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 内容分析的分类 >> 历史版本

历史版本3 :内容分析的分类 返回词条

内容分析的分类

 

目录

一、实用语义分析 回目录

——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二、语义分析 回目录

——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

 

三、符号载体分析 回目录

——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分类回目录

1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它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
    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在解读过程中研究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其分析结果往往被认为是随机的、难以证实的,故缺乏普遍性。

2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形式的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闻界首次运用。它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然后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的频率,并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确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是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的,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计数对象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将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可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科研方法都包含一定的定性步骤。比如,在研究开始阶段要确定主题和调查对象,明确相关概念,制定研究计划;最后阶段还要针对研究的问题,解释实验结果。但是单纯的定性方法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说服力有限。因此,很多学者倡导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对问题有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理论推导;②客观地选择样本并进行复核;③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建立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分类体系;④定量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正确的理解。

3  计算机内容分析法(computer 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过程中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和准确性。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是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才使内容分析法得到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热火朝天。

词条信息

08572110
书童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