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海德的人质平衡理论

标签: Fritz_Heider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Fritz Heider

目录

[显示全部]

海德生平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以发展认知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而著称。

    1896年2月18日,弗里茨·海德出生在奥匈帝国京城维也纳,他是家里两个男孩中的次子,

    1920年在哲学家A.迈农指导下获得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受施蒂里亚省政府委托研究学徒的能力测验,并广泛游历,曾赴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学习,期间曾听 M.威特海默、W.苛勒和K.勒温的讲课。

    1927 年应聘于汉堡大学,成为 W.斯特恩的助手。

    1930 年赴美国,供职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学院,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 K.考夫卡研究实验室的成员,主要从事该城的克拉克聋人学校的研究工作。同年12月,他和穆尔(Grace Moore)结婚,他们一共有三个儿子。他在那里工作了 17 年,研究与耳聋有关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

    1947 年受聘于堪萨斯大学任古根海姆研究员。

    1960-1961 年受聘于奥斯陆大学担任富布赖特研究员,并任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杜克大学的访问教授。

    1966年从堪萨斯大学退休以后,他继续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1959年获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的莱温纪念奖,

    196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8年1月2日,弗里茨·海德在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逝世,享年92岁。

人质平衡理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德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对于平衡状态,他的定义是“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共存。”

    1958年,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人质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已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组合都是不平衡的。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人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下图(P-O-X关系形式):

 

海德的人质平衡理论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理论评价和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平衡理论提出后,在社会心理学界引起广泛注意。有人利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对它进行检验,并获得一些支持的证据。这种研究的典型方法是设计各种P-O-X三角情况,描述给被试,让被试想象自己是三角中的主体,在由实验者给出的已确定了各因素之间关系的 P-O-X三角情况中判断自己的情感体验的方向和强度。这些研究获得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即当人设想自己处在平衡状态的P-O-X 三角中时,其体验比较愉快,当他设想自己处在不平衡状态的P-O-X三角中时,其体验是不愉快的。
  也有人提出平衡理论的不足。认为这个理论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体验的平衡效果,只能告诉我们人当前的体验是什么方向,而不能了解他体验的强度有多大,若处在不平衡状态,他的不愉快的体验是强还是弱。此外,P-O-X三角不能为我们提供当人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他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关系作为他调整平衡状态的出发点。平衡理论分析了人与其他人或事发生关联时,内部心理体验变化的特点。由于人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其心理空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P-O-X三角,它们随着人当前的意识活动内容有的在此时此地变得清晰,有的变得模糊。那些在意识中变得清晰的P-O-X三角的平衡状态操纵着人当前的心理体验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这些体验随着P-O-X三角上各因素的性质有不同的定义。所以,不同三角的平衡状态对人的影响力也是有所不同的。
  平衡理论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它依赖于考察这个理论时所选择的角度。如果考察在P-O-X三角中, 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判断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便可将此理论看作是说明人际关系的理论。如果考察人如何作用于 P-O-X三角, 将不平衡状态转变为平衡状态,这当中主要问题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断自己与他人或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及如何对其作出情感评价,这实质上是一个态度的改变或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平衡理论是描述态度动态活动的理论。

相关连结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纽约广告大奖 下一篇《传播学教程》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9581202
09581202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