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院校   

浙江传媒大学

标签: 浙江传媒大学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浙江传媒大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学院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目前学院新老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新老校区占地859亩,总建筑面积40.64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校园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8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9000人。全校教职员工754人,正高职称的有55人,副高职称的有145人,有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名,第三层次17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我院有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院级重点学科(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工程学、艺术学(电视节目制作))及“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等6个院级重点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院目前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广电通信计算机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已建成使用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还配备建设了校园有线电视、千兆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广播电台和实验电视台。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各类文献馆藏量为65万册,其中音像资料近2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近年来,该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于2005年6月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校区地址编辑本段回目录

  浙江传媒学院下沙主校区: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西校区: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舟山东路65号

分院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社科部、公体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浙传校友编辑本段回目录


  章伟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颜 倩(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俞 洁(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主持人)
  王 海(MTV中国首席运营官)
  东方月(美国CBN电视机构)
  索 妮(光线传媒)
  李 响(湖南卫视)
  李维嘉(湖南卫视)
  龙丹妮(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导演)
  边 策(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全国第五名)
  孙 晶(凤凰卫视)
  谷永立(上海电视台)
  陶 淳(上海电视台)
  胡晓丽(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王旭东(北京电视台)
  武大海(山东电视台)
  叶青林(福建电视台)
  宋鹏飞(中央电视台)
  陈 怡(江苏卫视)
  路 原(哈尔滨电视台)
  大 刚(南京电视台)
  刘 倩(四川电视台)
  郭雪莹(重庆卫视)
  于 虎(杭州电视台)
  臧锦宜(杭州电视台)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席文、李悦、朱丹、陈蔚波、梁薇、王琦、龙薇薇、左岩、沈涛、范大姐(范惠闵)、李艳、小强(王志强)、胡桦、马莉、章敏、王剑、迟婷等等

重点专业 编辑本段回目录

 省级重点专业
  一、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依托,以《广播电视编导业务》、《影视剧创作》和《电视导演基础》3门省级精品课程、《视听语言》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及影视艺术学院重点课程群为教学基础,以省级重点示范实验室——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室及全国50多个实习基地为实践阵地,是国家培养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两大基地之一。本专业负责人系省级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负责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本专业1991年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招收本科生,在16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打造了两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教授6位(硕士导师3人)、博士8位。本专业培养的编导人才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学生影视作品奖。目前有在校生639人;已毕业的1123名本专科学生遍布央视到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单位,多数已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行业中的业务骨干。
  本专业正在整合申报2008年度省级教学团队,并争取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已经成为南方同类院系中特色新颖、优势鲜明的知名专业。近年来,上戏、湖南广校、等众多艺术院校到该校我专业交流取经,来我专业进修、访学的学界同行也日渐增多,累计有云南艺术学院、安徽广校 的二十余名副教授、讲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
  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编创人才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内外传媒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性编导人才;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在未来3年内引进和培养编导实践和影视理论兼备的双师型师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一批较强科研能力、国内知名的学者型师资,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科研生产力的创新团队。
  二、广播电视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于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生,首届招生45名。该专业是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科的基础上申请设立的,是学校升格为浙江传媒学院后申报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
  目前在浙江省内就只有我校设置有该专业,培养广播电视工程方面的本科人才,全国也只有5所院校设置有该专业,布局以“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为主,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其它还有南京大学、西藏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对全国广电行业的用人需求来说,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不论从招生生源,还是从就业市场来说,本专业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5%,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广电行业就业。
  过多年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立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同年在浙江省新专业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首批重点专业进行建设,2007年上半年又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
  从2003年本科专业设置以来,本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合作)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资助课题2项,另有厅级、校级和横向课题15项,共计29项,总科研经费达350余万元。
  本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立足广电,跟踪前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探索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成立“中广班”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我们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平时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的基础上,2006年本专业同学主持了7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本专业同学又主持申请了4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5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正在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急需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能满足现代传媒行业对技术人才需要的基地。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科)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已有21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原国家广电部直属的行业院校,我校是当时全国开设此专业的25所院校之一。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专业现隶属于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有在校生249名。
  2001年,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本专业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2003年,本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本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科专业建设都进入快速优质发展期。2005年,本专业所在的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被评为浙江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艺术类)。本专业立足专科层次建设指标、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经过5年建设,成效显著。
  本专业所在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是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本专业负责人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首届全国“‘百佳十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后,本专业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并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发展方向。指导原则是:围绕“两个理念、一个指向”进行专业建设。“两个理念”是 :以新闻专业理念办专业、以“实践即实战”的理念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一个指向”是指人才培养的指向,即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办成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优质专科专业。
  经过5年建设,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明显增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2名教师是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组成员,5名教师是省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8名教师担任全省各类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
  实验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002年以来,本专业教师科研成绩显著。专任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3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16部;承担或参与纵向课题104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3项,厅、局级课题51项;承担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承担横向课题26项。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总体特色为专业性、实战性、前瞻性,具体特色表现为: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传媒业界交流、合作频繁,能很好地满足“实践即实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专业培养方向与时俱进,增设网络新闻方向,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专业更具前瞻性;构建“三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五结合”的实战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电实验设备充足,实践、实训基地规模庞大,遍及全国。所有这些特色都成为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也得到了传媒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四、主持与播音(专科)
  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1986年(专科1986年始招生,本科2003年始招生,系全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录取率为报考人数的0.3%);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专科);2004年经省教育厅验收为“综合评价好”;

科研机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全国性研究机构
  我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1.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10月,是全国四个同类基地之一,反映了我校动画教学和研究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
  我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潘瑞芳,下设4个研究方向。列入科研处管理。
  我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于动画学院,我校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举办的动画专业之一。200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4年,该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在办学历程中,积聚了动漫创作和产业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实力。
  我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基地中特色鲜明。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和依托了我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影视艺术学科群,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等相关学科优势,这为我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科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科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我校设立后,基地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校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相关教材专著10余本,获得省部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0项,浙江省教育规划委托招标课题《产业化、基地化、集团化背景下的浙江动漫游戏专业教育暨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获结题优秀奖。学校已经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动画艺术创作和产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校还承接了一系列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如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动画短片《树与云的故事》、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教育片《平安伴你成长》及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立项中华传统美德二维动画影院《孝女曹娥》、北京市地震局项目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笨笨狗PK巨能魔》、防震减灾科普三维动画短局、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及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卡通教育片《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通过承接社会和政府机关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锻炼了队伍,进一步凝聚了专业教学和科研骨干,吸纳了最前沿的动漫制作和策划的理念与技术,推动动画学科建设水平质的提升。
  近年来,经过投入和建设,我校动画教学研究的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基地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基地动画教学研究予以协作支持和协助配合。基地独立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校还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校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基地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基地拥有的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基地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以借助学校的100余个校级实习基地作为基地教学科研的实习实训和制作生产基地,为推进动画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坚固的平台。
  目前学校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400余种,其中专业图书26400余册,音像资料18680余种,学术期刊20余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校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基地动画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基地还开展了产学研一体化活动。组织参加了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承办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因此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基地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
  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设立的全国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得以改造更新,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现代媒介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立一个规范的常设研究机构,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我校凭借专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有一支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研究队伍,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将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在我校。与此相配套,我校同时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王天德。列入科研处管理。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立后,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按照“全体发动,重点培育,难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2007年4月召开了“首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结合转型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探讨转型期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培育的问题。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涉及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育等论题。入选论文中的优秀论文分别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和《视听纵横》等刊物专栏发表。同时还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科研项目研究,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标,设立了首批10余个项目的研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也开始进行。还将建立媒介素养研究人才库,建设媒介素养研究网,创办媒介素养研究学刊等。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省级研究机构
  我校省级科研机构主要有浙江省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广播电视研究院”。
  1.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大众传播媒介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命脉的战略性资源。开展传播和文化产业研究是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指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尤其是要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更是提出了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目标。其中,实施“文化传播工程”进一步明确:加强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实施文化传播工程,重点是加强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媒业态和传播类型,具有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在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中具有独特功能,有助于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也为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在内的传播学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内在性动因。
  浙江大学的传播学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而我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颇具特色。我校作为全国广播电视两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广播电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较强的实力,表现为广播电视学研究的涵盖面比较广,既包括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又包括了新传播类型和领域,如广播电视艺术学、媒介经营管理学、数字媒体艺术、传媒心理(大众传播心理)学等,拓宽了广播电视学研究的范畴,适应现代传播学的发展;广播电视学研究的历史相对比较长,积淀相对比较深厚,目前已有20余年历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以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大支柱型研究方向为基础,本院广播电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3年中已达500余项,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级各类项目以及专著、论文等;广播电视学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研究力量较强;广播电视学研究具有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本院结合广播电视学的两大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投资购置了大批仪器设备,组建了系列专业实验室;广播电视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上也有较大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基于上述情形,在2006年8月,经专家评审,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研究批准,我校和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的“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扶持型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推动浙江乃至中国传媒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浙江省文化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开辟了我校研究机构建设的新局面。
  “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为彭少健,邵培仁,首席专家为潘忠党、邵培仁、王文科、李杰。下设3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学术带头人为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生导师邵培仁教授,该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中国新闻媒介改革、媒介经济管理和文化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二是“数字娱乐产业研究”, 学术带头人为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生导师李杰(思屈)教授,该研究方向立足“数字浙江,动漫天堂”的建设实践,重点研究动漫、网游、手机娱乐等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规律;三是“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研究”,学术带头人为浙江传媒学院王文科教授,主要从“广电新闻”和“广电综艺”两大内容生产板块入手,研究新闻、综艺、社教、服务等四大类节目的生产和消费规律。
  “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研究资料,先后主编国家重点教材5种,出版专著50余种,发表论文260多篇,在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心建立后,开展了全面的建设工作和研究工作,建立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硬件设施。根据中心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优势,重点对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及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申报成功了省级社科项目20余个,这些课题均为关系到我国、我省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望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进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
  中心的研究工作已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突破口”的独有研究特色。就是以“媒介理论与媒介管理”为核心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形成了两个特色,一方面注意追踪媒介及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全球性重要理论动态,赶超国际媒介研究的理论前沿;另一方面,强调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力争能够产生实效,为文化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献计献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心采用了重点突破的方式,力争建立国内先进、“我有人无”的独有研究品牌。一是在媒介理论研究方面,科研团队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的丰厚土壤,对西方媒介研究范式予以转换和再造,不断探索、创新, 大力加强学术思维的中国化和主体性,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立场、亚洲眼光和全球视野的原创性和本土性的媒介理论体系。二是在数字娱乐产业研究方面,其主体力量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发展方向,而且依托杭州这个数字娱乐和影视动漫产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加之基地研究人员长期的关注和大量的前期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研究方面也取得实效,依靠浙江省多处影视基地和强大的影视制作力量,还有浙江大学与浙江传媒学院两校强大的研发和制作团队,一定可以在这方面做到全国前列。
  上述三个重点突破点紧紧围绕着基地的核心方向,直面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前沿、最紧迫的问题,三年内将可以产生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包括“21世纪媒介论丛”丛书,“文化产业研究系列丛书”,“数字娱乐产业系列论丛”丛书,“新世纪广播电视系列丛书”等。
  此外,得益于管理上的成功和研究团体的努力,中心也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处于国内媒介研究的理论前沿。例如詹成大教授负责的“浙江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业的影响研究”成功申报了2007年度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等。
  中心采用的“一地两点”的方式,在基地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特别是两家组成单位紧密的合作与日常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为其他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中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文化产业集团成长机制与政策取向研究”、“媒介产业发展与GDP效应关系研究”、“浙江省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外广播电视比较研究”等重大系列研究课题。
  “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尽快形成研究优势和特色,走在全国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的最前列。
  2.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浙江作为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在我省迈向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下,亟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我校作为一所传媒类院校,在全省文化发展事业中应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设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是我校参与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我校设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也有其条件。近年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曾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乡土文学、地方戏剧等方面有众多研究成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学科背景。整合此研究力量,倾力在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方面下大功力,用多元文化的视觉交融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以期使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快速跃上新台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新的平台,是设立该基地的宗旨。
  为此,浙江省文化厅于2008年6月在我校挂牌设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我校设立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是浙江省文化厅领导下的浙江省多家高校同类基地之一,与其他高校呈互补关系,同时凸显我校传媒类艺术院校的独特优势,既做全面研究,又有所侧重。其侧重点为我校影像记录的独特优势,即以影视手段客观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项目的具体内容,以作为影像资料长久保存,作为研究者研究的依据,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依托我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列入科研处管理。彭少健为基地主任,项仲平和王挺为副主任。
  基地成立后,已作出了开展研究工作的规划并已开始实施。主要有:积极参与全国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鉴于普查工作的重点在县、乡镇,将与非遗保护重点县共建普查基地;认真做好成果数字化工作。鉴于第一批国家级项目每项“一本书、一个专题片”的做法,争取做好第二批国家级项目的专题片。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系列专题;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文版),组织基地科研人员将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进行整理,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增补新素材,按照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对浙江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89项项目进行分类列项和逐项介绍,撰写编辑制作图文并茂精美实用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加强理论研究;结合相关专业建设需要,开设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及讲座,在大学生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理念。
  3. 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
  随着传媒产业化在我国的兴起,传媒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是我国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地位。传媒产业界、教育界和学术界要做到三位一体、广泛合作,以促进整个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传媒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形态的构建中,基地共建型是重要的一种模式和形态。所谓基地共建,是传媒产业实体、传媒院校和传媒学术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各类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诸如各类研究院(所)、研发中心、产研联合体等,在此类基地中,三方资源共享,共同承担产品生产、项目研究和人才培育的任务。如传媒院校可以与传媒产业实体共同组建传媒研究院,双方订立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开展系列研究活动,形成包括节目研发、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在内的系列研究成果,传媒院校也可以与传媒产业实体共建国家省市级等各级各类传媒产业基地、教学研究等。我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组建“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就是基地共建的一种形式。
  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整合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各自的研究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广播电视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研究,为打造文化大省而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提高我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扩大与广播电视一线的联系,2004年12月,我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成立“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
  研究院是由双方联合举办的学术研究机构,隶属于浙江省广电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接受集团和学院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研究院的设立宗旨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学术道德,发扬学术民主,为浙江省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学术支持。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研实践,探索并解决广播电视传播中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提升我省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作品的整体水平,促进我省广播电视强省的打造;探索广播电视学科新的生长点,促进广播电视学科专业的建设,并以此融入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研究院的业务范围主要为:一是组织进行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行业主管部门和传媒实体提供发展可行性报告;二是组织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和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增强科研信息交流;三是组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院级广播电视科研项目申报研究及管理;四是组织发表出版学术论文、专著等;五是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为广电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六是组织开展各类栏目、节目的听评、评选等活动;七是组织开展精品广播电视节目和作品的创作研究,形成名牌效应;八是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利用率;九是组织开展科研成果开发、科研成果推广综合服务。
  研究院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基础研究,主要针对广播电视媒体性质、定位、功能、类型以及与其他媒体关系、在新形势下表现形态以及发展政策等基础性课题的研究;二是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广播电视各类栏目、节目以及表现方法等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三是项目研究。主要针对具体个案的研究,包括作品、流派、现象等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院所属主要机构有: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文艺类节目、栏目的论证、运作等;广播电视 新闻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栏目的论证、运作等;广播电视节目评价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方向为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分析、评价、受众调查、收视率调查等;广播剧、电视剧创作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方向为广播剧、电视剧的选题、投拍、运作、评价、推广等;广播电视产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方向为广播电视产业功能的研究以及制片人制的研究和广告传播项目的组织实施;国际广播电视情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视野的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形态等的搜索、移植、借鉴和本土化的研究。
  研究院设院务委员会,负责研究院的工作。院长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辑程蔚东担任,副院长由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王文科担任,后由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担任。办公室分别设在浙江广电集团研发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科研处。
  研究院首批聘请了5位顾问、10位特约研究员和20位研究员。为加强对研究院的管理,形成制定了系列管理条例,包括《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章程》、《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管理条例》、《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等。
  研究院建立后,由校科研处牵头,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和研究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系列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全面开展科研工作,设立首批院级科研项目,并给予每项1.5万元的经费资助,联合举办全国性电视剧剧本研讨签约高峰论坛等。项目管理开始向研究院以外的我校教师、研究人员开放招标,以期为浙江省的广播电视事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进行了2007年度的26个项目的立项工作及研究启动工作。全面开展节目点评活动,对浙江广电集团20个品牌栏目和节目通过长期追踪的方式分析其导向、风格等,写出评析报告;对浙江卫视的改版展开探讨,形成近20篇论证报告;对浙江广电集团获得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和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展开评点,引起集团编辑记者的广泛重视。有关评点报告已结集公开出版,论文集也将出版。
  三、校级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是学校研究实力的表现,随着我校“专升本”的顺利转型,学校科研实力大大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呼唤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在此背景下,为形成先进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我校决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能代表学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机构建设的宗旨是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使自己的研究走在学科的前沿,成为该学科在省内以至全国开展某一方面研究的中心。科研机构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充足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经费,要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学校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学科申报省、厅级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系与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在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合作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学校对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条件也做了规定:一是要有学术造诣较深、作风正派、年富力强、富有开创精神、有一定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有较强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有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二是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目标,有充足的研究任务;三是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争取科研任务的竞争能力,有较为稳定的研究经费来源,已取得过一定的研究成果;四是要有明确的科研工作定位、目标、规划及落实工作的措施,有满足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物质与其他相关条件。
  为此,2004年4月,科研处制定了《浙江传媒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提出了我校科研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科研机构的建立条件、报批程序、管理和考评办法做了规定。
  根据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我校首批科研机构设立方案,我校在2004年首次设立了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王国臣创作室等24个校级研究机构。
  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科研处组织定期对校级科研机构就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成果的效益、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已有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进一步整合我校科研力量,根据校级科研机构管理规定,2005年度科研处进行了对24个校级科研机构评选,经过评选确定了影视创作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中西文化比较与传播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为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王国臣创作室、电视艺术理论研究所、音乐表演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中心)为校级一般研究机构。
  2008年6月,在我校第三次管理制度改革完成后、全校实行二级管理的背景下,为了集中资源,对运行情况良好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重点扶持。经学术委员会审议,决定对校级研究机构进行重新申报。经科研处组织评审,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影视创作研究所、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所、光电研究所、王国臣创作室等6个原校级科研机构被列为新一轮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现代网络媒体智能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长三角社会发展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等14个原校级研究机构为新一轮校级一般研究机构。

产学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院不断提升为传媒事业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服务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传媒院校、政府机构、传媒行业等单位的合作,不断寻求与学院教学、科研多方位互推互助的教育合作伙伴。先后与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下城区政府、亚洲电视集团、横店影视教育集团、宋城集团、杭州动漫产业园区、西博会、休博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学院承办了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动漫教学水平;创建了下沙高教园区创意文化产业园,为推动成果转型、产生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阅卷及分析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在广电培训工作中的话语权优势。三年来,学院共举办国家广电总局、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衢州市广电总台等行业性培训班 50期,培训人员3000人左右。学院独立或合作创作了《明月前身》、《孝女曹娥》、《大工匠》等作品,初步形成了可持续的、面向社会和市场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
  2006年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和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拓展相关业务,成效显著,演播楼承接了《梦想奥运真男孩》、《音乐风云榜》、《武林门》、《平民英雄》等多个大型电视节目录制工作,引进好易购电视购物频道等开展校企合作。

学术刊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院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实行主编终审制,编辑部负责具体编务。健全的编辑体制及组织体制,保证了学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的提高。
  学报主要栏目有:新闻传播、影视研究、艺术研究、文学•语言、教育•教学、思政•管理、数字信息等。
  学报为16开本,88页,双月刊。
  目前,学报的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编委会
  主任:彭少健
  副主任:奚建华 项仲平
  委员: 王文科 王渊明 王志敏 王 挺 王保华 冯溪屏
  刘新荣 沈兵虎 肖国飞 张玉良 陈少波 周克庸
  周海峰 金步平 尚志强 项仲平 姚 争 奚建华
  柴志明 顾肖联 彭少健 詹成大 詹碧澄 蔡荣寿
  潘瑞芳
  编辑部
  主编:项仲平(兼)
  副主编:周克庸
  主任:周克庸
  成员:赵晓兰、华晓红、盛立
  作为及时、全面反映我校学科领域和传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以为学院科研服务,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办刊宗旨;以更好的反映本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进一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发展传媒事业服务为办刊目的。
  学报编辑部作为独立建制组建以来,学报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报发表的文章有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摘类报刊转载、摘登;为扩大学报的覆盖面,除逐步扩大了发行量外,学报还与数家网络数据库签约,现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2006年5月,校刊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组织评选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赵晓兰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2007年底,校刊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地方高校学报联络中心组织的评选中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学报的“影视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周克庸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主编,华晓红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主编,赵晓兰获优秀论文奖。

交流合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校近几年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一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上得到较大的改变,有原来的一般性学术考察提升为围绕管理、留学、学术与研究等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我校的国际合作渠道也由仅与英国一所院校在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方面开展合作,拓展为与包括澳洲、美洲和亚洲在内的多个院校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与进修和国际学术研究等多个层次上进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水平也较前有了极大的提升:2008年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院校,其国际排名均在前300名。尤其是美国的几所大学,其在本国的排名均进入前200名。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单一的学生出国留学已经和正在拓展成为集学生短期交流、出国留学、国际留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国际进修、国际学术活动的共同参与和组织等综合性的多向国际交流与合作态势。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我校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以2003年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建立起校际合作关系为标志,我校的国际间合作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考文垂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在英国的传媒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与我校的传媒特色专业也有一定互补相通,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与考文垂大学的学生短期交流项目为我校特色的合作项目。每年,我校开展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的学生短期交流互访活动。根据两校的合作协议,双方学生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每年定期的交流活动,由接待方承担来访学生的吃、住、游、行等费用,交流的学生只需负担本人的国际旅费和护照签证手续费用等。该短期交流项目自2005年第一次开展以来,受到学生的热烈好评,每年报名愈百人。学生在考文垂大学交流期间,由对方安排,和英国学生一起上课、采访,完成小组作业,参加文化活动,并在交流结束后按要求制作完成纪录片。我校每年输送交流学生30名,同时接待考文垂大学交流学生20名。
  2005年两校实现课程对接,我校传媒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以在考文垂就读一年获得本科学位,本科毕业生就读一年获得硕士学位。为此,我校专门开设了留学预科班。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集中在校接受英语强化培训,并由学校统一安排毕业生的实习。培训后,参加考文垂大学的英语入学考试,以替代雅思考试。2007年,首批留学预科班的32名本专科毕业生赴英深造,26名留学考文垂大学。2008年,赴考文垂留学的本专科毕业生达到70名。另有其他近40名同学选择世界其他大学深造,总数达110名,比2007年增长近340%,为历年来最多。
  随着学生交流项目的深入发展,两校的合作领域延伸到教师互访、教师进修、联合培养博士和科研合作等诸多方面。2008年4月,我校选派4位高级访问学者赴考文垂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同时,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将选派青年教师攻读考文垂大学博士学位。

浙传广电编辑本段回目录


  实验电视台(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 实验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9月30日,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审批成立的高校有线电视台。2003年11月18日正式开播。2006年5月18日升格为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
  实验电视台拥有自办频道,与下沙高教园区九个高校进行联网。每天播出时间13小时,播出校园新闻、专题、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等。节目贴近学生,服务高校,体现校园特色和区域特色。电视台目前开设的自办节目有:新闻类节目《大学城新闻》、《E-channle》;访谈类节目《校园访谈》;以扶持学生DV创作为主旨的《青春影像》;纯文化论坛类的节目《大学讲坛》;以各高校组织的校园文艺活动为内容开设的栏目《青春聚会》;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校园情景剧《花开时光》;与杭州电视台合作开办的下沙宣教类节目《热土下沙》;以开阔视野、增加学生专业修养为目的的文化教育类节目《精品赏析》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陈卫星 下一篇3G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05
0857810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