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媒介史   

维纳措恩与中国互联网

标签: 维纳措恩 中国互联网 媒介历史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一、人物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维纳·措恩教授1942年9月24日出生。1962-1967年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大学电子工程系(工程学硕士),1971年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1972年开始任信息计算机中心(IRA)主任,1979年起任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1984年,措恩领导科研小组建立了西德与美国的计算机科学网(Computer Science Network, CSNET)第一个连接、并成功发送了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1987年9月20日措恩教授帮助中国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内容“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穿越长城,走向世界)

 

二. 其与中国互联网的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20年前发出这封邮件的是德国的维纳·措恩教授。他当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任教。措恩教授18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帮助中国跨入互联网门槛的措恩教授回忆说:"第一个回信的是一名美国计算机教授,后来,回信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措恩教授被称为"德国互联网之父"。1984年8月2日,经过他的努力,德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他本人也发出了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为此,措恩教授于2006年获得德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联邦十字勋章。

 

措恩教授回忆说,最初想实现德中两国间计算机互联只是出于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为了方便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与交流。措恩教授说,当时,从德国寄信到中国至少要8天时间,而电话、电报极其昂贵。"

 

在帮助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后,措恩教授继续为中国的互联网添砖加瓦。1990年11月28日,经中国方面授权,措恩教授为中国注册了.cn国际域名,并把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统。这个域名服务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措恩教授帮助中国首次接入到国际互联网并发出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时,并未意识到其划时代意义。他说:"当时我知道这是件大事,但从未想到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

 

20年弹指一挥间,接发电子邮件早已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讯手段之一。如今,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62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诸多中国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兴未艾。

 

20年过去了,和措恩教授一起敲开中国互联网大门的王运丰教授已于10年前辞世,措恩教授本人也已64岁,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不过,让措恩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措恩说,他经常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到中国访问,与中国科技界进行交流

 

9月18日,数十位中外学者在德国波斯坦大学集会,纪念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胡启恒院士代表中国互联网业界向措恩教授赠送了一块水晶玻璃"功德牌",上面刻着:"衷心感谢您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三、评价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7年9月20日,“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与时任中国机械电子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王运丰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以后,电子邮件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

 

四、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网《通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邮件》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周锂镍276
周锂镍276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