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新闻采编   

媒体阅评员制度

标签: 媒体阅评员制度 新闻采编 新闻阅评制度 新闻 媒体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案例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公评人的概念源于读者代表。美国圣地亚哥联盟的格兰德・沃恩首先提出了“读者代表”的概念,即有绝对权力去纠正错误,不受记者或编辑的干扰,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性。读者代表可以活动与报社的任何一方,同时对每个人都有权质疑。 

  公评人最早出现于瑞典。1961年,瑞典设立瑞典新闻评议会,负责新闻媒体的自律工作。1969年,为了响应当地公众反对不道德新闻报道的呼声,同时为了避免立法部门因此削减媒体数量的尴尬,瑞典新闻界任命了世界上首位新闻公评人。

  早在1947年,美国就有人呼吁新闻界需要进行自我检讨,提高责任感。哈钦斯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听取58位证人的证词,采访超过225位与新闻界相关的人士,准备了176份文件后在总结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指出,大多数新闻媒体对报道中存在的失实现象置之不理,记者编辑应当对此负责,而自我约束是改进新闻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惜的是,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建议遭到了美国新闻界的冷遇。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同时为了重塑公众对新闻界的信心,美国陆续出现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它们的工作是调查读者对新闻媒介的批评并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以提高新闻界社会地位和形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寿命普遍不长。

  1967年6月19日,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信使报》任命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新闻公评人――约翰.赫什罗德尔(John Hershen roeder)。《华盛顿邮报》紧随其后也设立了新闻公评人,该报的公评人不但回应读者提出的批评和抱怨,同时还公开评论本报的表现。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的传统就此确立。

  2003年年底,《纽约时报》也请来了丹尼尔.奥克伦特,委以“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之职,专行监督报纸,只对读者负责。其具体功用大体相当于美国一些大报所设的“新闻公评人”,但他获得更充分的权利,在《时报》星期日刊开设专栏,而报社内大小所有编辑,对这一专栏的内容和风格,均无权干涉。 

  时至今日,美国国内设有新闻公评人的日报达31家。  


具体作品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阅评工作与审读、审听、审视(对报纸进行审读,对广播进行审听,对电视进行审视,三者在下文中通称为“审读”)工作有颇多相似之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往往被很多业内人士当成同一事物。但在笔者看来,阅评与审读在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意义、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工作标准上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初步探析。


一、新闻阅评与审读的共性


1、新闻舆论管理的具体手段


新闻阅评与报刊审读都是报刊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明显的管理特性与功能,均代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是新闻管理机构职能的延伸、补充与强化。对于引导舆论,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强化媒体管理、促进媒体事业繁荣发展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报刊审读与新闻阅评是非常相似的,其在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体系框架下,简直是一对内容把关控制的“双胞胎”。


2、形成新闻作品的评价意见


新闻阅评与审读的工作范围有很多交叉,但主要的工作内容都是通过评价新闻作品来判定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用表彰鼓励、批评教育、帮助引导、停刊整顿、警告等方式,推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二者均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对相关的新闻作品某一时间或某一时期报道内容进行总势态掌握,了解舆情,以辅助主管部门实施议程设置。


3、建立工作网络


当前,新闻阅评和报刊审读都形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工作网络。


审读网络,可以上下沟通管理机关,也可以沟通管理机关与出版单位自我审读,还可以进行兄弟管理机关间的横向沟通。报刊审读网络的工作程序是,新闻出版总署有一位署领导负责审读工作,并建立报刊审读小组,总署报刊司负责指导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报刊审读工作;省级新闻出版局一般有一位局领导负责审读,并建立审读小组,报刊处具体负责指导和组织本地报刊的审读,并指定专人负责,有的省份还成立了专门的审读机构;报刊社的主管主办单位在每期主管主办的报刊出版后,都要进行审读,并把审读情况及时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报告;各报刊社要对自己出版的每期报刊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主办单位和当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报告,对主动自查出来的问题可以从轻处罚。据了解,全国有26个省(区、市)和部分省会城市新闻出版局编发了审读类简报。


新闻阅评则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中,以新闻阅评小组的形式形成了一个网络,国内甚至有些县已经建立了这种制度。当然,各部门的新闻阅评工作发展亦不均衡,中央国家机关报刊主管部门审读工作有的搞得很好,如司法部、公安部、教育部、经济日报系统等,也有一些部门在这项工作上较弱。在地方,有的省(区、市)开展工作不够有力,审读工作效果不明显,极个别省份甚至至今还没有重视审读,亦有个别省市还偏重审读,逐步淡化了阅评工作。


4、工作标准具有较高相似度


新闻阅评与审读都是党和国家舆论调控的工具。舆论的调节控制或是调整数量或是调整程度,或掌握住不使超出范围,使之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二者在实践中的依据和标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法规性,且所依据的内容基本是同一套国家政策、新闻法规、宣传纪律、新闻规律。


比如说,新闻规律要求,新闻是讲快讲事实的,这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实践中,不时发生个别媒体抢新闻的事故,在表述时丢三落四,甚至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错误;有的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不惜添油加醋。新闻阅评和报刊审读发现这类违背新闻规律的问题,都会旗帜鲜明地写出自己的批评意见,供主管领导决策及执法部门选择采用。


5、工作重心为把握导向


二者都本着对人民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对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动态掌控,了解舆情,都属于对舆论引导的引导,对舆论监督的监督。均旨在掌握报刊的发展动态,对全局进行总体评价,一是对报刊社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营造昂扬向上舆论氛围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发现倾向性问题及时打招呼并给予制止,对于重大政治事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


虽然二者都关注政治、业务、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但重点仍在舆论导向和出版规范上,以能否匡扶舆论导向作为新闻阅评和审读工作成败的关键点。在新闻阅评和审读工作中,必须把舆论导向问题紧紧抓住,因为导向上的疏忽,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是党和国家之祸”。


二、新闻阅评与审读的区别


1、代表机构与实施时间不同


实施新闻阅评的主体是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代表着各级党委。而实施审读的主体是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代表着一级政府。新闻行政管理机构要营造健康运行的媒体法制环境与舆论环境,但由于人力、精力有限,所以,代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对报刊实施监督控制与宏观指导的审读工作便应运而生。


从起源上看,有文件规范的审读稍早于阅评。我国的报刊审读工作,如果从1988年11月新闻出版署颁发《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开始,已有17年时间,审读早于阅评两年;若从1990年11月14日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期刊管理司在重庆召开首届报刊审读工作研讨会算起,已有15年时间。


《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指出,审读的任务是掌握出版动态;研究书报刊出版中出现哪些新的突破性进展或倾向性问题;向上级领导提供有关情况和建议,以便于对书报刊出版工作进行监督和宏观指导,帮助报社、期刊社、出版社总结经验,提高书报刊质量。该通知的规定常被一些管理者、审读员、阅评员总结为:了解动向,把握倾向,实施导向,提高质量。1988年12月,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新闻出版署“三定”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审读检查职能”,把报刊审读作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任务和职责。1990年,国内普遍开展了报刊审读工作,有2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这项工作,设立专职或兼职审读人员,开始初步形成审读研究网络,并办了17种审读交流刊物。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均将审读作为报刊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予以明确和细化,这为报刊审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


2、审查与监督的范围不同


报刊审读一般依照国家法规与新闻出版有关规定,审视报刊媒体的所有行为,包括报刊社的决策行为、编采行为、营销行为等等乃至报刊运行的各个环节,有些省市已经实现了出版物的全品种审读。


具体看,报刊审读的范围宽,内容多,要求细。不仅重视报刊的政治方向、编办宗旨、专业分工,而且关注报刊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不仅重视报刊的主体部分,如选题取向、标题制作、版面安排、栏目设置、新闻报道、理论观点等,而且顾及报刊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报眉、报尾、中缝、插图、封面、广告、版权页等;不仅要重视正报正刊,而且要浏览增期增版;不仅要重视版面内,而且要留心版面外,如收集读者对报刊的评价和反映、意见等。例如: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的审读员韩隽、翁玉莲的审读报告《和谐但不雷同神似而形异——审读<华商报>副刊》(发表在2003年3月的《报刊之友》杂志)中,审读员认为,该报设立的“新闻特写”栏目,显得不伦不类,如果独立成章,就没有必要放在副刊栏目内,而应归入“新闻类”,如果是新闻版的补充、深化,那么至少应在要闻版露脸,才有资格享受如此规格的待遇。遗憾的是,它经常处于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百姓副刊”涉及面过于单一狭窄。从文本来看,它把过多的视线给了都市青春一族,从内容到语言,给人很飘浮的感觉,少了对生活深层次的体验,少了“百姓”应有的宽广度。


在审查范围上,报刊审读与新闻阅评区别较大。审读还兼审出版秩序和经营活动,这是新闻阅评所不具备的职能。审出版秩序即看是否按登记核定的版式、刊期及有关规定要求正常出版,是否随意提前或推后,增期、扩版、改变版式等是否履行了申报审批手续。审经营活动即看在经营上是否遵守国家的政策规定,如所刊广告是否真实可靠,收费是否公平合理,有无搞“有偿新闻”行为,办实体和搞其他经营活动是否符合规定等。


和报刊审读相比,新闻阅评更宏观,往往站在更为全局的立场去看问题。


另外,针对目前我国报刊发展的现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治散、治滥”的设想,并确定了以贯彻报刊质量管理标准为中心,以考核评比为主要手段,落实量化管理,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报刊从“遵规守法”转移到“达标上等”的报刊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各地各级审读机构承担了这一重任,每年为报刊作等级评审,使审读作为促进报刊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连续三年评为三级期刊就会注销刊号,而新闻阅评就没有这项业务。


报刊审读还和报刊登记评审、报刊年度核验挂钩。1990年开始实施的年度核验制度,对规范报纸出版秩序,促进报纸提高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直执行着这种制度。


3、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不同


现阶段,关于报刊审读的报刊、文章比新闻阅评要多一些。《报刊之友》双月刊虽然现在已经更名为《今传媒》,但这本杂志在多年的运作中,给审读工作带来了很多理论和实务方面的进步,对于新闻阅评工作来说,则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公开期刊。


另外,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报刊审读会议相对较频繁,且受众参与程度比新闻阅评高,由于种种原因,新闻阅评还处于一种“深闺无人识”的境地。


最后,各地报刊审读和新闻阅评工作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有质量的新闻阅评和审读简报。但二者的成果(内参)还分属于两家,一般都采取赠阅方式为相关媒体单位服务。


媒介和相关的版面和封面图片,作品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闻阅评新闻阅评



新闻阅评新闻阅评
















影响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深受阅评制度之害的媒体人认为,“加诸于媒体的阅评员制度,这里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体制所扭曲的人性的折射。阅评员都是由所谓退下来的资深媒体人构成的,他们一辈子被管束压抑扭曲,但是在风烛残年,他们仍然甘之如饴地领受着毁了他们一生的那个势力的召唤,主动地把自己的余生跟这个原本应该深恶痛绝的丑恶捆绑在一起,跪求豢养。  因为是内行人,所以发现所谓导向差池时往往眼光更精准,因为是内行人,所以在出具所谓阅评意见时更能言中关隘。并且在需要射杀自己的同类时,并不会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此番话多少富含个人的恩怨情仇,但也不得不去思考,中国媒体过往是政府统战与引导言论的利器,并通过这种把控舆论导向的方式去影响民众。目前的所谓“阅评员”们都是在那个年代奋战的“干将”,他们的经历是否注定了他们的自审过严,也不懂得与时俱进呢?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胡平《论言论自由》 下一篇每周质量报告《胶囊里的秘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江浩然1301
江浩然1301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