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新闻采编    历史瞬间   

饥饿的苏丹

标签: 饥饿的苏丹 凯文卡特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饥饿的苏丹编辑本段回目录

饥饿的苏丹,又名欺凌的苏丹 英文:The Starving Sudan 是凯文卡特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

 

  作品内容:   这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
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Starving Sudan

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Starving Sudan

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凯文·卡特静静的在那儿等了20分钟,并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秃鹰受惊,待秃鹰展开翅膀。拍摄完毕后,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饥饿的苏丹》的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卡特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自杀。
  

创作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九九三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作品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有一种说法很广泛地流传开: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双丰收。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即以凯文·卡特来说,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甚至据说“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事实是,谁在质问?新闻之后的还是新闻:颁奖之后不久,一家日本电视机构驻美国的记者打电话希望采访作为评委之一的约翰.卡普兰。约翰.卡普兰接受了采访。   记者一开始问了一些关于评审程序的问题,话锋很快一转:对于《饥饿的苏丹》的争议你是怎么想的?约翰.卡普兰十分诧异:什么争议?在评审的时候,评委们没有任何争议。日本记者转述了佛罗里达一个记者就这张照片写的一篇专栏文章,大意是: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约翰.卡普兰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评论,他对记者回忆道,评委们当时非常仔细地看了这张照片,照片有注释,提示会有人来帮助这个小女孩,给人的感觉小女孩不是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约翰.卡普兰还指出,小女孩的手上有一个环,说明她当时受着人道保护,所有的评委都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在评审的时候,评委们都信任这个摄影师——如果这个小孩需要帮助的话,摄影师一定会施以援手的。但是,这个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约翰.卡普兰的陈述被无情地切掉了,节目还是紧紧围绕新闻伦理和道德观展开,对凯文.卡特和普利策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获奖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凯文·卡特把作品命名为《饥饿的苏丹》,将版权售给美国《纽约时报》,于1993年3月26日刊登。接着,国际媒体争相转载,很快便传遍世界,照片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激起世界人民对苏丹大饥荒的强烈反响,各国政府亦关注苏丹内战。正因如此,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获选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

作者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再看看凯文本人真实的生活:   肯·奥斯特布鲁克是凯文的朋友,他们一起组建了“砰砰俱乐部”。1993年,就在凯文拍到那张著名照片后不久,“砰砰俱乐部”一伙人又来到托可扎采访一次暴力事件,由于阳光太强,凯文先回到了城里,但很快他就收到了肯在托可扎被枪杀的消息,此事几乎彻底击溃了凯文的意志,事后他曾经表示,应该是他而不是肯去挨那颗子弹。

照片回顾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凯文的朋友们回忆,从这之后凯文开始公开地谈自杀的事,一部分是因为肯这件事,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他对钱的焦虑,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让他不得不接受了一份到莫泊桑采访的任务。这时凯文的状态确实出了一些问题,尽管使用三个闹钟,他还是耽误了前往莫桑比克的早班飞机。当然,更糟的事还在后面,当他从莫桑比克回来时,居然把一包未冲洗的胶卷弄丢了——种种不顺让他感觉生不如死。   1994年7月27日,凯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中显得很快活,先是在床上一直呆到午时,然后又出去拍了一张片子,他还向朋友们倾诉了他的苦痛,有人劝他去看精神医生……肯的莫尼卡是最后看到凯文的人,那天傍晚凯文来到她的家里,向她讲述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完全从丧夫的悲痛中恢复过来的莫尼卡当然不能给他什么安慰。晚上7点,凯文开着他的红色长车来到有着他美好童年记忆的布莱姆方特恩斯普洛特河边。他用银色的胶带把一截花园里用的软管固定在排气管上,又从车窗送进车内,穿着没洗的牛仔裤和T恤衫,他启动了车子,然后打开身旁的随身听,用一只袋子枕在脑袋下面当枕头……   “砰砰俱乐部”另一摄影师西尔瓦也是凯文的好朋友,他与凯文拍到了同样的画面,只是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用相机对现场进行框取的同时,往往会割断画面中的事物和现场其他事物间的一些关联,这使得很多照片的叙述出现了问题,比如在凯文这张照片里,由于不能看到那个忙着领取救济粮把女儿放在一边的母亲,于是一些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小女孩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凯文应该首先表现出人道的一面:伸出手救援,而不是旁观拍照。可是,如果让我们回到西尔瓦所描述的现场去——孩子的母亲就在身边,以及众所周知秃鹫只食死尸,不攻击活着的生物的自然天性,凯文摁下快门又有什么可被指责的呢?   凯文拍了照片,新闻指责凯文而不是关注可怕的饥饿,宁愿无视这饥饿,这危险无望的生存;凯文自杀,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大行其道。

作品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幅作品中,一个头大如斗、皮包骨头的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而跪倒在地,而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照片的构图是普通的三分法(“井”字构图法),猛禽与小女孩分别位于“井”字四个交叉点的左上点和右下点;空旷的环境使两个主体更加显得突出,而本不该处在一起的一个虎视眈眈的强势猛禽与一个倒伏在地奄奄一息的弱势孩子,出现在一个画面上,禽类的强势与孩子的弱小与人们的正常思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冲击。色彩是普通彩色胶卷成像效果,基本没有进行后期处理;在中午强烈的太阳光下,加上空旷荒芜的环境突出显示了当时非洲大地的干旱(如非必需,一般拍片时是尽量回避这个时间段的)。   摄影构图与光线、色彩,画面中的线条等因素相关,需要它们的配合。然而,它们也只能扮演一种辅助者的角色。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构图中最重要的是利用以上因素,在画面上,构造出最重要的姿态或形态,从而使观者能一眼感知到画面的重心与主题思想。但技术归根到底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构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照片的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张震惊世界的图片《饥饿的苏丹》,从技术上来说,属于均衡式的构图,主体形态突出,清晰,小女孩与秃鹰在视觉上互为呼应。然而照片及其构图所透露出来的主题,却使观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仅从总体构图上来讲,作者只是抓住了这个场面,他碰到了好的内容,拍下来了,构图、机位都不是很好。这是新闻摄影,只是记录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艺术方面很一般。所以,这张照片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一些基本手法(但基本功扎实),是抓拍来的照片。它之所以获奖,关键并不是照片的拍摄水平,而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给人以触目心惊的感觉,突出了苏丹的大饥荒。   所以,如果我们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已足够完美。它传递了新闻信息;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给了观者足够的视觉冲击,应该说,已不是简单的冲击了,那是一种让人看后暂时忘记快乐是什么东西的震撼。卡特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他告知了世界这里还有饥饿。   该作品作者很好了利用的”减法艺术”。摄影是一种“减法艺术”,减法基本可以说是摄影最重要的技术/艺术法则之一。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是相对于绘画的。绘画是在一张空白的材料上去添加,按照画者的意图,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直觉的表达出来。摄影所不同的是如果不加控制,照片真实地记录下环境影像在焦平面的所有成像,可能杂乱无章,没有主题。因此摄影者利用镜头的景深、局部过曝或者曝光不足,更高的快门凝固或者更慢的快门虚化,控制画面的内容,使得主体突出,画面精简,从而表现出与肉眼所看到的世界不同的影像,也就是在一张本来什么都有的画面里把不需要的剔除,因此成为减法的艺术。一个女孩和一只兀鹰、就能引起国际社会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严重关注!!!就这幅图片而言,不难看出当前世界局面的动荡!战争的此起彼伏,最受伤害的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可怜的小苏丹只是受害者一个小小的缩影,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还不如一只飞禽!人的生命何时变得那么脆弱?当生命不再是生命,那我们生存又是为了什么?   当然,这幅作品的一个问题在于取景时只取了这样一部分冲击人性的部分,而未能看到孩子的母亲或其他监护人等,于是一些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小女孩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作者应该首先表现出人道的一面:伸出手救援,而不是旁观拍照。   我们从《饥饿的苏丹》中读出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痛苦,更深层次的是战争,是战争所带来的种种悲剧。苦难从未真正远离过人类,即使我们现在处于安详的平静的生活中,但是远处的我们的朋友仍有人在承受着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苦难。饥饿仅仅是苦难之一,而这幅作品的最大意义就是引发了人们对苏丹内乱和内乱中深受苦难的苏丹人民的关注。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社会认知心理学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赵悦宏35
赵悦宏3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644 次
  • 编辑次数: 4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11-18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