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世博传播博物馆   

1933芝加哥世博会主题

标签: 芝加哥世博会 世博会 世博会主题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1933芝加哥世博会(The Chicago World's Fair)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


目录

[显示全部]

一、主题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博会主题  
1933芝加哥世博会1933芝加哥世博会

博览会的主题是技术创新,其口号是“科学发现,工业应用,人适应”,传达出科学与美国生活相融合的信息。它的建筑标志是“天桥”,是运输桥垂直于海岸,一个人可以从博览会的一侧骑到另一侧。

1933年世博会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这样的身份常使其成为世人眼中世博历史的另一种开端。“一个世纪的进步”作为官方正式名称,在1929年被确定下来,但早在构想阶段,以芝加哥在百年世纪中的科学进步与工业发展为主题的说法就已风靡一时。

事实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与当时美国一个名为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National ResearchCouncil)的团体密不可分。该组织成立于1916年,旨在促进科学、工业与军事领域的合作,当时少有人知,却在为世博会提供展示主题与策划中大放光彩,由其领导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提出世博会以科学进步为主线,配合科学运用于工业领域的种种发展为形式的出展思路,最终被采纳。由此,博览会向当时的工商业巨头敞开了大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西尔斯百货(Sears)等纷纷获准建造各自展馆。企业馆以前所未有的气势登上世博会舞台,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191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所设立民间非营利研究机构,系美国国家科学院与国家工程院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业务活动机构,既接受国家科学院资源,同时保持其独立研究体制并与政府机构合作。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设立主旨为推动科学研究,不定期举办各式主题科学研究会议、针对特定主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搜集科技数据,同时接受政府或私人委托进行研究计划。旗下设有学会与专门委员会共8个部门,分别为数学与物理学会、社会与行为科学学会、工程学会、自然资源委员会、人文资源委员会、社会技术系统委员会与国际关系委员会,这些学会与专门委员会旗下又设各局部、会、组等各级研究组织,规模相当庞大。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经常与美国政府各部门针对特定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负责主持与全球各国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国际关系委员会为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旗下重要组织,负责研究全球科技情报并与各国相应机构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肩负美国政府科技政策智库责任。



  
  总部所在地 :  华盛顿  
   创立于:  1916年6月19日



二、芝加哥世博会举办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1933芝加哥世博会海报上的美国国会大厦和美国联邦大楼
1933芝加哥世博会海报上的美国国会大厦和美国联邦大楼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在世界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举办的.芝加哥通过演绎"一个世纪的进步"主题,弘扬科学进步的精神,展示当代科技成果,战胜失业,资金短缺以及民心失望等困难,化危机为契机,在失望中寻找希望,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

  芝加哥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后,取得了巨大了进步,在美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93年的哥伦布博览会和1909年“芝加哥计划”,对芝加哥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芝加哥为纪念建市100周年,积极筹备1933年世博会,并第一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展示“一个世纪的进步”,主办者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进步”理念的基调,认为“科学”在芝加哥一个世纪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世博会突出芝加哥的城市招牌——建筑业的发展与创新,推广新型的展览技术、展示多彩的生活方式、追求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来丰富“进步”理念的内涵。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个“进步”光芒的背后,也隐含着众多矛盾,建筑设施方案的支离破碎,与整个规划场地布局的失衡:主办者的理想宏图和商业赢利的逻辑对立;一些娱乐性活动披着“进步”的外衣,演化成了低级粗俗的狂欢,主题演绎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主题演绎与实践活动之所以产生矛盾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经济危机的打击、大众文化的渗透以及软弱的博览会协调机制。但这届世博会在商业上的成功直接引发了第二个季度的连续举办,对芝加哥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第一个提出主题的世博会,它在主题表达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令人叹息的教训。

三、世博会主题的理念、表达方式及演绎困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理念及表达方式


一、弘扬科学精神,本届世博会展示一个世纪以来芝加哥乃至整个美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巨大成就,并进而说明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世纪的进步”的根本。科学力量的推崇是这届世博会“进步”理念所要表达的核心,也是本届世博会始终贯穿的主旨。

二、芝加哥一向以建筑成就而著称于世。建筑的兴盛不断体现了芝加哥科技的进步,也浓缩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展示建筑方面的成就成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理念最形象的物质载体。

三、新展览技术的推广是本届世博会一大特色,光电、色彩技术的应用和注重“过程”的展览理念让展品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四、新兴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潮流,自然这届世博会极力推崇汽车、住房、屋室装饰等新生活内容。

五、本届世博会也力图突破工业技术主义至上的理念,追求多元的价值观,如突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延续尊重高雅艺术的历史使命,复原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展示美利坚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价值观,这些都体现了主办者对进步理念多向度的认识。

 

主题演绎困境


  “一个世纪的进步”主题演绎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建筑设施与整体场地布局的失衡;一些娱乐性活动走到了低级庸俗的一面;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充斥世博会舞台,主题演绎退化成了喧哗与躁动。之所以主题表达产生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1929年的大危机致使这届世博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财政危机直接导致许多宏伟的设计方案无法实施。为解决财源的问题,组织者不得不向参展者妥协,一些有损于世博会形象的现象就涌现出来。

二、20年代的城市文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娱乐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多少渗透到世博会的内容中去。

三、这届世博会是在国际展览局成立后举行的第一个综合类的博览会,而国际展览局没有能够很好地对这届博览会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规范。 



四、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4年5月26日乘坐”黎明至黄昏破折号“抵达芝加哥的乘客合影1934年5月26日乘坐”黎明至黄昏破折号“抵达芝加哥的乘客合影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在社会各界的呼声下,组织者召开了第二个季度的世博会。新季度的连续举办开创了世博会历史的一个先例,也给芝加哥的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效益。然而主题表达露出的千疮百孔,无意留给后人诟病。 结语部分主要是探讨如何看待这届世博会在主题演绎上所做的实践意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这届世博会无疑是成功的,也是令人钦佩的:从主题表达这个角度看,作为先驱者的实践表现也是成功的。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见证了这座城市辉煌的历史岁月。古典主义包装下的世博规划,来了一次城市的文化洗礼,其理念和思路也铸就了芝加哥城市规划的精神传统。1933年,芝加哥再次唱起世博之歌,首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科学精神的弘扬,奏起了“进步”理念的基调,也展示了“科学”对城市发展的创造力。两届世博会的二重唱已升华成为芝加哥城市文化的历史符号。







五、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中国抗击新冠病毒邮票 下一篇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最近编辑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