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 现代传播 >> 历史版本

历史版本2 :现代传播 返回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杂志封面回目录

网址回目录

所在地回目录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

联系方式回目录

联系人:张惠云
电话:010-65779586,65783249
传真:010-65779150

来信: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4

杂志历史回目录

25年前的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广校园,一批刚刚从“文革”冬夜里站出来的中年学人,带着创业的激情,向学校提出了创办学报的倡议,很快由袁方、李冲、李焕生同志组成了编辑部,康荫、田本相、时煜华、刘寿昕四位专家作为特邀编辑参与了学报的创建,由此开启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的创建时期。1983年学报由内部发行获准改为公开发行,由此进入了她稳定的发展时期。1991年,学报与当时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合并,由此进入了学报的探索期,其间1994年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年起,学报由自办发行改为邮局国内外公开发行,由此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

编委会现状回目录

编委会成员
主编 胡智锋
编委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俊杰
车 晴
李兴国
李晓华
李焕生
朱羽君
张凤铸
张 颂
闵惠泉
周华斌
苗 棣
周鸿铎
赵玉明
胡正荣
胡智锋
高晓虹
高慧燃
高 鑫
黄升民
曹 璐
曾庆瑞
路盛章
蔡帼芬
 

栏目回目录

《现代传播》特色栏目《传播文化》介绍
   本栏目荣获首届北京市高校社科学报“名栏”称号
一、栏目宗旨
《传播文化》是《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中最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该栏目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体现出富于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的学术研究风范。它突破了传统传播学研究的领域,站在时代的潮流中,站在传播文化的理论前沿,密切关注着变动中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文化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以整个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对传播文化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传播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从而体现出较高层次的学术品格和文化品位,成为《现代传播》中影响巨大的代表性栏目。

二、栏目文章转载情况
该栏目从1998年1月起至2003年12月止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共开设36期,发表文章77篇。
该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在传播文化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在传媒学术及相关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华文摘》中被编入报刊文章篇目缉览的有3篇,它们是:
《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李梁 99,3-1)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高鑫01,5-1)
《试论市场环境下经济权力对大众传媒价值趋向的制约和影响》(林勇毅03,6-1)
论点摘编1篇: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在《人大复印资料》中被编入目录索引的有24篇(目录略);全文转载8篇,它们是:
《市场经济与中国传媒》(刘宏98,5-1)
《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高鑫 贾秀清00,4-1)
《中国电视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徐舫州00,4-9)
《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刘宏00,6-8)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彭吉象01,2-1)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欧阳宏生02,1-23)
《全球化浪潮促成的现代媒介环境》(毕一鸣03,2-9)
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2003)中被编入文章篇目缉览的有25篇(目录略);被编入论文摘要和论点摘编的有9篇,它们是:
《划时代的文化载体——试论多媒体的文化意义》(赵建国98,2-1)
《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传播革命》(苏克军98,3-1)
《知识经济时代的广播电视角色》(胡瑞庭99,2-1)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尹鸿99,4-10)
《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黄升民99,6-1)
《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高鑫 贾秀清00,4-1)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高鑫01,5-1)
《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解读中国广电之数字化转型进程》(黄升民 周艳 宋红梅02,5-1)

三、学报及栏目获奖情况
《传播文化》作为《现代传播》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性栏目, 随着《现代传播》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为广大学界学人所重视。2002年《传播文化》栏目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栏目一等奖。
近年来,《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
“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
“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中国广播电视优秀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北京高教学会社科学报一等奖”
“2004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介绍

四、 栏目影响:
1.《传播文化》栏目中的文章在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媒理论与战略性对策方面特色突出、影响巨大、业绩显著,其中有若干篇文章被定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中心学习小组的学习材料,有些文章甚至影响了中国广播影视的政府决策,如“国家广播电视集团化战略的决策”、“国家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的决策”等。
2.该栏目对于全国广播影视系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如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数十家省级电视台、数百家城市电视台在制订各台的战略与战术对策方面,许多也参照了该栏目的论据和观点。
3.一些高层的广播影视领域的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亲自为该栏目撰文,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中国文联副主席兼广电总局副总编仲呈祥、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秘书长朱虹等纷纷为该栏目撰稿。
4.许多传媒与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的著名学者纷纷为该栏目投稿,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名校和院所的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的稿件占了相当比例,该栏目的作者90%以上是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研究员。
5.该栏目也吸引了一部分国外和海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相关领域的一些著名教授、学者也为该栏目写来了稿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性影响。
《现代传播》特色栏目《传播文化》介绍
   本栏目荣获首届北京市高校社科学报“名栏”称号
一、栏目宗旨
《传播文化》是《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中最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该栏目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体现出富于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的学术研究风范。它突破了传统传播学研究的领域,站在时代的潮流中,站在传播文化的理论前沿,密切关注着变动中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文化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以整个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对传播文化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传播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从而体现出较高层次的学术品格和文化品位,成为《现代传播》中影响巨大的代表性栏目。

二、栏目文章转载情况
该栏目从1998年1月起至2003年12月止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共开设36期,发表文章77篇。
该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在传播文化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在传媒学术及相关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华文摘》中被编入报刊文章篇目缉览的有3篇,它们是:
《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李梁 99,3-1)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高鑫01,5-1)
《试论市场环境下经济权力对大众传媒价值趋向的制约和影响》(林勇毅03,6-1)
论点摘编1篇: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在《人大复印资料》中被编入目录索引的有24篇(目录略);全文转载8篇,它们是:
《市场经济与中国传媒》(刘宏98,5-1)
《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高鑫 贾秀清00,4-1)
《中国电视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徐舫州00,4-9)
《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刘宏00,6-8)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彭吉象01,2-1)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欧阳宏生02,1-23)
《全球化浪潮促成的现代媒介环境》(毕一鸣03,2-9)
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2003)中被编入文章篇目缉览的有25篇(目录略);被编入论文摘要和论点摘编的有9篇,它们是:
《划时代的文化载体——试论多媒体的文化意义》(赵建国98,2-1)
《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传播革命》(苏克军98,3-1)
《知识经济时代的广播电视角色》(胡瑞庭99,2-1)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尹鸿99,4-10)
《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黄升民99,6-1)
《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高鑫 贾秀清00,4-1)
《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01,3-1)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高鑫01,5-1)
《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解读中国广电之数字化转型进程》(黄升民 周艳 宋红梅02,5-1)

三、学报及栏目获奖情况
《传播文化》作为《现代传播》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性栏目, 随着《现代传播》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为广大学界学人所重视。2002年《传播文化》栏目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栏目一等奖。
近年来,《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
“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
“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中国广播电视优秀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北京高教学会社科学报一等奖”
“2004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介绍

四、 栏目影响:
1.《传播文化》栏目中的文章在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媒理论与战略性对策方面特色突出、影响巨大、业绩显著,其中有若干篇文章被定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中心学习小组的学习材料,有些文章甚至影响了中国广播影视的政府决策,如“国家广播电视集团化战略的决策”、“国家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的决策”等。
2.该栏目对于全国广播影视系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如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数十家省级电视台、数百家城市电视台在制订各台的战略与战术对策方面,许多也参照了该栏目的论据和观点。
3.一些高层的广播影视领域的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亲自为该栏目撰文,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中国文联副主席兼广电总局副总编仲呈祥、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秘书长朱虹等纷纷为该栏目撰稿。
4.许多传媒与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的著名学者纷纷为该栏目投稿,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名校和院所的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的稿件占了相当比例,该栏目的作者90%以上是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研究员。
5.该栏目也吸引了一部分国外和海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相关领域的一些著名教授、学者也为该栏目写来了稿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性影响。
(摘自http://www.xdcb.cn/tese.htm

 

学术成果回目录

胡智锋:

一、主编丛书

1.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丛书(编委之一)复旦大学出版社

2.      《电视实务丛书》(主编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3.      《文艺学与美学前沿》(第三辑)(主编之一)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二、主编著作

1.      《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      《中国名牌电视栏目解析》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      《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主编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      《影视文化前沿》(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5.      《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主编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6.      《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主编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主编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三、个人专著

1.      《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      《“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      《会诊中国电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      《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5.      《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      《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      《电视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      《电视美学大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9.      《影视文化论稿》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版

10.  《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1.  《电视美的探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四、参与编著的著作

1.      《求异与趋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2.      《中国广播电视新论》(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论,与兰孝兵、史雪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      《世界遗产与我们》(编委、编著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      《跨世纪的北京影视文化》(第一章: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      《跨世纪中国城市电视的发展与展望》(第七章:中西城市电视之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6.      《中国电视文艺学》(副主编,第四章:电视艺术片创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7.      《中国电视论纲》(第十一章:重视和加强电视理论建设)北京出版社1998年8月版

8.      《电视艺术美学》(第八章:电视创造美学;第九章:电视接受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7月版

9.      《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二章第七节:文化与电视传播,第四章:电视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五、各类论文

1.      见证历史的生动影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12期

2.      《中华医药》电视品牌建设的独特路径《电视研究》2008年11期

3.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新华文摘》2008年第22期

4.      《电视文艺概况》,《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8》

5.      地面频道如何打造影响力《中国广播影视》2008年9期下半月

6.      电视低俗化三题《中国电视》2008年9期

7.      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现代传播》2008年4期

8.      奥运报道中的中国传媒角色《中国广播影视》2008年7期下半月

9.      做当地,做当下:城市电视台的突围方略——专访胡智锋教授《视听界》2008年3期

10.      为尊严而战--对汶川大地震电视特别直播报道的探析与思考《现代传播》2008年3期

11.      中国电视30年节目形态发展扫描《南方电视学刊》2008年5期

12.      速率·空间·品牌——天津卫视内容生产的发展轨迹与前瞻《广告人》2008年7期

13.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热点扫描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14.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新著述评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15.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16.      略论电视节目品质的“三性”《视听界》2008年1期

17.      《电视文艺概况》,《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

18.      《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10期

19.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格局中的电视栏目剧锋《电视研究》2007年第8期

20.     《左手电视 右手学术》,《大学人物》07年10期

21.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传媒》07年10期

22.      《私人情感的电视呈现的新探索--以江苏卫视〈人间〉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9期《当代电视》2007年9期

23.      《解析2006年中国纪录大片热》,《2007 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

24.      《文献纪录片在中国电视内容生产体系中的特质、地位与价值》 《记录》2007年第8期

25.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推进电视新闻改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07年07期 《当代电视》2007年03期

26.      《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应该处理的三个问题》,《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7.      《电视的思想品位——从<论道>的热播说起》,《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3日第15版

28.      《春节晚会的变与不变》《北京广播影视》2007年3期

29.      《传播进行时·传播者2007硕士卷》序《传播进行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2月版

30.      《2006年度中国电视研究著作综述》(与周建新等)《当代电影》2007年2期

31.      《2006年中国电视热点研究分析》(与李昆等)《当代电影》2007年2期

32.      《电视节目编排理念与对策》(与周建新)《中国编辑》2007年第1期

33.      《论春晚“仪式秀”》(与周建新)《电视文摘》2007年1期

34.      《我心中的春晚新版本》(与周建新等)《当代电视》2006年第12期

35.      《话说春晚“仪式秀”》(与周建新)《当代电视》2006年第12期

36.  《浅议频道竞争中的特色栏目建设》(与顾亚奇)《新闻战线》2006年11期

37.  《“娱乐选秀热”忧思》《人民日报》(与周建新) 2006年10月12日

38.  《电视节目编排三论》(与周建新)《现代传播》 2006年5期

39.  《东方卫视的娱乐创新之道-以2006年SMG三档娱乐栏目为例》(与张国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10期

40.  《二十年后再说长江—访<再说长江>策划人胡智锋》(与冷淞)《当代电视》2006年9月版

41.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序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2.  《记录时代不辱使命——关于<再说长江>的对话》(与张长明)《现代传播》2006年4期

43.  《<再说长江>: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荧屏力作》《光明日报》 2006年7月25日

44.  《“时”--电视内容的传媒本质》《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7月上半月

45.  《2005年电视文艺概述》《2006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46.  《电视媒体:节目编排成为“主角”》《媒介方法》2006年6期

47.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与顾亚奇)《新华文摘》2006年10期

48.  《“故事”的功效与风险》《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5月下半月刊

49.  《“故事”热浪的背后》《媒介方法》2006年5期

50.  《话说电视品牌》《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9期下半月

51.  《对当前春晚节目创作潮流的几点思考》《电视文艺》2006年4期

52.  《<超级女声>成功本土化的“真人秀》《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3期

53.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途径—写在央视<新闻调查>十周年之际》《媒介方法》2006年4期

54.  《<中华医药>生存的理论依据与使命》载《中国名牌电视栏目解析》一书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55.  《媒介边界与艺术边界--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的另一种背景与视角》载《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一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56.  《<传奇故事>的成功之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2期

57.  《关注当前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2期

58.  《2005年电视剧热点解析》《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1月下半月刊

59.  《2005:广播电视发展关键词》《中国记者》2006年第1期

60.  《基于需要而发展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61.  《2004年中国电视文艺概况》(与顾亚奇)《2005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62.  《SNG(卫星新闻传播)及其对中国电视发展的影响》《今传媒》2005年12月下半月刊

63.  《从播出平台到打造产业链-解读东方卫视的“影视支撑”》《新闻记者》2005年12期

64.  《电视娱乐:媒介利益和受众需求的共谋》(与顾亚奇)《现代广告》2005年第11期

65.  《<记者档案>:三岁之际的思考》《当代电视》(与顾亚奇)2005年11月号

66.  《从四川台“变脸”看省级卫视定位》《文艺报》2005年12月1号

67.  《找准位·定好位·做到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与顾亚奇)2005年11期

68.  《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与顾亚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0期

69.  《三“品”〈新闻调查〉》(与顾亚奇)《中国电视》2005年第9期

70.  《态度决定一切》《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1月上半月刊

71.  《视听无界》《视听界》2005年5期

72.  《<寻找金花>的成功策略》(与顾亚奇)《当代电视》2005年第8期

73.  《宣传艺术·全球意识·审美品格——解析央视国际频道综艺节目〈中华情〉》(与顾亚奇)《中国电视》2005年第8期

74.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与顾亚奇)《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7期

75.  《电视文化版图: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命题》(与顾亚奇)《天津广播电视》2005年第6期

76.  《以何为本何以称王——从央视经济频道改版谈电视频道的生存与发展》(与顾亚奇)《电视研究》2005年第6期

77.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综论》(与史慧等)《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6期

78.  《在“贴近”上下大功夫》(与顾亚奇)《人民日报》 2005年5月28日第七版

79.  《现实题材电视剧获得成功的原因分析》(与顾亚奇)人民网 2005-5-18,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48114/48124/3396981.html

80.  《<齐鲁开讲>有话“直”说》(与顾亚奇)《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81.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综论》(与史慧等)《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82.  《城市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处理的十种关系—从<南京零距离>、<生活在线>等栏目说起》《北方传媒研究》2005年3期

83.  《“产品”时代电视综艺新探索》《现代传播》2005年2期

84.  《用电视书写可敬的中国人-评天津电视台<中国人>栏目》《天津广播电视》2005年3期

85.  《祝贺<电视研究>创刊20周年》《电视研究》2005年3期

86.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现代传播》2005年1期

87.  《中国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新理论》《学术前沿》2005年2期

88.  《话语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声屏经纬》2005年1期

89.  《开拓电视法制节目新视野》(与郑世明)《电视研究》2004法制节目业务专刊,第131页

90.  《以媒介行动铸就城市台核心竞争力》(与张国涛、王晗颖)

91.  《爱的支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92.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与刘春)《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93.  《电视新闻编排的新探索——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编排类评奖述评〉(与王晗颖)《视听界》2004年第2期

94.  《现实题材电视剧三题》(与张国涛)《中国电视》2004年第2期

95.  《电视春节晚会:“模式”之思》(与张国涛)《电视研究》2004年第2期

96.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频道五年探索的启示》(与张国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4期

97.  《拍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三个核心要素》《文艺报》 2004年5月7日

98.  《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综论》(与2002级硕士研究生)《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

99.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现状及发展之我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100.  《两种路径,多元格局——十年来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建设回眸》《中华读书报》 2004年8月11日

101.  《2002年度(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评奖点评》载《谁持彩练当空舞》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02.  《开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空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栏目点评》(与曾祥敏)《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5期

103.  《<现代传播>的25年》 《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104.  《<百年小平>对文献纪录片的新探索》(与张国涛)《中国电视》2004年第11期

105.  《省级卫视的“情感”突围》(与张国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1期

106.  《<南京零距离>的五点启示》(与郑世明)《视听界》2004年第6期

107.  《电视文艺概况(2003年度)》(与张国涛)《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

108.  《北京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评析》《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09.  《电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题报告)(与2001级硕士研究生)

110.  《电视栏目解析》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11.  《DV新世代——中国非职业影像运动》《中国广播影视报》 2004年4月22日

112.  《“阳光快车道”的启示》《中国电视》2003年第6期

113.  《“焦点访谈”红皮书》——时代性的历史纪录《文艺报》 2003年6月5日

114.  《对DV新世代——中国非职业影像运动的考察》《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3期

115.  《电视法制节目建设与社会文明水平提高的关系》(与卜希霆)《山东视听》2003年第7期

116.  《电视品牌的特征及创建》《中国电视》2003年第9期

117.  《论电视纪录美学》载《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一书,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18.  《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回顾、现状及展望》《艺术教育》2003年第2—3期

119.  《为了历史的公正与人类的尊严——评纪录片<未被审判>》《人民日报》 2003年10月3日

120.  《当今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云岭声屏》2003年第11期

121.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与刘文)《文化月刊》2003年第11期

122.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视野》2003年第4期

123.  《电视法制节目三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

124.  《开拓对外广播新视野——第三届“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评析》《视听纵横》2003年第6期

125.  《中国城市电视的理论考察与现实思考》(与张国涛)载《城市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一书

126.  《电视文艺概况(2002年度)》(与张国涛)《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

127.            《参与*梳理*分享——评<正大综艺>特别节目“我的世界真奇妙”大赛》(与张国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增刊

128.            《电视传播艺术:一个学术命题的新的整合——“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一》(上)《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129.            《电视传播艺术:一个学术命题的新的整合——“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一》(下)《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130.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概述》载《传播学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1.            《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分类与意义——“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二》(上)《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132.            《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实践意义——“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二》(下)《现代传播》2003年第2期

133.            《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效率”提高与“品格”提升——“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三》(上)《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134.            《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效率”提高与“品格”提升——“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三》(下)《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35.            《品牌 * 角色 * 视点——我看亚妮及其作品》载《亚妮电视作品研究》,台湾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36.            《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基础工程——<中国影视美学丛书>读后》《人民日报》 2002年4月7日

137.            《建立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的良性互动格局》《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138.            《提高传播水平,开创电视外宣新境界》(与张长明)《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

139.            《电视春节晚会三论》(与赵帆)《中国电视》2002年第5期

140.            《一档清新雅致的新栏目》载《艺术人生》(1)一书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41.            《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和探求》《光明日报》 2002年6月26日

142.            《电视纪实五题》(与史雪云)《电视艺术》2002年第3期

143.            《2000——2001中国大陆影视艺术研究综论》(与2001级硕士研究生)《当代电影》2002年第4期

144.            《电视文艺概况(2001年度)》(与兰孝兵)《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2)

145.            《电视策划论纲》《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46.            《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147.            《<当代工人>感言》《当代电视》2001年第7期

148.            《创建“科教频道”的意义和价值》《电视研究》2001年第7期

149.            《透视CCTV—10》《中国文化报》 2001年7月13日

150.            《一个意味深长的“媒介事件”的构建——评电视直播<生命20小时>》载《生命20小时》一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51.            《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化”战略与对策》《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52.            《“戏说”* 历史剧创作 *“纪晓岚”》《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

153.            《电视文艺概况(2000年度)》(与兰孝兵)《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1)

154.            《生存环境 * 战略思考 * 策略问题——湖北卫视媒介形象塑造三论》《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

155.            《标准 * 取向 * 情境设计——“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三题》《传媒文化》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56.            《开放度 * 本土化 * 传播艺术——中国电视引进节目特质探析》(与兰孝兵)《中国电视》2001年第11期

157.            《突出公益特色 打造独特品牌——评湖北卫视的媒介形象塑造》(与史雪云)《光明日报》 2001年11月23日

158.            《中国电视呼唤理论创新》(与兰孝兵)《当代电视》2001年第11期

159.            《<不要放弃>点评》(与兰孝兵)载《第五届金话筒奖获奖节目评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60.            《湖北卫视媒介形象塑造的战略与策略思考》(与史雪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12期

161.            《多重“对接”的成功探索——评“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与兰孝兵)《当代电视》2001年第12期

162.            《电视文艺概况(1999年度)》(与王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0)

163.            《21世纪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展望》《大众广播》2000年第5期

164.            《影视文化三论》(上)《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

165.            《影视文化三论》(下)《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166.            《当前三种电视现象之评析》《粤海风》2000年第1期

167.            《转型期北京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上)《电视艺术》1999年第4期

168.            《转型期北京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下)《电视艺术》2000年第1期

169.            《求新中的困惑——对三种电视现象之评析》《新闻实践》2000年第4期

170.            《本土化:中国电视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报》 2000年7月22日

171.            《台湾影视教育述评》载《纽带与桥梁》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2.            《<中国人>的品格与纪录片的使命》《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4期

173.            《风情万千长弄堂——评电视剧》《走过长弄堂》《时代影视》1999年第1期

174.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的一种描述》《中国电视》1999年第4期

175.            《电视文艺概况(1998年度)》(与房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

176.            《<20年 * 20人>的启示》《电视研究》1999年第4期

177.            《大力推进中国电视学科建设》《南方电视学刊》1999年第3期

178.            《<现代传播>20年的道路》《现代传播》1999年第4期

179.            《说说<八方食圣>》《北京日报》 1999年9月4日

180.            《“凤凰模式”三思》载《火凤凰》一书,现代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81.            《“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电影文学》1999年10月号

182.            《<现代传播>与近十年电视观念演变》《当代电视1999年第11期

183.            《<中华医药>生存的理论依据与使命》《电视研究》1999年第11期

184.            《引进 * 选择 * 表现——观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节目有感》载《电视节目论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85.            《“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186.            《电视文艺概况(1997年度)》(与郑冬梅)《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8)

187.            《我所看到的台湾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第5期

188.            《至真 * 超越 * 综合效应——我看<泰坦尼克号>》《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

189.            《电视栏目:背景、策划与设计》《南方电视学刊》1998年第4期

190.            《论电视纪录片的“视点”》(与刘文)《现代传播》1998年第5期

191.            《电视法制节目的几个辩证关系》《电视研究 * 98法制专刊》

192.            《相见时难别亦难——评<阿里山女儿>》《当代电视》1998年第7期

193.            《电视文艺概况(1997年度)》(与郑冬梅)《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8)

194.            《综论电视美学》《石家庄电视》1997年第1期

195.            《午夜电视黄金时段的开辟——兼评山东电视台<午夜相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期

196.            《倪萍四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4期

197.            《午夜不再寂寞——写在<午夜娱乐城>开播一周年之际》《北京广播电视》1996年第1期

198.            《96春节联欢晚会感言》《电视研究》1996年第3期

199.            《理论视野中的媒介批评》(与罗振宇)《现代传播》1996年第1期

200.            《走出小舞台,走进大世界——BTV春节晚会节目述评》载《BTV精品节目赏析》一书,北京电视台1996年6月

201.            《从“工具客体”到“责任主体”——观察媒介的另一种观点》(与罗振宇)《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202.            《东视的意义:背景与思考》《现代传播》1995年第1期

203.            《说说<说你说我>》《北京广播电视》1995年第2期

204.            《历史追求与美学追求的统一》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书,北京电视台1995年12月

205.            《影视互动的新标石》《电视研究》1995年第12期

206.            《<往事歌谣>六章》《现代传播》1995年第6期

207.            《论电视纪录美学》《新华文摘》1994年第1期

208.            《论电视美的创造》(上)《电视艺术》1994年第2期

209.            《论电视美的创造》(下)《电视艺术》1994年第3期

210.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演分寸》《当代电视》1994年第4期

211.            《自然——电视专题片的一种美学追求》《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12.            《关于曹禺戏剧传播的研究》93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10月)

213.            《论电视纪录美学》(上)《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14.            《论电视纪录美学》(下)《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215.            《价值选择的迷乱》《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216.            《电视纪录的真实三层面》《中国电视》1993年第7期

217.            《新坐标——第二届四川国际电视节对话录》(与王纪言)《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218.            《十年来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上)《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219.            《十年来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下)《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

220.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的一块基石——评高鑫新著<电视艺术概论>》《中国电视》1993年第11期

221.            《电视纪录片的走向和问题》(与王纪言)《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222.            《访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223.            《艺道 * 艺法 * 艺术家》《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224.            《“O”——一个艺术家的追求》(与朱光烈)《人物》1992年第4期

225.            新时期电视剧“情节片”概观》《电视剧》1992年第4期

226.            《电视纪录片纵横谈》(与邹凡扬)《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227.            《曹禺戏剧艺术魅力初探》《求索》1986年第1期

228.            《曹禺戏剧艺术魅力新探》《泰安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229.            《评电视剧<秋白之死>》《中国文化报》 1987年7月3日

230.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31.            《价值选择与人文科学研究》载《新闻广播电视文艺论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32.            《裂变与引进中的选择——中国话剧的创生历程与文化特征》《文史哲》1989年第4期

233.            《昆德拉的世界》《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234.            《人在“触电”以后——评 田本相先生新著<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235.            《广播优势访谈录》(与曹仁义)《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其他文章

236.            《首次中国话剧文学研讨会侧记》《文史哲》1986年第1期

237.            《对未来一代艺术从业者的希望》(前苏联电影大师斯*罗斯托茨基演讲整理)《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238.            《企业电视的形象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239.            《学报沙龙:关于MTV》《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240.            《学报沙龙:<东方时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241.            《学报沙龙:广播电视教育的未来》《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242.            《学报沙龙:<东方之子>》《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43.            《学报沙龙:电视栏目改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

244.            《学报沙龙:<三国演义》》《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45.            《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电视学科体系》(受访)载《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视——台长、专家访谈录》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46.            《中国当代电视观念的演革》(受访)《现代传播》1999年第4期

247.            《关注老人,关注电视老年节目》《电视研究*“相约夕阳红”专刊》(1998年)

248.            《电视策划人时代的到来——传播学者胡智锋访谈录》《文汇电影时报》 1999年10月15日

249.            《中国当代电视观念的嬗变》(受访)载《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50.            《中国当代电视观念的沿革》(演讲)载《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4卷)

251.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52.            《影视文化的四个浪潮》(受访)《当代电视》2000年第7期

253.            《“转型期”中国影视的阵痛与出路》(受访)《经济新报》 2001年3月20日

254.            《国际部节目评奖断想》载《电视节目论集》一书,作家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55.            《国际部节目评奖点评》载《电视节目论集》一书,作家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56.            《八十年代中国“诗话电影”的扛鼎之作——<城南旧事>读解》载《经典名片读解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57.            《史诗手笔 时代激情伦理视角——<芙蓉镇》读解》载《经典名片读解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58.            《<当代工人>感言》《中国电视报》2001年第29期

259.            《电视剧编剧艺术》载《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60.            《人物传记电视剧》载《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61.            《都市文化的亮丽风景——<评国际双行线>》载《对话与交流》一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62.            《祝<中国广播》越办越好》《中国广播》2001年第10期

263.            《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和对策》载《世纪汇流中的沉思》一书,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64.            《祝福与企盼——贺<电视研究>创刊150期》《电视研究》创刊150期纪年特刊(2002年)

265.            《我看春节晚会》载《传媒与教育》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6.            《遥远而亲切的记忆——贺CCTV45周年》《电视研究》特刊(2003年)

267.            《传媒教育:塑造你美好的形象》(受访)载《传媒教育》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8.            《曹禺戏剧的传播研究》载《大戏剧论坛》(第一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9.            《我在广院的一二三四》载《学问之道——北广学者访谈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六、承担、参与科研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从西藏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的所谓客观公正》(特别委托)

2.      广电总局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指标、运营、保障体系研究》(负责人)

3.     北京新闻出版局课题《北京手机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负责人)

4.      北京市广电局重大课题《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负责人)

5.      教育部重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负责人)

6.      211重大课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问题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

7.      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负责人)

8.      国家教育部“九五”社科专项课题《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建设研究》(负责人)

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首届人文立项课题:《电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负责人)

10.      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战略研究》(负责人)

11.      亚洲传媒重大课题《中日韩电视剧的文化比较研究》(负责人)

12.      校级立项课题《电视审美文化研究》(负责人)

13.      校级立项课题《影视剧文化研究》(负责人)

14.  校级立项课题《电视栏目改造研究》(负责人)

15.  国家社科“九五”重大课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6.  北京市社科“九五”重大课题《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7.  国家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与现代电视传媒》(子课题负责人)

 

七、获奖及荣誉称号

1.      首届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年)

2.      “中央三台”奖教金(1992年、1994年)

3.      《“裂变”与“引进”中的选择——中国现代戏剧的创生历程与文化特征》获第二届中国话剧学术优秀论文奖(1995年)

4.      《论电视纪录美学》获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著一等奖(1996年)

5.      首届广电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

6.      《倪萍四题》获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三等奖(1998年)

7.      《电视美的探寻》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届“学会奖”

8.      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999年)

9.      《论电视纪录片的视点》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著二等奖(1999年)

10.  《“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获:

11.  第二届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

12.  第十届北京“春燕杯”优秀电视学术论文奖(2000年)

13.  《中国电视观念论》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9年)

14.  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论文编辑二等奖(2000年)

15.  获首届“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2001年)

16.  获首届“京师杯”“十大科技学术之星”称号(2000年)

17.  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优秀理论文编辑二等奖(2003年)

18.  《影视文化三论》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1年)

19.  《中国电视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获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3年)

20.  主持的《现代传播 * 传播文化》获首届北京市社科学报“名栏”称号(2004年)

21.  获第五届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

22.  《电视传播艺术学》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04年)

23.  入选国家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24.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5年

24.  《电视传播艺术学》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1月)

赵均:

一、著作部分

1、主编《透视中国—在广播学院听讲座》(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2、参与撰写《古代汉语教程》(赵雪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8月)

3、参与采编《荧屏靓点—中国百名电视主持人访谈录》(朱学东、吕岩梅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5月)

4、参与撰写《大学语文(本科)自学考试指导与模拟试题.》(李佐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参与采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视—台长、专家访谈录》(龙耘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

 二、论文部分

1、《人口、家庭、健康传播中的电视传媒》,《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2、《基于编辑关系的编辑过程讨论》,《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6期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4、《从编辑关系到编辑定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5、《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

6、《〈史记〉中的“夫”》《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7、《关于编辑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暨南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篇目辑览

8、《伪学术语汇之于学术期刊编辑》《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第4期

9、《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网上之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与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作者)

10、《网络语言概说》《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11、《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虚拟文化》《高教教学与管理实践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2、《改革发端时期的院长》《奋进的脚步—治校方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

14、《浅谈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榜样作用》《回应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2月)

1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引发的思考》《塑造灵魂的思考》(2001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6、《修辞学之于思想教育工作研究浅探》《新形势 新思路 新探索》(2001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7、《营造校园学术气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Ⅱ》(2000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三、获奖情况

1、1998年获北京市新闻奖(高校校报系列)二等奖

2、2008年获北京市社科学报研究会“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

 

李立:

一、论著部分
1、 专著《影视艺术批评与鉴赏》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2 、主编《超越与尴尬》(现代传播文丛*节目主持人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3 、《社科期刊编辑实用手册》撰写人之一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月)
4 、《历代词曲一万首》(编著)撰稿人之一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
5 、《历代名诗一万首》(编著)撰稿人之一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
6 、《美学百科全书》(撰稿人之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7 、《最佳心理描写词典》撰稿人之一 中国国际出版社(1998年)
8 、《毛泽东文艺思想大全》撰稿人之一 吉林出版社(1992年)
9、《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撰稿人之一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论文部分
1 、《“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
2 、《对影视批评的批评》 《粤海风》(2000年第11期)
3 、《视觉文化语境中名著改编的审美得失》,见《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论期刊编辑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现代传播》,20006年第6期
5 、《新闻“娱乐”与新闻自律》,《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合作)
6 、《扬融合之势气 显本土之魅力——湖北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潮涌中部〉创意谈》,《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7 、《谈谈期刊编辑流程中编辑的能动作用》,见《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版
8 、《谈笑风生也能承载情感之重——〈夫妻剧场〉:对当前谈话节目困境的突围》,《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4期
9、《另一种休闲与娱乐》 《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10、《难能可贵是品格----感受沈力》 《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
11、《做女人真好?》 《现代传播》(1997年第4期)
12、《名著改编的是与非----兼评电视连续剧〈雷雨〉》 《现代传播》(1997年第5期)
13、《快乐应该是由衷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现状之我见》《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
14、《说说电视小品的“命门”》 《人民日报*时代潮》(1999年11月)
15、 《影视比较――一个不会老去的艺术话题》(访谈) 《现代传播》(2000年第3期)
16、《文学――滋养影视艺术的土壤》(访谈) 《当代电视》(2001年第1期)
17、《开放与坚守同在――中央电视台引进节目的多重价值》(合作)《中国电视》(2002年第1期)
18、《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 《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19、《对历史的多重话语表达――大型纪录片<清宫秘史>的叙事结构》 《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
20、《展示风格 追求品味――观中央电视台引进节目》 《电视研究》(2000年第5期)
21、《超越平庸――一个电视人的文化操守》 《文艺报》( 2003年5月1日)
22、《面对新世纪的期刊编辑人――纪念<现代传播>25周年刊庆感言=《现代传播》(2000年第5期)
23、《期刊编辑工作中的“组合效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4、《学报内部结构特色三题》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5、《学术期刊还可以这样办》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三、获奖情况
1、《“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2000年度)
2、《另一种休闲与娱乐》获“第二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评论三等奖(2001年11月)
3、《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获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评论三等奖(2004年8月)
4、《“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大赛”金奖(2001年6月)
5、《“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10月)
6、《对影视批评的批评》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9月)
7、《学报沙龙.雍正王朝》(专题栏目)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编辑一等奖 (2000年10月)
8、《论期刊编辑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获北京市高教研究会颁发的“优秀编辑学论文“奖(2008年)

 
(摘自http://www.xdcb.cn/tese.htm

词条信息

08572135
书童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