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机构   

德国之声

标签: 德国之声“张丹红”事件 张丹红简介 传媒机构”德国之声“简介 其他相关资料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德国之声“张丹红事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德国之声“张丹红事件”
       新闻报道:
          德国之声解除张丹红职务 中文部雇员面临清洗危机

要了解张丹红事件,必须了解3个关键人物,一是“持不同政见者”、已加入德国籍的华人徐沛(女),二是德国《柏林记者》杂志的主编萨比内·潘帕里安(女),三是德国记者杨-菲利普·海因。

徐沛于1966年生于中国康定,1988年到德国留学,2004年获德国国籍,在她的网页上表示坚定支持“”。其众多文章在潘帕里安主编的《柏林记者》网站上发表。徐不仅攻击张丹红亲华,而且攻击张的直接上司、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德国人冯海因,认为冯海因支持张丹红,因此德国之声中文部近些年已被“赤化”。

最先报道德国之声让张丹红停止播音消息的是《柏林报》(Berliner Zeitung,又译《柏林日报》),而这一报道的作者就是潘帕里安和杨-菲利普·海因。但是这篇报道显然有意识地隐去了消息来源。有迹象显示,其来源正是徐沛。这一次,《明镜》网站的报道也是这两个德国记者所写。还有更多关于张丹红的报道也是出自这两人之手。在这两人的报道中,屡屡提及徐沛反对张丹红、反对德国之声的“亲华报道”。

此间舆论分析,徐沛等人的目的不仅在于“拿下”张丹红,而且矛头直指整个中文部,因为在他们看来,中文部的报道过分亲华。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数名在德的中国“持不同政见者”也给德国联邦议会写“请愿”公开信,要求“彻底重组德国之声中文部”,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他们不过是借德国作家之手欲达此目的。

有消息说,德国外交部也在“关注”此事。但据笔者了解,支持张丹红的仍大有人在,其中也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德中友协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就在《明镜》网站上述报道的后面,有读者跟帖表示,现在德国的“民主”终于撕下了面具,露出其真实面目。
德记者为张丹红抱不平 称"德国之声"违背价值准则 德国之声否认开除记者张丹红 称仅在接受调查 谁要求“德国之声”惩罚华人女记者? 在欧洲发出中国的声音 张丹红不会是最后一个
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华人记者张丹红被“封口”的事件近日出现重要转折:德国之声作出最后处理决定,免去张的中文部副主任职务。此外,59名作家联名向德国联邦议会写公开信,要求不仅对德国之声中文部进行审查,而且对德国之声所有涉及“极权国家”的编辑部门进行审查。如果这一做法得以实施,德国有可能掀起一场对这家电台的大清洗。

张丹红被免中文部副主任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9月24日报道了此事。文章首先报道了德国之声对张丹红的处理决定: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但保留编辑职务,恢复播音。

但文章接着说,虽然这是德国之声对张的最终处理决定,但此事并未完,因为“联邦共和国作家圈”已向德国联邦议会发出公开信。这封信认为,张丹红是个“政治糊涂的记者”,但这不是个案,因此要求“审查中文部过去5年的节目”,而且要求审查德国之声所有“关于极权国家报道及向这些国家发出报道的编辑部门,包括俄罗斯”,也就是说,对俄广播编辑部俄文部也在被要求审查之列。甚至要求审查其中的德国雇员是否曾为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过。他们还主张为德国之声专门设立一个“独立的观察员”,其职责是审查德国之声的节目是否“对专制政权有免疫力”。

这封公开信的作者“联邦共和国作家圈”是1992年成立的一个松散型组织,只有约60名会员。从其网站上可以看出,该组织除从事写作活动外,还经常干预社会生活。已经透露的公开信联署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的伊姆雷·凯尔泰斯,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图书和平奖”得主、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一些德国作家及记者。

德国之声台长办公室主任安斯加尔·布尔格霍夫不愿公开详细评论这封信,但对其中最重要的指责———是否有中共党员在德国之声工作,或其雇员与中共保持其他不符合记者标准的联系,表示坚决否认。从有关情况看,德国之声一向认可张丹红的业务能力,本来希望不要将暂停播音的内部处理意见公开化,并且淡化此事,但事与愿违。

张丹红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

姓 名: 张丹红
性 别: 女
出生日期: 1971-9-13
民 族: 汉族
婚姻状况: 已婚
所学专业:文学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户口所在地: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目前所在地: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最高学历: 大专
生于:北京
学习:在水产单位干过多年化验,并且在电池厂化验室工作一年,熟悉各种化验程序,能独立进行化验分析工作,后改行做出纳会计,工作勤恳努力.因单位改制,另找工作. 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德国科隆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

传媒机构“德国之声”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是德国的国际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站,创建于1953年5月3日。它执行法律规定的任务,向海外多方面地、综合性地传播德国形象。德国以及他人对世界大事观察与评论的独特视角也是她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德国之声尤其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论坛,它的宗旨是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交流。最后,促进德语的发展也是德国之声的使命之一。
  德国之声与世界各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信息的交流,节目的交流。
  在汉语方面,德国之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湾国际广播电台、台湾东森电视台和中国境内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国大网站如新浪、搜狐、Tom等都有各种合作关系。
  德国之声在线与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在北京上海的经济代表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外交部主办的“德国”杂志等媒体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体育方面,德国之声中文网与德国职业足球联盟、拜仁、多特蒙德、柏林赫塔等足球俱乐部也有密切合作关系。
  基本数据:
  DW-RADIO包括30个语种,其中德语和英语全天24小时播出;
  DW-TV包括德语、英语、西语以及其他语种制作的节目之窗;
  GERMAN-TV 是DW、 ARD以及ZDF联合推出的电视台,面向北美;
  DW-WORLD是多语种、多媒体网站。
  记者队伍:
  1500名记者及职工,他们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
  受众对象:
  首先是信息的传播者以及决策者,第二是生活在海外的以德语为母语的人和学习德语的外国人,最后是生活在国外的德国人。
  反馈:
  DW每年收到的听众读者来信远远超过50万人次。
  传输渠道:
  卫星技术和互联网可以将德国之声的新闻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分散在各地的伙伴电台也部分转播DW的节目。目前,广播节目大部分通过短波传送,数码技术开始逐渐发挥影响。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大城市,中波和调频也成为传输DW广播节目的手段。
  职业培训:
  DW-AKADEMIE即DW学院,来这里培训和进修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遍及世界各地,DW尤其注重对东欧和发展中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培训。此外,DW还开办特殊训练班,专门培训德国企业派往国外的高级管理人才。
  法律地位:
  公法性媒体机构,财政支出来源于税款。DW2005年的财政款项为2.61亿欧元。
  总部:
  自2003年6月起位于波恩,旧址在科隆。DW-TV设在柏林。
  台长:
  DW台长是贝特曼(Erik Bettermann)。
  德国之声经常登出反华文章,其中文网的主流思想便是肢解和对抗中国。

其他相关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泥人张 下一篇丑女无敌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140
08578140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8142
08578142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