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学术机构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标签: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英文名称编辑本段回目录

Journalism & Media Studies Centre, Hong Kong University

联系方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地址: 香港薄扶林道香港大学仪礼堂G24室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电话: (852) 2219 4113

传真: (852) 2858 8736

网址:http://jmsc.hku.hk/cms/
大陆招生网站:http://jmsc.hku.hk/chinesere

电邮: jmscmj@hku.hk


机构历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9月,位于香港大学历史悠久的仪礼堂,旨在提高香港和亚洲地区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闻人才,为国际传媒业输送亚洲的声音。

 

      中心为香港大学教务委员会下设的一个教育及研究机构,与港大的多个院系及香港的新闻各界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不仅提供本科与研究生课程,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并为新闻从业人士开设各类专业培训。

 

      新闻自由是香港社会的宝贵财富,而香港大学拥有优秀的研究传统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中心借助这些资源,通过各类教育和研究项目,帮助香港及亚洲地区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并为各界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论坛,进一步促进新闻自由,推动本地区新闻业的发展。

 

     中心地处中西之交的香港,为新闻业和学术界,以及本地和国际媒体之间搭建了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背景的记者可以聚集在此,探讨彼此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技术革新、媒体操守、新闻编辑与管理、新闻自由、信息管道和亚洲媒体的国际地位等等。对于外国记者而言,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他们和香港本地的新闻同僚进行交流,并通过这些工作和学术上的交流不断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亚洲。




研究团队编辑本段回目录



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教授,来自世界著名学府及媒体,包括屡获新闻奖项并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陈婉莹、《远东经济评论》前总编辑David Plott、曾效力美国ABC与 STAR TV的资深电子新闻工作者Jim Laurie。另外,在华文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力并关注传媒发展的名作家龙应台,亦为中心的访问教授。前《南方周末》主编,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是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负责人。

陈婉莹总监及教授

    陈婉莹教授是资深新闻与教育工作者, 是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创办总监与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学尼曼(Nieman Fellow) 学者,纽约市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历任美国与香港大报记者、采访主任、专栏作家、总编辑及社长。

她也从事电视新闻纪录片及新媒体的创作 ,现任美国电视新闻与娱乐最高荣誉奖项“皮博迪”奖 (Peabody Awards)十五位评委中亚洲区唯一的评委。她曾任美国NBC新闻制片人,日本放送协会大型记录片顾问, 曾参与 CBS "60 分钟 ", ABC "20/20" 电视杂志的制作; 她制作的新闻记录片《唐人街档案》与 《蛇头》曾入选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与日本、阿姆斯特丹等电视节放映,广获好评。 她对国际偷渡问题的跨国报道曾获得多项全美新闻大奖,包括具声誉的 乔治. 伯克奖(George Polk Award)与保护记者委员会颁发的国际新闻自由奖。

陈教授生于香港、长于香港,1976-1998 年间在美投身新闻工作23年。 1998年返回母校香港大学,创建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2003年初,受聘于李嘉诚基金会赞助的汕头大学, 创建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出任创院院长,教授。她还兼任港大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港大语言政策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荣誉)学位课程顾问委员会主席。

大卫.普罗特  (David Plott)副总监及副教授

    在加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前戴维为远东经济评论总编辑,是经济新闻和财经新闻方面的专家,曾任道琼斯新闻亚洲分社主任。Plott的文学创作和评论经常刊登于国际权威刊物,曾任教哈佛大学文学和历史课程。戴维在加州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贝拉汉 (Thomas Abraham)公众健康媒体研究项目主任

贝拉汉Abraham先生曾任《南华早报》主编。来港前曾任印度畅销报章“The Hindu”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及伦敦特派员,曾报道斯里兰卡,南斯拉夫,和北爱尔兰等地方的武装冲突,以及世界贸易谈判、人权等领域的新闻。Abraham先生亦经常为英国广播电台评论有关南亚地区的问题。Abraham先生在印度Madras University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现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媒体顾问。

罗锐 (Jim Laurie)广播电视项目主任

     罗锐先生从事新闻工作35年,其中26年在亚洲。1999—2005年,他是STAR集团的新闻副总裁。他创立了STAR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英语电视新闻杂志“SAR NEWS ASIA”随后又创立了在一个周播电视节目——亚洲焦点FOCUS ASIA)。之前他是美国ABC电视网亚洲分社主任,曾报道越战,并曾任北京、莫斯科特派员。

麦锐哲  (Gene Mustain)新闻报导写作项目主任 

麦先生是资深新闻人、作家、教育工作者,曾报道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就职典礼、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军的冲突,并为《纽约每日新闻》、《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高级专题记者,美国ABC广播公司时事节目“20/20”的专题顾问,并与人合著了三本案件纪实畅销书。此外,他是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天周刊、《洛杉矶时报》的自由撰稿人。1999年,他是纽约大学的新闻写作客座教授。

韦杜灵 (Doreen Weisenhaus)新闻法研究项目主任

    韦女士曾任《纽约时报》市政新闻编辑,曾任《纽约时报星期天杂志》法律及政治编辑,以及美国《全国法律周刊》(National Law Journal)的总编辑,这是全美律师中发行量最大的刊物。报刊在她的领导下,屡获大奖,得奖报道项目包括与环境有关的事件、种族歧视、死刑及其它广受关注的诉讼案等。她是美国持照律师,曾任纽约市刑事检察官, 芝加哥CBS电视台及Milwaukee Journal记者。韦女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法律学院及西北大学Medill 新闻学院。

龙应台访问教授

台湾作家,着有《野火集》等多本着作,在两岸三地的多家知名报纸有个人专栏。1999至2003年期间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对台湾及大中华地区的现代文化政策有很深影响。龙应台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她于2004年8月加入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钱钢  中国传媒研究计划负责人

著名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作者,于1998年至2001年任《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他曾任《解放军报》记者,后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钱钢的作品《唐山大地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教材。其代表作还有《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作)、《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与耿庆国合作主编)、《旧闻记者》等。现兼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心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学学士课程 (Bachelor of Journalism)
      2004年,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首次推办新闻学学士课程,受到广泛欢迎。本课程每年有逾百名学生报读,中心从中筛选出20余名优秀学生。2007年中心新招收27名学生,包括6名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学生。

新闻学硕士/新闻学深造文凭课程 (Master of Journalism/Postgraduate Diploma in Journalism)  
      作为香港第一个新闻专业人才的培训项目,新闻学硕士及新闻学深造文凭课程提供多种关于新闻工作的专业课程,包括:新闻报导与写作、财经新闻报导、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节目制作、媒体法和媒体经营与管理。目前已有逾百人在本中心读毕新闻学课程,在香港及海外的各大中英文媒体从事新闻工作。

新闻学研究硕士与博士课程 (Mphil in Journalism/PhD in Journalism)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同样提供新闻学研究硕士与博士课程,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公共卫生新闻研究、财经新闻研究、环境保护新闻研究及新媒体新闻研究等。

师友计划 (Mentorship Programme)
      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师友计划旨在让新闻业内的资深从业人员帮助在校的新闻系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工作,在日常学习和实习中给他们提供指导。师友计划的学生启导老师都是新闻业界资深的记者或编辑,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

交流学习计划 (Exchange Programme)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新闻学学士项目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国际化。本中心致力于课堂内教导学生丰富的新闻学知识,并在课外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我们鼓励学生和社会互动,学习全球化思维。在交流学习计划中,学生可以申请前往海外第一流的新闻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或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些学校包括: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马里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丹麦新闻学院(Danish School of Journalism)。

实习培训计划 (Internship Programme)
      为了提高学生的新闻实战技能,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新闻实习培训计划。从1999年成立后先后有百多名学生在香港和海外的中英文媒体进行实习。学生一年可获得两次实习机会,夏季实习通常为期两至三个月,冬季实习约一个月。新闻学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冬季就可开始实习,作为踏入新闻世界的第一步。在新闻媒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新闻工作,在实战中学习成长。

招生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心提供本科学士与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课程,由香港大学授予正式学位。专业型新闻硕士(Master of Journalism,MJ)学制一年。研究型哲学(新闻)硕士(MPhil)学制二年,硕博连读四年。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并为新闻从业人士开设各类专业培训。

新闻学硕士 (Master of Journalism)
作为香港第一个专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项目,新闻学硕士课程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业课程,包括:媒体法和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报导与写作,财经新闻报导等。课程为全英教学,学制一年。毕业生在香港及海外的各大中英文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目前大陆学生毕业后均可顺利在香港就业,包括《亚洲华尔街日报》、凤凰卫视、南华早报、《明报》、《星岛日报》、《亚洲周刊》,也包括北京的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中国青年报》、《China Daily》等。

新闻学研究硕士与博士 (Master of Philosophy in Journalism/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Journalism)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同样提供以研究为主的新闻学研究硕士与博士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向:公共卫生新闻学、财经新闻学、新闻法、环境保护新闻学、新媒体新闻学、中国新闻研究等。课程为全英教学,学制二年,硕博连读四年。

入学要求:

(1)       填写申请表
(2)       语言测试:托福600分(新托福250分)或IELTS 7.0(其中没有任何科目低于6.0)以上
(3)       需通过笔试、面试(英语沟通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国际新闻与媒体认知能力)
(4)       Mphil 要提交研究计划
(5)       本科毕业,成绩优秀,不限新闻专业,欢迎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士报考。
学费
MJ学费每年十万港币,MPhil学费每年四万二千港币。
生活费用为每月五千港币左右。

奖学金计划
MJ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包括“颜石兆明纪念奖学金”(提供全额学费十万港币),及其他多种形式奖学金。
MPhil学生可在二年学习期间,每月获香港大学奖学金及生活补助港币一万二千元。

新闻实习培训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新闻实战技能,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新闻实习培训计划,为学生在本地及外国媒体开拓不少实习途径。学生一年可获得两次实习机会,夏季实习通常进行两至三个月,冬季实习约一个月。从1999年成立后先后有百多名学生在香港和海外的中英文媒体进行实习。历年来,港大新闻硕士生曾到路透社、美联社(AP)、彭博社(bloomberg)、《亚洲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丹麦电视台、纽约《新闻周刊》、南华早报、《明报》、《星岛日报》、中国《南方周末》和中央电视台等,体验并参与真正的新闻工作。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下一篇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7572201
07572201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