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国际传播

标签: 国际传播定义 学科来源 特征 浅析 参考文献 相关书目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与一般的传播形态不同,国际传播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具有自身的特征;传播主体的变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也令国际传播的内涵更丰富。它可以包括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各政治经济文化集团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或专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在国际社会范围内传递和扩散的过程。实际上,国际传播突出的主要是政治关系,强调的主要是国家安全。

      国际传播具有双向流动功能:一方面由外向内传播,即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由内向外传播,即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国际社会。

 

学科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  国际传播来源之一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起源于40、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了巨大发展的新兴学科。从体系上看,传播学研究包括传播定义,人类传播史,传播符号、过程、结构,传播方式和媒介,传播受众和效果,传播制度与控制,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传播学流派等内容。传播学本身就是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 、新闻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新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元素。从理论上看,现在形成了注重研究过程、以实证为特点的美国学派和注重研究后果、以理论批判为重点的欧洲学派。传播学与国际传播的契合点主要在政治方面。日本学者鹤木真曾把国际传播定义为“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另一个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由此而来,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在于国际传播内容的价值问题、信息与主权问题、文化霸权问题、信息全球化及国际信息秩序问题等方面。这些课题对国际传播中的宏观问题和理论问题赋予了较大的注意。
二、 国际传播的来源之二是新闻学。

     它发韧于报刊出现后的18世纪,在19世纪末新式新闻的崛起中初步形成。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种种有巨大 影响 的新闻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开始融入了大众传播学,形成了新闻传播学。新闻学包括新闻学理论、业务和新闻传播史三部分。作为应用学科,新闻学的业务部分是一个更庞大的学科分支,大大多于、强于其理论部分。新闻学与国际传播的结合在于新闻的业务实践从一开始就包括国际新闻部分。
       目前,国内学者包括新闻界对国际新闻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现象。国际新闻似乎是指与国内新闻相对的那部分内容,即属于“国际方面的消息”那一类。同时,面向国外的新闻报道及其他传播活动则被看作是对外宣传。其实,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国际新闻应该指跨越了国界的新闻,并不仅仅是来自国外的新闻,也不仅仅是对外宣传,而是双向互动的新闻。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国际新闻,实际上属于国际传播范畴;而且可以说,国际新闻是国际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新闻的认识,是国际传播学出现的基础。在新闻史中曾出现过政党报刊、言论纸向大众报刊、新闻纸转变的过程,在国际新闻传播的历程中也同样遵循这样一条轨迹。在新闻史早期,国外新闻报道主要发生在民间(即传播者主要为民营办报人)。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际社会的形成与竞争的激化,国家开始成为国际新闻的重要传播者,国际新闻开始明显地表露出其政治性和实用性。这时国际新闻的首要特征就是宣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国主动认识并开始运用国际新闻进行宣传的重要时期。一战以后特别是二战之中,这种认识和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时期,这一传统得到了延续。到了20世纪末,国际新闻的宣传特征才在表面上有所减弱。
总之,国际新闻是新闻学与国际传播的结合点,其重要特征表现为政治性和实用性。英国新闻界泰斗北岩勋爵曾任英国一战时期对德宣传总监。传播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早在1927年就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早在1931年出版的关于国际传播的两本书《国际传播:美国的态度(Calrk, Ke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American Attitude, NY1931)、《国际传播:语言问题论文集》(Herbert NShelt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 Symposiumon the Language Problem, London 1931),也都涉及对外宣传问题。于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国际传播》专著的 台湾 学者李瞻本人也是一个新闻史学家。由于国际新闻只是新闻中的一个现象,对外宣传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加之新闻学本身又是一个实用性的学科,所以在新闻学的论著中,鲜有详论国际传播者,有的也只是强调其宣传功能。所以从新闻学演化而来的国际传播研究,其侧重点主要在“术”的研究,即宣传技巧、效果以及对策研究。但是按现在我国的学科分类,国际传播要在新闻学和大众文化事业中去查找,这虽能表明国际传播与新闻学的渊源关系,但严格说来这种学科界定并不科学,也不太符合现实需要。
三、  国际传播的来源之三是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最早就是国际政治学。一战以后政治学由传统的历史比较分析转向现实主义政治,于是国际政治学逐步转化为国际关系学。20年代后,现实主义政治学占据了主流。二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开始滥觞,国际关系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了。

      国际关系学包括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现状及控制、国际关系理论等几个方面。国际关系学是一门“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预见、评价乃至控制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现状”的学科。它包含两个研究层面,一是双边和多边层面的国际关系,二是宏观国际关系体系。

     国际关系学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作为国际基本行为体的利益、力量、外交战略,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国际关系的体系与结构、动力与控制及演变和预测等。国际传播在国际关系的微观和宏观层面都是重要因素。创造了国际关系学分析模型的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6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国家外交决策系统和国际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其中大众传媒和民间舆论传播的通讯交换和控制在这一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罗伯特•诺斯则在国家间信息传递的媒介模型之上建立了内容分析和决策心理分析理论(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1967)。理查德•梅里特着重在国际传播的过程和内容方面做文章,建立了包括政府行为体、非政府行为体和文化交流在内的国际传播三元交叉模型(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72)。后来,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媒体与外交、舆论与对外关系的专题研究,创立了“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研究领域。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这两个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搭建相互关系(如台湾学者周莉音《国际关系中国际传播之角色》,黎明文化公司1985),但总有些缺乏深度、缺乏理论贯通性的感觉。

      在近年来从国际关系学角度进行的国际传播的研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国家行为个体、国家力量及力量显示方面,有人认为传统的国家力量研究,其定量分析仅仅集中在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实力和贯彻目标的意志力几个方面是不够的;应该而且必须加上国家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扩散及控制,因为信息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二是在国际关系整体及全球化问题方面,有人认为必须加入国际传播因素。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如果缺乏国际传播体系,那是非常不完整的,因为国际传播体系也是国际关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国际传播,能为我们从理论和实际、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理解国际传播提供不少有益的帮助。

从以上国际传播的三个学科来源看,国际传播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它与上述三个学科都有渊源关系,又不完全直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其多学科性、交叉性恰恰符合当代社会科学综合化与学科分化的一般趋势。

 

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传播与一般形态的传播不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传播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也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各国政府。各国政府不但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大众传媒中专门用于对外传播的部分)向外传播信息,还承担着国际传播控制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即大众传播中所谓“把关人”的职责

二、国际传播是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控制之下的信息传播。
       国际传播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而国际政治突出的是政治关系,强调的是国家安全,这就决定了国际传播在影响国际政治的同时,必然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与控制。可以说政府机构是国际广播的始作俑者,没有国家的介入,国际广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三、国际传播是过滤式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最高原则就是国家利益。传播者在对外传播时,必然要选择那些有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信息,而将那些无利或有害的信息剔除掉。同样在对内传播时,必然也要回避那些消极有害的信息,而将于己有利的信息介绍进来。趋利避害是国际传播的公理,中西媒体概莫能外。信息经过多重过滤后只剩正面内容,而这样对于国家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体现有非常好的影响力。国际传播主要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的信息传播。但在日新月异的时局当中,无论是国际传播的主体、性质还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都在变化的过程中。

国际传播浅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支点,只有文化繁荣的民族,才会拥有生机勃勃的未来。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文化传播成为了我国许多对外宣传等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主导。百年盛典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筹办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推广了“新北京”的现代城市形象,提升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影响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使中华文化精神内涵能够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例如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和”是一个中心,一个亮点,无论人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文字“和”的几种写法,“和”的思想是被世界所接受的,也是建设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再如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造型可爱而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福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仅传递了中国人所持有的奥运情结,还巧妙地把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呈现在全球大众的眼前。这场全民举办的空前盛大的奥运会确实是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获得了所有媒体一致的高度评价,更使绝大部分外国大众从心里为中国的成就感到震撼,投以欣赏的目光。
       美国虽然在历史文明上大大落后于中国,但美国文化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尤其当电子媒体崛起之后,全球化的趋势强有力地挤压着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文化的冲突和整合将弱势民族的文化抛在了一边,全球文化一体化正朝着明显的美国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凭借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传播手段,成为了世界信息产业中心、信息出口大国和文化出口大国。进入21世纪,梦想做全球“领导”的美国人,除了不断展示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实力外,更加注重全球意识形态的全盘“美国化”。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传递文化信息都成为它们进行国际传播的首要出发点,这也反映了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

       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
奇卜:《世界山规模最大的外交活动》
朱鹏英:《7月十大奥运之最:中国史上最大规模首脑外交舞台》
程曼丽:《中国传媒创新要有国际视野》
骆正林:《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较量》
李瞻:《国际传播》
Cole:《中国国际传播中新崛起的草根力量》
吕岩梅、任逸超:《“国际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汪飞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策略》
程曼丽:《国际传播主体探析》
冯霞:《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城市推广》

国际传播相关书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① 80年代涉及国际传播的书目原文:
1)Baskin, Otis W,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 Organizations, Calif1980
2)Stevenson, Robert, Foreign News and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lowa State Univ Pr1984
3)(Mowlana, Hamid, Global information and World Communication: New Frontie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1986)
4)Fenby, Tonathan, The Intermational News Services: a Twentieth Century, NY1986
5)Bamouw, Erik,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s NY1989
90年代以后研究著作原文:
1)Matin, Lesie John, Current Lssu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Y1990
2)Merrill, John Calhoun, Global Joumalism: Journe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Y1991
3)Garnham Nicholas,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1990
4)Herbert I Schiller, Beyond National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1990s NJ1993
5)Ali Mohammadi,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1997
② 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第9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卷,第477页。
④⑤ 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第238页。
⑥ 国际新闻在新闻中的比重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证性研究的问题。在早期的报刊中,其比例无疑是很高的,例如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其创刊号的声明就明确指出该报是以翻译荷文、法文消息为主,“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见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页)。中国最早的报刊也是以国际新闻为主,有的就以《各国消息》为报名(见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6-30页)。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重要报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中用于国外新闻报道的页数,占其总数的22-24%。(见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77-78页)。
⑦ [美]卡尔•多伊奇:《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转引自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⑧ [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下一篇搜狐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14
08572214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2215
0857221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