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广告   

拉登火柴

标签: 拉登火柴 广告 美军 战争 反恐

顶[1] 发表评论(2) 编辑词条

目录

1.火柴盒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占巴格达后不久发布“扑克牌通缉令”,把54名伊拉克前政权高官的姓名和照片印在扑克牌上,让美军士兵和伊民众在消遣之余熟悉这些人的相貌,随时提供线索。“扑克牌通缉令”推出后大获成功,多名伊拉克前政权高官被打死或逮捕,眼下在逃通缉对象已所剩无几。

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言人雷赛德说,国土安全部官员受“扑克牌通缉令”启发,建议发布“火柴盒通缉令”。美国官员认为,一盒火柴可能有很多人使用,实际宣传效果比四处张贴通缉令和在电视上反复播出节目好得多。而且,从经济上考虑,采用这种方法通缉嫌犯所使用的成本也小得多。

拉登火柴盒样品




在一个视频中,恐怖分子拿着火柴盒扬言再次进攻美国在一个视频中,恐怖分子拿着火柴盒扬言再次进攻美国



2.实际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美国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在全球范围内通缉的26名恐怖组织头目的姓名和照片以及美国政府开出的巨额赏金被印在火柴盒上。美国政府随后制作了大量此类火柴盒,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怀疑这些恐怖嫌疑人藏身地的各个餐馆和酒吧中免费发放,以帮助人们记住这些通缉犯的面孔。

在“通缉令火柴”中,“身价”最高的是“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和他的助手艾曼·扎瓦希里。美国政府为捉拿这两个人分别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赏金。

其中印有“本·拉登”的火柴盒在巴基斯坦边界散发。火柴盒正面是裹着头巾、蓄着长胡子、面容憔悴的本·拉登头像,旁边用巴基斯坦乌尔都语写着:“悬赏捉拿本·拉登”。


拉登火柴拉登火柴










3.相关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扑克牌通缉令 下一篇中国广告主长城奖 2014金奖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刘畅0067
刘畅0067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刘宏宇0068
刘宏宇0068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