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 瘟疫抗战-对抗埃博拉 >> 历史版本

历史版本3 :瘟疫抗战-对抗埃博拉 返回词条

瘟疫抗战——对抗埃博拉


瘟疫抗战-对抗埃博拉纪录片观看瘟疫抗战-对抗埃博拉纪录片观看


目录

[显示全部]

1.发现埃博拉回目录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时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2.介绍埃博拉回目录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



3.致病原理回目录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

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其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4.地区分布回目录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流行区感染,异地发病: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参与诊治病人或参与调查研究人员。

5.防范措施回目录

(1)控制传播

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于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2)辅助性治疗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是无效的



 

词条信息

刘嘉仪0345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