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者   

拉斯韦尔

标签: 传播 传播学奠基人

顶[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拉斯韦尔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生卒:1902年2月13曰-1978年12月18曰
描述: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是各种学问科技整合运动的主要人物。美国学术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Societies)褒扬拉斯韦尔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大师,各领域的先锋”(Master of all social sciences andpioneer in each)。
籍贯:美国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02年2月13曰拉斯韦尔出生伊利诺伊州的唐奈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他属于那种早慧的天才人物,16岁时进入以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等闻名的芝加哥大学学习之前,已经受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并曾与名教授约翰·杜威进行了持续一个下午的交谈。1918年进入大学后,“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罗伯特·帕克、象征互动论的发明者乔治·赫伯特·米德、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制度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等人的思想都深深地吸引了他。1920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后,他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其间,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1926年拉斯韦尔获哲学博士学位,《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就是他在1926年24岁时写出的博士论文,1927年成书出版。拉斯韦尔终身未婚,他还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创始人之一。1922~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学。1939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执教。1952年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1954年受聘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会长。1978年12月18曰逝世。

政治学 编辑本段回目录

      拉斯韦尔也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 拉斯韦尔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查尔斯·E.梅里亚姆(Charles E.Merriam)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以后又获得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博士等学位。曾任耶鲁大学法学教授(1946)、政治学和法学教授(1952——1971),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54),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国际法协会主席(1970——1972),国际政治心理学协会名誉主席(1978)。此外,还担任过许多大学(包括中国燕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和许多政府机构的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行为主义学派在美国政治学界异军突起。拉斯韦尔一反美国早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制度为研究重点、以历史比较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传统,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他试图用精神病理的特性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政治领袖,指出历史上许多杰出的领袖在精神上或生理上都有反常现象,而一切心理上的失常在政治上都是危险的。自卑感、仇视父亲、同性恋、自我陶醉和不能自拔的罪过心理,都是造成狂仍贿、独裁者和专制暴君的材料。病态的恐惧心理是造成战争的根源。他认为为了防止人们从暴行、迫害和冲突方面找出路,必须消除「折磨人的灵魂的各种紧张」,建立「预防的政治」,即依靠教育来清洗人们的心灵,依靠足够的受过精神病学训练的社会科学家来指导和教育群众;而不能依靠制定法律、改变政治组织、扩大民众参与等社会变革来实现。

       拉斯韦尔较早地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主张政治学应侧重研究政治权力和权力主体,成为政治学权力学派的代表。他还是政策科学的积极倡导者。  

       拉斯韦尔主要政治学著作有:《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1930)、《世界政治与个人不安全》(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1935)、《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得到?》(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1936)、《政治面对经济》(Politics Faces Economics,1946)、《权力与人格》(Power and Personality,1948)、《权力与社会:政治研y,与卡普兰·亚伯拉罕合著,1950)、《我们时代的世界革命》(1951)以及与丹尼尔·勒纳合著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近期发展》(The Policy Scienc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 with D. Lerner, 1951)、《社会科学的未来》(The Future of Political Science,1963)、《政策学与人口》(Policy Sciences and Population,1975)等。等几十部。

传播学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系任教的拉斯韦尔正式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该书描述和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1935年,他又与人合写和合编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本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探讨宣传的本质和规律。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了《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认为宣传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告示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用四篇文章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从而显示出著者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的思维轨迹和理论倾向。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从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反展的先驱”。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憾学术界的话就是:“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从而引申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课题,并长期左右着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方向。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尽管后来传播学者认为拉氏的论述需要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拉斯韦尔提出的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这五个传播环节通常被称作5W模式,或称拉斯韦尔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5W模式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有些学者认为:该模式有两点不足:.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在传播学领域,除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外,拉斯韦尔还编著有: 《宣传与独裁》 (Propaganda and Dictatorship,1936)《世界革命宣传:芝加哥研究》(World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 Chicago Study,与D. 布卢门斯托克合作, 1939)、《宣传、传播与公众舆论》(Propaganda,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1946)\《世界传播的未来:质量与生活方式》(The Future of World Communication: Quality and Style o Life,1972)和《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Propaganda and Communication in World Historry,与勒纳和H·斯佩尔合作,3卷本,1979—1980)等。他在1948年发表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以下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927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系任教的拉斯韦尔正式出书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本事》,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应声。该书形貌和阐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征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孕育发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1935年,他又与人合写和合编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本书,用科学的要领阐发和研究宣传的功效及其社会控制,探究宣传的素质和规律。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女士合著了《宣传、流传和舆论》一书,以为宣传只是信息流传的一种特别形态,而大众流传研究的领域要广得多,包括报刊、广播、书籍、影戏、通告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流传学”的看法,并用四篇文章分别叙述了流传历程中的“渠道”、“流传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从而表现出著者由宣传研究转向流传研究的头脑轨迹和理论倾向。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间,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流传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书刊行,从而将宣传与流传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流传的结构与功效》一文。在《社会流传的结构与功效》中,拉斯韦尔对社会流传的历程、结构及其功效,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叙述,并清楚地阐释了5W流传模式以及大众流传三功效说。
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流传历程及其五个基本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议决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即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楚,是流传历程模式中的经典。这一模式还奠基了流传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阐发”、“内容阐发”、“前言阐发”、“受众阐发”以及“效果阐发”。这五种阐发涵盖了流传研究的重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流传学搪塞确定效果的珍视。
这篇文章的另一大孝顺即是提出了关于大众流传的三种基本功效,并阐发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效。这三种功效是:监视情况、和谐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个功效重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直到克日,它照旧流传学门生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入门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换活动,流传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效。而拉斯韦尔的叙述,则为全面展现大众流传的功效提供了一个基础。以后,许多学者都从差异的角度、差异的层面,对其举行了富厚和拓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5W流传模式和大众流传三功效说外,拉斯韦尔还在流传学领域做出了其他许多孝顺。他开创了内容阐发法,发明确定性和定量臆测流传信息的要领论;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则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流传学范例,而克日的宣传阐发,已被纳入到了流传研究的一样平常体系中;他还资助开办了政策学,这是一门整合了社会科学知识与大众行为的交织学科。因此,虽然拉斯韦尔并不以为自己是一位流传学学者,但无疑在克日的流传学研究领域中,弥漫着诸多拉斯韦尔的思想和作品。他的许多开创性的事情,奠基了流传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层面,他是当之无愧的流传学奠基人之一。

      拉斯韦尔的思想兼收并蓄,涉及范围遍及社会科学各领域,以至于不适合任何学科的束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这样评论他:“社会科学的大师,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先锋;全身心地致力于打破社会研究之间的人为障碍,并且致力于使社会研究彼此相互理解;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空隙的填补人” 。“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心灵不能忽略像传播那样的基本的人类过程” ,尽管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传播学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 胡翼青  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中国传媒报告》
关键词: 拉斯韦尔 宣传研究 芝加哥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

[摘要]:

尽管传播学给拉斯韦尔以崇高的地位,但很少真正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拉斯韦尔早年的芝加哥大学经历,使他的传播研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芝加哥学派的烙印。然而,在二战开始后,随着美国意识形态的变革,传播学的知识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拉斯韦尔介入了战时传播研究项目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传播学行政研究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分子,其学术倾向越发保守,并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福柯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理论。

非常欣赏彼得斯的一句名言:“太常见了,我们对前人及其思想作出评判却从不返过去重读(甚至从没有读过)他们的论述。我们仪式化地搬出那些死去的名字或褒或贬,却几乎不与他们留给我们的文字进行任何实际的有意义的联系。”(Peters,Simonson,2004:11)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这句话用在拉斯韦尔身上,可能再贴切不过了,我们除了知道他是施拉姆钦定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外,除了知道他的宣传研究、“五W”理论与三功能说之外,除了嚷嚷他对传播学具有巨大贡献外,可能对他再没有更多的认识了。然而,这么一位左右着传播学早期思想及其发展走向的人物,实不应当受到如此冷遇。在拉斯韦尔的学术生涯中,芝加哥学派与“结构功能主义”曾经有过激烈的交锋,身处其中的拉斯韦尔游走于两大阵营之间,他的思想轨迹体现了美国传播学当时走向的必然性。这对于我们理解美国传播学走向的历史背景,反思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缺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芝加哥学派与青年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青年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因其宣传研究而声名远播。谢利曾经将拉斯韦尔的博士论文与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布鲁默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并称为对媒介效果研究的三大贡献。(周葆华,2005:30)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比如黄旦就曾指出:“翻阅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让人最为吃惊的是,在这位芝加哥大学博士的身上,几乎看不到杜威、库利、帕克们的一丁点影子,整个儿仿佛就是李普曼《公众舆论》主要观点的具体展开甚或解释。”(黄旦,2005)而罗杰斯的表述则显得更狡猾一些:“H•D•拉斯韦尔是被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来培养的,但是他的思想如此兼收并蓄,涉及范围如此广泛,以至于他不适合任何学科的束缚。”(罗杰斯,2002:211-212)我发现,在传播学史上,很少有人关注到青年拉斯韦尔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紧密联系。作为芝加哥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拉斯韦尔先后受到杜威、米德、帕克、伯吉斯等学者的重要影响,这直接导致了他留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攻读梅里亚姆的博士学位并于1922年成为芝加哥大学政治系的教师。因此,如果拉斯韦尔身上没有半点芝加哥学派的烙印,有点难以置信。

其实,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本身是多元的和复杂的。如果说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强调的“传播”是一种仪式或一种信息的共享和互动,那么以帕克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则常常强调“传播”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技术,这是他们不同的学科方向使然。有学者指出:“拉斯韦尔们在进行宣传分析时已不能保持‘传播是关系’、‘社会存在于传播’这样的观点和基本立场。从芝加哥学派那里使用的communication(“传播”、“交流”)到拉斯韦尔使用的propaganda(宣传),名词的转换意味着研究主题的转换:从关注传播作为人类关系的本质以及媒介建构‘大共同体’的希望,转移向了研究大众传播和媒介对舆论可能的操控。”(周葆华,2005:26)这些判断多少有点武断。在芝加哥学派内部,传播从来就不是一个意义明确,没有歧义的概念。除梅里亚姆外,芝加哥学派中还有其他重要学者如帕克也深入研究过宣传,他们也极其关心大众传媒对舆论的操控。

根据凯瑞的观点,在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先驱杜威——一位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气质的学者——身上,传播定义的矛盾就已经存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开篇就表达自己对传播概念的两种认识:“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之中。”(Dewey,1916:5)这里的传递与传播就是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前者构成帕克的传递观和控制观,而后者强化了米德的交流、参与和共享观。“他(杜威)在著作中利用这两个定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其创造力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冲突使得他在某些地方误入了歧途。我们用不着满心欣喜地重复他的洞见,或不自觉地重复他的错误,我们应该抓住他对‘传播’一词在理解上的矛盾,拓展他的思想,利用这一矛盾活跃我们的研究。”(凯瑞,2005:4)所以,拉斯韦尔的具有控制色彩的传播观就其问世时而言,是芝加哥学派的一脉。

具体说来,《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在以下方面深受芝加哥学派影响:

在米德那里,该书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对于“符号”、“互动”或“象征”的界定。在拉斯韦尔的许多表述中,我们很容易看到米德的影子:“选择宣传为研究课题,源于对战争或和平的非象征性事件中被象征性事件占据的场所进行检验这样一种愿望。”(拉斯韦尔,2003:2)也就是说,拉斯韦尔把宣传看作是对暗示性符号的直接运用。

在帕克那里,拉斯韦尔得到了关于传播社会控制功能的重要启发。他把战时宣传看作是一种控制手段,这种控制手段能够帮助社会大众统一思想,投身到对敌人的战争中去,也可以瓦解对方的统一观点,使敌人的阵营被分裂。他把宣传界定为:“仅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是不那么准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宣传的功能——宣传具有统一思想的功能:“要让平民团结起来,不能靠人身控制,也不能靠重复运动,而只能依赖重复理念。平民的思想是通过新闻报道,而不是军事训练,才被统一起来的。宣传正是帮助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方法。”拉斯韦尔还接受了帕克的另一个观点,即新闻媒体是工业社会社会控制的最好的工具之一。在工业社会中,面对流动性大、分散性强的次级群体,宣传是一种能“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融合成一具有共同的仇恨、意志和希望的集合体”。(拉斯韦尔,2003:22,23,177)不仅如此,拉斯韦尔尽管没有将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列在他的参考书目中,但毫无疑问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这本书中,帕克曾对一战中的宣传作过如下的论断:“如果说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增加了毁灭性的力量,那么传播与信息渗透的增长则使文明人陷入了一场内部的和致命的搏斗。在这些无处不在的宣传环境中,存在着分裂与动乱的潜在威胁,这可能完全改变了战争的特质就像手枪曾经做到的那样。”在这个意义上,帕克揭示了宣传对现代战争的作用:“宣传已经被人意识到是战争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ark,1922:412)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这些论述其实就是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基本观点。

结合米德和帕克的观点,宣传被拉斯韦尔看作是一种用象征符号进行的控制手段,它“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或有机体中的其他条件,来控制公众舆论和态度”。(拉斯韦尔,2003:22)由于宣传可以用来煽动对敌人的仇恨和瓦解敌人的士气,保持与盟国和中立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它被拉斯韦尔看作是与经济手段、军事手段相并列的现代战争的三大工具之一。从这一论述中显然可以看出帕克上述宣传思想的影响。

由于米德和帕克都主张社会是主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产物,因此拉斯韦尔顺着他们的思路专门考察了宣传控制目的的实现会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制约,并指出:“无论宣传者在人员组织、建议选择和传播工具运用方面的技巧多么娴熟,如果缺乏有利的社会力量的帮助,其操作技巧将毫无用武之地。”(拉斯韦尔,2003:159)这一论述同样深受帕克的影响,后者在指出德国人在美国一战宣传时犯下的错误时,就明确地指出:德国人过低估计美国文化环境中亲英国的势力,也没有正确认识美国较为透明和民主的传播环境,因此无法得到美国人的认同。

综上所述,尽管拉斯韦尔在博士论文中已经比较强调宣传中传播者的重要地位,对传播的理解已经具有“单向”的倾向,但其中所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帕克和米德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与黄旦等学者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拉斯韦尔博士论文的传播观仍然可以被看作芝加哥学派传统的延续。

二、青年拉斯韦尔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来看,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部分思路其实是米德与帕克传播思想或者说是符号互动论与城市社会学对传播不同认识的一种综合。然而,米德的观点主要用于解释人际传播,而帕克的观点则主要可以用来分析大众传播和宣传;如果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宣传,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对于宣传而言,“互动”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与“控制”是矛盾的。所以,要在这个矛盾的框架下建构他的理论体系,拉斯韦尔注定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文本而言,拉斯韦尔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帕克的传播观并将其进一步加以延伸。所以,更客观地说,早期的拉斯韦尔应该被看作是在芝加哥学派中更强调传播的“传递”意义而不是“交流”意义的学者。之所以会这样,与以下一些事实有关。

其一,帕克对拉斯韦尔的影响更为直接。拉斯韦尔受杜威的极大影响,甚至曾说是杜威鼓励他从事政策学研究的。但当拉斯韦尔进入芝加哥大学时,杜威已经离校多年,因此帕克成为将杜威思想传递给拉斯韦尔的关键人物。罗杰斯分析说:“杜威的有些思想可能通过R•帕克——拉斯韦尔以他有‘一种真正的敬重’——传递给拉斯韦尔。”(罗杰斯,2002:239)拉斯韦尔不仅上过帕克的城市社会学课程,直到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教职后,他还曾作为政治系的教师参加了帕克组织的类似于研究生沙龙的活动。尽管米德也给拉斯韦尔开过课,但两者的互动并没有那么直接。

其次,与米德相比,帕克的思想和研究主题可能更接近于拉斯韦尔的学科视角。拉斯韦尔必然会放弃米德的思想,是因为他所受的现代政治学的训练。作为现代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精英,他指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拉斯韦尔的政治学,大众只是精英的反衬,因此大众不是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拉斯韦尔,1922:15)因此他的研究重点是精英如何控制大众而不是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而他的传播学也必然强调从精英到大众的单向传播而不是互动的双向传播。这种学科视角与符号互动论当然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事实上却与帕克的城市失范与控制研究的主题有相近之处。

其三,拉斯韦尔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也使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排斥米德而不排斥帕克。拉斯韦尔从很早起就受到了弗洛伊德和华生的影响,而这两位学者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层面与米德有着本质的不同。米德是一位不承认本能的学者,他认为人的所有心智和行为都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有关,因此米德是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尽管华生也不承认人的本能,但米德并不认可华生将人与动物心理研究完全等同的倾向。华生完全否定意识而米德并不认可这一点,“米德坚决反对行为主义拒斥研究人的内部世界的倾向”。(周晓虹,1990:191)这一争执本身可以被看作是纯科学主义与具有人文色彩的科学主义之争,但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后来竟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成为主流与非主流的分水岭。相比之下,米德更倾向于把他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行为主义,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建立在部分认同、部分反对和批判性扬弃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但拉斯韦尔似乎在骨子里更认同弗洛伊德和华生。当拉斯韦尔去掉了互动概念中所蕴含的受众的主体性后,他对宣传的看法逐渐体现出了“魔弹论”:“即使在考虑了这些限制因素并彻底去除了过高的估计之后,事实仍然是:宣传是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作为研究的结论,这一判断与导言中他所提到的具有互动论色彩的判断是相互矛盾的:“人们谈起宣传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神奇的力量,似乎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及身份条件的制约。《宣传技巧》一书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宣传者是在某个具体环境中社会化的,该环境的具体特征将限定宣传者潜在的观点、想象和行为。”(拉斯韦尔,2003:176,5)马拉特认为,拉斯韦尔的宣传理论就是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是“原始意义上的刺激—反应的机械论理论”,受众“被简化为由舆论支持专家炮制的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马特拉,2001:64)拉斯韦尔后半生的研究基本可以看作是行为主义的研究,但这一转向的种子是在芝加哥大学时埋下的。

相比之下,帕克的理论并不与这些理论形成抵触,前者基本上坚守在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层面而并不常介入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因此与拉斯韦尔的心理学取向基本可以和平共处。

除此以外,在拉斯韦尔的政治与宣传研究中,马克思的社会学与哲学理论,当时流行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及以帕累托为代表的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政治与社会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些理论几乎都与米德的理论有所冲突,都为拉斯韦尔与米德以及芝加哥学派的“互动”模式分道扬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为他中年后的理论转型埋下了伏笔。

三、人到中年: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向

与“互动”传播模式的告别,意味着当时传播思想已经孕育出了变异的萌芽,正在与芝加哥学派的人文主义传统分道扬镳。尽管这种变异与帕克的传播控制思想很有关系,但真正迈出重要一步的首先是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于1938年辞去教职并离开了芝加哥大学,这一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他的学术取向。青年拉斯韦尔尽管具备了理论突变的知识基础,但他基本上还是芝加哥学派的成员,然而离开芝加哥大学,一切都改变了。拉斯韦尔离开芝加哥大学之后真正重要的变化是他开始脱离芝加哥式的研究方式。拉斯韦尔在二战时期承担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战时传播项目”,并进行了大量有关同盟国和轴心国宣传的内容分析,作为宣传研究者的拉斯韦尔因此被华盛顿所使用,成为美国战时宣传计划的一部分。这个项目的研究标志着拉斯韦尔对芝加哥学派传统的完全背离,因为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的内容分析方法主要是定量的和统计学的。不仅如此,他在学术精神上也开始被主流的意识形态纳入正规,成为传播行政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不再拘泥于帕克、米德和梅里亚姆为他划定的藩篱,而彻底采取了行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从此以后,中年拉斯韦尔从研究的理论方法层面来看,已不再是芝加哥学派中的一员。1948年,拉斯韦尔在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五W模式”,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传播问题并最终奠定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他的这一贡献使他一举成为施拉姆视野中的传播学的奠基人。在这个框架中,拉斯韦尔试图彻底摆脱米德,将传播的互动形式简化成了单向传播的模式,并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劝服和效果之上,并直接将传播等同为控制。在博士论文中仍然强调的“环境”、“象征”、“互动”等概念统统被中年拉斯韦尔抛到一边,甚至连立场都发生了变化,把客观的宣传分析,变成了服务当局的效果研究。到了这时,拉斯韦尔才真的成了黄旦所说的那个与芝加哥学派完全无关的芝加哥大学博士。

谈到拉斯韦尔的这一重大学术转型,罗杰斯指出:“这个决定在拉斯韦尔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代表着一种中年危机。它标志着他对政治学的忠诚中偏离开来,但倾向于更加跨学科的兴趣,并促使他20世纪40年代在开创传播学新领域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罗杰斯,2002:225)而施拉姆同样也指出:“1938年是拉斯韦尔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他的学术生涯改变了,而且他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施拉姆认为这不仅是因为拉斯韦尔离开了芝加哥大学,而且也因为一场火灾毁掉了拉斯韦尔的所有研究资料。(Schramm,1997:3)

其实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型并不是因为罗杰斯所说的跨学科的问题,在芝加哥大学,所有社会科学研究都建立在学科一体化基础之上,拉斯韦尔倾向于跨学科研究,似乎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施拉姆的分析则表明他对思想史缺乏起码的洞察力。一个学者离开了某个大学,并不见得因此就与这一大学的思想绝缘。这一点从拉斯韦尔1938年以后的研究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在洛克菲勒研究研讨班的早期,包括拉斯韦尔在名为“有关传播所需要的研究”的备忘录中,仍然指出传播的双向性——即传媒必须创造保持政治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有效途径。甚至,在迟至1948年他所阐述的传播学的三大功能中,依然还有芝加哥学派的影子,尤其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协调功能的阐述。三大功能的提出与传播的“五W”结构并非呈现相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时的拉斯韦尔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功能主义者。其实这传播的三大功能并非是什么新鲜的主张,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中,拉斯韦尔已经提及这三大功能,因此当然不可能与他后来提出的“五W模式”相匹配。所以,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型与上述两位学者的分析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我想,要解释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型可能不能仅仅从他个人的原因入手。尽管在芝加哥大学时,对米德的扬弃已经为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型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没有巨大的知识生态环境的变化,这种转型不可能来得那么快,那么彻底。我觉得分析这个问题可能还得考虑两件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其一是芝加哥学派的衰落。1935年12月,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这一挑战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政治斗争,那些要求美国社会学会和《美国社会学杂志》不应永远被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所把持的主张得到了学会半数以上成员的支持,芝加哥大学的代表被迫让出了学会的领导权。然而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尽管1936年芝加哥学派又重新夺回了学会的领导权,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可以说正是从这次造反开始的。”(库隆,2000:17)此后不久,另一本重要的社会学期刊——《美国社会学评论》的问世,彻底结束了芝加哥社会学的统治地位。

其二是,当时有一批芝加哥学者像拉斯韦尔一样拉斯韦尔倒向了结构功能主义,斯托弗、贝雷尔森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学者。师从奥格本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斯托弗自进入哈佛大学以后,不仅成为结构功能主义重要的工具制造者,还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军方的重要顾问,主持了大量与社会学和传播学有关的研究课题。而贝雷尔森加入哥伦比亚大学以后在结构功能主义传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二战期间,他在军方的课题中与拉扎斯菲尔德的合作使他快速步入御用学者的行列。

如果把这两件事的发生与拉斯韦尔的学术转型联系在一起,就很能说明问题。去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芝加哥学派的衰落与其知识生态尤其是意识形态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冷战中美国需要大型宏观理论来论证现存美国社会的合理合法性,同时需要一般的、普遍的理论来论证美国价值的普世性,这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有关的过程。而芝加哥社会学‘面向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也经常和官方出于政治原因奉为神圣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因此受到保守派主流文化的压制,逐步趋于衰落。”(于长江,2006:7)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揭幕,美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芝加哥学派所坚持的那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已经不能被当局所接受,而结构功能主义保守主义的立场以及其行政主义的倾向则得到了当局的肯定。于是结构功能主义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项目和资金,其理论与研究方法立刻主导了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点在传播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当美国参战后,许多学者立即主动加入战时传播方面的研究,服务于政府机构如战时信息办公室、战略服务办公室、国会图书馆等,乃至投入反对极权主义的宣传战。……‘机构操纵’作为宣传分析时大众传媒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消失了,学者们更聚集于能使信息产生态度与行为效果内部过程、机制及因素的研究,效果不光写在研究小组的备忘录中,而且在学者们的实际研究中被不断强化和凸显。”(周葆华,2002:4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拉斯韦尔在当时是一个现象,他标志着学术向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归附,从而在一个方面揭示出传播学术的窘境:不向意识形态低头就意味着边缘化,向意识形态低头就意味着主流化和成为真理。

结语

由此可见,拉斯韦尔值得研究的原因不在于他的被人诟病的理论框架,而是在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史发展的根本历史动因。今天我们在探讨传播学的学科危机时,常常只把注意力放在理论、方法等层面,忽略了传播学发展的道路上意识形态的力量,也许历史的发展有许多偶然性因素,但主导性的权力及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方向。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五W模式”在意识形态的支持下统治了美国的传播学就是一例。该模式“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行为传播学开始局限于一个非常狭窄的模式中,它将传播解释成本质上是一个说服的过程。”(罗杰斯,2002:231)甚至今天的传播研究,还要受到这个僵化模式的拖累。

权力对于知识的主导作用在福柯的作品中是一个反复被强调的主题。福柯的这个观点常常受到那些像拉斯韦尔一样自认为是自由主义者的猛烈攻击。拉斯韦尔从来认为自己是我行我素,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研究者,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物,后半生却一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引下被另一种更为狭隘的理论和方法所束缚,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悲剧式地用自己的学术生涯为福柯的“知识—权力”论做了一个注脚。

From Chicago School to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on the Transforming of Lasswell’s Thought

- Concurrently discussing the developing motive of American early communication thought

Huyiqing

(Th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Dep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Communication has given a lofty status toLasswell, truly thorough research about him is few. Lasswell'sexperience in Chicago University in the early years, inevitably brandedhis communication study of Chicago school. However, after the start ofWorld War II, along with the ideology transformation in the US , theknowledge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has had a radical change.Lasswell involved into Communication project research during thewartime, gradually became a member of Communication administrationresearch and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His academic tendency is evenmore conservative, and finally explained Foucault’s theory aboutknowledge and authority by his own practical action.

Key words: Lasswell propaganda research Chicago school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原载《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7年第3期

[注释]

[作者简介]胡翼青(1975-),男,广西博白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传播思想史。

[参考文献]

E•M•罗杰斯(200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于长江(2006).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阿兰•库隆(2000).芝加哥学派. 北京:商务印书馆.

阿芒•马拉特(2001).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哈罗德•D•拉斯韦尔(2003).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罗德•D•拉斯韦尔(1992).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晓虹主编(1990).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周葆华(2005).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未出版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上海.

黄旦(2005).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15-27.

詹姆斯•W. 凯瑞(2005),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Peters, J.D.,Simonson, P(200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American social thought:Key Texts,1919-1968. Rowman &Littlefield.

John Dewey(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

Robert E Park(1922).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New York: Harper.

Schramm, Wilbur(1997).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Sage Publications.

(责任编辑:姬德强)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影响把关的因素 下一篇金冠军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216
08572216
秀才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08572217
08572217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