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经典影像   

废城

标签: 影片介绍 剧情简介 导演阐述 导演简介 影片剧照 影片影响 有关影片的影评 参考资料

顶[0] 发表评论(3)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废城 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演: 赵大勇

主演: 云南怒江当地人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云南方言
又名: Ghost City

国家/地区: 中国 
类型: 纪录片 
片长:180分钟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8年10月22日  香港

影片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赵大勇继《南京路》之后的2008新作《废城》,片名英文译为Ghost City——“鬼城“,其实依然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这是一座废城现在这里住了一些农民。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但享受着城里人的房屋和街道,还有他们头顶上的湛蓝的天空与暖洋洋的太阳。
  本片用“上帝的声音”(Voices)“记忆”(Recollections)“少年”(Innocence)三段独立的部分来表现这座废城里人生活状态。
  一.上帝的声音:两代传教士的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和传教工作。但看似平淡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父子之间多年的苦涩与矛盾。
  二.记忆:一段热恋中的情侣、一段分裂的家庭和被拐卖的妇女讲述埋在心里多年的苦闷。三个不同遭遇故事却有着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最终离开废城。他们过往的生活都变成了记忆。
  三.少年:十二岁的阿龙独自一人生活。他每天与伙伴们一起去干活赚钱一起抓鸟游玩 ,有时去信鬼有时信基督。无拘无束的活着。

导演阐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当人们在革文化的命的同时也就是在蔑视生命存在的价值。
  贪婪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尽欲望,不顾一切的摧残着仅存的文明。
  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过去我们只能把历史变成传说。
  城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活在这里人们的人性,我们还能看的清吗?

导演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赵大勇《废城》

       2001年开使从事独立真实电影创作
  《教堂》《南京路》《废城》
  2007年实验电影《这一群人》
  作品参展情况:
  《南京路》
  2006年维也纳国际电影节展映 Vien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7年Berlin/Germanyglobale filmfestival
  2007年北京纪录片交流周评委会奖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China
  2007中国云之南电影节Yunnan Multi Culture Visual Festival
  2007年中国平遥摄影节展映
  2007年第8届意大利罗马亚洲国际电影节;ASIATICA FILM MEDIALE(ASIATICAFILMMEDIALE) 罗马奖
  2008年上海 巴黎 北京城市中国街道艺术大展
  5rd Filmfestival "globale 07” KOELN  

  赵大勇有自己做电影的方式。
   

关于赵大勇导演的访问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影片剧照编辑本段回目录

 

 

 

 

 

 

 

影片影响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吴文光等一代新纪录片导演出现之后,中国的独立纪录片运动的成就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在DV普及之后,拍一部纪录片对于影像工作者来说已经并非难事。而题材与内容,在当下中国则是最不缺少的。无论是从现实的幽微处还是历史的浅表层,都可以挖掘出“令人震惊的真相”。

      但是,经过多年的风光之后(世界重要的“山形纪录片电影节”等,几乎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纪录片获得大奖),人们有必要提出质疑。纪录片工作者在那些激烈的冲突现场,打开摄影机,是否就算获得了一切?尽可能客观又完整地拍摄下某一事件的过程,是否就能意味着作品的完满?有位关注中国独立影像的西方评论者(Mark AbéNornes)说:“受够了他们对‘直接电影’毫不动摇的忠诚,还不必提某些令人惊喜的电影里用到的粗野的摄影技巧和声音,我期待看到新的东西。”

      我不知道赵大勇的《废城》是否算“新的东西”,但它确实是一部超越“忠实反映故事的真貌”的作品。中国独立纪录片中,很少有这种令人产生“疑问”和“困惑”的作品。《废城》记录的这座城镇名为知子罗,相邻怒江、碧罗雪山,住民为傈僳族、怒族,曾是怒江州府所在,又被称为“碧江”。1913年,英国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这里,之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1949年之前,这里有四分之一人信教。原本此地人都崇拜神灵鬼怪,盛行巫术。

      按普遍的说法,20世纪70年代,这里被告知可能被泥石流掩埋,全民撤离成为空城。如今仍住着不愿撤走的居民和一些租户。只有一条街道和一座教堂。以拍广告为生的赵大勇,用六年时间,在中缅边境的山中小镇生活与拍摄,最终完成近三小时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重点并非系统描述当地住民的贫困生活状况,当然更非拍摄美得令人沉醉的天空和山峦(尽管作为背景的这两方面,已经足以让城市观众感慨)。

      赵大勇更关心的是,在这片破败的、毫无希望的地方,那些上帝或国家的子民,他们的生活目标何在?精神世界是怎样的?片子里,他们和我们毫无关系;片子外,我们和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哪里才是去处?哪里才是归宿?让吴文光这个“老云南”“老纪录片工作者”都无法想象的是,“居然会有那种诡异、类似一种幻觉的效果”,不像世间的故事。很多人都有同感。

      这与《废城》展现的场景和视角有关,同时也来自影片三个互不相干的独立段落之间的呼应;尽管这种呼应也许仅仅因为,被拍摄者都有着孤独又茫然的眼神。这种眼神超越了世俗。

      《上帝的声音》描写父子两代传教士的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和传教工作。上世纪50年代后遭受迫害的父亲对儿子失去信任,而儿子则对此表示无奈。在现实生活之外,他们的最大分歧是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是不是可以用音乐来赞美上帝。最后,儿子在父亲面前拉起小提琴,而父亲在儿子面前唱起圣歌。

      《记忆》讲三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单身汉,一个被拐卖他乡多年后回来的妇女。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空荡破败、到处都是野狗影子的废城角落,与平静的第一个段落形成强烈对比,仿佛从云头跌落到泥地,充满俗世生存的烦恼。其中最让人心里颤动的,是那个离异的单身汉只身坐在路边,头顶着蓝得耀眼的天空,他面对镜头谈论理想的破灭:“要是不喝酒、不抽烟,其实我也想进去”——在他背后不远处是那座教堂。

       《少年》记录了父母离异后独自生活的12岁少年蜡小龙的生活。他每天打架,干活,抓鸟,爬树,无拘无束。有时他参加行巫的仪式,跟随拖着火把游街的队伍,兴奋地大叫“去鬼”;有时也悄然站在教堂的后面,听教众唱诗。昏暗的光线下,是一个孩子的无助与孤独,空洞、慌张与渴望。没有人知道他的未来在哪里,他的命运如何着落。这时候,每个观众都成为了这个孩子。

       影片结束于这座已经封闭的城镇入口。占据画面中央的,是赫然矗立的毛泽东挥手的石像,它的背后,一切都被抛弃和遗忘了。一只黑猫安静地从石像前走过。这个画面将作品引入寓言的层次,导演把它称作是当下中国的处境。

影片的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创作的高潮就是在这种被空调吹得很凄凉的深夜。
  
  在香港百老汇看了《废城》,三个小时坐到腿打不直,纪录片拍得不好可能会像东方之子,但万幸,这电影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我圈子里的。没有情节,但气氛足够鬼魅与忧伤,而且还有一点点反动,一点点粗口,一点点色情。
  
  居然不太有人退场,以为没有人跟我一样希望它连放八个小时的。
  
  无论到哪儿会做的事情就两个,愤青加遐想。看电影可以完美地合二为一,一边赞叹不错,一边偷偷溜神想点自己的事。像第三部分的那个独居小男孩就容我狠狠怀旧了一把。逮鸟和爬树玩不来,但那种自以为很爷们儿的劲儿谁都有过。还有头发上别着梳子,故意把衣服穿成斗篷的小女孩,想当年本姑娘自演白娘子的时候也是这副扮相。
  
  其他人,比如与反目的父子传教士,离婚的男人,被拐买到我家附近的女人,很登对的小情侣——每个人的故事其实都很哀伤,未来都挺阴霾,但念白总荡漾着一股诗情画意,让人觉得即便夕阳也还是镶着银边的,尽管可能蜃楼得像那个Chapel Shop一样。
  
  结局是个点“惊”之笔。一只猫从屏幕右边溜达向左边,像个拉链似的,以为屏幕会突然拉黑,出现功不可没的赵大勇三字。但没有,硕大的毛主席头像,正面背面加特写,那个神情让我刹那间有点明白为什么电影名为Ghost Town。还曾暗暗自我创作了一下,觉得那帮小朋友驱鬼的时候一碗水把火苗浇灭,然后黑屏赵大勇也就不错,但导演还是让已然饥肠辘辘的我目睹了小龙同学吃饼,又小啰嗦了一点别的,才让电影在主席有点走型的面目中黑屏。
  
  话说地下电影或没人看的电影或电影节的电影,一定要嘲讽一下政体或党魁才彰显品味吗?身为愤青当然不会又红又专,但还是有点厌倦了这些路数。有些时候很尊敬《左右》这种片子,拍的再不精也是有着挖掘人性的诚意,不会像很多片子一样,梗着脖子但腰是弯着的。
  
  最难受的部分是看那几个老太太笑着唱如此凄凉的曲子。不是空调风塑造的那种凄凉,而是有点入髓的痛。想起了头发已然花白的姥姥,某个炎热的夏夜突然喃喃自语一句“姥姥就算明天死了,这一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当时还小,但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老人可以很矍铄,也可以很风烛,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拐杖老太太是一个综合体。不忍心细想她为何每天在屋檐下坐着,鉴于那些儿儿女女,背后的故事可能也就如同那首歌词所叙吧。
  
  看了纪录片,感觉出来贾樟柯那种伪纪录片的一点玄妙。群众演员可能在真纪录片里反而很不真实,但王宏伟和赵涛那种演员就绝对有着纪录片主角的气场,可以让让电影无限向真实靠拢。边界被虚幻到最大化之后,观众就很容易迁怒于罪恶的现实,尽管那种震撼其实仅缘于戏剧情节的精妙设计,还有演员的超然表现。
  
  由此说来,如果纪录片也拍的那么残酷的话,我又该往何处躲藏,何处迁怒呢?
  
  ——这个赤裸裸的世界啊。

影片获奖记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北京纪录片交流周独立精神奖
2008年香港亚洲国际电影节

.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阿根廷纪录电影史 下一篇马丁·斯科塞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顾冰馨6127
顾冰馨6127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