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W传播博物馆   

京剧沙家浜

标签: 沙家浜 武兆堤 马尔路 姜树森 文革京剧

顶[0] 发表评论(2)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创作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封面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于是剧名改为《沙家浜》。

中文名: 沙家浜                                             出品时间:  1963年                                              
制片地区: 中国 导演:  武兆堤、马尔路、姜树森                                     

编剧:

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 主演: 洪雪飞 谭元寿
上映时间: 1971 类型:  京剧

剧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京剧 沙家浜沙家浜封面


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演职员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职员表:

导演:武兆堤、马尔路、姜树森。

制作:《沙家浜》剧组集体创作

上映时间:1971年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演员表:

郭建光——谭元寿   

阿庆嫂——洪雪飞   

沙奶奶——万一英   

程谦明——贺永英   

沙四龙——张敦义   

刁德一——马长礼   

胡传魁——周和桐

主要演员编辑本段回目录

谭元寿
谭元寿谭元寿

谭元寿(1928~ )京剧武生、老生。北京人。谭富英的长子。出身梨园世家。曾祖父谭鑫培为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均继承谭派。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1990年参演春晚京剧清唱:《定军山》。
艺术经历
1938年谭元寿入富连成科班元字科,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1945年结束科班生活,曾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的班社。1947年谭元寿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1949年曾自行挑班。1954年参加北京京剧团。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定军山》,2006年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

代表剧目  

常演剧目有:《定军山》、《南阳关》、《桑园寄子》、《问樵闹府》、《打金砖》等。1964年在现代戏《沙家浜》中饰郭建光,颇有创造


洪雪飞
洪雪飞洪雪飞

洪雪飞(1942 ?.? - 1994 09.14),昆剧、京剧女演员。1942生于上海,长在杭州,安徽歙县人。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闻名。1985年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9月14日凌晨4时许,洪雪飞自京飞抵新疆乌鲁木齐市,再乘面包车开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玛依油厂演出,路途翻车,过世时年仅53岁。

艺术经历

1958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学正旦。师从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等。后又得姚传芗、周传瑛指授。学戏不久即以新编戏《晴雯》中的袭人脱颖而出。1966年入北京京剧团改唱京剧,所演《沙家浜》拍成了彩色电影。1979年北昆恢复建制后重归昆剧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代表剧目
有昆剧《牡丹亭》、《千里送京娘》、《长生殿》,现代戏《江姐》、《红霞》等。其他剧目还有《活捉》《游园惊梦》《痴梦》《白蛇传》《共和之剑》《春江琴魂》《南唐遗事》《桃花扇》《夕鹤》等。

幕后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毛泽东为何改剧名为《沙家浜》
曾在沙家浜镇担任领导的知情人介绍,其实《沙家浜》故事到底发生在阳澄湖畔的哪里,以及戏里的沙家浜到底是苏州什么地方,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争议。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芦荡乡(原横泾乡)再次改名为沙家浜镇时,就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周边地处阳澄湖畔的乡镇。他们认为阳澄湖水面主要面积不在常熟境内,“沙家浜”归属值得商榷。但最终,“沙家浜”花落常熟。
沙家浜 景区沙家浜 景区

徐耀良老人说,其实早在1943年,过鉴清就在《你是游击兵团》中写道,“阳澄湖畔,虞山之麓……”很清楚地点明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区域范围,而今日沙家浜镇正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区。
“沙家浜原本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它的地名曾演变过三次:横泾、芦荡、沙家浜。在常熟市众多的乡镇中,唯有它的地名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它的名气实在太响了,自从毛泽东同志把京剧《芦荡火种》改为《沙家浜》后,它就变得家喻户晓了。”这是常熟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沙家浜镇原党委书记张永清的话。 《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后,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改编为京剧。 毛泽东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提了一些很中肯的建议,其中就有把剧名定为《沙家浜》。毛主席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给这部戏改了结尾。原来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的良机,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为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毛泽东认为这样处理结尾就成了闹剧,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

据说,江青在从上海飞往北京的专机上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见了《芦荡火种》公演并受到广泛称赞的消息。到北京当晚,她就去看戏,演出结束后直奔后台大发雷霆:“你们好大胆子,没有经过我就公演了。”她还霸道地宣布:“这出戏是我管的……”“彭真给你们发一篇社论,我以后让《人民日报》给你们发两篇社论。”
1965年4月中旬,北京京剧团到上海,重排《沙家浜》,江青到剧场审查通过,定为“样板”。据说“样板戏”的名称从此就叫开了。

样板戏中的春来茶馆在哪里

  

沙家浜 剧照沙家浜 剧照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是《沙家浜》的一段经典唱段,演唱的人就是阿庆嫂。阿庆嫂开了一家春来茶馆,成为掩护抗战游击队的绝佳场所,也是戏里最为著名的场景之一。在实际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这个春来茶馆呢?

“     镇上还真的出过一个茶壶,就是那个年代的,上面刻的字就是春来茶馆。”徐耀良说。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时,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来沙家浜调研,当时老地下党员时根元拿出一个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引起了杨主任的极大兴趣。

但是否可以凭此说,戏里的春来茶馆就一定存在呢?就此,徐耀良也曾做过专门调查。根据他的调查分析,这个茶壶真正的出处就在沙家浜的陆家村,是时根元年轻时从陆家村岳父家捧回来的,春来茶壶是确实存在的,但春来茶馆至今还没有发现。不过后来,又在沙家浜镇曹家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曾经都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在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的时候,曾在刘少奇、陈毅手下任参谋的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金冶少将特地赶到沙家浜,当时他也问讲解员,“春来茶馆在哪里?”讲解员说,当时沙家浜有大大小小34家茶馆,这些茶馆大部分都曾经做过联络站,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春来茶馆,现在镇上的春来茶馆是根据戏里内容而建的。
“或许根本没有过春来茶馆,它只是大大小小茶馆的一个缩影吧。”就这一观点,金冶也表示认同。 而这些茶馆中哪一家最接近呢?可能还要从谁是阿庆嫂说起。


经典对白编辑本段回目录

选段:《智斗》


主要人物    

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样板戏出演:洪雪飞)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样板戏出演:马长礼)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样板戏出演:周和桐)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她那里提壶续水,

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沙家浜 剧照沙家浜 剧照

骗走了东洋兵,

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   

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   

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   

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   

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   

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   

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   

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望,   

江湖义气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荫凉。   

你与他们常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精彩评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沙家浜 剧照沙家浜 剧照

任飞虎:文化大革命时,绝大部分电影戏剧都成了“毒草”,只有几个“革命样板戏”“一花独放”。有人戏称是“八亿人民八个戏”。那时,“样板戏”电影在全国各地轮番放映,其唱段在广播里“你刚唱罢我登场”。另外,还有许多水平不一的“宣传队”演唱“样板戏”,更有无数人学唱“样板戏”。一时间,神州到处是“票友”,你走到哪“样板戏”都往你耳朵里钻。当时,《沙家浜》在“样板戏”中排行第二(第一是《红灯记》),后来又与交响乐结合,曾风靡一时。京剧《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据说,是毛主席提议改成《沙家浜》的。“样板戏”我看过多次,大都是学校和单位组织看的,其中《沙家浜》看的次数较多。初看时兴趣很大,并吚吚呀呀地认真学唱一个个唱段。但看的次数多了兴趣也就不大,甚至有些厌烦了,但还得看,还得表现出喜欢看、认真看。因为那时“帽子”满天飞、“棍子”到处舞,对“样板戏”的不恭可能要被“戴帽子”、“挨棍子”。尽管如此,该剧还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沙家浜》最精彩的片段是第四场《智斗》,通过对唱表演,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刁德一的阴险、胡传魁的愚蠢;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是第二场郭建光唱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它唱出了江南水乡的优美和新四军指战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日寇的仇恨;最热闹的是最后一场《聚歼》,它表现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善战及侵略者的必然下场。

客观地讲,“样板戏”有明显地表现“高、大、全”、宣传个人崇拜的倾向,并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但它之所以能风行一时,当然主要是政治的介入,但也有与其对京剧的一些改革——将主要表现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改为表现现代的工农兵;其京白改为人人能听懂的普通话;音乐及唱腔设计优美,引入歌曲成分,易学动听;增加西洋乐器的伴奏、引入交响乐,从而增强欣赏性等大有关系。

“四人帮”倒台后,“样板戏”也随之消失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报纸上曾对“样板戏”进行了“上纲上线”的批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思想解放,“样板戏”作为现代京剧又重新登上了舞台;在许多大型晚会上有人即兴表演“智斗”;沙家浜及阳澄湖成了四海扬名的旅游区;人们玩笑地用“阿庆嫂”称呼那些热情机智、善于周旋的开茶馆、饭馆的老板娘……

有人曾写成小说《沙家浜》,在《江南》杂志发表。最显眼的是将阿庆嫂写成胡传魁的情人。据说,阿庆嫂创作是有原型的,但终究是个文艺创作人物,也就是个虚构人物。改与不改,与现实人物不搭界。虽然电视上清朝大辩子满世界晃,也有人说与历史不符,甚至说胡编乱造,写作人却只当耳旁风。但这次却捅了“马蜂窝”。许多人为阿庆嫂“讨说法”,甚至沙家浜政府的领导声称要诉诸法律,直至作者和杂志社做了检讨为罢。可见京剧《沙家浜》影响力之大。

扩展阅读编辑本段回目录

 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在线观看:

 京剧样板戏 沙家浜下载地址:.http://www.simplecd.org/id/373698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瓷瓜子 下一篇人定胜天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刘伟娜7118
刘伟娜7118
秀才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