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研究方法   

中国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Marc Riboud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法国著名摄影师,出生于法国里昂。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 
        
Marc RiboudMarc Riboud
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
Marc Riboud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 马克·吕布 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吕布的照片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生活、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办过回顾展。

个人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青年时期

在18岁的时候,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马克·吕布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马克·吕布从生

Marc RiboudMarc Riboud作品

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 马克·吕布 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

开始起步

        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马克·吕布使用一个旧取景器,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与中国之缘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次旅行,马克·吕布在加尔各答结识了一位认识周恩来的人,于是,1957年1月,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由此也开始了他和这个国家的不解之缘。马克.吕布在蜚声国际的玛格纳图片社成立不久就加盟其中,并担任过长达十四年的欧洲总部副总裁,后来又担任了几年的总裁。退休后仍然向玛格纳图片社提供作品。

  马克.吕布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他的原因之一。马克.吕布的作品追求平实自然的玛格纳摄影风格,为了保证视觉效果的真实,他习惯使用徕卡M6型相机,配用35毫米的镜头,以其宁静柔顺的快门不致惊动被摄的对象,而35毫米镜头被很多摄影家认为是较符合人眼视角的一种135相机镜头。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摄影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位长着一脑袋花白头发的摄影大师用他那锐利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报道过越南战争、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及其它许多历史大事。 在1957年发表了他对中国报道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6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中国发生的许多历史大事。马克.吕布以其独到的眼光拍摄了很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照片。对于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与历史特色起着见证与忠实纪录的作用。 他坚持抓拍,不干涉对象,只用现场光,其作品注重细节与内涵,平实的画面耐人寻味。他用友善、温和的画面去赞美东方的和谐之美,有时也提出善意的批评。他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去介入。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从他身上除了摄影艺术的光辉还可以看到别的东西。




马克·吕布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他不会说中文,而且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马克·吕布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  现在,马克·吕布已经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观察和记录了在这里发
Marc RiboudMarc Riboud
生的许多历史大事,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相继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代表作品《中国印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马克·吕布(Marc Riboud)的120件摄影作品,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他五十年摄影生涯中各个时期的代表佳作,其中包含一些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作品,反映我国建设发展的图片超过半数。这些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体现对马克·吕布创作理念的全面梳理,以被拍摄对象为线索,还原真实的影像语言,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习惯与需求,体现相邻照片的协调与共鸣,希望通过对观众眼睛与心灵的自然引导,解读马克·吕布人文摄影的精妙意境。观众能通过轻松地欣赏作品,与摄影家和被拍摄事物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正如马克·吕布所说:“拍摄对于我来说从不痛苦。这样的过程轻松自然,是种享受”。

        马克·吕布记录了一个变迁中的中国,在其20多次中国行中,数次往来北京、上海,记录过在北京钟楼表演杂耍的民间艺人,记录过登上长城的中国军人,也记录过21世纪街头巨幅广告中的美女周迅。此次展出的近140余幅作品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有关。从他1957年第一次来中国看到的北京的平民生活,到新世纪在上海看到各种时尚不断兴起,他用镜头为观众讲述了5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

作品赏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大学宿舍里的女学生(1965)北京大学宿舍里的女学生(1965)


 

穿开裆裤的小孩子正在吃力的翻越门槛。(1957北京)穿开裆裤的小孩子正在吃力的翻越门槛。(1957北京)

 

 

 

 

 

 

 

 

 

3个小孩儿勾肩搭背的往前走着,我只想到一句地道的北京话——“发小”。(北京1957)3个小孩儿勾肩搭背的往前走着,我只想到一句地道的北京话——“发小”。(北京1957)

 

上海在国人心中一直是时尚的代言词,商场购物的人流在扶梯上显得尤其突出。(上海 1992)上海在国人心中一直是时尚的代言词,商场购物的人流在扶梯上显得尤其突出。(上海 1992)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深圳 1994)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深圳 1994)

 

 

 

 

 

 

时髦艳丽的外国女郎眼神很是迷茫。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浮躁迷茫的中国人吗?拍摄地点是在北京的故宫。(北京1995)时髦艳丽的外国女郎眼神很是迷茫。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浮躁迷茫的中国人吗?拍摄地点是在北京的故宫。(北京1995)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nick weasey摄影作品:看透你 下一篇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达2203
达2203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