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

标签: 谢里夫

顶[1]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理论的提出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理论的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群体规范(Group Norm)。群体的一组行为准则,界定着群体成员可被群体接受(或不被接受)的程度及行为的范围。
群体由众多个体以一定方式维系而组成的。群体一旦形成,就需要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这种约束群体成员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它指定了群体成员行为的规则,同时也是群体成员间相互期望的行为的基础。
群体规范是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一个群体,从松散的一般朋友聚会,到有严密组织的正式团体,从大型的群体如国家民族等,到二三个人的小集团,无不有其独特的规范。群体规范既可以表现为明确规定的准则条文,也可以是自发形成、不成文的准则规范。
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一经形成便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它赋予个体行为和外界事物以一定的意义,使之明白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它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尺度和自觉行动的内部观念时,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可见群体规范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虽然群体规范会因为群体种类不同而表现出内容上的差异,但对群体来说,它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范围却具有内在一致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谢里夫1935年第一次用实验研究了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当时谢里夫已知道杜尔凯姆关于新的规范是从不断变动的群体互动中中产生的观念,也阅读过C。E、肖。F。思拉什关于在缺少规范的情境中互动群体设计自己的行为指南的论文,并在实验中运用了这些观念作为范式。
谢里夫利用了一种叫游动效应的视错觉现象。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持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会觉得光点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游动。流动错觉是由于在全黑的环境中,缺乏参照框架而无法确定光点的确切位置引起的。谢里夫选择了对这种错觉不了解的人作被试。单个被试坐在暗室中,前面一段距离处,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被试注视光点,就会产生光点运动的错觉,要求被试口头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在100次估计中,被试估计趋向于稳定在一个固定范围之内。但不同被试之间估计的差异较大。当二三个被试一组在同一暗室中一起做这个实验时,谢里夫发现,同组被试们的估计迅速趋向集中,直到最后几乎没有差异。也就是说,一种原始的规范形成了,这种规范把小组成员们的判断限制在一个共同的狭小范围之内。后来,当被试又单独作判断时,他们的估计也很少偏离集体判断时的估计。从谢里夫的实验不难看出,群体规范的形成是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因素影响的。因为群体在讨论时,一个人会受到其他人意见的暗示,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或者少数人在大多数意见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而受到其它成员的另眼相看,而产生顺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正是这种一致性的意见,保障着群体活动的共同性。

    一种明显的解释是别人的判断取代了通常有助于视知觉的物理线索。在这种模糊、无结构的情境下,群体规范充当了有用的参照框架,以利于个体认识,预料他所处的环境。因为这种情况下被试对自己的判断信心不足,而易受集体中其他人的影响。当被试被明确告知光点的移动是飘忽不定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很少有判断集中的趋势了,因为别人的估计也不见得就更准确。
    对这些研究的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判断的集中既不是由物理环境的含糊性所引发,也不是每一个体的内在需要,它是由达成一致的途径所激发。在这种影响方式下,对共同的参照框架的寻求是为避免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趋势所激发。目标是决定什么是合理的,而不是什么是正确的。
    有证据表明,群体规范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群体成员自己的知觉和判断相符,而不能是任意和武断的。在一个游动工错觉实验中,使用了假被试与真被试一起作实验。假被试的判断故意比真被试的判断大几倍,虽然一种极端的规范建立起来了,但当假被试一个个地逐渐被新的真被试所代替,新的规范又逐渐恢复到真被试的自然判断,极端的规范被抛弃了。谢里夫认为在上一个实验中,因为规范太偏离被试的自然判断,规范已经瓦解。在他们自己的实验中,与前一实验一样,当假被试逐渐被取代,极端的规范被抛弃,但中等强度偏离被试自然判断的规范却很容易被新来的真被试接受,并且“一代代”地传下去,直到原来的真假被试全部被替换了,这一规范仍被保持着。有的研究表明,由高度权力主义的成员组成的群体易于保持一种更为极端的规范。可见群体规范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有着强有力且持久的影响力,但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对于规范的保持也是个重要因素。
     相应于群体所处环境的变化,规范也随时间变化,例如科赫等人曾对一个工人群体生产率的研究,观察到随着一项新的管理措施的实施,三个不同工人群体生产规范的戏剧性变化。本来这些工人群体已建立起来一种生产规范,即每分钟生产固定数量的产品。其中两个群体在管理政策变化将要变化。在变化之后,前两个群体的生产率稳步上升,而第三个群体的生产率却下降了。到研究结束,前两个群体的生产规模已远远超出了第三个群体。
    当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易于变化,许多群体规范是相当稳定的。谢里夫夫妇1967年报道了对青少年团伙延续三“代”的追踪研究。他们发现,虽然组成团伙的成员一个个来了又去了,但团体的惯例没有改变,与附近别的团伙的对立仍然存在。这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有趣的是,团伙从前的成员之间仍保持着联系,仍用从前的绰号相互称呼,虽然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
  

理论评价和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于群体规范不仅已有一些实验研究,而且也有不少自然条件下的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提示了群体规范的成因、性质和作用等基本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虽然认识到群体规范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改善它,以利于行为的改变。另外,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还嫌笼统,需要进一步探讨。

具体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不应该认为群体规范总是明确地规定群体成员应如何运作。根据规范所约束的行为领域和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可接受的行为的范围可能很大,也可能很狭窄。普通的规范和针对群体生活次要方面的规范有较大的宽容度,而有关群体的目标或有关对群体的忠诚的规范则严格得多。一般而言,地位高的成员可比地位低的成员更偏离规范。然而,对于关键的群体活动,特别是有关群体外的或群体间的活动,群体的领导将被期望作出表率,并且应坚持原则。上述结论的证据可在谢里夫夫妇1964年青少年团伙的研究中找到。参与研究的观察者混入一些十几岁男孩组成的团伙中进行几个月的观察,这些观察者可通过一些问题清楚地辨别出每一个群体的规范。每一群体对允许的服装式样有着使人吃惊的严格规范,因为,服装式样是区分一个团伙和别的团伙的决定性标志。团伙头领在某些方面有例外,其他成员对他的评价取决于他在因拥有非法武器而被抓时的表现,以及当威胁到团伙生存的事件发生时的表现。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伦敦国际广告奖 下一篇哲学是什么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9581213
09581213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