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新闻采编   

小平您好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2)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照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平您好(人民日报 王东 摄)小平您好


 

 

 

 

 

照片拍摄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民日报 王东

拍摄时间地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4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门

照片的解读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平您好,该词汇起源于国庆35周年(1984年10月1日)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该词条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情感怀念。

拍摄背景、影响和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口号标语

       该词语是这样诞生的: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 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电视画面记录的瞬间。“小平您好”,诞生于1984年国庆游行:电视镜头及时转向了游行队伍中间,年轻大学生队伍高举着一幅绿底黑字的大型横幅---是北大生物系学生的杰作---集中充分地表达出人民的共同愿望。“小平您好”,出现的过程:1984年10月1日4时多,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护卫着这把“花束”进入了游行的“行列”。游行队伍到金水桥边时,郭庆滨、常生、于宏实等打开横幅,一个经典场面就这样诞生了。“小平您好”,由常生执笔,写在了4张绿色大纸上,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小平您好” 的意义: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小平您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认同,对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1984年10月1日。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上演。绚丽的彩车,整齐的方队,威武的坦克,还有首次亮相的洲际导弹和卫星,依次从天安门前通过。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小平您好”,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

人民日报记者讲述拍摄“小平您好”幕后故事

      “ 小平您好”,一句最简单的问候却发自肺腑。这也是当时人们共同的心声。因此,虽然它转瞬即逝,却从此铭记在人们心里。

       在亲历者眼里,历史的发生也许有很多偶然性。但历史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则有其必然性。

1/125秒

        1984年10月1日。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上演。绚丽的彩车,整齐的方队,威武的坦克,还有首次亮相的洲际导弹和卫星,依次从天安门前通过。   

       《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架好了器材。他将一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城楼,以便及时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写;又在脖子上挂了一台装了标准头的莱卡M3,用来随时拍群众场面。

   人们情绪高涨,举着“改革开放”、“2000年翻两番”这样的大横幅,挥舞着花束,昂首阔步地走过来。

   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小平您好”,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

   北京大学生物系1981级学生张志排在方队第一个。这时,他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和同学们一起欢呼,笑容灿烂。他们昨晚的心思终于如愿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是两次预演都没有出现过的,看上去也不那么正规。电视镜头扫过横幅,马上意识到这是规定之外的“动作”,立马切换画面。现场很多记者一下子都愣住了。

   “有点意思!”王东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

   数秒钟后,横幅就消失了。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继续向前拥去。这么几秒钟的一闪而过,成了那一年最响亮的口号。因为它第一次用最亲切的话语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自此,它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横幅诞生

   横幅是张志和他的同学一起制作的。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他们就在为国庆游行做准备,主要是走队列和练集体舞。

   9月30日是最后一次排练。指挥部要求他们明天走过天安门广场时都挥舞蓝色的花束。因此,晚上同学们一起聚在宿舍里扎花。“都是一样的颜色,我们都觉得有些单调。”

  这时,一个叫常生的北京同学从家里回来。他看到花直皱眉头。“太没创意了。应该写句标语,做条横幅,让全世界都看到我写的字。”大家都举手赞成。

1981年3月20日,当广播里传来中国男子排球队在关键战先输两局后,连扳3局,最终战胜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资格时,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这次写点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育要改革”、“改革要加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个个口号提出,又迅速地被否定。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学也加入进来。

   这时,有人建议表达一下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75年,邓小平刚复出整顿经济时,张志就听父亲在家里偷偷赞扬邓小平的决策正确有效。这在12岁的张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紧接着,是恢复高考。“有盼头,有希望了。”张志的父母不再被认为是知识分子臭老九,他自己也顺利地考入了北大。

   “邓小平万岁!”“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个人崇拜!”“要不就问声好吧。”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又觉得句子长了点。于是,简化成:“邓小平同志,您好!”同学们越发兴奋,干脆把姓氏也省略掉,直呼:“小平同志,您好!”

   于是,常生拿来一张纸,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他就把抹布卷在棍子上,蘸着墨汁,写下了“小平同志您好”六个大字。

   没有做横幅的布。他们就瞄准了一个同学的新床单。把六个字往床单上一比划,发现床单不够长。“要不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

   本来很热闹的宿舍里,一下子静了下来。“那时候,我们平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一般都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

  不过,他们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毕竟这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于是,他们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订在了床单上。

庆典展示

  第二天的国庆大典必然是人山人海。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小平您好”,他们又卸下蚊帐杆,将横幅绑在顶端。到时候,再由高个子同学高高举起。

   按规定,国庆游行不许私自夹带东西。于是,为了将横幅带进场,他们又开始“密谋”。他们先是在杆子顶端点缀了一些纸花,再在杆上缠满彩带。于是,横幅就被伪装成了一把巨大的花束。

   郭建崴和曾周两个个子较矮的同学负责携带。几个高个子同学将他们团团围住做掩护。此时王东也在忙碌着。

   他直到下班前才获得了这次国庆大典的采访证。天安门前为记者准备的台子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他赶紧四处找人帮他做一个一米见方、两米高的台子。深夜,他将赶制好的台子送到金水桥前。

   第二天,10月1日。天有些阴。清晨,张志他们从城西前往天安门。他没想到他们的举动将永载史册。

   王东则从城东出发。他也没想到自己将拍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照片。

   为了将横幅顺利带进场,郭建崴和曾周特地穿上了实验室的白大褂,把横幅藏在里面。他们甚至想好了托词——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白大褂代表他们专业。

   还好一切都很顺利。快到天安门时,他们又把横幅转给高个子的同学。

   几分钟后,他们向世界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小平您好”!

   “咔嚓、咔嚓!”王东连摁两下快门,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

   队伍欢腾起来。带队老师催着他们喊:“快跑,快跑!”

  慌乱中,横幅掉到地上,再也找不着了。这也成为张志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照片见报

   回到宿舍后,同学们都很兴奋。李禹开心地说,打出标语后,他看到小平同志冲他们挥手微笑了。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同学的弟弟打电话来说,他在西单路口看游行时,听两个警察说,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那个同学就建议他们赶紧躲躲。

   于是,几个人有的回了家,有的去了亲戚家。

   《人民日报》编辑部里,王东这两张“小平您好”的照片还被扔在桌上。电视直播时,编辑们都看到了这个场景。当时,他们就一起议论,这么好的画面不知道本报的记者拍到了没有。

   晚上做版时,却都犹豫了。一版编辑拿起来,又放下了。四版(国庆摄影专版)编辑也将这张照片挑了出来,想了想,也放回去了。新华社和《解放军报》送来的照片里都没有这个画面。新华社和本报的文字稿里也都没有这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有精神,不让发。

   他们选了一些中规中矩的照片。画面中,欢乐的学生举着“祖国万岁!”“我有一颗中国心”等标语。

   “小平您好”眼看就要被淘汰了。最后,二版还需要几张照片。“好,就是它了!”当时的二版主编保育钧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这张照片。

   10月2日,“小平您好”见报。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

   张志他们这才松了口气。

广为流传

   照片刊发当天,王东的朋友,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许川给他打来祝贺电话,称赞王东拍了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果然,《小平您好》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最佳新闻照片奖。

   新华社摄影部在1984年国庆报道的总结中说:“这次报道中的重要失误,是漏拍了北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横幅游行的场面。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这条横幅比起那些巨大的模型和彩车,的确是过于朴素了,然而它在国内外人们心目中的反响,却异常强烈。电视台的摄影师和《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分别通过荧屏和照片突出地表现了这条横幅,新华社却发不出一张这样的画面。漏拍这个镜头,绝非一时疏忽,症结在于新闻敏感不强。”

  《小平您好》几乎成了王东的名字。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刊物使用这张照片。仅《人民日报》便刊发过7次。中华世纪坛甚至还据此做成了浮雕。

   无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给王东写来书信,表达内心的认同。浙江省江山县一位叫严肃的老同志来信说:“我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县文化馆馆长、工会主席,因‘极左’路线多次受政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处境随着党的政策的改善而改善……前年新建了二层楼房。饮水思源,我们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党在新时期的政策好。我除了愿尽晚年余力进行私人办校,培养人才来报答党的恩德外,想寻求一幅《小平您好》的大照片,端庄地悬挂在中堂上,鼓舞全家对四化发挥工作积极性。”

   照片在神州大地流传。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的鲍和平还以此为题创作了歌曲:

  往日失去的欢笑,今天又挂上眉梢;往日捆住的双脚,今天又踏上金桥;往日咽下的歌声,今天又跳出胸槽;小平您好!小平您好!往日冰封的土地,今天又荡起春潮;往日搁浅的航船,今天又鸣笛起锚;往日失落的一切,今天又加倍来到;小平您好!小平您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曲曹火星还特地为这首歌谱了曲。

  《小平您好》就此留在了人们心里。张志如今已是北京一家药厂的老总。在其公司一进门的楼梯上,《小平您好》悬挂正中。

   张志说,并非是他们打出横幅,创造了历史,而是因为他们是在向邓小平致敬。那是小平的力量。

   张志很感激邓小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张志便辞职下海,创办药厂。在此之前,民营企业涉足制药业是绝无可能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一直摆在张志的办公桌上。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挟尸要价 下一篇拆迁风暴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严传海40
严传海40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