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中国新闻传播年度榜单档案   

南方周末历年年度传媒致敬(2001——2011)

标签: 传媒致敬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

2001年开始,南方周末每年评选出值得致敬的传媒人物、传媒文章或传媒机构。致敬以评选的方式再现了散落在作品中的新闻价值观以及新闻操作理念,在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环境下新闻职业共同体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新闻信仰上,“致敬希望新闻为公众服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希望新闻能产生社会影响,实现舆论监督功能。在新闻操作上,“致敬体现出新时代尊重事实、深度追踪、国际视野、平民视角的新闻操作新要求。在媒体关系上,“致敬期望各媒体能基于共同利益,互相分享资源、协同合作,完成新闻的社会职能。新闻职业有利益共同体、信仰共同体以及知识共同体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建构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法律缺位、体制尴尬、教育不力、记者责任与利益的失衡等等因素阻碍了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重视新闻法制建设、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加强学业界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为构建新闻职业共同体开辟进路。在问题不能得到短期时间内解决的情况下,采取可行方式从其他途径建设和巩固职业共同体也是必要举措。

 

目录

南方周末2003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04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05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06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07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08年度传媒致敬(部分)

南方周末2009年度传媒致敬汇总

南方周末2011年度传媒致敬部分目录

 

南方周末2003年年度传媒致敬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记者:陈峰王雷《南方都市报》2003425

  致敬理由:本年度引发最大社会共鸣的报道之一。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堂恩的诗句: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然而孙志刚,一个普通公民,却因为没带暂住证,而惨死于收容所内。除了投以深切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悲悯外,人们尤其会进一步追问:悲剧是如何酿成的?同样的遭遇有一天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此案在事发一个多月后,经由报纸刊出,迅即引起举国关注,先有三博士上书要求进行违宪审查,后有众多知名知识分子群起倡议,终使这一不人道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国务院废止。一项国家法例竟因一篇报道而终止,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似乎还是第一次。这固然是尊重民意的结果,也与媒体的持续推动有关,而《南方都市报》的首发之功,尤不可没。一枝纤笔,可以改变世界,以新闻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其力量由此可见。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SARS内幕》等系列报道记者:朱晓超 曹海丽等 《财经》杂志

  致敬理由:服务公众,对公众利益负责,是新闻伦理精神的核心。作为本年度国内甚至是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多数媒体语焉不详或缺席的情况下,该杂志以一份财经专业媒体,转而对SARS爆发这一事件做连续发言,饱含勇气、毅力和良知,维护了新闻业的尊严。作为领导者,胡舒立女士个人的道德勇气、职业素养,尤其令人尊敬。

  这一组报道,展示了一个优秀新闻团队所能到达的高度:和日报相比也不遑多让的时效性--419日张文康、孟学农等高官免职,420日该刊即已出街;调查深入,视角独特,观点犀利,有专家认为:堪称对重大紧急事件进行调查性报道的样本。除了对SARS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路径的准确探源外,该报道还把对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追问、制度设置缺失的反思、媒体的公共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彰显等话题结合起来,显示出相当的理性深度。

  致敬之年度社会关怀:《南京拆迁户自焚事件真相调查》记者:茅文贤 鞠靖 《外滩画报》200394

  致敬理由:新闻业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对重大社会事件,记者必须在场,通过他的眼睛和笔,把真相告诉给读者。SARS报道如此,繁峙矿难报道如此,衡阳大火报道更是如此--在今年这些令人难忘的新闻现场,到处闪动着记者的身影,他们的勇敢无畏,展示了记者职业的光辉。

  然而,面对从1990年代开始的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浪潮,真正有分量的报道还不多见。并不像老舍剧作《龙须沟》那样,旧城改造的最后是一幕皆大欢喜的喜剧,在居民、地产开发商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博奕中,居民往往是弱势群体。南京市民翁彪因不满被强制拆迁,求告无门而引火自焚,便是其中极惨烈的一幕。南京、上海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有多篇,该文以扎实的采访,冷静的笔触,真实还原了整个事件。

  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生命权和财产权本应神圣不可侵犯,如果社会进步、制度演进必须以鲜活的生命为代价,实在令人痛惜。愿翁彪、孙志刚式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致敬之年度新闻边界拓展:《经济学家吴敬琏致敬抗非大夫蒋彦永》记者:楼夷 《财经时报》200368

  致敬理由:两个共具高度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两个令人感佩的老人,社会的宝贵良心。在犬儒思想、难得糊涂式的精神氛围还在滋长的背景下,他们的正气和良知,弥足珍贵。

  吴敬涟先生打电话给蒋彦永先生表示致敬和慰问,颇具新闻价值,编者最后如此处理,将文章呈现于版面,既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两任省委书记批示 亿万富翁沉冤初雪》记者:曹勇《南方周末》20031218

  致敬理由:在所有的新闻报道样式中,调查性报道也许称得上此中王者。因其采访调查的压力、获取事实的艰难,往往是对一个记者职业能力的最大挑战。而对公众而言,深入的调查性报道,使他们有机会了解真相被掩盖下的另一面。因此,调查性报道对卫护公众利益、扫除黑幕和社会罪恶等方面,意义重大。《华盛顿邮报》当年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迄今仍为新闻从业人员奉为圭臬。

  本文作者通过层层剥笋式的采访调查,将一个公民的合法财产是如何被肆无忌惮地褫夺的,完整地描画出来。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长洲戒毒所村官的价格等调查报道也广受注意。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持续推动:繁峙矿难系列报道 记者:刘畅柴继军 《中国青年报》6月至7

  致敬理由:今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等中央媒体都更有力地介入了对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等现象的报道。但无一例外,这些舆论监督都遭遇封杀:如新华社的陕西渭南抗洪作秀报道,被指为失实人民日报遭遇江西定南收购事件等,可以套用一句话:舆论监督难,持续推动舆论监督更难。

  如同2001年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媒体之于南丹矿难一样,正是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的广泛监督,对揭开繁峙矿难黑幕、向公众传递真相,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该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此次矿难,还从侧面爆出11名记者受贿的丑闻。一方面,记者滥用媒介权力的倾向值得警惕,另一方面,也要保护记者的合法采访权。早日出台《新闻法》,已是新闻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记者:贺延光 摄影报道 《中国青年报》

  致敬理由:严峻的SARS疫情,为中国的摄影记者造就了一个相当于战地采访的环境,端着相机往事发地前沿一回,不仅是考验,也是一种骑士般的荣誉。这种英雄式的情结,可能要追溯到50年前的战地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他在倒下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于是,近些,再近些,便成了SARS现场拍摄的行动准则。

  摄影记者贺延光在北京地坛医院拍摄时,离SARS患者最近的距离仅一米,这是一声咳嗽就可能令人倒下的距离,他坚持住了。在与医护人员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的18天中,这位资深的摄影记者拍摄了两千多张照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抗SARS前沿的真实一幕,并在画面之外附加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在日常生活题材的拍摄方面,本年度涌现的新人之一,应当是山东的宁舟浩。作为一位非职业摄影师,他用业余时间,在一家老人公寓内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了社会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以图像语言传递了他们的心声。他的实践,对有志于以摄影手段记录时代进程的新人来说,颇有启迪。

  致敬之年度时评:《实现社会公正,哪怕天塌下来》 作者:何兵《南方周末》2003619

  致敬理由:不平则鸣,有感而发,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即使在我国相对短暂的新闻发展史上,文人论政,也已成为自《循环日报》、《大公报》等以降的报业传统。在一个健康开放的公民社会里,表达舆论、公众论坛、传递信息、社会监督,是大众传媒的天然功能。

  在孙志刚案后,各地传媒包括网络涌现出大量评论文章,其中不乏佳作,如《天堂里有没有暂住证》等。本文发表时,关于收容制度存废的讨论正激烈,作者发出了实现社会公正,哪怕天塌下来的呐喊,立场坚定,满怀激情又富有理性。特别是文中引述200多年前英国法官曼斯菲尔德关于废止奴隶制的判词,读来令人心灵震撼。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有报天天读》凤凰卫视

  致敬理由:几乎是零成本的《有报天天读》开播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半年时间就杀入凤凰卫视节目排名的前三位。

  作为一栏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诠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激情。

  从报刊的专栏作家过渡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以以贯之的精深学识。独立见解和批判性的研究,把报刊专栏评论搬到了屏幕上,为电视传播贡献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博客(Blog)

  致敬理由;博客,是Blog的一种中文译名,可理解为自由的个人写作。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媒体,博客因木子美性爱日记而名气大增。目前在中国,对Blog的认识还仅限于网络日记,但在国外,Blog已经成长为对传统媒体构成威胁的自我媒体

  从其在国外由出现到流行的5年历程来看,Blog网络日记人人都是记者的转变,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著名的传播学杂志《哥伦比亚新闻学研究》在今年的第9/10月号,还待别拿出大量篇幅对这一另类媒体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其原因是,在克林顿性丑闻、“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纽约时报造假丑闻等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中,Blog反应及时、态度客观,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这些事件上态度暖味所造成的信息缺陷。

  博客在中国的成长值得期待。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致敬理由:提到24小时播出的新闻频道,就不能不提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个1980年开播的全天候电视台,向全球同行树立起一个一流大台的标杆。今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他们向该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前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期间,央视曾因未能及时跟进报道而广受批评,今年初,其潜在对手凤凰卫视的24小时新闻频道凤凰资讯台获准在内地落地,央视推出新闻频道,无疑是应对竞争之举。它制作的《面对面》、《每周质量报告》等电视栏目,已获得了广泛认可。但更多有影响的栏目、为人称诵的主持人尚有待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频道的开播还被视为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信号:新闻频道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打破常规,随时跟进突发新闻报道,而突发新闻的内容无法提前预测,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挑战。

  致敬之年度最具赞许传媒人物:范以锦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致敬理由:2003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除了旗下几份报纸、杂志继续有出色表现外,还先试水上海,后抢滩北京,最终在北京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办报,此举在探索媒体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当可载入中国新闻史册。

  作为南方报业的领袖人物,范以锦依然保待低调,外界对其所知,可能只限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奇迹般的事业发展,限于他在深圳高交会演讲所提出的多品牌战略、龙生龙凤生凤的报系理念,然而,熟悉新闻业的人都应该知道,低调并不能遮蔽这位脚踏实地的广东老报人为积聚人才所付出的心血,为呵护理想所展现的胸怀,以及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中表现的智慧与胆略。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新浪网

  致敬理由:在多事之秋的2003,网络媒体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在孙志刚孙大午刘涌被饿死的3岁小孩李思怡等事件中,网络民意的热情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传统媒体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从而推动了事态的良性发展。其中,新浪的即时在线新闻评论,尤为引人注意。

  新浪网更大的贡献,在于其海量新闻信息,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形态。它的新闻,快速、全面、集中,每天发布的即时新闻,高达8000多条,几乎与伊拉克战争爆发同时,该网站已将消息播发出来。新浪网,已成为中国网民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的重要窗口。有论者称其为世界最大的华文网站,应非虚言。

  特别致敬:《中国农民调查》作者:陈桂棣、春桃 《当代》杂志2003年第6

  这是一部也许会让新闻从业者汗颜的力作。2000101日开始,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走遍安徽农村。3年后,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在《当代》刊发。他们的调查,全景式记录了那些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在三农问题已成全民共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几乎家喻户晓的情境下,文章没有回避安徽部分高层官员在农材问题上的功过得失,中国原任和现任高层领导人也悉数登场。

  中国的进步,永远不会产生于沙龙里。陈桂棣、春桃两人身上,散发出一种极为珍贵的气质:诚实、坚持。人文关怀,对底层民众真切的爱,以及时代知识分子中少见的实践精神。他们的原创性工作,令人由衷敬佩。

  作者如是说:

  这些年,因为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我们有机会经常深入各地农村,同时,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常听他们聊一些农村里的事。我们发现,原先存留在我们印象中的那一幅幅乡间风俗画,不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田园牧歌,或者说,是过惯了都市浮躁生活的城里人对乡间的一种向往。而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并非如此,或者说,农民眼中的农村并非如此,他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们活得很累、很沉重。

  由此,一个让我们这些终年生活在城里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凸现出来:今日中国之巨大变化,盖得益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那场举世瞩目的大变革,既然是亿万农民引领了中国改革的风气之先,现在怎么又会沦为如此难堪的境地?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已经跨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对底层人民,特别是对九亿农民生存状态的遗忘,又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人做得最为彻底的一件事。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文学应该时刻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对话。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作家不应该缺席。因此,从2000101日开始,我们从合肥出发,地毯式地跑遍了安徽省五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农村,随后,又尽可能地走访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从事三农工作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及政府官员,作了一次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苦调查。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并且都在农村度过了无瑕的童年岁月。今天,当我们奔走在已经变得陌生的田野,却依然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内心的冲动几乎要溢出满眼的泪水。这种与大自然血肉般的亲情,是我们进入城市以后再也没有感受过的。

  但是,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走近中国的农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

  我们同样不可能想到,问题严峻到我们竟不止一次地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怀疑如此重大而敏感的课题,作家能够胜任吗?

  不过,我们毕竟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相信,文学对社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生活苍白的记忆,而是要和读者们一道,来寻找历史对今天的提示;因为中国的明天,只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和努力。

  特别致敬:他们眼中的中国美国《时代》周刊的SARS系列报道

  致敬理由:《时代》周刊曾两次报道中国的特大自然灾害。第一次是在1943年,河南等地发生大饥荒,数以百万计的平民饿死或逃亡,由于该刊的率先报道,引起当时国民政府的重视,解救中原难民。今年春天,当中国发生SARS疫情时,又是该刊较早进行报道。在几个月时间里,该刊先后投入十名记者、报道员,前后刊发近十组文章,从SARS的传播、原因等各个方面做了报道、尽管其报道的观点和内容,我们未必尽都赞同,但该刊在新闻刷新、时效、快速采集新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值得同业赞许。

  此外,美国《商业周刊》在今年延续了以往关注亚洲、关注中国经济的一贯做法,特别是在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期间,该刊的一组报道立场公正,视角独特,对中美贸易逆差等敏感问题分析客观。

 

 

 

2004年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

 特别致敬:走在路上的于建嵘

  致敬理由:他是一位走在路上的学者,是一位通过与无数农民交谈研究学问的人。

  六年来他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乡下和厂矿度过,他甚至舍掉单位分给的住房,每日的归宿是京郊遥远的宋庄。那里,他每天都在写日记,用相机和笔记录宋庄每一个变化。

  他与现实接触的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记者;自然,他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也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

  从《岳村政治》,到后来的农民税费抗争的调查,到后来的土地纠纷研究,再到最近的信访制度改革,于建嵘都是用腿一点一点跑出来,用一个个访谈和一个个数据支撑起他的理论体系颇有回应的建言。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无法否认他脚踏土地、心系黎民革新观念的情怀。

  当然,于建嵘最让人尊敬的是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关注的课题,都是当下尖锐的矛盾所在,是很多人发言时会顾虑重重的领域。然而,于建嵘走进去了,他调研,思考,然后真实地表达。

  伟大的研究往往与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紧密相连。于建嵘给沉寂于书斋、从理论到理论的学者树立了典范,关切现实,关切民瘼的学术才是最有力量的。

  于建嵘也给记者树立了典范。走下去,走下去,倾听,思考,然后发言。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湖南嘉禾县拆迁引发一对姐妹同日离婚

  记者:罗昌平

  《新京报》200458

  致敬理由:此报道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行政权力的泛滥,以事实的力量拨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的不仅是对当前最激烈的社会矛盾之一城市拆迁——的矫正,更是对政府行政方式的诘问。

  此报道和其后央视《时空连线》、《社会记录》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的跟进,使得当地官员从曝光到公关到反击的行动被步步披露,舆论监督和反舆论监督的矛盾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成为本年度最富现场感和连续性的新闻事件。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阜阳“空壳奶粉”之祸

  记者:董小恒

  《东方早报》2004416

  致敬理由:在本年度与大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方面,覆盖面之宽,程度之深,影响之大,阜阳奶粉事件堪称第一。

  此事件最早由当地媒体披露,其后央视、新华社均有触及,但直至《东方早报》的此篇报道出笼,才形成全国性的关注。以一地方媒体之身,超越全国性的强势媒体,《东方早报》至少做到了两点:一、记者跑的路更多,调查更为扎实;二、没有像其他媒体避让谁负责任的问题,率先对当地官员发出质疑阜阳有关部门并未就此事件采取任何预警措施!几天之后,《东方早报》又发表述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四大遗憾》,直斥当地卫生预警机制缺失埋下后患媒体曝光多次未引起足够重视工商部门查处不力致使伤害延续政府封锁消息被指不作为,尽显批评锐气和硬派作风。

  此后不久,这一民生事件转为问责风暴,当地为数不少的官员受到各种处分甚至丢掉饭碗。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

  西安宝马彩票案系列报道

  记者:张凯华 寿蓓蓓 李萍萍 徐胜等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4411

  致敬理由:央视《经济半小时》关于宝马彩票案的报道,颇有水门事件调查之风。记者通过剥茧抽丝式的采访,以及与众多关键人物的访谈、交锋,逐次揭开隐藏在偶然事件背后的黑幕和权力部门的渎职。记者的独立调查走在了警察前面,报道甚至成为了司法部门侦查的重要线索和方向。此新闻,可以说将调查报道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记者:张立

  《南方周末》200425

  致敬理由:此报道开篇即设置悬念,推动人们步步探询,正反两方面的言论各执一词,泾渭分明、不断交锋。报道没有得出最终定论,但激发了无尽思考。手段与目的,人治与法治,个人权威与公民权利,一篇特稿包含了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重大主题,写作有节奏感,简洁明快,细节富有力量,把一场复杂的改革、一位有争议的官员呈现得栩栩如生。报道发表后所引起社会反响非常强烈,讨论深入到了改革观甚至领导体制等层面。

  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记录片《姐妹》

  作者:李京红

  致敬理由:以图像记录人生的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从事的是平面的、静态的图像记录,即照片的拍摄者;另一种从事的是三维的、流动的图像记录,被称为影视的拍摄者。如果给他们一个统称的话,不妨定义为图像工作者。

  2004年度的图像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了许多非同寻常的时刻,如矿难、人质事件、揭露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重大的突发事件等等。他们中有一个叫李京红的人,推出了一部18集的电视纪实片《姐妹》,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相继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说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本年度最火爆的电视剧。

  这部耗时4年拍摄的纪实片,讲述了深圳一家发廊内5个发廊妹的故事。在许多人眼里,发廊妹以及她们赖以生存的背景,总是带有一种暖昧的意味,但本片的主人公却在艰难的生存需要中,苦苦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宁可惨淡经营也不提供特殊服务,其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300多小时的原始素材和细节的再现,大大加重了本片的分量。

  我们承认,以影视为手段记录人生,其技术上的一些优势和照片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是,图像工作者的理念在此是相通的,比如说用镜头直面社会底层人群,长时间地贴近他们,关注他们的悲欢离合,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等等。据此而言,在本年度中,李京红和他的《姐妹》做得比较到位。

  致敬之年度国际报道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劫持事件报道

  记者:卢宇光

  凤凰卫视20049

  致敬理由:这是凤凰卫视在本年度世界传媒格局里争夺话语权中颇为得意的一笔。现在恐怖分子已经向我们冲过来,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任何人听到卢宇光从现场传来的最真实的、喘着粗气和带着些许颤抖的声音,都不能不动容。

  在这样一桩震惊世界的大规模的绑架案面前,凤凰卫视是惟一亲临现场的华文媒体,也是大陆观众惟可以找到的全面详尽了解这场恐怖灾难的消息来源。

  有评论认为,经过别斯兰一役,凤凰卫视在数年之内已迈出三大步:“9.11”事件的直播,主要解决了在世界大事发生时有没有声音的问题,那一次,凤凰卫视采集的电视画面大多还是西方媒体的,主要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伊拉克战争的直播,闾丘露薇出现在炸弹横飞的巴格达街头,主要解决了在不在现场的问题;而此次人质事件中,由于卢宇光的出色表现,与世界各大传媒相比,解决了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成败陈久霖

  记者:张帆 王晓冰 李箐 傅凯文

  《财经》杂志2004年第24

  致敬理由:中航油事件刚曝光,即有人在猜测《财经》杂志该如何报道。该刊一出手,果然不让人失望。在很多媒体还在做外围报道时,财经显然接触到了较为核心的事实和关键性的人物,报道对事情的始末缘由和陈久霖其人作了较为准确的还原,并直指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的制度错位。整个操作显示出《财经》的新闻突破能力和调查水准。从目前看,《财经》杂志在财经专业领域的调查能力在国内是最高的。而在业内,也隐隐形成了碰到财经界的大事就想看《财经》怎么操作的期待。

  致敬之年度文化事件报道

  《1.6亿财政赤字上的豪华演出

  记者:杨得志

  《中国青年报》200491

  致敬理由:此报道由文化演出切入,实则反映的是扭曲了的政绩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反差的数字,从演员报酬到农民收入,从演出支出到巨额赤字。面对摊派时权势和贫穷学校的不同境遇,让人感叹弱者的无力。万源与其说是在筹办一个文化演出,毋宁说它本身已变成了一个政治作秀的舞台。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

  致敬理由:还有哪一个栏目比关心你的餐桌更具亲近性,还有哪一种质量低劣的产品比食品质量低劣更让人恐惧。德州扒鸡太仓肉松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山西陈醋、重庆火锅底料、平遥牛肉……这是一个几乎每期节目都会引起轰动的栏目,它以暗访记录的方式,把我们身处的食品环境真实地呈现。这个栏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食品观念,也是有力地促进了食品质量的改善。更大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件件的民生事例证明,这个社会多么需要媒体对真相的追寻。

  该栏目可能是全中国负面报道比例最大的栏目。和央视其他新闻栏目不同,该栏目的记者出于保护从不出现在镜头前,而他们的暗访水平则是在中央电视台里最专业的

  致敬之年度时评表现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块

  致敬理由:该版块的整体表现在本年度的同类版块中可以说无出其右。从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论,到提倡公民写作的来论,到强调认知价值的专栏评论,再到阐释精深、着眼宏远的宏论,该版一直在雄心勃勃地对中国传统评论进行改造,使之更富于现代感,更富于成熟纸媒的特质。

  该版聚合了一批有思想力量的作者,刊发了颇多视角精到、价值卓然的时评。但与其说该版块的亮点在话题上有诸多突破,不如说它的主要成就在于时评形态的创新和版面的规模上。目前它正在尝试建立在采访基础上的社论写作,以及在街谈栏目实验的小品文的时评形式,虽是借鉴,却可望革新传统评论。

  致敬之年度专栏表现

  新华社《新华视点》

  致敬理由:身为老牌媒体创办的栏目,新华视点并无老牌媒体的暮气和保守,触觉敏锐,切中时弊,很多报道所表现出的活泼锐利的文风,令人耳目一新。

  2004年,新华视点表现尤其抢眼,仅前11个月,发稿389篇,关注到的问题309个,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在颇受瞩目的审计风暴、淮河治污现状、铁本事件中更是功不可没。这后面,当然也与今年中央媒体整体表现出众,对地方监督增多有关。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2004年调查性报道国际研讨会

  主办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

  致敬理由:调查性报道是对一个记者挑战最大的新闻样式,在中国,新闻的实务界与理论界向来多隔裂,其实前者需要理论的充实,后者也需要实践的参照。此会由研究教育机构主办,而参加者多来自新闻第二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次交融。更令人瞩目的是,此次会议把世界顶级媒体的调查记者聚于一堂,使中国记者与新闻标杆有了对话的机会。

  致敬之年度传媒人物

  胡舒立

  致敬理由:在贯彻新闻的职业标准方面,胡舒立不是第一个,但无疑是最坚决的新闻人。2004年,她带领着《财经》杂志,继续以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的姿态前行。

  《财经》的文章也许不是最的,但无疑是最具有品质感的。《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等极具专业操作水准的报道,给业内树立了一个标杆,其新闻调查缜密与叙述之简洁,对比众多的所谓特稿的粗制滥造和夹生文青写作,高下立见。说胡舒立成就了《财经》,并不夸张。

  不能不提的是,作为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胡舒立借资助国内优秀财经新闻记者、编辑及财经新闻专业研究生进修,来支持财经新闻学科的建设,提高国内财经新闻的素质。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新京报》

  致敬理由:创刊短短年,《新京报》就崛起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媒体之,其新锐的势头让许多媒体老大哥惊叹后生可畏。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强强合作的产物,《新京报》把南派新闻风格带到了京城,并以更为现代和专业的姿态改变了京城报业的生态。身为新闻体制改革和首家跨地域的实验物,新京报的成功,亦为新闻变革的继续进行提供了信心。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人民网

  致敬理由:银川出租车停运风波济源招录公务员暗箱操作等,单是作为这几起轰动全国的热点事件的首发媒体,已足以体现人民网在本年度网络媒体的卓尔不群。

  从某种意义上,人民网改变了网络媒体单纯地充当二传手的角色,而是以独立报道者的姿态出现。

  在传统媒体上难以亮相的内容,在人民网找到了传播的路径。

  如果说其他网络媒体云集了资讯,而人民网正把声音变成种力量,既有热情网民的参与,更有理智的评点。人民网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搭建了公共沟通平台,发挥了网络媒体特点与作用。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新浪网

  致敬理由:如果周刊是以七天为一周期,日报是以一日为一周期,电视新闻是以一小时为周期滚动,那么网络新闻的刷新则是以分秒为周期。今年,新浪网继续以无可比拟的海量信息,成为华文媒体中最大的资讯提供者。在今年8月举行奥运会期间,该网站创下全球网民留言的最高纪录。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除了资讯提供,新浪网舆论引导的功能越来越强。如同报纸的头条,它对条信息作突出处理,往往会成为关注焦点,进而对公众的议程设置施加影响。从资讯提供到舆论引导,正说明了一个网络媒体的成长。

 

 

 

南方周末2005年年度致敬

●致敬之年度传媒人物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致敬理由1.5亿元独家买断20042007三年的中超转播权的意义,在上海文广传媒集团2005年迈出的关键几步中,也许只是一小步。

在一年之中,文广集团先是拿到第一张国内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牌照,随后又联手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电视”流媒体业务,从而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一个跨越传统与现代,经营业务遍及纸质媒体、卫星电视、宽频电视、手机电视的传媒集团,并一举把几种新兴媒体早早握在手中。

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同样是大手笔不断,文广集团将上海卫视改名为东方卫视,并为其注资2亿元;联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合作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该集团展现出的全球视野和高端追求:文广传媒与CNBC(美国全国电视广播公司商业有线电视网)和英特尔公司建立了联盟,并孜孜不倦地探索高科技与媒体的结合。而这些,与三年前以35岁之龄接掌文广传媒集团总裁的黎瑞刚密不可分,从他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隐约看到中国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传媒人,对于全球化和传媒发展方向的把握。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聂树斌、佘祥林冤案系列报道

致敬理由:还有什么比把清白还给一个无辜的灵魂更能彰显媒体的价值?对聂树斌案以及随后对佘祥林案的追踪报道,一条生命,一桩冤狱,两个普通人的遭遇,又一次促成了全社会对“严打”历史积弊与司法体制缺陷的高度关注,也让我们反思社会修补纠错机制的重要性。

在聂树斌案和佘祥林案的报道中,包括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内的数百家新闻单位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显示了媒体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艾滋病人和总书记握手后的生活》

  记者:董月玲

  《中国青年报》20051214

  致敬理由:原本对媒体而言相对常规的选题,因为一个对于反艾滋歧视最具标志意义的人物,更因为文章希腊式悲剧情怀的叙述,成为2005年最具特色的一篇特稿。

两个普通的艾滋病人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但人们的偏见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及其家庭的命运却没有因为这次接见而变得更好,这一结果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大多数艾滋病人的生存现实。平实的主题,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而渐渐凝重起来。它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推动人们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帮助。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天价医药费》

中央电视台20051121日“新闻调查”

  ○《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称我国医改不成功》

  记者:王俊秀

  《中国青年报》2005728

  致敬理由:下半年,中国媒体对医疗、教育等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南方周末》关于60万西部代课教师的报道,原生态展现了一个被赋予教育后代责任的群体生存现实。不过,媒体讨论最为深入、民众反响最热烈的则应该是医疗体制改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此句并无刺目词汇的话语却足够让人触目惊心。这一长期存在于人们感知之中却一直未得到权威证明的实话,经《中国青年报》借权威人士之口公之于众,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医疗保障是现代国家之于公众的基本义务之一。“医改”对百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曾有官员将“医改”与土地革命相提并论。《中国青年报》能够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将目光聚焦“医改”,无疑反映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医改”历经20年好似一场宿醉,然而终究还需清醒面对事实。《中国青年报》对医改的报道,没有选择主观苛责,而是力图客观展现“医改”症结,深入探讨其不成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对策。该报道刊出后被多家媒体引用,形成全国性的关注热点。

而就在媒体大讨论之中,央视新闻调查对“哈尔滨天价医药费”的曝光,又为这场讨论增加了最鲜活的案例和注解,不但延续了公众的热情,也成为2005年新闻事件的“压轴大戏”。媒体对公众最关心需求的连续跟进,无疑是本年度媒体对公众利益关注的最佳体现。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

○《致命禽流感》

记者:曹海丽、张帆等

  《财经》杂志2005年第22

  致敬理由2005年不乏好的调查报道,但就与公众的关切度上,影响力最大的仍推《财经》杂志的《致命禽流感》。

必须承认,虽然不能同SARS报道简单类比,但《财经》在禽流感这种同样错综复杂、关乎民生的重大题材上显示出了不一般的实力。当其他媒体依然在犹豫的时候,《财经》记者已兵分数路,深入农业部宣布的三个主要疫区,在国内媒体中最早、最及时、最系统地报道了禽流感的情况。文章的细致、节制和理性,可谓《财经》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财经》不但在第一时间,谨慎披露了中国第一个“禽流感病例”,更以宏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禽流感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传播和防治图景,所援引的相关部门与学者观点之间的冲突发人深思;它提出以与禽流感的斗争作为农业、农村若干重大政策调整及试点的契机,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的起始点,这种深度也为同题材报道所仅见。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

《病人崔永元》

  记者:易立静

  《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19

致敬理由:这是一组近乎没有缺憾的文化人物报道,如此深刻地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如此尖锐地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在国内新闻报道中并不多见。记者与崔永元长谈近7个小时,真实地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并近于精确地加以还原。值得注意的是,报道既有“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等极具传播效应的精彩噱头,又有关于知识分子良心与责任的深入讨论。看此文时的感觉是:“一气读完”,又“掩卷回味”。

正因为如此,崔永元的困惑,恰恰折射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不正常,报道的意义也因此得以升华。

●说明:本次评选,本报两篇报道也获评委提名。其中,《公安部督办2.20特大枪案四年前骇人一幕石破天惊》(记者:曹勇,《南方周末》2005519日)提名“年度调查报道”、《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县委副书记动情上书教育部》(记者:傅剑锋,《南方周末》2005123日)提名“年度公众服务”,但为了使本次评选更显公正,上述两篇报道未列入年度致敬篇目。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凤凰卫视《口述历史》

致敬理由:它给了人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让许多曾经被强迫的记忆仿佛变得触手可及。在电视里,年逾古稀老人的讲述,没有凤凰最擅长的包装,一切平铺直叙,一切水到渠成,然而它却终于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吸引到那些平凡的语句之中。凤凰的口述历史,选的大多是一些在内地已经得到公认的话题,制片人张力小姐也会这样告诉读者,每一个人在叙述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掩盖些什么,回避些什么,甚至虚构些什么,但她还是觉得“只要是事件的亲历当事人,能站出来表明态度就足够了”。其实,读者欣赏的就是凤凰的坦率,“口述历史”的这种平和与真实。他们相信“叙述者的记忆里有丰富的惊人的经验,总能为读者提供了解一个时代的新的视角和思路”。凤凰当然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读者也当然知道他需要了解的是什么,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致敬之年度最佳电视台

○湖南卫视

致敬理由:“超级女声”与精品韩剧成就了湖南卫视的2005.与中央电视台的公平竞争,使得风靡东亚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终于得以在湖南卫视独家首播。《大长今》的热播又一次验证了湖南卫视精品路线对市场的吸引力。

至于“超级女声”,则让湖南卫视一时间成为全国娱乐风暴的中心,在沉寂多年之后,这个省级电视台终于再次依靠“新娱乐”精神,到了其前所未有的巅峰。

在舶来国外节目模式的同时,湖南卫视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本土化创新能力。在大多娱乐节目仍抱着“美丽产业”这一口诀不放时,“超级女声”另辟蹊径,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空间,从而契合了受众隐秘的娱乐心理。

作为湖南“新娱乐”的代表,“超女”的火爆也是湖南卫视“开门办电视,观众定标准”的办节目标准的成功,它意味着媒介手段的去单一化成为一种必然,并可能影响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张恩照美国被诉》

记者:王丰、凌化薇等

  《财经》杂志2005年第6

  致敬理由:在中航油事件之后,新闻同业和读者再次品尝《财经》推出的典型“财经大餐”,非有关张恩照的报道莫属。在建行即将上市前夕,传出建行行长张恩照在美国被诉的消息,其敏感性和新闻价值毋庸讳言。而在众多媒体还在思考如何动手的时候,《财经》杂志再次表现出前沿的姿态,以封面报道的方式推出大幅报道,其触角从国内一直延伸到美国,通过对关键人物的采访揭示了事件的核心事实和最新进展,《财经》对选题的反应能力,及其调查和突破能力在此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集中体现。由于《财经》报道的细致与详实,张恩照一案于国内媒体而有“鸡肋”之感,令人不得不赞叹《财经》的表现。

2005年上海房地产秋季展示会现场  CFP /图

十运会争议迭起  CFP/图

佘祥林无罪释放  cfp /图

阿星,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徐文阁/图

●致敬之年度时评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作者:杨鹏

  《中国青年报》20051126

致敬理由2005年一度出现了关于“市场化”以及“改革”的争论。这种争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些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把2005年称为“改革攻坚年”的说法——在经历了20多年“渐进式改革”后,中国改革终于进入了深水区,必须开始准备攻坚。这样的认识当然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2005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并集中反映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供给领域。《中国青年报》杨鹏的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文章在肯定中国20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私人产品已经获得极大满足,指出现在改革重点应当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要,亦即是法治、公共福利等等。文章把握了当下最让人关切的矛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他们眼中的中国

BBC中国周特别报道

致敬理由2005年,中国成为美国《财富》、《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多家国外媒体的追逐对象。相对而言,英国广播公司的中国报道无论是前期策划、后期包装,还是报道反响都更具大家风范。

BBC的“中国周”的报道阵容强大,具有26年历史的强档电视时政节目《问与答》甚至把节目搬到中国,除此之外,中国报道报道还吸引了《展望》、《世界商业报道》、《新闻之夜》等一系列名牌栏目,以及BBC旗下的众多电台、电视台。这是BBC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国家进行如此规模的报道。

尽管存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但BBC依然尽可能展现出了专业媒体的客观、公正和独立。在报道内容上,除了浓墨重彩报道中国的发展成就、公开探讨“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外,BBC也并没有回避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中国教育高收费、海南琼山小镇乡村的男女比例失衡等等。在报道形式上,BBC确定嘉宾、选题之公开、透明,谈话之开诚布公尤其令中国观众感到新鲜。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财经》杂志

致敬理由2005年,“以我为主”的《财经》杂志,让人们不得不再次钦佩其职业水准。在人民币升值、上海地产、禽流感、哈尔滨水危机以及多起金融、证券大案、高官腐败内幕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财经》记者总是能出现在最需要他们出现的地方,并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同行对其评价:今年中国的大事“《财经》从未缺席”。

《财经》杂志对敏感并有重大影响题材的把握尤其可圈可点,其团队作战的传统在调查类报道中更显优势,往往能做到重点突出,点面兼顾。其报道视野更加开阔,而报道锐度则一如既往。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网络搜索

致敬理由:在一个信息日益充斥的时代,选择有效信息渐渐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于是,当经过挑选与整理的信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重新编排的时候,搜索就成为了一种传播,搜索界面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无法躲避的媒体。搜索引擎则正在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它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选择。2005年纳斯达克对Baidu热捧,资本市场已先于传播界意识到搜索的力量。BaiduGoogle等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录入 钟婷)

 

 

 

 

南方周末2006年年度传媒致敬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网易

致敬理由:网络媒体正面临一个拐点:从点击率导向到美誉度、公信力。谁能率先完成这一跨越,谁就能赢得未来。2005年,网易就开始从传统媒体引进人才,2006年完成了内容团队的重组。此后,新团队在页面风格特色形成、新闻评论价值主导、网友互动体验改良方面的努力取得进展,并对遵循既有模式的同行形成挑战。网易能否打乱门户网站的现有排行,未来是值得期待的看点。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福建“桑美”台风报道(新华社记者就桑美报道舌战福建官方媒体)

新华社浙江分社

致敬理由:“桑美”来袭,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在福建灾区采访,渔民们“你们一定要说真话!”的恳求触动了记者。记者们“一家一户地了解失踪人员情况”。但报道和内参发出后,却被批评为“报道不实”。一场台风引发的PK形成了和“桑美”同样猛烈的风暴。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以宣传为主要任务的国家通讯社记者,能够抵住各方压力,执著他们心中的真相,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远非市场化媒体的同行所能想象,因此,他们更值得尊重。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

○《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

记者胡润峰杨海鹏 付涛 季敏华

罗昌平 历志钢

《财经》杂志 20068

致敬理由:当同行还停留在讨论社保资金管理制度重大缺陷时,8月,《财经》推出长达1.3万字的调查,以文献式的笔法,详细而立体地披露了从1990年代前期开始,上海社保一系列规模浩大而“危险的投资”。

调查性报道一直是《财经》的核心“卖点”,其“文献式”的笔法在同年推出的《寡头之盟》、《兵败微硬盘》、《枭雄唐万新》中均发挥到极致。甚至有人认为,2006年《财经》已拥有一条调查性报道的生产线。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欣弗事件”报道

受害者上访与“欣弗”老总裘祖贻之死(南方周末)

“欣弗”老总以死谢罪自杀前后(新京报)

6岁小女孩刘思辰死后赔偿难(第一财经日报)

欣弗死亡路线:问题药品大量涌向农村(21世纪经济报道)

众媒体

致敬理由:815日,国家药监局通报了 “欣弗事件”的调查结果: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违规生产,是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的结论,正好与之前媒体所披露的信息吻合。

我们认为,正是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使药品制造业背后的潜规则逐渐清晰。

众媒体对“欣弗事件”的报道也表明,“药患”背后往往伴随着“人患”,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药品监管体系,“欣弗”事件的重演不可避免。

 

●致敬之年度国际报道

○中朝边境 300000“脱北”者

记者:胡贲特约撰稿员刘小童

《凤凰周刊》:2006年第33

 

致敬理由:20多年来,以十万计的朝鲜人进入中国,他们被称为“非法入境者”,这一群体是普通中国人视野中的盲点。《凤凰周刊》的报道相对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群体的状态,并从侧面展示了中国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朝鲜。

文章发表在朝鲜核试验之后,各国对这一“悍然”举动给予谴责,而《凤凰周刊》告诉读者,还有比核武器更值得关注的东西。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

○《大腕孟欣同一首歌:最疯狂的演出》

记者:朱文轶蔡崇达 周密 王小峰 等

《三联生活周刊》 2006918

致敬理由:该报道富有洞察力地捕捉到了“怪胎”一词,并进行了基于事实的阐释。

报道以“‘同一首歌’走进宝鸡”为个案,呈现整个运作过程,勾勒出官员、掮客等各色人因一个强势栏目而被搅动起来的“世象图”。

这是一个关于文艺节目的报道,却折射出现实中权力、利益间真实的相互关系。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纵横周刊》

致敬理由:不满周岁的(20062月创办)的《纵横周刊》由一群年轻的新闻人制作,《纵横周刊》要求每个研究员持续关注一个国家(中国除外)的政经变化,每周像完成作业一样,撰写600字的观察文章。

《纵横周刊》强调专业知识“积累”,这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多面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人的成长焦虑。

《纵横周刊》的创办者还不满足英语在全球范围的“话语霸权”,他们致力于打造非西方话语解释,其目标也定得极为具体:《经济学人》。

 

●致敬之年度评论

○《改革不可动摇》

作者:周瑞金

《财经》杂志

致敬理由:这是2006年被媒体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评论,“皇甫平”重出江湖,似乎注定不同寻常,但和15年前不同,此次重现,更像媒体事件,除了“皇甫平”这一符号被广泛猜想,并在互联网上激起众多“口水”外,文章对改革操作层面的影响并不如当年那样显著。

 

但我们不能忽视评论所表达的观点,“皇甫平”一方面反击全面否定改革的人,另一方面道出常识:“在一些本不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出现了利用市场化牟利的‘假改革’,而在一些应该大力推进市场化的领域,市场化改革却步履维艰……”类似的朴素观点从“皇甫平”之口说出,令人深感触动。

人们必须明白:改革如果不从常识出发,将非常危险。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无声的世界杯》

记者:包丽敏李润文

《中国青年报》 2006712

 

致敬理由: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是一种灰暗而隐性的存在,一般来说,只有在他们和城市发生激烈冲突时,才闪入城市人的眼睛,但这一次他们因为世界杯,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无声的世界杯》记录了中国最无声的一群人,他们撑着雨伞,通过街边大屏幕观看比赛。他们忘我、陶醉,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所有的贫贱、卑微全部羽化成透明、简单、疯狂,和全球任何角落的球迷并无二致。但当比赛进入到最激烈的点球决胜时,大屏幕停止了播放,生活又一一残酷地重现。

报道用显而易见的新闻报道技巧将一个老旧的题材赋予了闪亮的光泽。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百家讲坛

中央电视台

致敬理由:2006年,《百家讲坛》攀上了自其诞生以来的最高收视高峰,但我们认为,该栏目的价值不仅在于收视份额,也不在于“将历史知识引出象牙塔”,它的贡献在于提供了新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更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本来面目的关切,也使历史变得生动而具体。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业界对其“专业性”的质疑,我们认为,这种质疑极为正常,毕竟在专业领域,争论每天都在发生。

 

●致敬之年度专栏

○观察家

《经济观察报》

作品选登:霍英东,一个大佬的黄昏  秦晖:“大西线”调水的工程学硬伤!

致敬理由:一个社会是否有思想,只要看看这个社会里严肃媒体是否有思想就知道了。

作为一家严肃媒体,《经济观察报》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该报的“观察家”版块,在一定意义上,“观察家”的思想深度,代表了中国严肃媒体的思想深度。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上海社保案系列报道

最初报道:上海社保基金“违规投资”疑云

追踪报道:上海反腐升级宝山区区长秦裕涉嫌社保案被调查 上海公路大王:某国有商行贷款60亿  上海电气董事韩国璋被闪电双规 张荣坤夫妇的苏州往事

记者:陈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7-9

致敬理由:724日,该报通过《上海社保基金“违规投资”疑云》一文,率先披露了上海社保基金案。此后,在社保案的“新闻争夺”中,该报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往往是同行正在犹豫时,他们已进入“下一阶段”,这种迅捷最大程度地增加了上海社保案的能见度。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是该报“狗仔”精神得到最多回报的一年,“汉 芯 造假系列报道”、“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系列报道”、“土地宏观调控系列报道”等,均令业界刮目相看。

也许他们的报道不是“最猛”的,文本甚至是粗糙的,但他们的报道是最具时效的。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东方卫视

致敬理由:东方卫视在2006年所奠定的基础,有可能打破内地卫星电视“低水平激烈竞争”的格局。“舞林大会”、“我型我秀”、“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等栏目在年内皆受追捧。继CCTV传统娱乐、湖南卫视草根娱乐后,东方卫视创造出中国都市大娱乐形态。东方卫视新闻栏目的分析和评论也被认为尖锐而大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沪上媒体不温不火的表象。

但东方卫视的成长,并不能掩盖内地电视媒体原创力欠缺、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甚至有评论夸张地形容,中国电视媒体和先进国家电视媒体的差距“以光年计”。

FT中文网

致敬理由:FT中文网不愤怒、不张扬、理性感性并重、从容而富智慧的品质已经赢得了尊重和认可,其不到一年就吸引了70多万优质注册用户,在财经类网络媒体中表现优异,它的诸多品质也恰恰是传统媒体同行所欠缺的。

 

●致敬之年度最具潜质媒体

Web2.0

致敬理由:几年来,“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理念一直由博客独力承担,但Web2.0概念把一批并不新的网络技术重组成令人兴奋的网络服务之后,普通人拥有了更充分、便捷的网络渠道:可以分享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可以提交自己发现的任何新线索,可以自发组成探讨共同话题的组织,Web2.0让这一切变得极为便捷。

这种便捷使得普通人的“用户贡献内容”成为网络风潮,也使得“你”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Web2.0同样影响着中国网络和新闻业,尽管由于诸多因素,Web2.0并未持续年初的迅猛势头,但其尝试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息。从年初的表现看,Web2.0和“人人都是记者”,应该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新浪博客

致敬理由:2006年,新浪博客的成长极具“爆炸性”,它为传统媒体、名人、网民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平台,若论影响力,在博客业界,无出其右。但需要提醒的是,名人无休止的“骂战”可能遮蔽了网络最有价值的信息流,并使草根博客淹没在新浪博客的“汪洋大海”中,抛开肯定、否定之争,2006年,新浪博客经营上的成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网易

致敬理由:网络媒体正面临一个拐点:从点击率导向到美誉度、公信力。谁能率先完成这一跨越,谁就能赢得未来。2005年,网易就开始从传统媒体引进人才,2006年完成了内容团队的重组。此后,新团队在页面风格特色形成、新闻评论价值主导、网友互动体验改良方面的努力取得进展,并对遵循既有模式的同行形成挑战。网易能否打乱门户网站的现有排行,未来是值得期待的看点。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凤凰卫视

致敬理由:比起“真人秀”的喧嚣,凤凰显得更“安静”。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内地公共电视台越来越商业化,而作为商业电视台的凤凰通过对专业新闻品质的追求,通过《凤凰大视野》、《口述历史》的出色发挥,显得“越来越公共”。而我们更尊重的是,凤凰卫视依旧锲而不舍地填补内地媒体的报道空白,一般来说,所谓“填补空白”,往往指“查漏补缺”,但凤凰所填补的,恰恰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南方周末2007年年度传媒致敬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罪恶的黑人之路

  记者:付振中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2007515

  致敬理由:黑砖窑事件以其黑暗和悲惨,构成了一幕人道悲剧。多年来,尽管有被拐骗者家属的奔走呼号和媒体零星报道,但悲剧却一直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直至河南电视台记者付振中的介入。

  39岁的付振中,用将近一个月时间跨省调查,使罪恶的黑人之路露出冰山一角。以罪恶的黑人之路命名的系列节目一经播出,即在当地引起震动,其内容经网络传播后,最终演化成舆论风暴

  毫无疑问,付振中的报道是将黑砖窑事件昭示于公共舆论的转折点,并促使事件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2007年,付振中和河南电视台的努力,使记者这一职业增加了亮色,赢得了尊重。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

  《谁的鲁能》

  记者:李其谚、王晓冰《财经》杂志 200718

  致敬理由:中国虽未出现俄罗斯式的世纪大拍卖,但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亦是焦点话题。其实,在竞争性领域,明晰产权往往是提高效率的利器,蛋糕做大之后,所有人都能分到更多的蛋糕。

  真正可怕的是权力操控下的黑箱私有化,其结果,资源不是向最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手中集中,而是向最善于运作权力的人手中集中,在这些人手中,蛋糕越变越小,但他们自己切到的份额却越来越大。

  《谁的鲁能》采写时间长达8个月,而对电力这个高度垄断行业产权问题的关注,《财经》则从2003年就已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能是这样,《财经》的报道也是这样。《谁的鲁能》18日发表后,国务院专门派出了调查组,孰是孰非,还未见公开答案。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网上惊现史上最牛钉子户

  记者:谭人玮《南方都市报》网眼 200738

  致敬理由:一张极其夸张的照片在各网站传播,照片中,被拆迁户的房子在大坑中孤零零站立,房子主人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网眼版编辑敏锐地令史上最牛钉子户登陆纸媒,其后,更多媒体赶赴重庆,最终促成事件和平收场。

  无疑,网眼的作为是促使钉子户事件发生转折的关键一步。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传统媒体介入,网络事件很难进入解决通道网眼从其诞生以来,就充当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桥梁,而网眼选择新闻多数涉及公众利益,史上最牛钉子户、押钞员枪杀储户、前台实名制、红钻帝国被拘、厦门PX项目、陕西华南虎照……在网络深入公众话题、推动公众事件的2007年,网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向制作者表示敬意。

  提及公众服务,该报的中国水危机系列报道,第一次全面调查中国江河湖海污染现状,尽到了严肃媒体的本分。

  致敬之年度评论

  《中共十七大之公众期待》

  作者:胡舒立《财经》杂志 20071015

  致敬理由:媒体为民之心声,贵在最恰当的时候发出最恰当的声音,以最大限度影响国家未来。

  中共十七大之前,全国数千份报纸、杂志之中,《财经》是为数寥寥发出政改呼吁的媒体之一。文章称政改乃民意昭昭,这无疑是将窗户纸捅破的言论。可以说,此评论生逢其时。文章引经据典、小心阐述,虽然能读出作者的审慎,但也同样能读出作者的勇气。

  浏览这一年的评论,我们还发现,《南方都市报》评论板块依然保持极高水准,且经常能制造有影响的话题,比如其发表的茅于轼先生的《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即是一例。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少年杀母事件》

  记者:林珊珊、尼克、蒋志高《南方人物周刊》2007121

  致敬理由:一个生活在广州底层的外来少年,为何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本文作者用4个月时间调查少年家庭的生存状态与思维模式,并通过细节呈现出底层生活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痛苦和内心的荒漠,从而构成读者的在场感受,在平淡中震撼人心。从总体质量看,这篇报道亦是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的典型样本。(这些荣耀属于你)

  但报道的瑕疵亦不容回避:正文不交代消息源,只在文后列受访名单,这一做法有实验性质,但不应鼓励;部分章节小说化写法明显,其实,当事实足够强大时,渲染式写作确为画蛇添足,并为严肃新闻作品所不取。(这些批评属于我,虽然我不认为这些批评有道理)

  综合考虑,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篇值得尊重的作品,同时,我们对年轻的第一作者表示敬佩,她是一位实习生,也许,有野心的年轻正是新闻事业延展的基石。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空缺

  空缺理由:本致敬项目,是为鼓励本年度在传播、践行新闻专业精神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而设,今年,我们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适合者。

  致敬之年度专栏作者

  长平

  致敬理由:他宛如侠客一般游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中间,他的评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在新闻事件中,他总能在众说纷纭中找出真问题所在,并将之说破,也总能把那些被故意混淆的概念厘清。他的评论距离正确的废话更远。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平不仅是懂得评论技巧的人,其评论所体现的深厚人文情怀,亦令人印象深刻。读他的评论,能感到作者对普罗大众的感情、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和对普世价值的敬畏。

  长平也许不是一个高产的作者,但他一定是能给读者带来惊喜的人。

  致敬之年度国际报道

  《叶利钦》

  记者:陆南、胡贲《凤凰周刊》 2007515

  致敬理由:综观叶利钦逝世之后的媒体报道,《凤凰周刊》无疑独具一格。该杂志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三个历史关键时刻的叶利钦,文章虽未加评论,却能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而有机的报道对象。

  更值得肯定的是,三篇文章还巧妙地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苏联帝国一夜崩溃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叶利钦炮轰白宫导致的宪政危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为何出现权贵资本主义。

  翻阅《凤凰周刊》本年度的国际报道,除《叶利钦》外,《朝鲜的接班人》(包括《朝鲜政权接班人之谜》、《黎明的N种可能》、《朝鲜第一家庭前传》)亦属上乘之作。近两年,该杂志的国际及港澳台报道已成为品牌,在尺度与话题之间,常显拿捏智慧。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达能-娃哈哈股权争夺系列报道

  记者:叶文添、唐清建等《中国经营报》 20074月至12

  致敬理由:20074月,法国达能与娃哈哈集团关于合资公司的股权争夺公开之后,《中国经营报》率先以深入的调查,揭示出品牌之争背后,作为娃哈哈创始人的宗庆后与外资控股方达能集团在合资协议和体外公司中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为事件的探讨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在随后报道中,《中国经营报》不断突破表象,并逐渐接近事件的核心,其三个月后发表的《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一文,对事件进行了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调查,通过深层事实的发掘,展示出达娃之争背后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多元的价值内涵。

  正是由于有《中国经营报》为代表的媒体的深入报道与讨论,才使得达娃之争超越了简单的商业范畴,成为中国转型中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

  中国话剧百年系列报道

  记者:天蓝、曹雪萍、姜妍、金煜、刘玮、孙琳琳、杨林、柯璐等《新京报》 20074月、5

  致敬理由:在中国话剧百年的报道中,以《新京报》的报道最为宏阔全面,其24版的中国话剧百年史记,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名剧和院团的追述,反映了话剧这门舶来艺术的百年中国化历程;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活动则通过对14名中国话剧功勋人物的标榜,实现了该话题的完美收官。在娱乐当道的传媒现实下,《新京报》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大篇幅高规格报道文化新闻,显示了一家报纸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气度。

  此外,《新京报》在文化硬新闻报道方面亦有出色表现,比如该报记者张弘最早披露了《读书》换帅,为其后的大讨论提供了新闻事实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新闻日日睇》

  广州电视台

  致敬理由:撇开宏大叙事,紧贴肉身,深得民生类新闻节目精髓。尤其精彩的是该节目的“G4出动板块,以调查加点评的方式,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发声平台。“G4出动的自我期许是清晰的——不是看客,不是抒情诗人,不是评论家,而是有所作为。正如主持人陈扬所说:我不代表街坊,我能代表谁?

  这一点,使《新闻日日睇》赢得了街坊们的信赖,并承受了一档电视节目或许难以承受之重。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新浪播客

  致敬理由:2006年底,新浪领先竞争对手开辟出新浪播客,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新闻形式,具有即时、互动、共享、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并充分释放和满足了网民表演、沟通、传播的欲望,降低了自媒体的门槛,使基于个人的立体传播变得简单、普遍。

  但我们必须指出,海量信息是新浪的特质之一,在新闻、博客等方面都有体现,新浪播客亦是如此。但我们更希望新浪能在商业化之余,更多一些公共追求。从这点看,凤凰新媒体的表现就值得借鉴。

  网络在2007年继续大放异彩,作为专业网站的色影无忌亦在我们视野之内。色影无忌的网友为网民打虎确定了理性、克制和注重证据的基调,使得这次民间追究真相的行动朝着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正是近年来多次影响巨大的网络追究行动所缺乏的。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腾讯网

  致敬理由:过去一年,腾讯网成长速度令人刮目相看。腾讯新闻则最为突出,仅看流量,腾讯新闻就已稳居各大门户网站之首。无疑,这些成绩与腾讯网所具有的直接推送技术和庞大QQ用户群有关,但这不能掩盖新闻团队的努力与进取:既没放弃海量优势,又实现了编辑理念和互联网功能的有机对接。比如,独到的头条选择和要闻处理就已形成鲜明个性,他们现在欠缺的可能只是一个正式承认,而在民间,其品牌已被广泛接受。

  除去腾讯网,纸媒中的《SI体育画报》亦进入我们的视野,其职业化而非中国特色化的新闻方法论,是《SI体育画报》的灵魂,国际视野和资源优势则是其潜力之源。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联合早报》(新加坡)

  致敬理由:这家总部设在新加坡的报纸,其受众主体可能在中国。该报中国早点中国新闻京城偶记等栏目,已成为很多中国读者每日的新闻料理

  有人认为,《联合早报》立场过于温和,但温和有两种,一种是无原则,另一种是温和之余,依然能表达基于善意的不同声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联合早报》更多时候属于后者。

  细心的读者还会感到,《联合早报》希望中国好,翻阅其选题就可以看出,报纸凝聚了相当多希望中国进步的作者和读者。

  致敬之他们眼中的中国

  中共十七大报道

  《纽约时报》 200710

  致敬理由:独家新闻的生产能力,是衡量媒体水准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综观外媒的中共十七大报道,表现最抢眼的无疑是《纽约时报》,其在内容的准确、观察的深度、思考的视角,尤其是对中共新领导集体的产生等方面,作出了令中国同行叹为观止的预判和报道。

  事实上,《纽约时报》对中国的关注从晚清就已开始,战争、洋务、维新、共和、抗争、革命、改革、复兴……以及这些词汇背后的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该报都未放过。

可以说,百多年来,在中国历史的所有重要时刻,《纽约时报》都未失语,其对中国的独特观察和记录,也是这家报纸享有全球美誉的原因之一,这些观察和记录,也是中国人值得尊重的镜子。

南方周末2008年年度传媒致敬(不全)

罗永浩

致敬理由:罗永浩创办的牛博网正在成为一个意见领袖的聚集地,一个独立、客观且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意见平台。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公民意识的坚持表达,使牛博网迅速区别于其他博客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精英知识分子的支持。由于其真实、直率与富于人性关怀的品质,也日益风行于普通网络读者。

以牛博网为平台,罗永浩也在将意见转化为行动。从2007年的厦门PX项目和拯救黑窑奴工,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募资捐款,牛博网从未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缺席。

他创办牛博网最初的愿望,只是让优秀的作者不致混杂淹没于各式名人博客。但平台一旦搭建,就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形成公共意见市场。由此我们更应致敬罗永浩:他证明了一个容许自由思考的言论空间本身是多么重要。

《李亚鹏我不是放浪形骸的人》
记者:易立竞《南方人物周刊》20081021
致敬理由:该报道在耐心的访问中,促使一个希望可以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的明星人物把最真实的想法端出来,呈现中闪烁着真实的人性力量,足以唤起常人的感动。该报道远离娱乐报道中的诸般病态表现,给予明星人物以正常国民待遇,保持了文化报道健康的职业尊严。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充斥过度庸俗化的娱乐新闻消费品,对明星人物的报道,即使鄙薄也透溢着艳羡,即使吹捧也流露着轻薄。能够坚持用常态常情制作娱乐报道的媒体就格外值得尊敬。

 

 

【南方周末】2009年度传媒致敬

致敬之年度传媒人物:罗永浩
罗永浩
致敬理由:罗永浩创办的牛博网正在成为一个意见领袖的聚集地,一个独立、客观且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意见平台。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公民意识的坚持表达,使牛博网迅速区别于其他博客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精英知识分子的支持。由于其真实、直率与富于人性关怀的品质,也日益风行于普通网络读者。
以牛博网为平台,罗永浩也在将意见转化为行动。从2007年的厦门PX项目和拯救黑窑奴工,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募资捐款,牛博网从未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缺席。
他创办牛博网最初的愿望,只是让优秀的作者不致混杂淹没于各式名人博客。但平台一旦搭建,就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形成公共意见市场。由此我们更应致敬罗永浩:他证明了一个容许自由思考的言论空间本身是多么重要。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回家》
《回家》
记者:林天宏、贺延光《中国青年报》2008528
致敬理由:8万多人的生死劫难中,有一篇讲述寻常百姓故事的《回家》,是幸运的;但只有这么一篇,却是令人遗憾的。
   
在大部分媒体耽于信息快报和面上悲壮的渲染时,以8000字的篇幅聚焦一个寻常草民的悲欢,已足显情怀,回归最纯粹的寻找好故事的冲动,收获了好评。
   
客观而言,《回家》并没有精到的谋篇布局,亦没有文字的匠心考究,记者只是以第一人称出场,以类似手记的风格,娓娓道来,只见朴实的行文,真实的细节以及于无声处情绪的淡淡流露,却引起了读者最真切的共鸣。
在众多地震报道中,《回家》的与众不同,只是在提醒一个常识,普通人的情感悲欢,才最容易打动普通人;亦提示新闻从业者另外一种可能,在国内新闻专业主义日受推崇的当下,一些超越新闻固有形式,最朴实直观的记录也能带来深刻的感动。
   
对于报道的作者,还应持有另一份嘉许:在触目皆是新闻的震区,能够克制住求大求全的报道欲望,反躬常人,孤注一掷于一个看似普通故事的决心和一究到底的沉着。这亦是精准判断力和内心自信的体现。
   
致敬之职业成就:陈 虻
   
致敬理由:陈虻是中国电视史上划时代的《东方时空》的缔造者之一,是新纪录片运动的带头大哥之一,是电视新闻理想和标准的持续捍卫者之一。20081223日,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副主任的陈虻在北京病逝,年仅47岁。
    1993
年,陈虻加盟《东方时空》,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理念,第一次主张将国家电视台的镜头对准老百姓,用刻画英雄的篇幅来刻画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从此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姿态。
2001
年,陈虻担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主管《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新闻评论部不间断地留存了中国社会前行中的海量影像
   
两千多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他的葬礼,创下央视历史之最。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地震直播报道
地震直播报道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致敬理由:各位朋友下午好,这里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M91.4”。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人听到的第一声问候,这是在5121450分。在人们惊魂未定的时候,这一声弥足珍贵的问候来自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在地震后最初几个小时,交通广播作为震区惟一公共资讯来源,其重要作用自不必言;而其后交通广播对于灾难现场的不间断直播,对救援行动的有效配合,又将新闻在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展现到了极致。尤其在激发与整合民间力量上,交通广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出租车与工程车辆司机在交通广播临时调度下奔赴灾区的场景,亦难忘成都人依照广播指引参与赈灾捐赠的感动。这背后,是交通广播记者们对新闻人的职业责任永不放弃的坚持。把公共服务的致敬授予成都交通广播,是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从未有过一次报道,与如此之多的生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致敬之年度专栏作者:刘 瑜
    致敬理由:距离不仅产生,距离同样产生思想。身处剑桥的刘瑜,对更为广阔的参照系的体验与更为丰富的视角的运用,使得观察中国更为冷静和切中要害。她的敏锐,每每能发现真问题、解释真问题,进而颠覆中国人认知中的伪常识(比如罗斯福新政神话)。她注重从细节、从权力的实际运行出发去谈论民主等话题,而非从意识形态出发去作判断、论是非、发感慨。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更为难得,刘瑜润物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
《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
记者:李德林 《证券市场周刊》200831
   
致敬理由:建立已近20年的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面对上市批文,无数企业望洋兴叹。但在2007年年底,却有一家既不符合上市资质,又未履行审批程序的公司上市了,奇特的上市路径背后,是数以十亿计的股东回报。
   
在《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李德林持续不懈的追踪调查下,太平洋证券在灰幕之下绕过所有法定程序直接上市的事实被公之于众,一场本已得手的财富盛宴变成了一些权贵资本们的噩梦。
   
《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的刊发,媒体和记者均体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勇气和良知:在报道数度遭禁的压力下、在对手  开出200万广告费的诱惑下、在一些无法言说的威胁下,记者李德林及其所属的《证券市场周刊》展现出了令人尊敬的人格与刊格
致敬之年度评论:《散步是为了遇上可说服的市长》
《散步是为了遇上可说服的市长》
《南方都市报》社论 2008114
致敬理由:散步购物停教停运喝茶”……仅仅是这些在2008年不时跳入眼帘的词汇,就会让我们对本文心生敬意。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言:评论者必须睿智过人。作为在20081月发表的一篇评论,它在有意无意之中,把握住了2008年的社会发展动态,当群体性纠纷不断出现的时候,突然回眸却发现作者早已指明了解决之道。应急之策,是可以说服的市长”——于是,我们看到了石宗源、薄熙来……恒久之计,则是现代政治理念,公众不必说服政府而政府必自动服膺公意2009年的中国可能依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注定是一篇跨越2008,承前启后的文章。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瓮安事件调查》系列报道
《瓮安事件调查》系列报道
特约撰稿:钱真 记者:蔡如鹏、王维博《中国新闻周刊》2008714
致敬理由:如果联系到瓮安事件的群体性性质,如果清楚该领域此前一直是媒体报道慎入的地带,就不难理解该组报道的难度和价值。
即便不论上述背景,报道以超越同行的独家,以对最核心人物的突破,以对县域利益生态最真实的还原,亦堪称调查报道的上乘之作。整组策划的背后是试图对真相一网打尽的野心。报道也许并没有给出少女李树芬跳河的最终真相,却最大限度地揭示了一个普通刑事案件,缘何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对后者的着力,亦显示了操作者撇清表象,把握事件主要矛盾的清醒判断。
2008
年已经成为群体事件显发的年份,《中国新闻周刊》的表现,无疑为媒体在这一敏感领域中如何发力、怎样作为,树立了典范。
致敬之他们眼中的中国:《世界屋脊之火》
世界屋脊之火》
麦杰斯 《经济学人》网 2008314
致敬理由:作为拉萨“3·14事件中惟一一名目睹现场的西方记者,麦杰斯的这篇报道以其独立为《经济学人》赢得了尊敬。当大多数媒体停留在揣测的层面时,该报道客观描述了当日拉萨街头的暴力行为,分析了事件背后多方面的原因而摒弃所谓民族压迫的一元论。
麦杰斯的非凡工作获得了普遍赞誉:如果他没有在拉萨,就不会有独立的报道,世界也不会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更显示,对一个职业新闻人而言,独立、客观、真实,是比意识形态更重要的追求。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财讯传媒属下杂志
致敬理由:稳定的新闻报道水准、合理的内容覆盖搭配、进取的新媒体规划,令财讯传媒属下杂志成为2008年媒体领域的亮点。
《财经》对张荣坤、王益、黄光裕等问题经济人物的还原,《体育画报》深入运动员家乡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证券市场周刊》对太平洋证券流血上市的深入调查……财讯传媒属下诸杂志以专业化的操作,将独家信息源扎实地转化为一篇篇高水准的新闻报道。此外,《TimeOut》、《中国汽车画报》、《电脑时空》、《美好家园》等杂志,覆盖了当前国内众多消费热点领域,与新闻类刊物形成软硬搭配的合理格局。
此种优异表现,使得财讯传媒的收入和员工规模都比上年增长超过100%。在全球传统媒体共同遭遇寒冬的2008年,这种逆市增长的势头显得格外突出。
作为一家纯粹的杂志集团,互联网等新媒体资产并未纳入上市公司财讯传媒的盘子,但其属下多份杂志,均在新媒体领域有所突破。2008年多起经济领域的新闻,均由财经网独家首发,杂志予以深度跟进,形成时效与深度的理想配合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美国大选学生采访行动
美国大选学生采访行动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致敬理由:这几乎是每一个新闻系学生的梦想:在全球最热的新闻事件的中心操练新闻实务,把国会山、华尔街当作累积新闻经验的课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美国大选学生采访行动颠覆了中国新闻教育的想象,亦显示了放眼全球的野心。此前该学院还开展了非洲之行重走中国西北角等富有进取心的活动。它再次证明,新闻教育只有与实践、与现实关怀相结合,才是惟一出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能有此一系列的动作,与融资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而这可能才是与其他国内新闻教育的根本分野。

南方周末2011年年度传媒致敬部分目录

1年度摄影报道授予了【《那一刻》·2011】区志航,评语是:2011年,故宫连环门郭美美、温州动车追尾脱轨等公共热点事件,不断引发大众高度关注;

2、摄影师区志航以他亲临事件现场的区式俯卧撑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全球编辑网 下一篇教育 教育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王莉鑫
王莉鑫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