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W传播博物馆    文革电影   

海霞

标签: 海霞

顶[0] 发表评论(2) 编辑词条
目录

电影背景 以及  文学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影《海霞》剧照电影《海霞》剧照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又充满激情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革””期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波折。 
        文革前期,“文化革命旗手”江青在舞台上大搞“样板戏”,并由此形成了八亿人民八台戏,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一些长期从事故事片摄制的老同志对此十分不满。1971年5月20日,长于故事片拍摄的导演谢铁骊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9周年之机同导演成荫、摄影钱江联名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并就如何抓好故事片摄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已的意见。周恩来收到信后,十分重视,立即将此信批转给江青。正是由于周总理的干预,1972年,由江青掌管的国务院文化组这才决定恢复故事片的生产。

电影《海霞》海报电影《海霞》海报

    文化组恢复故事片拍摄的决定一下达,各电影制片厂便闻风而动,谢铁骊更是兴奋不已,到处寻找拍故事片的材料。一天,他见女儿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拿过来一看,原来是南京军区作家黎汝清创作的《海岛女民兵》,便迫不急待地看了起来。这本书讲述的是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党的抚育下,在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敌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的故事。谢铁骊看完后觉得这是个拍片的好体裁,主题好,有生活,内容也很健康,而且在当时阶级斗争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拍这样的片子政治上也比较保险,不会出问题。他很快将它改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海霞》。正在“等米下锅”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也立即将其列入了拍摄计划。谢铁骊随后组建了《海霞》摄制组。刚刚从干校回石的王好为进入导演组,成了他的副手。他的老搭档钱江负责摄影。班子搭好后,谢铁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演员选择,最后确定由文革前已经成名的王苏娅出任女配角阿洪嫂,在北京前门一家副食店发现的张力维饰演彩珠,从北京的小学里找到蔡明出演小海霞,天津的中学生洪学敏扮演玉秀。戏中女主角海霞原由谢芳扮演,但由于她的年龄偏大,后来改为福建省京剧团的吴海燕扮演海霞。为了进步了解情况,1972年8月,谢铁骊带着钱江、王好为出京南下,头站抵达南京与海岛女民兵作者黎汝清交换改编《海霞》剧作的意见;然后转至温州和小说女主人公海霞的原型汪月霞交谈,考察女民兵们的学习与工作,深入生活;随后一路向南,路经浙江、福建、广东,挑选外景地。此次出访,历时月余,一路上精神抖擞,大有不拍把此片拍成全国一流不罢休的气势。

《海霞》电影《海霞》海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谢铁骊全力投入海霞拍摄时,江青一个调令将他调到了样板戏《海港》剧组担任导演。临行之前,谢铁骊对王好为等人千嘱咐,万叮咛,要他们培训好演员,继续寻找合适的外景地,做好拍摄海霞的前期工作,待他回来好立即投入拍摄。1973年4月谢铁骊拍完《海港》后急匆匆地赶回了《海霞》摄制。然而,正当他准备重新启动《海霞》的拍摄时,不料,江青又要调他去拍《杜鹃山》了。无奈之下,谢铁骊只好将拍摄海霞的作务交给了北影四大帅导演之一的凌子风。凌子风接手后立即南下来到了《海霞》外景地。时值初冬,南方的海水仍有些温意,台风过后,海岛上气候宜人,正是抢拍的好日子。凌子风奋战半月有余,积聚了小半部的《海霞》样片。按照惯例,他让王好为携着已拍好的小半部样返京送审。不料,送审未通过,摄制组被勒令撤回京城。凌子风执导的第一次《海霞》拍摄行动半途而废。
  凌子风拍片失败,这下可急坏了谢铁骊。他马上找到钱江家,说:“看来我是没办法拍《海霞》了,还是你来。导演是你,摄影是你,整个摄制组组长也是你,《海霞》就交给你了!”但此事并非谢铁骊所能作主,在当时情形下,钱江对拍《海霞》一事也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么一耽搁,一年又过去了。直到1974年7月,由于周总理、叶剑英等人的努力,《海霞》又重新被列入拍摄计划。谢铁骊一拍完《磐石湾》便立即投入赶到剧组。这次他将外景地选在了福建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滩。为了保证拍摄安全,摄制组还与当地驻军成立了协拍小组,以与剧组相同的人数比例配备医疗和游泳救生人员,并严格规定演员们不能随便下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战士们也很尽责,一个演员下水,周围马上就聚拢了五六个前来保护的战士。尽管如此,但组里的演员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活泼好动。尤其是见了湛蓝的海水,哪里还管得了自已?有几个女孩子因此偷偷跑到海边游泳,结果饱受了一顿严厉的批评。
  经过一番紧张的劳作,1975年初,谢铁骊终于完成了《海霞》的拍摄。这是他自文革开始以来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而且自我感觉拍得不错,他对影片送审充满了信心。事实上,谢铁骊在这部影片越出了当时“左”的文艺桎梏,在结构上采用“非戏剧化”和“散文化”的表现手法,把民族风格和电影表现手法相结合,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充满了抒情诗的色彩和情调,这在艺术上堪称有很大突破。

电影《海霞》简谱电影《海霞》简谱

  尽管谢铁骊对影片《海霞》很有信心,然而当片子送到文化部后,掌控文化部的领导于会泳、刘庆棠等人审看后大为不满。文化部对《海霞》的审查意见是:主题不鲜明、不集中、不深刻;一号人物海霞没有树立起来;没有按照三突出以及三陪衬的原则处理一号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在审查中,文化部还提出了有两场必须改动。一场是指导员受伤的戏。这场戏讲得是在战斗中小海霞到前线阵地给解放军送水,指导员为了掩护她而受了伤的事。于会永等人认为这违反了“三突出”原则,突出了指导员,使一号人物海霞“受贬”,应该突出海霞,让她负伤。另一场是解放军在海霞家吃苦菜的戏。解放军解放了海岛,来到海霞家里,指导员看见海霞煮了一锅野菜,就让战士们每人吃了一碗,全部吃光。海霞感到不理解,正在怄气时,指导员给她端来一大碗白米饭,充满深情地说:“小妹妹,我们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过这样的苦日子到这里来的。”海霞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场戏被指责为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拿穷人开心”。这两场戏“歪曲人民解放军”,“诬蔑了解放军的形象”,“给英雄人物脸上抹黑”。此外,老民兵旺发爷爷给青年民兵讲传统,对海霞进行教育,是“英雄人物陪衬次要人物”。 于会泳因此责令北京电影制片厂“要从方向路线高度加以认识”,“把坏事变好事”,对影片进行修改。 文化部的审查给了谢铁骊当头一棒。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戏却被文化部“糟蹋”成这个样子。正当谢铁骊为此伤心不已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专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放电影的、原北影厂职工周恒为了“调剂”领导们的生活,以“给周总理放片”为名通过文化部值班室到厂里借调还未通过的影片,并称:“总理身体不好,可能一次只能看一两本,片子要多放几天再还。”周总理当时刚做完一次大手术,看了《海霞》后大为欣赏,朱德、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闻知也相继调看了《海霞》,并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文化部指控编导在“吃野菜”一场戏里“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朱德很不以为然,他毫不客气地批评文化部说:“他们懂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就叫破坏?胡扯。”叶剑英看完后还还将影片借给了总参谋部在较大范围内放映,连放三次,观众好评如潮。邓颖超看还将《海霞》推荐给中联部,准备用来招待各共产党国家的来宾。
  一部未通过的片子竟然放到了国家领导人那里,于会泳得知此事大为恐慌,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江青。江青闻言大怒:“是谁把片子往邓颖超那儿送?她又不管文艺,伸这个手干什么?”于会泳于是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江青作了汇报,并说:“我们原本对此片就没有通过,但现在总理、朱委员长、邓颖超都看了,他们都说好,我们也不好再提什么意见了。”江青对此不以为然,便马上授计说:““你们应该有个制度,没完成的影片不准出厂嘛!”

《海霞》阿洪嫂(王苏亚)饰《海霞》阿洪嫂(王苏亚)饰

  于会泳得了江青的“秘诀”,便立即派人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海霞》底片和样片全部查封,并派专人看守,不许影片外借;又派“调查组”进驻北影厂,找《海霞》剧组创作人员谈话,收集整理中央领导人调看影片的情况材料。并给《海霞》加了两项罪名: 1、《海霞》是“文艺黑线回潮”的代表作。2.《海霞》摄制组是“行帮性的导演中心制”,是资产阶级所有制。谢铁骊和钱江对此不服,向江青陈述。在此之前他还诘问文化部:“《海霞》在政治上是好的,艺术上也是有创新的,为什么不能通过?”但江青不为所动,并以文化部核心组名义向北影厂连续发去两封公开信,要求立即对《海霞》进行修改。在重重压力下,谢铁骊根据文化部意见对影片修改了一百多个镜头,但对必须“改动的那两场戏”却丝毫未动。 1975年6月15日,经过第二次修改的《海霞》送文化部审查,这也是文化部第三次对该片进行审查,于会泳等人当日便看了影片,仍然不予通过。谢铁骊这下再也忍不住了,他向江青状告文化部。消息传来,住院的谢铁骊忍无可忍,决定状告文化部,并与钱江一起将一封署名的状子交到了江青那里。江青是文化部的总后台,向江青告文化部无疑于“与虎谋皮”。结果文化部文化部派人到北影封存了影片的全部底片和样片,在北影厂召开数不清的大会小会,大肆讨伐谢铁骊,还声称要追查出谢铁骊背后的“黑手”。但谢铁骊并没有屈服,他将申诉信送到送到了国务院信访局。他在信中他驳斥了文化部给《海霞》定下的违反“三突出”的罪状,指责掌管文化部的于会泳和刘庆棠借影片整人。7月25日,他与钱江联名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他过问。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月底,邓小平亲自主持政治局审看了《海霞》,肯定了这部片子,《海霞》终于获得了一张“准映证”。同年8月,在邓小平支持下,历经坎坷的《海霞》在全国公映。 

基本信息 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霞海霞

导演:钱江 陈怀皑 王好为   

编剧:谢铁骊   

主演:吴海燕 蔡明 赵联 田冲 陈强   

拍摄地点:海南

上映:1975年

演职员表
        吴海燕 .... 海霞

   蔡明 .... 海霞童年  

        赵联 .... 方指导员

   田冲 .... 德顺

   陈强 .... 旺发

   阎增和 .... 双和

   王苏亚 .... 阿洪嫂

   冯恩鹤 .... 阿洪

   洪学敏 .... 玉秀

   张力维 .... 彩珠

   孙玉珍 .... 大成婶

   王炳或 .... 刘大伯

   孙才华 .... 海霞妈

   于文仲 .... 李八十四

   于绍康 .... 刘阿太

   李林 .... 陈占鳌

   陈志坚 .... 尤二狗

剧情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解放前,洞头岛的渔民李八十四为生活所迫,将刚出生的女儿扔到海里,当渔民刘大伯奋不顾身将婴儿救出时,天边露出红霞,便给孩子取名海霞。 蔡明在电影《海霞》中的扮相
李八十四和刘大伯对渔霸陈占鳌的巧取豪夺忍无可忍,在渔行领导自发斗争,被陈占鳌勾结的海匪打死。陈占鳌又下毒手烧死了刘家母子,逼死李大妈,强占海霞家的破船屋。海霞渴望着报仇。   洞头岛解放了,解放军的方指导员来到了这里,他用毛主席的教导和革命战士舍己救人的行动教育了海霞,使海霞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在党的关怀、教育、培养下,海霞和同志们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组织并发展了洞头岛的女民兵队伍。

海霞电影中扮相海霞电影中扮相

   解放时逃到台湾的陈占鳌又派遣特务黑风潜入洞头岛,与过去渔行的账房先生尤二狗狼狈为奸,骗取了乡长双和的信任,妄图里应外合,进犯海岛。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民兵建设,抽空山路上的石板,摔伤民兵,制造混乱。事故发生后,本来就轻视民兵工作的双和一怒之下,撤了海霞民兵排长的职。   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海霞毫不畏惧,她坚守岗位,分析事故,发动群众,查勘敌情。在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民兵和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终于揪出了暗藏的特务,打垮了来犯的敌人,击毙了匪首陈占鳌,彻底粉碎了敌人侵扰海岛的罪恶阴谋。同心岛的民兵组织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壮大。海霞和她的战友们时刻提高警惕,保卫着祖国的海岛。

   该片融故事、人物、与大海风情为一体,摄影风格清新、质朴、细腻、抒情。片中插曲优美动听,起到了推进情感、渲染气氛的作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来看看吧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 下一篇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王超7107
王超7107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谢煜淼7112
谢煜淼7112
秀才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