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书籍   

数字麦克卢汉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  者: (美)保罗•莱文森 著 何道宽 译
                  丛 书 名:大众传播精品译丛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801496232

封面封面

出版时间:2001-12-01
版  次:1
页  数:328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定 价:¥20.00
京 东 价:¥13.60(68折)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美国)保罗•莱文森 译者:何道宽
作者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网络教育先驱,麦克卢汉思想的发扬光大者。代表作为《软性的刀刃》、《思想无羁》、《学习赛博空间》。其科幻作品曾获雨果奖、星云奖和斯特津奖。现任纽约福德汉姆大学教授和“联合教育”网络教育公司总裁。
  译者简介
  何道宽,英语教授,政治津贴专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20年,著译逾350万字。代表作有《创意导游》、《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热》、《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麦克卢汉在中国》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
《数字麦克卢汉》实际上有两个平行的主题和任务。一个是批评和张扬麦克卢汉。另一个是写作者自己的思想。它“不仅谋求提供进入数字时代的向导……而且谋求证明麦克卢汉思想隐而不显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个双重任务,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阐明麦克卢汉的一种重要的洞见、原则或概念。与此同时,它试图揭示麦克卢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肯定,不做雕饰、非常平实,却字字千钧:“《数字麦克卢汉》所取的视角是:麦克卢汉是对的。至少他提供的框架是对的。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宇宙的关系。这个框架是重要的。它和理解人的心理、生活和物质宇宙的框架一样重要。”

媒体推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
《数字麦克卢汉》的中文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我非常高兴。
麦克卢汉始终认为,中国及其数千年的历史丰富而独特,并为我们理解媒介提供了很好的教益。中国发明印刷机,比欧洲的谷登堡至少要早五百年,可是它为什么没有用印刷机来推动报纸和书籍之类的大众媒介呢?麦克卢汉意识到,中国的会意文字不太适合互换性的活字排版,答案就在这里。西方的字母表只有26个字母;与此相对,汉语的框子里所装的会意字,却数以千计。这里的教益是,媒介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与其他媒介的兼容性。
会意文字本身是麦克卢汉用心思索的一个课题。他发现了汉字构建意义的方法——并置不同形象的方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汉字出现数千年之后,爱森斯坦在电影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汉字就是这种手法的先驱。中国人把因特网叫做互联网。这个词把“互”和“联”并置,而且“联”又是由两个会意字“耳朵”和“联系”组成的。同样,如今电影之类的图象媒介,
电通过形象的撞击来传达新的意义。
会意字写起来比字母表更需要技艺。但是,在如今的数字时代,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手指头召唤电脑上的意符时,并不需要特别的才能或风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拼音文字和会意文字的区别抹平了。实际上,反过来可以说,几乎人人都能够轻轻松松地“写”会意字了。因特网使人类的许多活动实现了非集中化,它也可能对中国的文字产生同样的影响。这就会对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创新、艺术、社会、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影响,因为媒介的变化总是要产生各种影响的。
可惜,在因特网和个人电脑出现之前十年,麦克卢汉就不幸去世了。我写《数字麦克卢汉》的原因之一,是要将其思想之裨益带人数字时代——同时又拓展他的思想。我希望,本书能够对中国走向数字时代的进程,略尽绵薄之力。
保罗•莱文森
2001年5月

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氓之哧哧(初爱不生花)
  “后视镜”是麦克卢汉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具,也是莱文森非常喜欢的一个观点。“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走步入未来。”电话是说话的电报,汽车是无马力牵引的马车。麦克卢汉经常使用的暗喻,也是一种后视镜。暗喻将新鲜的、不清楚的、不太为人所知的东西与已知的、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得人们明白前者为何物。例如,他的“地球村”观念,正是以过去的村落去求解电子媒介的新世界。莱文森则借助后视镜,看到了麦克卢汉思想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即“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
  当然,后视镜是我们理解媒介的一个重要工具,借助它我们可以看清旧媒介、旧环境,以史为鉴,以便更好的应对未来;但是一旦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看后视镜的时间太长,只看新媒介和旧媒介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迎头撞上没有看见的、难以逆料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死死地盯着前方不动,眼睛里看不到、脑子里想不到我们来自何方、曾经去过何方,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正在向什么方向前进。”
参错
  作者的科幻小说得过奖,文笔还是挺流畅的。
  是不是有些洞见,麦克卢汉风格的那种。
  里面有两三处比较新的地方吸引了我:
  1是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任何媒介开始都是玩具,随后成为工具,最后成为艺术。 这个有启发性。
  2是网络发展到极端后会成为怎样,会发生怎样的“逆转”。作者认为会有专制。
  3是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的否思。认为人是有主动的控制能力的
下里巴人
  这是一本大学里少数读了若干遍的书,除了专业的原因外,更多地是我被他里面透露出来的思想所深深吸引。太多太多的传播学上的见解如今都在一一印证着:如“人人都出书”,“我们都是巴里人”等。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这不正就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真实写照吗?

媒体评论


什么是媒介的内容?
来源 价值中国网 林永青

  “媒介即是讯息”,无疑是麦克卢汉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他深入地表达了“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对我们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内容!”比如,看电视的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看的具体节目或内容。这个观点,是麦克卢汉传播学的一块基石。——他强调的是行为、过程和形式本身。他试图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内容引向媒介。或者,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媒介就是内容”。

  比如,小说是电影的内容,电影和连续的剧情是电视的内容,但什么媒介是网络的内容呢?——答案是,网络的内容不是一种媒介,而是许多媒介。因为网络将文字作为内容时,文字有许多形式:从情书到报纸,还有电话、广播、动画、视频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就是文字。麦克卢汉说,一切现在和过去与网络有关系的东西,都和文字有关系,并将继续与文字的关系。这些都是“媒介”还是“内容”呢?

  看看网络。我们还可以说,不仅过去的一切媒介都是互联网的内容,而且,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是其“内容”。麦克卢汉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经常说,“使用者就是内容。”

  “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未能,而是发号施令,创造着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就是这样充满着活力和人性的成分。同时,我们也发现人在互联网上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人性”——书写、搜索、观看、说话、社交......

  比如,人们在网络上看报纸时,究竟报纸是内容呢?还是故事里的词语是内容呢?......答案是,不仅旧媒介成为新媒介的内容,而且在此过程中,旧媒介又将作为它们内容的其它旧媒介保存下来.....每一种媒介都将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而互联网就是一切媒介的媒介。

在互联网的儿童期,人们将网络比作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现在看来,互联网远远不只是一种媒体。我的结论是:互联网是从传播学向认识论的一次飞跃、是从信息向知识的一次飞跃,网络是基本的社会生存方式。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
译者序
谢辞
1.绪:同心圆领域/Coinciding Realms
1.1.搏弈计划/The game plan
1.2.麦克卢汉及其同人/McLuhan and company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I don't explain——I explore”
2.勉说其理/TheReluctantExplicator
“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3.网络内容/Net Content
“声觉空间”/“Aconstic space”
4.赛博空间的字母歌/The Song of The Alphabet in Cyberspace
“无形无象之人”/“Discarnate man”
5.网上天使/Online Angels
“地球村”/“The globa village”
6.从窥视到参与/From Voyeur to Participant
“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Centers everywhere,margins nowhere
7.中心的命运/The Fate of The Center
“光透射对光照射”/“Light-through/light-on”
8.屏幕背后的思想/The Mind Behind The Screen
“冷和热”/“Hot and Cool”
9.很“酷”的文本/Way Cool Text
“人人都出书”/“Everyone a publisher”
10.生锈的守门人/The Rusted Gatekeeper
“电子冲浪”/Surf-boarding electronic waves
11.从物役到役物/Surfs to Surf
“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品”/“The machine turned Nature into an art form”
12.机器美人/Beauty Machines
“我们没有艺术,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干好”/“We have no art,we dO everything well”
13.巴厘人在网上工作/Balinese at Work Online
“后视镜”/Rear-view mirror
14.用镜子,看得清/Through A Glass,Brightly
“媒介定律”/Laws of media
15.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Spirals of Media Evolution
BILIOGRAPHY
索引
后记

购买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外国电视名牌栏目 下一篇财富的革命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化境1107
化境1107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饶一民08
饶一民08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