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互文性分析

标签: 提出 理论内容 作用 影响力 评价 克里斯蒂瓦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提出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

朱丽娅·克里斯蒂瓦编辑本段回目录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女,1941年出生,原籍保加利亚,1966年移居法国,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
其知识履历横越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代思想宗师。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作品有《关于中国女人》,涉及女性的具体经历和体验。

理论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其基本内涵是:

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2)“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

(3)“互文性”概念强调的是把写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

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

互文性理论在文化层面的深入,使文学话语在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并在生存空间上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文本结构在更多层次上也具有了多重复合的统一。

影响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李·克劳 下一篇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9581137
09581137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