电脑排版系统开发公司提供)。其他一些中文字库生产厂商,也开始提供TrueType或PostScript GBK字库。
  许多外挂式的中文平台,如南极星、四通利方(Richwin)等,提供GBK码的支持,包括字库、输入法和GBK与其他中文代码的转化器。
  互联网方面,许多网站网页使用GBK代码。
  但是多数搜索引擎都不能很好的支持GBK汉字搜索,大陆地区的搜索引擎有些能不完善的支持GBK汉字检索。
  其实,GBK是又一个汉字编码标准,全称《汉字内码扩展规范》(Chinese Internatial Code Specification),1995年颁布。GB是国标,K是汉字“扩展”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GBK向下与GB-2312编码兼容,向上支持ISO 10646.1国际标准,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一个承启标准。
  GBK规范收录了ISO 10646.1中的全部CJK汉字和符号,并有所补充。具体包括:GB 2312中的全部汉字、非汉字符号;GB 13000.1中的其他CJK汉字。以上合计20902个GB化汉字;《简化总表中》未收入GB 13000.1的52个汉字;《康熙字典》以及《辞海》中未被收入GB 13000.1的28个部首及重要构件;13个汉字结构符;BIG-5中未被GB 2312收入、但存在于GB 13000.1的139个图形符号;GB 12345增补的6个拼音符号;GB 12345增补的19个竖排图形符号(GB 12345较GB 2312增补竖排标点符号29个,其中10个未被GB 13000.1收入,故GBK亦不收);从GB 13000.1的CJK兼容区挑选出的21个汉字;GB 13000.1收入的31个IBM OS/2专用符号。GBK亦采用双字节表示,总体编码范围为0x8140~0xFEFE之间,首字节在0x81~0xFE之间,尾字节在0x40~0xFE之间,剔除0x××7F一条线,总计23940个码位,共收入21886个汉字和图形符号,其中汉字(包括部首和构件)21003个,图形符号883个。
  4.BIG5码:
  BIG5码是针对繁体汉字的汉字编码,目前在台湾、香港的电脑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BIG5码的编码范围参考下文。
  5.HZ码:
  HZ码是在Internet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汉字编码。“HZ”方案的特点,是以“纯国标”的中文与美标码混用。那么“HZ”是怎样区分国标符和美标符的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当一串美标码中间插入一段国标码的时候,我们便在国标码的前面加上~,后面加上~。这些附加码分别叫“逃出码”和“逃入码”。 由于这些附加码本身也是美标形象码,整个文件就俨然是一个美标文本文件,可以安然地 在电脑网上传递,也和大部分英文文本处理软件兼容。
  6.ISO-2022CJK码:
  ISO-2022是国际标准组织(ISO)为各种语言字符制定的编码标准。采用二个字节编码,其中汉语编码称ISO-2022 CN,日语、韩语的编码分别称JP、KR。一般将三者合称CJK码。目前CJK码主要在Internet网络中使用。
  7.UCS 和 ISO 10646:
  1993年,国际标准ISO10646 定义了通用字符集 (Universal Character Set, UCS)。 UCS 是所有其他字符集标准的一个超集。它保证与其他字符集是双向兼容的。就是说, 如果你将任何文本字符串翻译到 UCS格式,然后再翻译回原编码, 你不会丢失任何信息。
  UCS 包含了用于表达所有已知语言的字符。不仅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亚美尼亚语和乔治亚语的描述, 还包括中文,日文和韩文这样的象形文字,以及平假名,片假名,孟加拉语, 旁遮普语果鲁穆奇字符(Gurmukhi), 泰米尔语, 印.埃纳德语(Kannada),Malayalam,泰国语, 老挝语, 汉语拼音(Bopomofo), Hangul,Devangari,Gujarati, Oriya,Telugu 以及其它语种。对于还没有加入的语言, 由于正在研究怎样在计算机中最好地编码它们, 因而最终它们都将被加入。这些语言包括Tibetian,高棉语,Runic(古代北欧文字),埃塞俄比亚语, 其他象形文字,以及各种各样的印-欧语系的语言,还包括挑选出来的艺术语言比如 Tengwar,Cirth 和 克林贡语(Klingon)。UCS 还包括大量的图形的,印刷用的,数学用的和科学用的符号,包括所有由 TeX,Postscript, MS-DOS,MS-Windows, Macintosh, OCR 字体, 以及许多其他字处理和出版系统提供的字符。
  ISO 10646 定义了一个 31 位的字符集。 然而, 在这巨大的编码空间中, 迄今为止只分配了前 65534 个码位 (0x0000 到 0xFFFD)。这个UCS的16位子集称为基本多语言面 (Basic Multilingual Plane, BMP)。 将被编码在16位BMP以外的字符都属于非常特殊的字符(比如象形文字), 且只有专家在历史和科学领域里才会用到它们。按当前的计划, 将来也许再也不会有字符被分配到从0x000000到0x10FFFF这个覆盖了超过100万个潜在的未来字符的 21 位的编码空间以外去了。ISO 10646-1标准第一次发表于1993年, 定义了字符集与 BMP 中内容的架构。定义 BMP以外的字符编码的第二部分 ISO 10646-2 正在准备中, 但也许要过好几年才能完成。新的字符仍源源不断地加入到 BMP 中, 但已经存在的字符是稳定的且不会再改变了。
  UCS 不仅给每个字符分配一个代码, 而且赋予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表示一个 UCS 或 Unicode 值的十六进制数, 通常在前面加上 “U+”, 就象U+0041 代表字符“拉丁大写字母A”。UCS字符U+0000到U+007F 与 US-ASCII(ISO 646) 是一致的, U+0000 到 U+00FF 与 ISO 8859-1(Latin-1) 也是一致的。从 U+E000 到 U+F8FF,已经BMP 以外的大范围的编码是为私用保留的。
  1993年,ISO10646中定义的USC-4 (Universal Character Set) ,使用了4 个字节的宽度以容纳足够多的相当可观的空间,但是这个过于肥胖的字符标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其不现实的一面,就是会过分侵占存储空间并影响信息传输的效率。 与此同时,Unicode 组织于约 10 年前以 Universal, Unique和Uniform 为主旨也开始开发一个16位字符标准, 为避免两种16位编码的竞争,1992年两家组织开始协商,以期折衷寻找共同点,这就是今天的 UCS-2 (BMP,Basic Multilingual Plane,16bit) 和Unicode,但它们仍然是不同的方案。
  8.Unicode码:
  关于Unicode我们需要追溯一下它产生的源源。
  当计算机普及到东亚时,遇到了使用表意字符而非字母语言的中、日、韩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使用的语言中常用字符多达几千个,而原来字符采用的是单字节编码,一张代码页中最多容纳的字符只有28=256个,对于使用表意字符的语言是在无能为力。既然一个字节不够,自然人们就采用两个字节,所有出现了使用双字节编码的字符集(DBCS)。不过双字节字符集中虽然表意字符使用了两个字节编码,但其中的ASCII码和日文片假名等仍用单字节表示,如此一来给程序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每当设计到DBCS字符串的处理时,总是要判断当中的一个字节到底表示的是一个字符还是半个字符,如果是半个字符,那是前一半还是后一半?由此可见DBCS并不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人们在不断寻找这更好的字符编码方案,最后的结果就是Unicode诞生了。Unicode其实就是宽字节字符集,它对每个字符都固定使用两个字节即16位表示,于是当处理字符时,不必担心只处理半个字符。
  目前,Unicode在网络、Windows系统和很多大型软件中得到应用。

 

    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37708.htm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彭冷 下一篇人级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38
08572238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2239
08572239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