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院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目录

[显示全部]

学院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清华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正值世界进入媒体作用日益显著和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在原有传播系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多方资源,组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世纪之初,清华大学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积淀,发扬严谨治学、追求完美的优良传统,围绕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使命是发挥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创建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培养优秀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探索先进的新闻与传播理念,努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 新闻与传播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兼有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功能的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聘请我国新闻与传播界资深人士范敬宜教授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摘自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styleid=1)

 

办学理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综合性
  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依托清华大学独特的多学科综合背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注重学科、课程、生源和师资的交叉综合是本学院的基本特色。本学院的教学 与科研平台将与清华大学的信息科学、文学、艺术、经济管理以及多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融合交叉,在综合背景下,形 成新闻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研究型
  以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重视学术的规范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加强对重大传媒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院成为我国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中心。同时注重研究型的教育过程和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要人才出口,培养高水平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开放式
  以开放的胸怀广纳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界学术交流能力的科研团队和教学队伍。研究和关注全球化时代与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通晓外语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意识和国内外主流媒体实践经验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素质为本
  推行“以人为本”的素质型人才培养策略,坚守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学风和务实求真、追求完美的作风,鼓励努力学习和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锻炼面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倡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实践为用
  注意和国内外新闻与传播业界紧密合作,努力将业界丰富的实际经验引入教学,培养具有良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有计划地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开展为政府决策服务和传媒界所关注的课题研究,并提供高水准的咨询与培训。努力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学术成果和供决策参考的系统化智囊意见,成为决策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摘自
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119)

 

师资力量编辑本段回目录

    该学院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聘用的教师有专职教师,兼职教,高级教师,高仿学

者,博士后以及管理服务团队.教师详细信息请参见

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103

 

学术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研机构: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夏天。
  中心成立以来,凝聚了海内外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在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成为能与西方传媒和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学术重镇。中心聘请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媒体专家,如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2000年采访过江泽民主席)、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马文.卡博教授、克林顿总统的媒体顾问、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汤玛斯.帕特森博士等。中心还聘请了约30位来自美国、香港、法国和国内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
  中心成立以来,在一种开放、活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内,为海内外研究人员、媒体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密切跟踪现代媒体发展新手段和新潮流,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传媒与舆论的科研与教育机构。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初步建成了媒体、学术和政策部门三边互动的新构架。比如,中心先后召开了12个包括政策部门、学术界和传媒界三方参加的国际传媒研讨会,其中包括“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研讨会”“清华-哈佛新闻传播学合作展望”、“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下一代新闻学教育国际圆桌会”、“网络新闻与注意力――解剖网上新闻圆桌会”、“美国媒体与中国研讨会”、“从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中美两国记者的国家意识”、“如何看待中国的新闻改革”、“两党政治、中美关系与媒体角色”“网络与中国媒体演变”、“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力量”等。中心还先后邀请了5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和记者来清华参加现代传媒论坛讲座,其中包括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创始人乔纳森.穆尔、:克林顿政府总统助理Mr. P.J. Crowley、戈尔副总统媒体顾问.Elaine Kamarck博士、布什总统国家安全助理Douglas H. Paal、香港《南华早报》总编Robert Keatley、克林顿政府的副助理国务卿、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Susan L. Shirk教授等。
  中心成立以来在海内外发表的专著及论文近50篇,其中包括《互联网与下一代美国主流媒体》、《变革中的中国新闻媒体》、《国家利益与变形的新闻架构》、《新传播挑战旧宣传》、《西方媒体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如何引导舆论》、《美国新闻媒体的选择性》、《网络时代如何传播新闻》、《如何塑造21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真实挑战》、《从埋葬新闻到埋葬中国声音》、《全球传播时代的新闻事实》、《信息全球化与中国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从中美撞机事件看媒体的国家意识》、《妖魔化与媒体轰炸》、《网络记者》、《变形的新闻屋》、《大音希声》、《新闻学核心》、《媒体的力量》、《全球新传播》、《下一代媒体》、《初为记者》、《讲故事的艺术》等。
  此外,中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传媒研究学术网站(www.media.tsinghua.edu.cn)和中国第一个网络新闻实验室。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海内外引起的关注: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达拉斯晨报》、《华尔街日报》、全国公共电台(NPR)、美国之音、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亚洲新闻、凤凰卫视、自由亚洲电台、台湾《中国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播出刊登的有关清华传播中心的专访、文章、报道多达200余次。
  中心目前承担着一系列国家重点课题,其中包括《政治传播学与国家形象的构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舆论监督与环境政策的形成》、《软力量研究》、《中国主流报纸上的日本形象》、《新闻构建与国家利益》、《中国国际形象重塑》、《中国国际舆论环境跟踪研究》、《美国媒体研究》、《国际传播前沿研究》、《现代传播技术对新闻学的影响》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18日,是清华大学校级研究中心,行政管理依托于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心主任为范敬宜教授。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工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研究目前新闻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提供政策研究和分析报告;不断摸索和总结新闻学教育的思路、内容和方法,通过将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探索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教育创新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方面,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将理论创新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与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结合起来;坚持重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能打硬仗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在新闻教育改革方面要做到“三个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加强新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加强我国新闻教育传统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外,还要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加强同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大业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吸纳更多的高水平的学者与高手参与研究。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事业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和新闻教育改革研究。

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功能最齐全、覆盖面最广、普及性最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当前,电影电视正在适应数字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于媒介的挑战,继续成为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介。因而,影视传播研究不仅在大众传播学学科中占有中心位置,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受到了广泛重视。
  影视传播作为清华大学传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研究现代影传播文化、艺术、技术的理论和历史,探讨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背景下影视传播事业的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的中国特色的影视媒介理论,从而成为中国影视传播研究的学术和批评中心。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海内外和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并与相关的媒体和政府机构合作,组织学术队伍,开展研究工作,力争在影视传播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
  中心将注重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其他学科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影视传播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面向社会开展在职媒介人员的继续教育,争取尽快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影视教育基地,培养培训优秀的影视传播人才。
中心将与有关媒体和技术研究机构合作,争取成为有特色的影视艺术和技术的实验实习和创新基地。中心目前已经具备独立的制作专业电视节目的数字摄像设备、非线性视听编辑设备以及共享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设备、供学生使用的非线性摄录编系统等。
中心希望能够继续与国内外的学术界、媒体、政府机构以及相关领域多方协作,欢迎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共同参与,利用中心的科研平台,开展影视传播研究,推动影视传播事业发展,适应社会进步与传媒变革的需要。

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今世界正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信息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产生的传播学的最前沿学科之一----新媒体研究,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于1996年开设新媒体传播研究方向,是国内最早开设此类研究的高校之一,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新媒体研究中心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拥有全新媒体观念和理论,具备高水平媒体应用和管理能力,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新媒体人才;和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新媒体研究学术规范与体系,并为国家解决该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致力于政策研究,为国家信息化目标做出贡献。
  新媒体研究中心将秉承清华大学一贯以来坚持的"中西结合"、"文理交叉"、"古今贯通"的方针,充分发挥清华在信息科学方面的优势条件,同时也不断提高行为科学的学科水平,力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同类研究中心的水平,为新媒体的学科建设和国家信息化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华大学媒介经营管理中心成立于2002年4月,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一起诞生,共同成长。中心现有专职教授5人,硕士研究人员15人,参与了国家多项课题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是当今媒介领域内一个崭新的课题,中心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但研究力量雄厚,成果丰富,发展空间广阔。
中心注重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培养高质量的传媒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精英,并面向社会开展在职媒介人员的继续教育,为我国的媒介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输送复合型的人才。
本中心将凭借我校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综合优势,以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为重点,研究我国加入WTO后媒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媒体走向市场并逐渐形成产业的趋势下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我国媒介发展的政策法规问题与对策,使之成为我国媒介发展的宏观策划和咨询中心之一。 (摘自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145)
获奖成果:
时间
获奖人
获奖成果
2006
李   彬
专著《传播学引论(增补版)》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学与传播学三等奖。
2006
尹   鸿
刘宏宇 肖洁
译著《走向大电影产业》获得2006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论文一等奖。
2006
崔保国
赵曙光  李峰
《新技术扩散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平板电视在中国的市场推广为例》获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6
刘惠芬
姜   胜
《虚拟学习社区在动画普及教育中的应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Aniwow!2006】年度奖,学术论文优秀奖。
2005
尹   鸿
《北京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
2005
王君超
《宏观编辑学的创新课程设计及教法》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2005
詹正茂
《我国大学中传播学科的学术单位设置-兼议我国传播学科的发展》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2005
金兼斌
王珊珊
《全球化与本土化夹缝中的生存-对海归传播学者的研究状态的一次探索性研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2004
熊澄宇
专著《信息社会4.0》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
尹  鸿
凌  燕
专著《新中国电影史》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004
陈  玲
"A Represen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Culture in the Sport of Archery”
获得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ystems and MultiMedia (VSMM)  Best Paper Award.
2003
刘惠芬
《人际传播与网络交互性对教学的影响》获得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论文一等奖。
2002
金兼斌
《传播研究典范及其对我国当前传播研究的启示》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
李  彬
《大众传播学》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
陆  地
2001: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获得南方杯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2
金兼斌
《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获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2002
熊澄宇
《我国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再思考》获得第三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摘自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147)
 

学历教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本科培养:
1、培养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开放的国际视野,通晓新闻传播理论、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掌握传播艺术和媒介技术,同时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胜任报社、通讯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工作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新闻学、 传播学及相关学科攻读硕士学位。
2、学制与学位授予:本科学制4 年,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3、基本学分学时:总学分174 学分,实践环节34学分。
4、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总学分: ≥ 174学分
其中:
 公共课 22 学分
 人文社科基础课组 ≥40 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课组 ≥15 学分
 专业课 ≥63 学分
 实践环节 24学分 
   综合论文训练10学分
5、主要专业必修课
传播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世界新闻传播史  初级新闻采写 
高级新闻采写  新闻评论   报刊编辑     广播电视概论  新闻摄影  
媒介批评    新媒体导论  媒介经营与管理  媒介伦理与法规
硕士培养
二、硕士培养
1、适用学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文学门类)
学习年限 :2—3 年,英语新闻采编方向3

2、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2 (英语新闻采编方向不少于38学分)。跨学科考生补修学分另计。

 专业基础课 (≥ 5学分)
新闻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发展史
 专业核心课 ( ≥6学分 英语新闻采编方向12学分
媒介发展史 新闻史研究  影视传播研究 国际传播研究 传媒产业及其管理
数字媒体设计 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 现代媒体采访与写作 高级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媒体研究 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 媒介经营案例研究

3、 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直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年。论文应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硕士学位论文在引言或导论部分应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动态做出述评。硕士学位论文应达到(或经过修改后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三、博士培养

1、 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文学门类)
2、 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实行导师负责制。成立包括导师在内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导师为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应为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2)、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需要,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使学生具备宽广的学术基础,掌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前沿有所建树。
(3)、脱产的在读博士生可以担任工作量为一年的助教,以聘任合同的方式确定工作内容与要求。

3、 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按照国家教委对文科博士生的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外语课按照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3)、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1。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4、 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 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2).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3)、学科综合考试
(4)、社会实践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6)、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合作交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国际讲坛

    学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国际化,保持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学院已经邀请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学者、专家前来作演讲、授课。 通过与权威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使同学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现状、专业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开阔同学的视野,对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学院的国际讲坛不仅在学院内起到很好的影响,也在清华大学的学生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培养了同学们对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兴趣。来访的专家学者对同学们的勤学好问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国际合作

        学院注重与国外一流院校和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全球学术合作,输出一流人才。通过争取一流的、更广泛的资源,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将我学院推向世界,以达到培养具有高专业素质、国际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毕业生的目标。

三、合作媒体

签订合作协议及建立实习基地
2006年8月8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教学科研基地。

2005 年1月8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合作协议书签字暨教学科研基地挂牌仪式在中国教育台举行。
2004 年 3 月 10 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新闻社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挂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科研基地” 。
2003 年 2 月 18 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网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挂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科研基地”。
2001 年 11 月 12 日
传播系与大连电视台合作协议书签定。
2001 年5 月20 日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建立“清华大学学生实习基地”并挂牌。

四、业界来访

2007年

1月9日,爱德曼公关公司的客户经理来访。

313宏盟公司麾下凯旋先驱公关公司公共事务总裁Susan Molinari(莫里纳瑞)来访,并给学院学生作了“2007清华-杜孟传播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游说在美国”。

3月17日到3月21日,来自美国的世界国际记者中心团来访。

3
20晚美国彭博新闻社执行总编、资深编辑李米勒(Lee Miller)先生访问学院,并
在学院给本院和其他一些院系的同学做了题为“全球传播时代的财经新闻"的授课演讲。

3月21日,杜克大学和奥组委代表来访,就有关奥运培训的项目与我院会谈。

3月29日,美国广告协会来访,探讨未来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2006年
3月17日,罗尔·罗伊斯(劳斯莱斯)集团高级公共关系顾问Martin先生访问我院。

3月20日,奥美国际集团在北京举行招待酒会,对与学院两年以来所进行的公共形象与战略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

3月29日,全球著名的广告公关和整合营销传播大型企业宏盟集团(Omnico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地区副总裁杜孟先生(Serge Dumont)访问我院。

4月7日宏盟集团全球总裁庄仁(John Wren)先生率领该集团高级管理层十余名高管来我院正式访问并举行宏盟楼命名典礼。庄仁先生专程来清华为“宏盟楼”挂牌揭幕。

4月10日上午,我院新成立的全球新闻研究室在路透社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举办“2006清华—路透高级实务系列研讨班”第一期。主题为“奥运报道”。

4月24日香港南华早报高层来访。

5月9日,宏盟集团高层来访。

7月3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新闻研究室承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英国路透社基金会共同资助主办的2006清华—路透高级新闻报道实务研讨班第二期开班,本次主题为“公共卫生与健康报道”。
 
9月1日,路透社全球新闻总编辑David Schlesinger先生和路透社秘书长兼路透社基金会主席Rosemary Martin女士访问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会见了来宾。范敬宜和教授代表朱英璜先生等陪同会见。随后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的简短仪式中,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和Schlesinger先生一同宣布“清华-路透全球新闻研究与教学合作项目”正式落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新闻研究室负责具体实施。
 
9月10-22日,我院为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校内近春园开办了“新闻采编与经营管理高级研讨会”。
 
9月18日,学院为拜尔大中华区传播经理比尔·瓦伦蒂诺(Bill Valentino)先生颁发高级访问讲师证书。
 
10月16日至20日,我院与路透社联合举办2006年第四次全球新闻实务高级公益研讨班,主题为财经与金融报道。
 
10月18日来自德国贝塔斯曼和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代表访问学院。
 
10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教育传播 下一篇王中(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244
08578244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8245
08578245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396 次
  • 编辑次数: 3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3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