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it英雄   

文顿·瑟夫

标签: 文顿·瑟夫

顶[0] 发表评论(1)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中文) 文顿·瑟夫(温特·瑟夫)
姓名(英文) Vinton Cerf(Vint Cerf)
机构与职务 现为Google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
出生年月 1943年6月23日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康奈提格州纽黑文(New Haven)
教育背景 1965年,获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70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72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 2005年-至今,Google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
1994年-2005,MCI负责架构和技术的资深副总裁
1986年-1994年,CNRI
1982年-1986年,MCI负责工程的副总裁
1976年-1982年,美国国防部DARPA的IPTO,首席科学家,在互联网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数据包和安全技术开发方面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1972年-1976年,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
1967年-1972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5年-1967年,IBM公司系统工程支持工作
业余时间 最喜欢看科幻小说
业余爱好 收集邮票、钱币和葡萄酒,还有有关鳄鱼的雕塑和绘画

 Google的官方简介

      Vinton G. Cerf 是 Google 的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他负责为公司在互联网及其他平台上确定新的可行技术和应用程序。

      作为闻名遐迩的“互联网之父”,Vint 和 Robert Kahn 合作设计了 TCP/IP 协议及互联网的基础体系结构。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认可,克林顿总统于 1997 年向他们授予美国国家科技奖章。2005 年,Vint 和 Bob 荣获美国非军人最高荣誉勋章 — 总统自由勋章。这证明,他们在用于互联网内数据传输的软件代码方面的工作已将他们推上“改变了全球商务、通信和娱乐状况的数字革命的最前沿”。

      从 1994 年到 2005 年,Vint 一直在 MCI 担任高级副总裁;此前,他担任美国国家研究推进机构 (CNRI,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 的副总裁;在 1982 年至 1986 年间,他担任 MCI 副总裁;从 1976 年到 1982 年,在任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机构 (DARPA,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s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期间,Vint 领导了互联网及与互联网相关的数据包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开发工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 2000 年开始,Vint 担任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董事长,并于 1998 年成为喷气推进技术实验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的访问学者。1992 年至 1995 年,作为机构的创始人,他担任互联网协会 (ISOC, Internet Society) 总裁,并在 2000 年之前一直任 ISOC 理事会成员。Vint 同时也是 IEEE、ACM、AAAS、美国文理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国际工程联合会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ortium)、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和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成员。

       Vint 获得过无数同互联网工作相关的奖项和荣誉,包括马可尼奖 (Marconi Fellowship)、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的 Charles Stark Draper 奖、科学技术 Prince of Asturias 奖、Alexander Graham Bell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颁发的 Alexander Graham Bell 奖、美国计算机机械协会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achinery) 颁发的图灵奖 (A.M. Turing Award)、国际电信联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银奖和 IEEE Alexander Graham Bell 奖章等等。

      Vint 拥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及十余个名誉学位。

     1994年12月,《人物》杂志将温顿·瑟夫选为当年“25个最令人着迷的人”之一。

生平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3年6月23日,文顿•瑟夫出生。在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地区上中学时,与斯蒂夫•克洛克认识并成为好友。两人都酷爱科学,周末经常泡在一起做三维棋盘成色彩观察实验。

       瑟夫削瘦结实,易动感情、热情外露,他参加学校的后备军训练队,以逃避体操课。在校内他要么一身制服,要么穿夹克打领带,还总夹着一个棕色大公文包。当时看来,这身打扮气度不凡,“我穿夹克打领带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也许以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很幼稚”。然而令朋友们惊讶的是,文顿的这身打扮从末阻碍女孩子对他的兴趣。他在情场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人人都说,他魅力不一般。

      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父亲。他父亲通过艰苦奋斗,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级执行官。瑟夫的两个弟弟也表现出众,两人踢足球,并轮流担任学生会。瑟夫本人则是书虫,兴趣庞杂,幻想色彩较浓。化学学得特别好,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数学。

      由于是早产儿,瑟夫出生时听觉有缺陷,必须戴上助听器。他从小到大一直在设计有助于听觉交流的技巧。他还写过一篇论文,叫“一位有听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瑟夫也是个极爱读书的人。在化学课上,他尽显自己的才华。然而对他来说,真正情有独衷的还是数学。1960年左右,虽然还在念高中,但瑟夫的好友斯蒂夫已获准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计算机实验室。有时周末,瑟夫就跟斯蒂夫一起去。一次实验室大楼已锁,只见二楼有扇窗开着。“接下去,我就知道文顿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忆道。

      高中毕业后,瑟夫上了斯坦福大学。他父亲的公司为他提供了四年的奖学金。他主修数学,很快迷上计算机。“编程让人体味到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你创造了一个你自己的世界,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不管编了什么,计算机总会照办。它就像一只沙匣,里边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图画家,3岁时耳朵就全聋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他们的助听器推销商精心策划的,让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饭后两人去艺术博物馆。瑟夫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但他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伫立良久,最后冒出一句:“这画真像一只巨大的新鲜汉堡包”。

      一年后的1966年,俩人结婚了。斯蒂夫自然是傧相(几年后两人又互换了一次角色)。婚礼开始前几分钟,奏婚曲的录音机卡了壳,这位傧相和惊慌失措的新郎赶紧躲到圣坛边的小房间里,发挥特长,将机器修好。由于听力缺陷,两口子说悄悄话都像吼叫。 

瑟夫与TPC编辑本段回目录

TPC协议的雏形

       在ARPA网产生之初,大部分电脑互相之间是不兼容的。在一台电脑上完成的工作,别想拿到另一台电脑上去用。要是想让硬件和软件都不一样的电脑联网,更不可能。为了让这些电脑之间能够分享成果,分享资源必须在这些系统的标准之上,建立共同的标准,使不同的电脑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谈判,并且在谈判之后能够“握手”言欢。而确定今天互联网各太电脑之间的“谈判规则”的历史使命,就落到了瑟夫身上。

      瑟夫大学毕业,恰逢IBM招人,就进了IBM洛杉矶公司,为一个分时系统搞系统工程研究。但很快,他发现自己肚里的墨水不够用。他决定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他的论文导师是爱斯金。当时爱斯金与ARPA签有研究协议,研制一台Super计算机,专用于监测另一台机器上的程序执行情况。这成了瑟夫的论文课题。1968年夏,斯蒂夫与瑟夫一道工作,标志着他俩从此与计算机网络结下不解之缘。瑟夫说:“编程令人愉悦。”

       1968年秋,该课题转至克兰罗手下,他用ARPA拨来20万美元设立网络测试中心,负责ARPA网计划中大部分机器性能测试和分析工作。克兰罗召集了40名学生为他干活,瑟夫和斯蒂夫无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还有乔波斯•德尔。还有两位年轻人也非常出色。一位是Michael Wingfield,是他在建立了第一个与“接口信号处理机”的接口。而David Crocker则是最早为ARPA网和互联网建立电子邮件标准的人。

      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编写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交流。1968年夏,ARPA网四个网点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谈论ARPA网。不久,他们开始自称为“网络工作小组”(NWG),聚集全国通讯编程人员中的精英,为联网主机的操作规范达成统一意见。他们创造出了一系列新术语,比如“协议”(Protocol)。但前几次会谈并无实质性进展。

      转眼到了1969年底,NWG还未拿出规范语言,12月为交差,小组拼凑赶制出一份Telnet,用于远程上网。但功能有限,比较基础。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给了瑟夫和鲍勃•卡恩。1970年初,瑟夫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处理器安装调试的硬件专家鲍伯•卡恩。两人一见如故,一起在UCLA做测试。在那段难忘的时间里,通常是卡恩提出需要什么样的软件,而瑟夫则通宵达旦地把那个软件给编出来,然后又在一起测试这些软件,直到能够正常运行。他俩为电脑网络间的协调问题绞尽脑汁,看怎样将不同的网络焊接得天前无缝。

        瑟夫不仅参与过“网络通信协议”(NCP)的设计,而且对现有的各种操作系统的接口也非常了解。所以,卡恩把自己关于建立开放性网络的指导思想和瑟夫在NCP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一起为ARPANET开发新的协议。而他们合作的结果,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

       从1972年11月开始,瑟夫也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脑科学与电子工程的助教职位。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瑟夫在那里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讨论。大家通过讨论,对建立一种新协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时参加这些专题讨论的学生后来有不少都成了专家。其中,Richard Karp写出了第一份TCP原代码;Jim Mathis也研究互联网的协议,后来为苹果电脑写出了专为苹果电脑用的传输控制协议:MacTCP;Derryl Rubin后来成了微软公司的副总裁;Ron Crane当时为瑟夫管理斯坦福实验室的硬件,后来也到苹果电脑公司担任了一个重要职位。

      就这样,瑟夫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完成了对TCP协议的初始设计工作。

发表关于TPC的论文

       1973年春天,瑟夫去旧金山大饭店参加会议。在休息室过道里,等候下一轮会谈。突然灵感骤至,连忙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起来。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纸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念,为TCP/IP协议的形成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那时,他与卡恩就如何建造一个网中之网已谈了几个月,而且也与其它小组有许多交流。两人都想到用一个“网关”(Gateway)来帮助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网关”概念确立后,下一个难题是包传输问题。瑟夫的草图确立了技术的突破。

       Vinton Cerf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细节。瑟夫经常拜访弗吉尼亚阿灵顿的“达帕”办公室(DARPA的前身就是ARPA)。与卡恩经常一连几个小时地讨论。在一次马拉松谈话中,他俩整整熬了一夜,轮流在粉笔板上涂涂写写。两人准备合作一篇论文,又是通宵不眠。

       9月,两人把新规范的观点和论文一起提交给国际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大家讨论,使其更加成熟。两人在论文修改中都固执已见,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常常是一个人在打字时,另一个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颈,却又不得不一起构思,真有点像两只手邦在一支笔上”。

      1973年底,论文大功吉成,题目为:“关于包网络相互通信的协议”。在这篇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瑟夫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协议。这就有了电脑网络“联合国宪章”。在署名问题上,俩人决定让上帝作主,掷了一枚硬币。结果瑟夫受到了垂青,他赢了。当然,他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署名,而且后来一堆堆接踵而至的荣誉。这也造成瑟夫被媒体更多地承认为“互联网之父”的重要原因。

      1974年5月,论文发表。就像7年前罗伯茨勾勒出ARPA网初步设想一样,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论文描述了传输控制协议(TCP),还介绍了网关的概念。有了TCP,跨网交流才成为现实。如果TCP足够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规模和形式的网络,只要网上有能为信息包作解释并选择路经的网关机器,它就能与任何一个网络交流。TCP成为开拓世界的技术,为互联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不断完善TPC

      当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动者。他和卡恩一起构建了TCP。但是瑟夫不断将其完善,并TCP成为标准并走向世界。这一点来说,瑟夫是真正的“互联网之父”。

      1972年,瑟夫获得UCLA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计算通信大会上,他作了公开演示,使公众第一次看到包交换技术和远距离计算机交互技术。这一年,他离开UCLA,加入斯坦福,担任计算机和电气工程教授。

      1974年论文发表后,瑟夫继续深入研究,将TCP变成更详细的规范,使人们可以为它开发多种软件。1976年,他离开斯坦福,加入ARPA。从1976年至1981的任期内,他在互联网与网络相关数据包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测试、分析、规划、组织集体讨论,然后又回到制图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余人举行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试验。当时全美国有三个电脑互联网,第一当然是阿帕网,另外还有两个,一是无线电信包网,一是卫星信包网。瑟夫他们的试验就是要通过电脑“联合国宪章”把三者联起来。一个有数据的信息包首先从旧金山海湾地区,通过点对点的卫星网络跨过大平洋到达挪威,又经海底电缆到伦敦,然后通过卫星信包网,连接阿帕网,传回南加州大学,行程9.4万英里,没有丢失一个比特的数据信息! 瑟夫和卡恩他们一举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开TCP会议。会议间歇时,他和卡恩及另两个同事,在走廊又开始讨论。“我们靠着走廊的几个大纸箱站着,一边就在纸箱上画起图表来”。当继续开会时,他们就向小组提交建议:将传输控制协议中用于处理信息路径选择的功能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互联网范围协议,简称IP。1978年,TCP正式变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而“Internet”则专指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由许多使用TCP/IP的公用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到80年代中期,欧洲、加拿大也开始与美国政府主持的网络互联。于是“互联网”(Internet)开始意指这个松散广大的世界性TCP/IP互联网络。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式邮政服务,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RPA,加盟MCI。担任MCI数字信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顿是我们无形中的头儿,我们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说。

推动TPC/TP的普遍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瑟夫在极为关键时刻离开了ARPA网,而ARPA网此时正准备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据传国家标准署虑为网络互联建立一套新标准,取代TCP/IP,这就是OSI参考模型。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发,是由地位巩固的官僚们,居高临下甚至是蔑视一切的发布的。他们认为TCP/IP和互联网只是一种学术玩具,但瑟夫等人坚持反对OSI,因为它划分过细,十分复杂,而且仅仅是个设计,从未试验过。“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究气十足。他们所用的语言浮夸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简直读不下去”。

       而TCP/IP是实践的结晶,也是合作研究的产物,不是像OSI那样在一大堆委员会里产生出来的“大骆驼”。OSI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对瑟夫等人来说,真是一番痛苦的经历。“我在会上不停地写反对意见”。

       互联网的魔力在于交流规范的简单方便,而瑟夫的魔力在于:他美言善诱,软硬兼施,最终让用户采用这种规范。

       1983年,瑟夫曾劝说让IBM、DEC、HP支持TCP/IP,但都遭拒绝,而采用了OSI。他们认为TCP/IP只是一项研究试验。不过最关键的是,国防部选择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网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这次转换具有里程碑意义,恐怕是此后几年中互联网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网络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数据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一个网络送到另一个网络。

      1988年,也就是5年后,ISO终于制定出开放系统网络互联标准。连美国官方也将OSI作为官方标准,看来,OSI想要压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TCP/IP已无所不在。凭着无声而凶猛的冲击,TCP/IP击退了ISO的强攻。“标准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颁布”,这就是互联网的新规则。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览会场走去,他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被科学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欢迎。“我们注视着这一切,感到我们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ARPA网不再是中心,互联网已变成了网状结构,辐射全球。一场革命一触即发,瑟夫幸运地站在了这场革命的中心。

 

始终工作在互联网最前沿编辑本段回目录

       瑟夫和卡恩再度合伙,联合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政府迅速修订相关法律,以便于照章处理日益增多的网络纠纷。他们认为,网络的出现引发了新技术革命,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扮演的计算机之间连接的角色。“政府关于互联网的立法模糊不清,甚至让人不明白什么是适用的,什么又是不适用的。这个领域现在急需规范和净化。”报告还写道:“美国现行的通信业法律,主要有关电缆、卫星转播以及普通传送服务。对于互联网,这些法律显然是不适用的。”

      今天,瑟夫和卡恩设计出互联网基本结构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已经有点老古董的味道。但是,瑟夫可不想让自己变成古董,更不愿意早早固化在历史之中。至今,他仍然活跃在这个行业的最前沿。尤其是对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充满憧憬,在他的视野中,语音通信、IPv6、宽带接入、移动定位等技术都将会更放异彩。

       瑟夫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不太可能成为光怪陆离的“点击”世界,说起来到很有可能是老式通信方式重新焕发青春,比如语音通信就会重放光彩。语音通信很可能将取代常见的“键盘交流”,同时电话会扮演新的角色。“我不知道这会造成什么经济影响,但我现在已经对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惊奇不已,这一技术通过电话开创了与网络交往的另一种方式。语音将成为驱动连结互联网装置的一种工具, 比如驱动冰箱、家庭和工作地点的车库门或监视系统等。”

       由于失败的商务模式,境遇凄惨的互联网经济所面临的严重挑战远远超出了网络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首先,Web已经到了快用光目前IP地址的阶段。瑟夫认为,在未来3年里,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将会使得IP地址紧缺成为相当致命的问题。这一问题促使人们开发出了IPv6。作为ICANN的主席,瑟夫对这一新标准的成型也不遗余力。

       瑟夫还对互联网接入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以确定用户地点的前景表示了赞许:“如果一部手机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能把该信息发送到网络上,那么你就可以对一台懂得语音的计算机讲话,而它则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向你提交所需要的数据,比如正在你附近的、最好的餐馆等。”

       瑟夫认为,尚未解决的语言问题仍然是开发全球性互联网的障碍。“亚洲人对此计划极富热情,其他那些不使用拉丁字母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能象输入‘IBM.com’一词这样简单地操作计算机、访问网络。但要实现这一场景是很难的。例如,即便对同样使用字母的俄语来说一件简单的事情都难以置信地复杂。”

       对于信息家电,瑟夫博士早在几年前就作了生动的描述:当卧室“知道”你醒来,浴缸会自动放满热水,厨房在你出门慢跑之际准备早餐,餐厅的网络体重仪探测到你过重,“通知”冰箱锁住不让你开门,这时你只好戴起无线视窗眼镜,拨动“指尖鼠标”(finger mouse)阅读电子晨报……家中大小CPU彼此借着互联网标准,快乐地进行无线沟通。

星际互联网构思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6年,瑟夫担任CNRI副总裁。1994年,再度回到MCI,负责MCI基于互联网服务的通用网络架构,包括为商业和消费用户提供数据、信息、语言和视频的集成服务。

       1997年,瑟夫与自己所在的MCI合作,想让互联网具备行星间的通信能力。瑟夫着手开发技术,使标准的互联网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卫星的表面,使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航行时可以通信。瑟夫表示,离完整的技术规范还很遥远,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设计方案能够在近距离的太空旅行中使用。这个方案取名为IPN,意即“太阳系内行星间的互联网”(InterPlaNetary Internet)。调用互联网的通讯设施,在行星、人造卫星、小游星、机器人太空船和工作人员之间进行稳定的通讯,以此为基础目的,架起一道骨干网,是IPN计划的核心。  

       瑟夫曾经预言说,最快到2001年就可按计划测试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网;2003年将由国家宇航局(NASA )把互职网第一次送上火星;到2008年,将有7颗人造卫星在环绕火星的轨道上运转,使星际联网系统运作起来。“不出10年,我们就会有一个连接地球与火星的互联网。”

      他还预言,不需很久,互联网将需要增设“.earth(地球)”和“.mars(火星)”这样的域名后缀。届时,宇航员的火星电子邮件地址可能是这样的:John.Smith@mars。而地球仅仅是未来的节点之一。

      瑟夫曾经挖苦地评论:“在对技术的未来作出预测之中最困难的挑战是从一些似乎行得通的东西中分辨出哪些将来会流行开来。”换句话说,技术可以创造并在实验室中测试新发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将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之父”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顿·瑟夫
与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开拓者相比,瑟夫无疑是最幸运的。他是绝大多数媒体谈到互联网起源时都要加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称他为“互联网之父”。这顶帽子的分量可想而知。据说,在瑟夫任职的MCI公司,有人挂出了一幅标语:“文顿•瑟夫是互联网之父,但我们却是让它发展起来的母亲!”瑟夫自己不安地说:“你应该清楚这个头衔很不公平。互联网至少有两个父亲,更确切地讲,它有数千个父亲。我只是在最初10年做了些早期工作。”
        这不是客套。个人电脑不是一个人的发明,互联网更是集体的力量。戴得上“互联网之父”这顶帽子的人不只瑟夫一人。起码,雷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设计出了名为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互联网技术,1969年该技术发送了第一封有记载的电子邮件)、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是他整合了美国高等专案研究署的ARPANet网络,在过去25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就是互联网)、以及发明了互联网标准通讯协议TCP/IP的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四位杰出的科学家为催生互联网分别做出了关键性努力,都曾被媒体称作“互联网之父”。鉴于他们四人对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项献,1997年12月,克林顿总统为他们颁发了“美国国家技术奖”。
      2001年2月20日,当价值50万美元的Draper奖颁发时,长期以来有关谁是“互联网之父”的争论进一步降温。因为,奖金同样将在四位电脑界泰斗间分配。这四位大人物都是60-65岁左右,过去岁月中向来备受人们景仰,其中每人都获得了数十个奖项、荣誉学位和奖金。
       Draper奖是由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简称NAE)颁发的,由专家来评判。NAE对获奖的“四位互联网之父”的选择颇具信心。他们首先是确认发明成果,然后在科技杂志上和学术界广泛徵集提名。获奖的四人是由13名专家组成的小组从约70名被提名者中精心挑选出来。
        当然,可能有50多个人为成就今天的互联网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根据无数书籍、学术论文以及人们如今渐已褪去的记忆,在互联网的混沌之初,他们的工作价值要小些。相对于由四位权威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基石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锦上添花。
        在回答一封有关Draper奖是否正式确认了“互联网之父”的电子邮件时,瑟夫回答得非常慎重:“并非如此。许多人共同创建了互联网的各个部分。坦率地说,我认为此次Draper奖象徵着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大量和持续的合作。”
       卡恩同意瑟夫的观点,但对奖项的重要性有些许疑问,他认为如果没有获得承认,他们四人也会无所谓。他甚至认为,要是只能找出一位发明者的话,那可能就是他了。
       “文顿扮演了许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他部分是科学家,部分是工程师、哲学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伟大的启蒙者。”瑟夫多年的老板费里德•奇格(Fred Chggs)评价道。

对互联网的担忧编辑本段回目录

       既然有着“互联网之父”的美誉,互联网当然就是瑟夫的“儿子”。作为父亲,当然最关心儿子的未来发展。这方面,瑟夫的心情格外矛盾,可以说既爱又恨,即乐观又悲观。尤其是面对政府和大企业越来越强大的控制欲与控制力,互联网的未来收到严重挑战。

      在2001年底的一次电脑安全会议上,瑟夫表示布什政府打造安全专线网络的计划存在不周全之处。打造政府专线网络的想法是由布什的电脑安全特别顾问Clarke于一年前提出,这一想法在8周前被正式定为项目。按照该项目,美国白宫将建造一个名为“Govnet”的超级安全网络。该网络将与商业或公共网络隔绝,专门用于政府各部门间的通讯,以此增强抵抗黑客、病毒等外界网络干扰的能力。

      瑟夫对“Govnet”网络的建造计划提出疑议,他认为该网络建成后,难免会有人为贪图方便而违反规定,通过笔记本或其它电脑接入网络,或者通过软盘在该网络与公共网络间传递信息,而这些举动势必将降低“Govnet”的安全性。另外,尽管美国的一些机密网络没有与公共网络相连,但这些网络内还是偶尔发现存在病毒或其它恶意程序。

      针对白宫提出的“让软件公司实现产品在出现漏洞时自动修复”的建议,瑟夫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但难以实施:首先软件商无法开发出适用于所有网络配置的补丁程序;另外,随意发放补丁将打乱企业的正常运作——因为一些未经反复测试的补丁不一定能兼容公司的其它软件。

       Vinton Cerf中国之行(2007)2002年7月,瑟夫发表言论说,互联网是为每个人服务的,因此每个与互联网相关的人都应当对它负责,不管是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构造互联网的技术人员还是利用互联网赚钱的企业以及试图控制互联网的政府。

       瑟夫认为,虽然互联网设备的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也许很快就会超过人口的数量,但实际上仍有太多的人没能使用互联网。瑟夫向互联网用户和开发商发出了呼吁,希望他们能够为拓展互联网承担更多的责任,使互联网能够更安全、更廉价地让更多的人使用。他同时希望互联网用户也能够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好公民”,“我希望人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网络的另一端有着和你一样的人,千万不要把互联网当成是一个虚幻的网络。”

        瑟夫表示,商业企业应当在互联网的拓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互联网资源最初都是免费的,但现在很多商业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赚钱,因此它们有义务为互联网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瑟夫同时认为,网络用户应当为他们得到的服务支付费用,政府无需对此进行任何形式的补贴。他同时认为,互联网资源被一些公司过分地控制了,此外一些专利阻碍和限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作为“父亲”的责任感依然如故,只是作为“儿子”的互联网已经羽翼丰满,早日脱离了任何个人、机构甚至国家的把握。当然,不管怎么说,瑟夫的鼓与呼,依然是很有影响力的,对互联网的发展大有裨益。

加盟Google,成为Google最强公关代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5年09月09日:Google在周四的一份声明中称,互联网之父Vint Cerf加盟,成为公司首席互联网布道官(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后,Google管理团队的力量得到大大增强。

       Vinton CerfCerf在2005年9月12日辞去MCI公司负责技术战略的资深副总裁职务,正式离开MCI,于10月3日前往Google就职。

       Cerf称,他加盟Google的动机是因为相对于在MCI的工作,他对Google创造的更高层次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感兴趣,MCI的工作主要关注电信的角度。他说:“区别在于,在MCI尽管我们在朝增值应用程序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是从电信基础下部组织得到的。而Google,他们在互联网的IP层以上已经运转良好。”

    能够挖到“互联网之父”,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喜形于色。他说,科夫是当前互联网产业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在Google近期的人才招聘中,几乎没有人比温顿-科夫更为重要,他将给Google带来更多新创意。

对文顿的一段采访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联网之父”温顿是一个具有强烈颠覆意识的人,在着装上,他力求与众不同;而在工作中,他的最新计划是在火星和地球之间架设“星际网”

  采访·撰文=金错刀

  温顿·瑟夫(Vinton Cerf)下一步要颠覆什么?

  “我们希望能够把互联网扩展到整个太阳系当中,在外层空间制定互联网的标准。” 温顿·瑟夫如此表示。

  身为“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一直在颠覆传统。25年前,他与同伴罗伯特·卡恩共同发明了TCP/IP协议,打破了互联网的障碍,将网络从政府学术网转变成革命性的商业媒体,从此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现在,温顿·瑟夫的职务是Google首席互联网专家。

  要想了解温顿·瑟夫如何“颠覆传统”,不妨先观察一下他的穿着。2月28日,记者在Google北京总部见到温顿,首先让人惊讶的是温顿的奇装异服—非常正式而考究的西装三件套,上衣口袋露出一方红色丝帕。在Google随意而放松的休闲氛围里,这种严肃的着装的确算是奇装异服了。

  为了在Google显示与众不同,温顿在Google上班的第一天,穿了一件非常非常奇特的博士服,从西班牙大学借来的。

  温顿说:“这是我故意的。我就要穿出我的与众不同来。”

  被温顿·瑟夫打开的互联网“潘多拉魔盒”,正在全球掀起一场革命。在温顿·瑟夫看来,现在的网络和20年前的网络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网络容量的差别。目前的容量非常大,比20年前至少大100万倍。20年前的互联网数据传播的速度是50K,现在已经以4G的速度发展。

  但是,由于互联网架构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互联网也带来不少风险因素,“比如垃圾、病毒、蠕虫。还有人利用因特网欺骗创造错误的信息,有人故意把错误的信息放在网络上,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

  温顿·瑟夫正在推行他的互联网升级行动。他是IPV6最坚定的推动者,据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以解决“互联网对分组来源不做验证”这一难题。

  对温顿·瑟夫而言,下一个最具颠覆性的行动是“星际互联网”计划,他们试图通过一种标准协议,链接所有宇宙探测器与空间站的通讯设备。“星际互联网”主要实现火星和地球之间的网络建设,温顿·瑟夫甚至大胆预测,“在星球表面的设备本身使用TCP/IP,只是在两个星球传输的时候使用新编写的协议。我们新发射的火星探测轨道探测器,已经完成新协议的编程,所以到2010年,地球和火星之间的星际网就应该正式建成了。”

  互联网新颠覆

  Q:现在一个很热的概念是互联网2.0,你觉得现在的互联网跟20多年前的互联网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最大的区别是网络容量的差别。目前的容量非常大,比20年前至少大100万倍。我们知道20年前的互联网数据传播的速度是50K,而现在已经以4G的速度发展。第二个差别是互联网各个方面数据都发生变化,尤其是谈到我们所说的3W网络。

  Q:长尾理论也非常热,如何看待来自长尾的商机?

  A:长尾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互联网能够把小的组织组合在一起,这就是长尾。长尾理论指出,当有一批人对于音乐、图书,或者对于一些研究结果感兴趣的时候,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就能够使我们去满足人群的需求。过去在实体经济中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保存起来。但是用数字格式就可以廉价的实施存储和传输,这样我们就能够去满足长尾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能够从这些相对较小的、有特殊兴趣的人群当中获得新的经济收入,而过去在实体经济收入当中我们是做不到的。比如说我们要想看一部1911年的电影,通过互联网,你去下载就能够看到。

  Q:在你看来互联网的下一代革命是什么?移动互联网吗?

  A:展望互联网发展的未来,移动性肯定是未来互联网更明显的特点。但是我认为还有第二个特点,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设备将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任何你可以想的到的设备,不管是家用电器,还是我们穿的这些服装,可能都能与互联网相连接。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会给应用开发制造大量的机会,因为我们要去开发用于各种设备管理的软件。

  在这里我们强调以互联网为驱动的家庭生活,不管是在车里,还是在办公室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通过软件来管理你的设备。如果我们用非常简单的数据计算,我们认为到2050年,这个世界人口是110亿人,而每个人大概要使用100个设备,这就使得设备达到1兆亿。如果这样都不能说服你使用IPV6协议,那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Q:在中国,手机的持有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从PC到手机,有没有什么新的机会?

  A:确实是这样的。在中国,电脑的数量没有手机的数量多,但是在美国正好反过来,美国是电脑比手机的数量多。在印度其实跟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印度互联网用户是4000万,手机的用户是1.5亿。我们要让用户使用手机这种小屏幕上网,这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键盘的问题,用手持设备上网的话,手机传输的速度会不稳定,关键是用户的定制,我们要根据用户的喜好找到相关的应用。

  Q:IPV6能解决现有的瓶颈问题吗?它对现有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网络架构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A:自1973年以来,整体互联网架构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加入了一些我们以前并没有预期到的部分。IPV6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而且端到端的通信也变得更加简单,同时我们也是尽力在帮助企业保护他们的计算资源。但是目前的保护措施并不是非常有效的,目前大家在很多应用上是使用密码的方式来进行安全的保证。但是这种密码的安全性是比较脆弱的,一旦别人知道你的密码,你的控制权就丧失了。在Google公司内部我们的电脑都被加装加密的设备,能够每30秒改变一次电脑的密码。即使有人在旁边看到你输入了密码也没有用,因为在30秒以后就变了。

  所以说,IPV6为我们带来的机会是能够简化网络的架构,但是它并没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希望能够同时使用多个ISP互联网接入的服务,实际上我本人知道怎么解决它,就是在IP之上的协议来进行编辑,当然我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笑)。

  冲向火星

  Q:大家感觉你的“星际互联网”计划非常科幻,它和普通互联网有什么不同?

  A:我经常认为我是来自远古时候的恐龙,仍然能够说你们现在的语言(笑)。八年之前我们开始这样一个“星际互联网”的项目,我们假设把标准互联网的协议用于太阳系之间的通信。现在互联网都是以低延时来控制的,由于这个问题TCP/IP是不适用的,所以我们必须重新适用这些协议。在星球表面的设备本身使用TCP/IP,只是在两个星球传输的时候使用新编写的协议。我们预计今年年底这个工作应该完成。其实在我们新发射的火星探测轨道探测器中,已经完成新协议的编程,所以到2010年,地球和火星之间的星际网就应该正式建成了。

  Q:在火星上建设互联网有什么具体的商业应用?

  A:我和我的同事也是希望能够在星际实现像互联网协议这样的东西,我们希望能够把互联网扩展到整个太阳系当中,在外层空间制定互联网的标准。这样互联网的标准至少能够去容忍在外层空间通信当中出现长时间的延迟。如果美国宇航局以及其他国家的宇航局能够采纳“星际互联网”协议的话,那么这样每一次做探测发射之后,我们就能够用上一次探测的信息来支持下一次的探测。假以时日,我们就能够以星际网来支持无人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各种使命。这也就相当于能够跨越多个行星的星际互联网。

  中国不能模仿硅谷

  Q: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很深的美国影子,经常在模仿硅谷的一些模式,你如何看待这种发展模式?

  A:如果我们去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话,它的发展轨迹与美国是相似的。但是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它已经有新的领域,而且是美国互联网还没有涉及的一些领域。比如说美国的通信业务,是先从有线开始做,过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进入移动通信的领域。但是在中国移动通信方面的发展要比美国快得多。而且在中国对IPV6的协议或者标准的推进也是远远领先于美国或者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

  我的观点是,中国应该自己率先去尝试使用一些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还没有使用的应用。比如,IPV6让你们拥有更多的域名地址。再比如,由于有了移动通信的网络,你们可以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我觉得中国互联网千万不要陷入错误的思维:通过美国互联网发展的模式,来预测自己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其实中国的互联网,随着它的发展,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轨迹,走出了新的道路,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而且在技术起点、文化起点以及学术界的起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跟着美国的模式去走。我的建议就是要去探索自己新的方式。

  Q:你对中国互联网经济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A:我本人并不是一个中国互联网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看到,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使用的模式,就是把中国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不管是商业方面的目的,还是有些人想和别人分享自己信息的目的。但是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内容,而且是“本地”的内容。比如说我在这个地方,我想通过我的PDA找到一些附近的餐馆,或者说我是住在上海的,我家的水管出了问题,我要找到一个上海的水管工帮我去解决问题,而北京水管工的信息是与我无关的。目前有很多这样要搜索的问题,他们都是要获得本地的答案。如果说最重要的一个使用的话,我认为就是这个。

  个人之道:一定要与众不同

  Q:你非常强调与众不同,这从你穿衣服就能看出来,在“世界是平的”的互联网时代,个人如何才能与众不同?

  A:我先谈着装问题吧,这是我故意的。比如在我高中时代,别人去上学都穿T恤或夹克。但是我就会穿西服打领带。在Google有人穿西服,但是没有人穿三件套,我就要穿出我的与众不同来。其实还有一点我要补充的,因为我是Google员工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所以我加入Google的时候,Google员工平均年龄就上升了几个点。我希望通过穿西服上班,增加Google整个公司在讽刺性方面的一些指数。当然,不要因为我的加入,使Google员工平均智商下降了(笑)。

  Q:作为Google的首席互联网专家,你会在哪些方面发挥与众不同的作用?

  A:当我刚加入Google的时候,Google就问我了,你想要什么样的头衔。我说要不给我一个公爵的称号,但好像不大行,所以最后我们挑了首席互联网专家这个头衔,或者叫互联网福音传播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称呼呢?我们认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参与。而传播者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有一个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行走四方去传播、说服人接受他所坚信的信念。我做这个事情是从1973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我头上还有很多的头发,胡子还很黑。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相信,我们要继续这样的事业,就是去激发人们参与到互联网的发展中来,让他们有兴趣。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人们会发明新的方法去参与到互联网当中,或者让人们以新的方式来使用互联网。这对于Google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可能从中找到组织信息的新方式。所以,我不断地在说服人们,去不断发现一些新的概念,我认为我在Google做的工作和以前做的工作是完全有延续性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下一篇BBS的历史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非凡3167
非凡3167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idzhang
idzhang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