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广告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标签: 费斯廷格 认知不和谐理论 提出者,内容,发展,评价

顶[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理论提出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费斯廷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认知不和谐理论的提出者。Leon Festinger:费斯廷格是继Kurt Lewin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最著名的贡献即是在1957年提出“认知不和谐理论”。

        

理论的内容 编辑本段回目录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不和谐论又叫认知失谐论或认知失调论。这一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昂•费斯廷格L•Festinger在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谐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费斯廷格认为,人总是无穷尽地追赶求认知协调或和谐和,认知一致的需要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强大动力因素。如果我们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感(认知失谐),它会驱使我们改变所作所为,以恢复认知一致。认知失谐论将认知的基本关系分为和谐 、失谐和无关三种:认知和谐是人人所追求和期望的,认知无关(即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如抽烟与月亮)是可以视而不见的,而认识失谐则必须设法解决。解决认识失谐的办法,费斯廷格从积极的方面提出两个:(1)主动寻找支持性的新情报;(2)积极争取社会或团体的支持。从消极方面也有人提出两种解决办法:(1)增加和谐因素对失谐因素的比率,如说吸烟可使人心旷神怡;(2)降低评价失谐因素时赋予它的重要性,如说吸烟致癌无科学根据。勃里姆与柯享(1962)指出受传者面对失谐和信息常驻用的办法有:一是合理化解释,即试图为他们的某种不合理、不和谐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和谐和性的解释;二是回避性阅听,即极力回避或有选取择地阅读、听看对己不利的和容易引起自己心理不和谐的信息。

已有一些实验方法被用来证明认知失调,其为:
  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之中的研究对象被要求做出和其看法相背的行为[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Harmon-Jones, Brehm, Greenberg, Simon, & Nelson, 1996];
  决策后的研究,研究在决策后对反对的另一种选择的看法[Brehm, 1956; Harmon-Jones & Harmon-Jones, 2002];
  研究人类如何以其自身的观点来找寻协和的资讯,而不是不协和的资讯,以防止认知失调的发生[Frey, 1986];
  研究人类对与其坚信的信仰、看法等不协和的资讯是如何反应的[Festinger, Riecken, & Schachter, 1956; Batson, 1975; Burris, Harmon-Jones, Tarpley, 1997]。

 

理论的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认知失谐论产生之后,很快成为最受传播学者重视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基本理论之一,有很多学者为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詹尼克(1970)的研究认为,要维持身心平衡状态,除了用追寻有利信息和逃避不利信息的办法之外,又提出了一个与传播学联系更为密切的理论---选择性接受。选择性接受又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西尔斯和佛里曼(1971)在研究中则提出了“功能性选择”的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传播信息过程中,受当时的需求、精神状态、情绪等自我因素的影响。德诺霍和特布顿(1973)则将人们追求内心平衡、认知和谐和摆脱认知失谐的策略分为三个:讯息追寻,讯息逃避,讯息选择,其中讯息追寻最能给人以许多启发。

    随着理论的发展, 认知失谐论还发现,个人作出的某个决定愈是重大,愈是困难,为此付出的代价愈是昂贵,一旦引起不和谐,他试图改变失调,失谐状态的愿望也愈是强烈;相反,就可能无所谓。同时,研究还证明,如果引诱或协迫(报酬的许诺或惩罚的威胁)一个人作出与他目前的态度相反的行为(如发表演说、撰写文章去赞扬他本来所反对的事物),他的态度往往会向着与自己现今行为相一致的或本来态度相违背的方向发展。就是说,当他的认知失谐发生后,他逐步开始相信自己在引力和压力作用之下所说的、写的和做的事情了。可见,失谐是不舒服的一个根源,它在决策和改变态度等方面确实可以发挥和重要作用。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释。比姆指出﹐ 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覆的争论和探索终於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於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於行为 ﹐有什麼样的态度就有什麼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著人的自我形像的损害﹔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著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争议的存在让该理论日益被提及,也备受各方学者关注,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理论的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著名人格心理学家J·费斯特曾说过:“一个理论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其整合已知的观察、引发新的研究的能力。”换言之,一个理论的有用性,不是取决于它与某些已建立理论的一致程度如何,而是取决于它能引发多少可测验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经验知识,以及它对解决日常问题所具有的意义。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就是这样,它引起和推动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系列有趣的规律性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布雷姆的“心理学的对抗理论”、阿伦森的“喜爱理论”。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也同样如此。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於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後一点上是薄弱的。

    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将此理论应用于大众传播中也是颇有意义的,由于过往的媒介行为导致了受众期待和认知上的差异,个人便会主动避免那些制造不和谐的信息,来削弱两者的不一致,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因而大众传媒应学会如何打破受众旧有的认知不协调,使其在新的态度引导下获得新的认知协调动机,即如何在受众群体中克服“双重矛盾心理机制”,重新树立主流媒介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公信力。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影响力心理学 下一篇皮尔士与逻辑符号学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9581203
09581203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9581105
0958110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