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杨柳青木板年画

标签: 简介 历史 制作流程 现状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杨柳青木板年画
目录

[显示全部]

一 杨柳青木板年画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年画以刻工精巧,绘制细腻,色彩绚美, 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线描粗细刚柔相济,色调柔丽悦目,人物头脸用工笔细画,尤以“开脸填色”为年画秘传。年画内容取材百姓生活,极具代表性。桃花坞木刻年画和杨柳青木刻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并称为“南桃北柳”。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相当有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生存面临着考验,民间木版年画也不例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已经成为一个危机,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经这样评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柳青木板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年画也随即搁置发展,直至解放杨柳青年画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现今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三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柳青木板年画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四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现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首先,人们对于"年"的观念逐渐的淡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变重,人们顾及亲情友情的时间少了,无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淡化遗忘了,在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使得中国新一代人对传统的节日表现出异常的淡漠,只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节日,而对中国固有的年节缺少认识和热情。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等先进的通讯工具很大的改变了人们过年祝福的方式。其次是人们整体的审美意识在不断的提升。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也是在不断地改变,并不断提升的。年画艺术是根源于民间的民间艺术,属于俗文化的范畴,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文化选择、引用和精致化,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年画艺术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构图来讲都是相对比较"拙劣"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审美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年画自身来讲,造型相对地不规范,虽然具备所画之物的整体外型,但仔细研究,就显得过于简单粗劣,不符合当代造型艺术的科学性,对于造型中的原则和规范似乎不那么重视;在填色方面,年画的制作多数采用单色以青、赤、黄、白、黑为主,很少使用中间色或缓和色,虽具备喜庆吉祥的热闹气氛,但是总体给人的感觉却总是视觉冲击太强烈;就构图而言,多数也只是追求喜庆热烈的气氛,很少科学地遵循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法则,就现代人们追求真实美、自然美的今天而言,年画艺术确实已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过年期间人们更满足于采用高科技手段制作成的风景画、人物画等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家,以前被人们到处张贴的年画似乎销声匿迹了。最后,由于先进的印刷机器设备的出现,更是提高了艺术品的传播途经和效率,传统的年画制作工艺逐渐地被机器制作所代替,有些甚至在长期的被冷落过程中正逐渐地消失了。这使得传统年画的制作工艺得不到很好的沿袭和承传,真正的年画艺术也逐渐衰落弱下去。年画艺术这一古老的曾盛极明清时代的传统民间艺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失去了往昔的繁荣和生命力,正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五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题材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柳青木板年画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杨柳青年画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寓意写实等手法,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反映人民群众向往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等作品,流传极广,驰名海外。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归结起来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如《麒麟送子》、《五子夺莲》、《忠义堂》、《文姬归汉》、《五谷丰登》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杨柳青年画是采取木刻套印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种既有线条工力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格调。
  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农家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等,以及带有时事新闻特色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富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这些优秀作品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六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传承编辑本段回目录

      

霍玉堂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除霍庆有先生外,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霍庆顺、冯庆矩和王文达为该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
霍庆有

http://www.tj.xinhuanet.com/wangqun/2008-01/25/content_12316832.htm天津杨柳青镇新华网链接

杨柳青年画社网页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山寨文化 下一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05
0857220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