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人   

奥普拉.温弗莉

标签: 奥普拉·温弗莉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奥普拉.温弗莉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

       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1954年1月29日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科斯休斯克。 19岁加入那斯威尔市的WVOL广播电台开始她的广播生涯。大学二年级转学大众传媒,并成为那斯威尔WTVF电视台第一个非洲裔美国人记者。 1984年移居芝加哥主持WLS电视台的早间脱口秀节目—《芝加哥的早晨》。一个月之后,成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首位。不到一年时间,节目延长到1小时,并更名为《奥普拉·温弗瑞秀》。Oprah 就是奥普拉·温弗莉(Oprah Whinfrey)"bigger than oprah" 就是说比奥普拉还具影响力。奥普拉·温弗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物理特征:“黑人、女人、体重200磅、出身于密西西比、庸俗、粗鄙、市井和有生气的”;她的人生特征:未婚妈妈所生,9岁遭强奸,33岁成为脱口秀女皇,48岁成为亿万富翁。她的财智特征:美国最受欢迎电视人,哈泼娱乐集团公司董事长,全美50名女强人之一,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福布斯》杂志排行榜上的亿万富翁。(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708863.htm

 

目录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欧普拉是美国的脱口秀主持人。从采访记者到政客等诸多人士无不在争相效仿她的风格,但却没人能够企及她的声望与收入。她所主持的《欧普拉。温弗瑞脱口秀》及其专题节目《Oprah Winfrey Prime Time》在全世界132个国家播出。才华与商业头脑兼备使他她很快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她的节目曾获得过30多项艾美奖,以及无数的其它成就奖项。她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和制片人,她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欧普拉。温弗瑞于1954年1月29日出生在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密西西比州的科西阿斯科。她的父母是一对未婚青少年,她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的农场里,少年时曾经不幸受到一些亲戚邻居的性虐待。贫穷和不幸遭遇并没有消灭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信心。后来她利用参加选美赢来的奖金进入大学学习,并且凭借自己的天赋和不懈努力进入了广播媒体领域。1986年,她创办了《欧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很快受到观众的欢迎,成为美国脱口秀的领军节目。她的节目内容主要关注个人问题,寻找办法激励,帮助人们拯救自我,她的目标是让电视改变人们的生活,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带去快乐和成就感。  她是一个成功的人,如今她已经成为全世界千千万万人的偶像。她那从贫穷,被虐待到富有,知名乃至成功的征途,不断给与她的广大观众以希望和帮助。她知道自己是谁,应该怎样生活。正像她自己解释的:“我是一个追求真实的人,这也是我每天在节目中所做的----展现真实。”   欧普拉-温弗莉 格言:You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yourself. 你要对你的一生负责。(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708863.htm

多元化的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获最受欢迎电视人夺冠

美国今年最受欢迎的电视人调查结果最新出炉,评选结果显示主持人依然占据榜单的主要位置,其中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莉位居首位,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电视人,这是她第四次获得这一荣誉。著名主持人大卫-莱特曼排在第二位,比去年前进一位,福克斯电视频道解说员比尔-欧-瑞利则前进两位,排在了第三位,出演《人人都爱雷蒙》的雷-洛曼诺排在第四,演员兼主持人胡比-戈德堡排在第九位,演员马丁-西恩、艾伦-迪珍尼斯和詹妮弗-安尼斯顿三人并列排在第十位。作者:萧扬

美国出版界的“奥普拉现象”:读书也娱乐

日前,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OprahWinfrey)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三部小说《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选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今年夏天的套装推荐图书。经奥普拉推荐后,这三本小说在亚马逊网站成为仅次于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大畅销书。这除了再一次证明奥普拉在美国出版界的巨大影响外,也可以看作是奥普拉对今年4月发生的、被称为美国出版界的“公车上书”事件(早报2005年4月26日曾有报道)的回应。 美国出版市场需要奥普拉的“金手指” 在当下美国人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中,文学从来没有被边缘化过,小说更是如此。常常有年轻人辞掉工作,回家去

奥普拉.温弗莉

写“伟大的美国小说”。 但事实上,现在美国作家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世界三大出版巨头之一的哈泼·柯林斯的首席执行官简·弗里德曼指出,美国出版界还未从“9·11”之后的低迷中完全复苏过来,除了那些与战争、政治有关的图书,图书的销售仍停滞不前。西蒙舒斯特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杰克·罗曼诺斯认为,如果某位作家的书未与当前时事相关,便很难有上电视读书节目的机会。一个脱口秀主持人决定美国当代文学的兴衰,这是大众文化时代对文学的最大讽刺 那些成名作家的作品也受到市场低迷的拖累。美国惊悚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和萨尔曼·拉什迪的作品销售业绩一塌糊涂,出版商兰登书屋的一位公关经理表示,“我们干脆将这些作品打包回家了。”大作家尚如此,那些尚未成名的小作家就更惨了。而且美国各类出版社每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多达千部,绝大多数小说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与作品的命运类似,大部分作家默默无闻,在生活压力与潜心写作的两难之中挣扎。近日获英国重要文学奖项“橘子奖”的美国女作家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Shriver)在获奖之前出版过6部小说,毫无名气,直到英伦获奖,这才“墙外开花墙里香”,在美国始为人知。美国当代作家的尴尬与无奈,由此可见一斑。 奥普拉虽然出身寒贱,但她身上有与生俱来的说话技巧和不俗的记忆力,言谈很容易带动别人的情绪。以自己经历现身说法、励志型奥普拉脱口秀与同样红透半边天的白人男性金牌主持人杰里·斯普林格(JerrySpringer)偷窥、挑衅式的清谈节目,已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营养。 由于奥普拉在美国的巨大影响,被她选中的书立时洛阳纸贵,美国图书市场因此形成所谓的“奥普拉现象”。以兰登书屋为例,该书屋仅仅出版温弗瑞推荐的24本书就有近一亿美元进账。当奥普拉指出观众———读者必须读什么才最“In”时,后者的紧跟并不出人意料。所以,无论对美国的作家还是出版社来说,都需要奥普拉这个“金手指”,虽然,奥普拉对当下的美国文学创作,已经构成了短时期内难以预计的负面影响。

脱口秀明星决定美国当代文学兴衰?

但奥普拉在其电视节目中不再推荐美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此举对急需牵引的当代作家们不啻当头一棒。美国当代作家真的缺乏优秀作品么?有分析指出,奥普拉此举的真实原因是,从大量的新书中发现佼佼者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更何况每年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因得不到赏识而被拒之于出版的门外。与马丁·路德·金并列为“黑人权力”(BlackPower)之代表的奥普拉自然不会耗费大量心力,去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指望主持风格如此“大众”的奥普拉能够挖掘到足以颠覆阅读经验的大师级作品,反而是一件怪事。 奥普拉现在推出的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在出版史上一帆风顺的作品,像亨利·米勒这类曾遭受长期封杀的作家,决不可能出现她的目光之列。一切都必须毫无风险,一切都首先考虑商业。 一个脱口秀主持人决定美国当代文学兴衰,“奥普拉现象”可说是大众文化时代对文学的最大讽刺。从理论上说,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是血脉相联的。在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从边缘走向前台,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娱乐,因此在后现代社会,娱乐明星甚至起到了精神领袖的作用,“奥普拉现象”的全部精髓或许正在于此。 除了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美国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媒体定期推出读书节目。与奥普拉的专做大师的经典作品不同,后者重点推介美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以求在与奥普拉的竞争中分得收视率的一杯羹。美国广播公司的“早安美国”、美国全国公共电台的“清新空气”,以及全美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网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读书节目,也经常邀请他们看中的作家们上电视自荐,此类节目对图书的销售有着促进作用。但这类节目的缺陷在于,随着近年来美国与世界局势的风云不定,作家们经常不得不给军事或外交专家让位,已定的读书节目时间常被借故取消。早报记者 陆彦 编译 (摘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896376.htm

脱口秀女皇奥普拉首登时尚榜

奥普拉·温弗莉的时尚不仅来自她的衣着,更来自于她的个人魅力   南方网讯 美国脱口秀女皇、杂志编辑、曾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奥普拉·温弗莉,近日又被冠上一个新头衔———全球最时尚女性之一。   美国著名杂志《名利场》近日公布了2004年全球十大时尚男女榜,温弗莉以超凡的品位名列其中,这也是她首次荣登该榜。获此称号的女性还有女星凯特·布兰切特、《迷失东京》的导演兼编剧索菲娅·科波拉、名模凯特·莫斯等。   “足坛帅哥”贝克汉姆荣登全球最时尚男性榜首,则一点儿都不令人感到意外。其他几位全球最时尚男性包括乔治·克鲁尼、裘德·洛、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主播威廉姆斯及美国有线网主持人安德森·库帕。(摘自http://www.chuanboxue.org/index.php?doc-create.htm.htm)

奥普拉·温弗莉“童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4年1月29日,小温弗莉出生在密西西比(Mississippi)的小镇科修斯科(Kosciusko),她的姑妈是一个半文盲,凭借其对圣经的一知半解为小温弗莉起名Orpah,这是旧约圣经“路得记”里一个卑微女人的名字。  “路得记”记述的是路得(以色列大卫王的曾祖母)丧夫后如何与婆婆相依为命、如何博取大户人家波阿思的好感并与之成婚的动人故事。而Orpah即俄珥巴是路得的嫂子,同为寡妇的她在选择自己道路时与婆婆分道扬镳,没有人知道她最终的命运如何。我们只晓得Orpah在“路得记”中仅出现过两次,依照现代戏剧理论来说,连跑龙套的角色都算不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么一个生僻的名字,居然被几乎不认字的姑妈记住了。  也许是上帝的美意,小温弗莉没有遵照姑妈的意思成为“俄珥巴”,因为后来发现她的出生卡片上有一个拼写的错误,Orpah变成了Oprah。  小温弗莉的父母没有结过婚,在她出生后父母随即劳燕分飞,把她扔给外祖母照顾,半文盲的外祖母自创“象形”认字法教外孙女认字,休息时,外祖母就把从教堂听来的圣经故事讲给小温弗莉听。  3岁时,小温弗莉在教堂做见证,模仿外祖母的声音惟妙惟肖地讲耶稣复活的故事,这是她记忆中第一次当众讲演。  刚上幼儿园第二天,她写了一张纸条送给老师,“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因为我认识很多大字”,老师看后竟同意了她的要求,她跳学至一年级。  6岁时,小温弗莉搬到母亲居住的密尔沃基(美国威斯康星州东南部港市),9岁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被堂兄侮辱强奸,还有好几个亲戚也虐待她。  14岁时她曾生下过一个孩子,但是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死了。  这段经历让她痛苦不已,一直到80年代中期她在自己的节目中吐露心声,“我几乎被毁掉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告诉自己已经治愈了,但是没有”,“我心里觉得特别羞耻,我在无意识中老是为那些男人的行为责备自己。”   温弗莉和母亲的关系紧张,常常吵架,也许是从小没有得到母亲的爱,她行为出格、脾气古怪,有一回,她弄翻家具,把眼镜砸得稀巴烂,家里一片被劫匪洗掠的狼藉,在这次自导自演的“事故”中她偷走母亲的钱包,可怜的劫匪却替她背上黑锅。如此煞费苦心的行动只不过想要一个更时髦好看的眼镜。  母亲受不了温弗莉的疯野行为,打算把她送入青少年管教所,碰巧管教所的床位已满,她被拒之门外。温弗莉继续和伙伴们鬼混,抽烟、吸毒、喝酒,越陷越深,她的生命在肮脏的大染缸里浸泡,几乎看不到任何重生的机会。如果人们在患难中祈祷企盼奇迹发生,那施怜悯的对象决不应该是黑人女孩温弗莉。(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708863.htm

走向成功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3年,度过自己狂暴混乱的青春期,温弗莉成了纳什维尔(美国田纳西州首府)WTVF电视台最年轻的主播,此时她的身份是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大二学生。  温弗莉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巧合,大概她最能体会什么叫做命定,想起《往事并不如烟》中康同壁回忆父亲康有为的那段独白,“先父就有这样多的可死机会而不死,不是冥冥中有鬼神护佑,是什么?我说这就叫命运,叫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   如果说温弗莉的人生要寻找护佑人的话,父亲无疑就是这个角色的最佳候选人,是他拯救了温弗莉,但温弗莉更感谢母亲的冷酷无情。当年由于一次意外温弗莉没有被收入青少年管教所,母亲见一计不成,便再生一计,把女儿径直推到纳什维尔父亲的家里,“父亲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我现在恐怕就是一个身后拖拉一群孩子的家庭主妇了,”温弗莉说。  14岁之前,温弗莉不知道父亲长得什么样子,14岁时住进父亲家,继母首先向温弗莉的“开刀”,命令她每周背诵20个单词,否则别想吃饭;父亲与继母一唱一和,不知是否受了电影《窈窕淑女》希金斯教授改造之风的熏陶,二人的执着让人敬畏,尤其是父亲,他制定了教育大纲,在大纲的基础上来统领、构建和引导温弗莉的成长,读书、读书、再读书,温弗莉完成了继母布置的任务后,还要继续满足父亲的要求——每周写读书报告。  有道是天道筹勤,果然,温弗莉改头换面,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常在朗诵比赛中获奖,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温弗莉凭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讲“黑人·宪法·美国”拔得头筹,赢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  原来光靠嘴巴也可以赚钱,温弗莉的脱口秀在这一刻显出原始积累的本能。她真的变了,告别少年的放荡不羁,洋溢着激情张大嘴巴为自己打拼天下,1971年,她戴上了田纳西州黑人小姐的桂冠,1972年,她进入田纳西州州立大学主修演讲和戏剧。  在大学里,温弗莉的嘴巴厉害早已名声在外,她积极寻找机会释放自己的“铁嘴”功夫,大一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纳什维尔分部两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去工作,懵懂的温弗莉莫名其妙地拒绝对方,这让其他同学嫉妒不已。温弗莉的演讲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他悄悄提醒她“很多像你一样的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CBS占一席之地啊!”老师的点拨让温弗莉醍醐灌顶,她走进CBS的大门,这扇门开了,就没有人能关上。

1976年,温弗莉大学毕业前往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WJZ电视台与同事一起主持“六点钟新闻”节目,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感情的新闻表述方式,与传统主持人刻板庄严的风格相差迥异,但新生的事情几乎很难一夜流行,温弗莉迫于压力不得不告别“六点钟”新闻,转而主持一个早间谈话节目“人们在说话”。  从“六点钟新闻”节目下来,温弗莉受到巴尔的摩WJZ电视台的特别关注,她的上司,一个刚上任的导演派她去纽约接受整容手术——因为她的头发太厚、鼻子太宽、下巴太大,导演心目的黑人女子应该如波多黎各女人一样充满诱惑,但温弗莉的胚子太差,美容师端详半天后望而却步,因此整容一事不了了之。  其实温弗莉在新闻节目上的失利不能归咎与她的外貌,70年代和80年代,妇女在电视台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是黑人妇女了。当时一位著名的男性电视主播就曾经宣称:女人不适合播新闻,因为她们的声音不具有可信度,听起来就像街头巷尾的闲谈。  但是美容计划的流产并没有阻挡温弗莉的成功,1977年她主持“人们在说话”脱口秀,收视率一路飙升,超过当年脱口秀名嘴菲尔·当纳的节目,巴尔的摩的电视观众津津乐道于温弗莉的口头禅,7年的时间温弗莉致力为这个美国大陆最东部的城市制造欢乐,她做到了。  温弗莉在巴尔的摩名声大噪,但她的制片人不满足于仅在东南一隅的成功,于是把温弗莉的节目录像带寄到美国广播公司(ABC)芝加哥分部WLS电视台,电视台管理层看后立即向温弗莉抛去橄榄枝。  温弗莉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过魔幻之处不在手指而出自嘴巴,有人好奇地问,你每次为节目准备多少问题,她说,“我从来不准备问题,我只是坐在那里和人聊天。”   在她看来,与别人沟通的最好办法是去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她与生俱来的敏锐洞察力令她有如潜伏在人体内的“蛔虫”,这让她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谈话中最吸引人的焦点,提出极具针对性的问题,ABC高层们相中温弗莉,正是看到了她的这一非凡的才能,于是伯乐识马的风情也继续在芝加哥上演着。  温弗莉不辱使命,大刀阔斧,把“芝加哥早晨”节目中的风花雪月、不关痛痒的题目统统拿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和富有争议性的题目,别人感兴趣的事情她从来不做,相反,没有人敢做的事情她总是首常禁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娱乐界,许多“脱口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大卖噱头,温弗里的竞争对手们往往以招供个人隐私为话题,或者是展示功能紊乱的个人和家庭,以揭露和羞辱困境中的人为乐事;而温弗里却想办法抚慰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好一点,从心灵出发,自我改善。温弗里为那些受到心灵折磨的人群开掘了一个出气孔,让他们痛快地把压抑释放出来。  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芝加哥早晨”从一个下三流的脱口秀一跃而起,与名嘴菲尔·当纳的脱口秀并驾齐驱,三个月后,该节目超越菲尔·当纳变成收视率第一的金牌栏目,温弗莉俨然成为脱口秀的代言人;1985年9月,“芝加哥早晨”更名为“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在全国120个城市同步播出。1985年底,面对同城同侪温弗莉的巨大成功,名嘴菲尔·当纳败走麦城,带着失落搬到纽约。  她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成功总是如影随形?在白人男性占主流的美国传媒界,奥普拉这个人到中年、身体超重的黑人妇女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黛伯拉·泰农是畅销书《我就是不明白:男人和女人交谈》的作者,他曾经受邀请上过奥普拉节目。泰农这样解释奥普拉节目的独特之处:一些男性主持的脱口秀节目是“报告谈话”(report-talk),经常是代表了男人之间的谈话;而奥普拉的节目形式是“亲切谈话”(rapport-talk),是你来我往的交谈,这是女性之间的友谊的基础,看奥普拉的节目,就如同在倾听一个好朋友交谈。她深谙女性之间建立友谊的秘诀,通过交换秘密牵动嘉宾和观众的感情,对于隐私,大多数人是藏得越深越好,奥普拉则恰恰相反,她总是乐意向人们坦荡无遗,比如她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小时候的“劣迹”,曾经抽过可卡因,甚至谈到她幼年被强暴的经历。她的坦率和真诚是主持人中少见的,一般主持人不欣赏也不具备这种品格,而她对观众动之以情,这使她的议题及观众能很快进入角色,也使她能开拓别人不曾想到过的话题。  “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成为温弗莉的个人品牌,直到今天一直占据着美国“脱口秀”节目的头把交椅。据估计每周在美国有2100百万观众收看,并且在海外107个国家播出,成为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2003年底,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人调查结果出炉,温弗莉没有制造悬念、没有曝出冷门,第四次把“最受欢迎电视人”的奖杯囊入怀中。“刚开始工作,我很高兴自己能上电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成熟了,我不想仅仅做一个新闻播报员或者电视表演者,我要说,我情不自禁要说一些对美国公众有益的东西。”(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708863.htm)

奥普拉书友会

 
  “奥普拉书友会”, 由奥普拉一手打造,创办于1996年。其做法是每个月选择一本书向电视观众介绍,奥普拉和大家一同研读这些书籍,并请作者来节目中与读者交流。奥普拉奉行的口号是“让美国重新开始读书”。10多年来,她推荐过的书籍无一例外都一夜之间畅销全美。“奥普拉书友会”之所以如此红火,很大程度,和奥普拉的个人魅力有关。在《奥普拉·温弗里脱口秀》宣布停播前一个月,奥普拉成了“毒笔”传记作家吉蒂·凯莉的新靶子。

在美国,凯莉是很多公众人物的噩梦。她曾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为众多名人立传,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英国王室和布什家族等。这些“野传”一本比一本耸人听闻,让人恼火不已。

今年 4月,五百多页的《奥普拉传》由兰登书屋出版。书中爆出奥普拉很多“猛料”,比如她当过雏妓,她的真实取向是同性恋,她和母亲关系非常紧张,等等。

用《纽约客》的话说,这是一场美国文化圈“大猩猩”对“哥斯拉”的战役(奥普拉曾被称为大猩猩)。奥普拉显然占据优势——虽然策略不那么光明正大——她对熟知自己底细的人控制很严。

凯莉的笔,没流出多少毒液,顶多几滴酸奶。

但是,见微知著。回顾这位脱口秀“女王”的过往,数次登上《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榜单,“晕轮效应”让她光芒四射,但也可见斑斑阴影。

身份之争

《奥普拉秀》创办于1986年,将目标受众定位为午后独自在家的主妇和老人 ,选择日间播出。当时盛行的政治调侃类节目,并不对这部分观众的口胃。《奥普拉秀》把话题设定在社会、生活领域,从女性视角探讨离婚、性虐待、男人的压力、儿童养育、伊拉克战争……这些热门话题,无一例外,直击人的情感、道德等“柔软”领域。 戏抬人,人抬戏。奥普拉的主持风格,亦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她天生具备抵达人心的能力,加上厚实的女中低音,专注关切的眼神,营造出沉静、真诚、亲切的氛围。“访谈节目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要做的只是坐下来和人聊天。” 她从不会事先写好问题,也不像大多数广电记者那样,在别人回答问题时,只想着下个问题该问什么。奥普拉会做个专注的聆听者,但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提问,问题开门见山。最经典的要算1993年,对迈克尔·杰克逊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尴尬,但你还是处男吗?”“你怎么能问人家这种问题?”“我想知道!”“我是个绅士。”这些问答令人印象深刻。 有时,奥普拉的提问还会激发嘉宾间的对抗。在一期 “肥胖父母的肥胖子女”节目中,有一对母女都超重,但母亲减肥成功,女儿没有。节目现场,奥普拉直奔主题,第一句就问母亲:“你是不是觉得和女儿出去很丢脸?”母亲点了点头。女儿此时马上泪流满面,她大叫,说母亲从未承认过这个事实。母女之间的感情闸门一下子打开,畅谈多年来的心声,意外之举却掀起了节目的小高潮。 近些年来,奥普拉把秀场变成了一个心理理疗场所。她鼓励嘉宾倾吐心结,由心理医生给出建议。而奥普拉自己,也常常在节目上“自揭伤疤”。有一期节目讨论乱伦,一个女孩含泪讲述,自己被亲生父亲强暴,生下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奥普拉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和女孩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接着,她毫无顾忌地讲述了幼年时被表哥强暴的经历。 在另一期节目中,奥普拉讨论一本名为《在黑暗中微笑》的书,这本书写的是关于中产阶级吸毒者的个人经历。她站在全国观众面前,忏悔起自己“极大的耻辱”——二十年前她曾经吸食过强效可卡因,只是因为希望共同的感受会拉近她和一个正在约会的男人之间的距离。
“我是那么的爱他,为了他我什么都可以去做。”她说。 当镜头切换到广告时,奥普拉把麦克风放在一旁,坐在台边上哭了出来。当天节目的收视率比平时又有增所长,但大部分人对她的看法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们认为她是正直诚实、可以信赖的。也许正是这种真诚和随性,极大地征服了观众,人们愿意对她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喜悦或痛苦。这方面的经典例子,分别是汤姆·克鲁斯跳上沙发,表达对凯特的爱意,以及惠特尼·休斯顿谈论自己的吸毒过程。 有研究学者指出,奥普拉的煽情与言情,由于充满了道德内涵、背负了挽救精神的使命,拒绝颓废、厌世、讽刺、戏谑等消极内容,让《奥普拉秀》成为某种心灵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奥普拉,扮演了导师、知音和行为典范的三重角色。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底层社会背景,以及曲折的个人经历。这既缩小了与普通观众之问的距离,又通过她家喻户晓的自我奋斗形象,让观众体察到了精神素质和道德品格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在我眼中,她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当她与我交流时,我感到她就如我的好朋友。”36岁的销售代表谢丽尔·皮尔斯表示,自从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后,她陷入了悲哀绝望,是奥普拉从前的节目和演讲才使她摆脱沮丧,恢复信心。 在观众倾吐分享个人经历、纾解胸中之痛的畅快过程中,奥普拉间接起到了拯救自信心或挽救精神的积极作用。最终,奥普拉与观众之间,形成了超乎利益关系的聚合力量。她也因此成为“心灵女王”。 但这也招来了非议。美国作家芭芭拉· 格里祖蒂·哈里森曾冷言嘲讽:“她大概以为自己是先知弥赛亚了,想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上天堂。”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肯柯斯·维基·阿布特则认为:“她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矛盾过分简单化,人们刚开始听她的演讲时,也许会受到某种激情的鼓舞,但当她提供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时,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沮丧失望。” (摘自http://fashion.163.com/11/0601/15/75FNDSHG00264J95.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关于人肉搜索 下一篇胡显章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243
08578243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传播学08578110
传播学08578110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