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书籍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

标签: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 梅冰,朱靖江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 朱靖江 / 梅冰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4-11-1
页数: 446
定价: 49.0

纪录片在中国的文化视野里,长期徘徊在国家话语与民间述说的双行线上。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人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独立纪录片创作都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本书主要收录了吴文光、段锦川、蒋越、康健宁、李红、杜海滨、杨荔娜、郝跃骏等十几位纪录片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访谈,以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介绍,内容广泛而又深入。意在为较少专业背景的通读者搭建一个了解当代独立纪录片作者与作品的平台,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与创作理念,兼而为一些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像爱好者作一份入门的参考。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梅冰,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入《中国环境报》报社,现供职于一人文地理类杂志。著有《绿色生活指南》一书。
  
朱靖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 ,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著有《DV宝典》一书。

书籍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前言
导论
寻找的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前世今生
关注者言
溯流——访林旭东谈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诞生与脉络
不约而同——访品新雨谈“新纪录片运动”
思考的电影与影像民间化——羊子访谈
作者访谈与作品介绍
生活长句里的一个逗号——吴文光访谈
一个开放的空间——段锦川访谈
另一种“彼岸”——蒋樾访谈
有想像力地记录——李红访谈
找到那根“脊染”——唐健宁访谈
跟活生生的命运相遇——秀丹访谈
对历史有一点点交待——胡杰访谈
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杜海滨访谈
今天的感受——杨荔 娜访谈
境遇——朱传明访谈
呈现·遮蔽·观察·舔尝——唐丹鸿访谈
好片子和坏片子——冯雷E—mail访谈
DV不是什么(及其他)——蒋志自己说
把我当“马桶”——胡庶访谈
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访郝跃骏谈人类学纪委片

真实影像与中国风土——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行脚萍踪

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广场

1994年的时候,张元和段锦川在天安门广场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广场》。历时两个月用一台35MM的机器凝视了那块承载着厚重历史经历的,同时也有那么点“中国心脏”味道的场地,那里每天人来人往,老人、孩童、孕妇、国家干部、军人、新闻记者,有人潮的地方便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便有历史感。那里有人观光有人拍照有人犯罪有人因走失而哭泣。
  
郑州站的一个小花絮

1999年蒋樾跟段锦川听到郑州火车站铁路公安分局的局长说了一段花絮:别的火车站是让人上火车的,郑州火车站是不让人上火车。这始发车很少,过路车很多,车来了以后已经是满的了——你往哪上?上不去。比如有1000人,只有200人能上,那么剩下的那些人怎么办呢?如果不给那些人引开的话谁都上不去。所以他们就在站台上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车次,后面就站着很多人,然后他们就说“跟我走”,然后就开始转,能转到郑州百货大楼,离火车站有好几里地了。转到一个地方,举牌子的人就把牌子往哪个商店一放,就跑了。那些人就转半天,火车早已经开了。就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这是他们的一个招儿。
  
这一点略有体会,不要说郑州站,火车刚进河南省味道就不一样了,从商丘到兰考再到开封,到后面那几站背着大包小包编织袋的人基本上都把队伍对向窗口,而不是车门口,因为车门已经上不了人了。当时跟我同去郑州的几个在那边念书的学生传授给我经验:每次到站的时候千万把你旁边的窗子锁上。
  
蒋樾在郑州火车站拍《幸福生活》,说是春运的时候,很多人是孩子上去了爹没上去,行李上去了人没上去,然后火车就开走了。火车从来就不等人。
  
  
西藏有多美好?
八廓南街16号,段锦川的一部纪录片。很多人说要去西藏,那里好像一个圣地,一个天堂般宁静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得到心灵的洗礼。蓝天白云还有布达拉宫,人们心中的西藏永远是想像中的西藏,是明信片里的西藏。
  
西藏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南街16号,是居委会所在地。那里的生活并不是每日朝圣享受安宁,那里的日常工作跟内地任何一个居委会一样事务烦琐:调解家庭纠纷,给外来人员开会,吵架、老头来告女儿和女婿的状、审小偷、统计税收数字……
  
国内最初的独立纪录片有很多都是反映西藏题材的,很多人带着向另一种文化那一片圣地朝圣的心去的,但这些最初的心态在他们的纪录片中却没有得到特别多的反映。《八廓南街16号》讲的是拉萨的一个居委会,《天边》跟《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讲的都是离拉萨比较偏远的地方,通车都比较困难,季丹的《贡布的幸福生活》和《老人们》关注的也都是人,穿得很破,吃得简单,不洗澡,与世隔绝,同样经历生老病死。那里有着另一种生活,是那些拿着高档摄影器材一身干净整洁的名牌的外来游客所无法融入的,他们驻足几日,便匆匆离去,像被掸掉的灰尘。
  
  
中国独立纪录片存档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70分钟 1990年 梗概:五位分别来自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地自由艺术家在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为什么到北京,住在北京,出国之路,89年10月,张夏平疯了,《大神布朗》上演)。
《四海为家》165分钟 1995年 梗概:相当于《流浪北京》的续集,同样五位人在五年之后,分别在五个不同国家的一段生活记录(家在北京,家在巴黎,家在意大利,家在奥地利,家在美国)。
《江湖》150分钟 1999年 梗概: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他们离开没有什么机会的老家,为了讨生活。吴文光给的比喻是,他们好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猪圈版”。
  
段锦川
《八廓南街16号》100分钟 1994—1995年10月 梗概:拉萨一个居委会的日常工作。
《拎起大舌头》75分钟 2002年 梗概:东北四平的梨树县“海选”村长,典型人物是村里计生干部叫吕国华,他能言善辩鬼点子多,凭着自己运筹帷幄,操纵着村里的选举,把自己支持的人推上了村长的职位。
  
蒋樾
《彼岸》90分钟 1993—1995年 梗概:一群没有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了戏剧导演牟森办的一个班。当时他们14个孩子排一部戏,高行健的《彼岸》。
《幸福生活》94分钟 1999年10月—2000年10月 梗概:郑州火车站一个班组的组长刘勇利和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老傅的生活。有个对比在里面,不管是人物个性,人物经历,还是他们的生活。
  
康健宁
《阴阳》3小时 1995—1998年 梗概:宁夏西海固,一个极度缺水地区的一个叫陡坡村的村子里的一个阴阳先生——徐文章。
《当兵》1998年 梗概:追随一个小伙子当兵的过程。
  
季丹
《贡布的幸福生活》70分钟 拍摄:季丹,剪辑:沙青、季丹 梗概:西藏农夫贡布简单而平淡的生活。
《老人们》70分钟 拍摄:季丹,剪辑:季丹、沙青 梗概:贡布所在那个村子由老人们成立了一个“玛尼会”,平时老人们就在“玛尼会”里念经、聊天,思考人生种种重大问题:比如生与死。老人们组织起来,募捐,修建村里庙宇,张罗去世老人的种种事宜。
  
胡杰
《媒婆》35分钟 1995年10—12月 梗概:华北平原黄河故道一个古老村中的一个极其典型的媒婆。
  
杜海滨
《铁路沿线》98分钟 松下家用Hi8摄像机 拍摄时间:2000年2—5月,完成时间:2000年8月 梗概:2000年春节,在陕西省宝鸡市火车站附近垃圾台上聚集的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汉,他们的生活,以及此后的发展。
  
杨荔娜
《老头》94分钟 设备:BETA 拍摄时间:1996—1999年 梗概:一个年轻女孩泡在一群已经入土半截的老人中,听他们倾诉,从不发一语。他们亲切地叫她杨子。从冬天拍到夏天,又到下一个冬天和夏天,不讲究技巧和戏剧化,就是天天拿摄像机跟着。直到后来那波老人相继“离去”,最后散伙。
  
朱传明
《北京弹匠》60分钟 家用Hi8录像机 梗概:一个20来岁、来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和他的哥嫂及小侄子在北京一个很脏的街角就地搭了个窝棚住下来,以为周围居民谈棉絮为生。
  
蒋志   曾凡
《小红》45分钟 设备:DV 梗概:由几个出租车司机口中叙述的小红(各自的小红)的故事,引发的在深圳各种人群中间寻找“小红的故事”的灵感。
  
胡庶
《我不要你管》70分钟 设备:DV 1998年—1999年 梗概:贵州郊外一个简陋的单元房内做妓女的两姐妹和被其中一个养着的卡车司机,他们每晚的泡吧生活,以及他们间的一些波折。
  
周浩 吉江红
《厚街》90分钟 设备:SONY PD-150P 2001年10月—2002年5月 梗概:厚街是珠三角上的一个小镇,距离广州45公里,距离香港80公里,20世界80年代初期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迅速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两名制作者跟着在出租屋里和农民工共同生活了8个月时间,记录着这个社区的一些底层的生活。

购买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迪克•范•戴克(Dick Van Dyke) 下一篇安迪•格里菲斯(Andy Griffith)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史悦炜6124
史悦炜6124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范卿6125
范卿612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